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三, 12月 24, 2008

祝君聖誕快樂

眼前的境像某程度上是內心的反照。

世事有主觀的一面,人們對週圍事情好壞的的感受,很多時受當時心情左右。

一杯裝滿一半的水,可以說成半滿,亦可說成半空。


然而,事情的本質亦有客觀的一面。但某程度上所謂的客觀好壞,只不過是過往行為和言語造成的結果。

仇家打您一拳,實實在在是一拳,會痛的,但是為何仇家會攻擊? 或許是過往因仇怨嗔心而與人結怨。至於這一刻,我們可以選擇與仇家和好,或者是繼續報仇。


嚴謹分析的結論是,我們面前一切是逃不開自己的心念

安心即開心,睡得好食得好便是福份。

祝君聖誕快樂,並有一個圓滿的2009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正氣凜然的顏氏家族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以胡人安祿山為首的節度使擁兵邊陲,並向首都長安(今西安)進軍。

正所謂物先腐而蟲後生,事實上唐室的內部腐敗孕育了叛亂的種子,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終日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另一方面,為了穩固邊彊土地,唐玄宗不惜任用胡人設立邊境軍事行政區,亦即節度使制度。其後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單單安祿山管轄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亦有不少於20萬兵力。即使唐室內政沒有出現大問題,導致安祿山謀反之誘因亦很大。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當中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自古以來亂世見人心,而唐朝國祚能夠維持下去亦部份拜忠良顏真卿所賜。顏氏一早看穿安祿山的反心,並雙管齊下作出部署。一方面顏真卿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減低安祿山的戒心; 另一方面他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當安祿山向唐室進擊時,顏真卿聯絡各地勢力起兵抵抗,合兵30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其姪顏杲卿同時間當「無間道」於後方拖慢安祿山軍團的行動,其後更起兵反抗。當顏杲卿兵敗落入安祿山手上不但沒有跪下,反而當面痛斥反賊。安祿山大怒後將顏杲卿就地處死,但顏杲卿的正氣和行動卻鼓舞各地反抗安祿山軍民的士氣。

值得一提,顏真卿亦是一名出眾的書法家(後人多認為顏公的書藝達書聖王羲之的境界),其墨跡更活生生地顯露顏公在生時的氣慨凜然(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 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有緣的朋友或許有同感........


顏真卿 (維基百科)
顏真卿(709年-785年),唐代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

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的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其姪顏杲卿 (維基百科)
顏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和顏真卿同為顏師古五代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縣西南),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軍隊抓到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姪文稿》一文。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


顏真卿多寶塔碑


星期三, 12月 17, 2008

養生之道

近日拜讀《黃帝內經 - 養生聖典》一書,本書由中國中醫專家曲黎敏教授撰寫,以簡易的白話文介紹《黃帝內經》的重點,書中一節談論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

曲黎敏教授指出有關人類自然年齡的學說:

自然壽命系數為5至7倍,而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壽命等於:

壽命 = 生長期 x 自然壽命系數

由於人類的生長期大約為25年(即是由出世開始,人類一直生長直至25歲左右才完全停止),因此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應該是125至175年左右。

值得留意,像牛馬等哺乳類動物一般能活到牠們的自然壽命極限,但是人類卻僅能活到極限的一半左右。

然而,我們仍能聽到一些年齡過百歲仍然健存的例子,道家修士張三豐真人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年)並相信卒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約170歲壽命)。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亦相傳有150歲壽命,而二祖慧可亦享年106歲(487年 - 593年),中國近代著名禪宗高僧虛雲和尚則享年119歲(1840年-1959年)。

聰明的讀者可能會察覺修心養性可能是長壽的其中一個要素,換句說話是要順應自然。道家的修行理念是道法自然,並以呼吸養生(胎息)為修行法門。佛家哲學指出無明(Ignorance)是眾生受苦的源頭,而調服內心亦是修行的核心。

是不是脫俗了一點兒? 不用太苦惱,普通人可以從戒除「酒」、「色」、「財」、「氣」人生四惑入手(註: 筆者加多一項 --- 煙)

酒: 酒能亂性以及傷肝,忌過量喝酒
色: 正常夫婦交歡當然合乎自然和有利心身健康; 但是縱慾則傷身、而嫖妓更易染性病
財: 錢財本身無好懷之別,但執著和貪念則是受苦的根源
氣: 百病生於氣,而「氣」亦即一切內心的負面情緒


黃帝內經簡介(維基百科)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中。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星期一, 12月 15, 2008

風調雨順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能是現時間各國民眾之願

或許向身邊的人(不管認識與否)送上一個真誠的微笑,是不錯的第一步

別忘記我們是生活於一個相依的世界中,他即我,我亦即他.......

星期二, 12月 09, 2008

六祖惠能的無相頌

禪宗六祖惠能的無相頌(擇自六祖壇經),當中向世人道出大乘佛法修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菩提心」或「慈悲心」

有為的活動,即使是布施等善行,頂多是為人避開惡果。然而,這離開得道甚遠,而所謂的「快樂」亦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如果人們停止善行(甚至行惡),苦亦從此而生。始終,這仍是一份「執著」。

相反,正當了解萬法性空(空亦即「無自性」和「相依」; 亦即不能獨自存在,因此眾生和非眾生互相依賴而生)後而產生「慈悲心」,大智慧亦不遠矣: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緣,各自在自性中行真懺悔。
倘能頓悟大乘真懺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無罪。
學道能夠經常觀照自性,就和十方諸佛等同一類。
我的祖師只傳頓教法門,普願大家見性同證佛體。
如果想要未來獲得法身,必須離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否則後念忽斷此生休矣。
若想覺悟大乘見自本性,虔誠恭敬合掌至心請求。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大家都應該讀誦記取這首無相頌,並且依照此頌修行,如果聽了以後能夠立即見性,雖然離我有千里之遙,也如同常在我的身邊一樣;如果聽了以後不能有所覺悟,即使就在對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遠來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星期一, 12月 08, 2008

王道

當眾人變得謙卑和樸實之際,這亦是否極泰來先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耐性和睿智亦是人類的美德。

股市底部和恐懼,亦可能不知不覺地離開了我們。

長遠而言,行王道者才是得益者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智慧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嘉言,每一字包含大智慧和慈悲; 希望各方有緣者受用:

(轉載自《心靈甘露》--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嘉言)


快樂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爲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智慧
自知爲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爲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慈悲心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我從不明白爲什麽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爲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麽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爲了周末有點什麽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麽感想?我不認爲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 我不明白爲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爲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爲你 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相依性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爲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善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藥。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爲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麽用處。


解决問題之道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 失得無影無蹤。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爲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 就在跟前。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處世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 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無常
你認爲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鐘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麽。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麽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産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儘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 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 了。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道濟真言

上文曾談論儒士曾國藩的修身處世及為官之道,今次以宋代高僧濟公的「真言(濟公活佛聖訓)」簡單而深刻地道出一些為世之道。有緣者可能會喜歡受用。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濟公簡介 (轉載自維基百科)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另一濟公簡介 (轉載自互聯網)
濟公活佛臺州府(今浙東)天臺縣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光宗三年二月初二日生。父親姓李名茂春,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原為宰官,後棄職歸隱於家;母親王氏,十分好善。

臨生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識之,為師取名修元(緣)。

十八歲時,投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門下,法名道濟,神悟絕倫,為遠禪師所印可。性狂簡出,狂歌酒肆,眾僧稟請遠禪師加以懲治,遠禪師惟以顛僧保護之:「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是以,時人又稱師為「濟顛」。

師穿破衣,穿破靴,坐大石頭,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

師有《濟顛道濟語錄》傳於世,又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濟顛道禪師語錄》略稱《濟顛語錄》;為活佛所說,沉孟柈編。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為活佛一生之記錄,編者以章回小說的形式,描述活佛從出生到圓寂之一生顛狂濟世事蹟,卷末附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坊間亦有《濟公傳》、《醉菩提》等章回小說流傳於世。

於《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中如是記載:

湖隱濟顛書記禪師,出浙東天台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識之。

濟(禪師)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公,遠即為濟斬髮。未逾年,神悟絕倫,遠為印可。然濟性狂野,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白遠,遠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後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攜葷酒,污看經處。主事復白遠,遠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淨。淨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淨慈之眾亦短濟於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遊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釀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遶廊,狂呼火發,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

值王公陞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擬笞之。書記曰:「吾乃淨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弭災,遊戲三昧,異蹟饒剩,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與張提點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沉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淨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荼毘,獲無數舍利。回至淨慈寺前,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我)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詞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餘又附頌曰:

看不著,認錯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鴈門關,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餘,有錢塘差使過天台山下,會濟公,復寄來詩二首。又後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於淨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於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混俗同塵或,嘲風弄月,發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後實效光明之被於萬物也,博矣!於戲!鑑公生平,若非賢聖應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手持破葵扇。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星期二, 12月 02, 2008

曾國藩為人之道

作為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確實有很多大家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不少功蓋天下的歷史名人(尤其是帝皇)的路不是大部份人能走得到的,不論閣下是多麼聰明能幹。舉例說:

1) 沒有黃袍加身,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不能成為皇帝,更不能建立文化科技和經濟強國宋朝(註: 宋朝並非軍事強國)
2) 同樣是平民出身,但劉邦和朱元璋卻天生帶有皇帝命,分別在亂世中建立漢明兩大皇朝。有趣的是兩位開國皇帝出身卑微(劉邦為秦朝一村的亭長,朱元璋出家為和尚),而且開始時並無統領天下的志向,只是時機成熟時其天賦和命數將他們送上皇帝的寶座。
3) 沒有皇室的血统,沒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協助,任憑其智慧有多深、能力有多強,康熙亦無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這亦說明不是所有人有緣份和命格去當領導者,即使計入現代商企的CEO,「皇位」亦十分有限。相對來說,似乎「成為大臣」的目標似乎亦較為實際和可取,而曾國藩是一個做到恰到好處的成功者:

1) 曾國藩處於由強轉衰的清朝,這更能顯示其才能
2) 作為漢人,曾國藩仍能受滿清朝廷重用
3) 不具備天賦的軍事才能(曾國藩常自嘲屢敗屢戰),曾國藩卻能帶領自行訓練的「湘軍」戰勝「天平太國」
4) 打敗「天平太國」功後而懂得立即「急流勇退」,最後仍能以忠臣君子之名善終。由此亦可見曾國藩的政治智慧
5) 修身、齊家、治國(但不曾做不臣之事),三項皆能做到(歷史上做到的人不多,即使明朝萬歷的中興名臣張居正亦是好色之徒)

總括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至低限度上,功多於過)可以歸咎於以下因素:

1) 修心養性,並且以身作則
2)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喜集思廣益,並以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為做人行事的指導
3) 用人得宜,並且做到「疑人莫用,用人莫疑」。與不少出名的歷史名人不同,曾國藩用將十分看重人品和價值觀
4) 深明軍隊貴精不貴多之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 餉愈多,則國愈貧」
5) 治兵有道: 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士氣;「先自治,後制敵」
6) 軍事思想/戰略: 「以強取弱」、「順勢而行」為曾國藩的行軍哲學。面對強敵又懂「穩守突擊」的戰略;「扎硬寨,打死仗」、「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
7) 權衡得宜: 一方面曾國藩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8) 恰到好處的政治智慧: 為官清廉、破天平太國後懂得急流勇退。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及「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9) 個人道德和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修身之道:(轉載自維基百科)
1) 主敬: 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 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 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 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 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

曾國藩的間介 (轉載自互聯網):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种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苟安","昌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扰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洁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丰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极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气勢上下功夫,"气能挾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极丰,确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气",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气"。選 擇有四點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后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后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听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气、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气、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生平(轉載自維基百科)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參加鄉試到第三次、近50歲才考取秀才,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與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對比,有「一對寶」之笑柄,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國藩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同進士出身」,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得意門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後曾敘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喪母而丁憂在籍,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經郭嵩燾力勸,接替已被朝廷屬意派任鎮壓太平軍的林則徐;曾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爲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為清帝國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用刑苛酷,稱「亂世當用重典」,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1860年,湘軍圍安慶;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870年,曾國藩被清朝命令處理「天津教案」,此時他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後來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他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比較善於運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星期一, 12月 01, 2008

破迷信

坊間現時有不少人相信歐美等國救市需要增加貨幣供應,而「M2」一旦大幅增加便一會造成下一波惡性通漲。聽下去很像是十分合理,但事實上此論存在一大堆漏洞。

沒錯,貨幣供應(M)和價格(P)是有一定的關係性,但是現實上貨幣供應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明智的讀者用心了解一下條「Formula」便知為何:

MV = PQ
M = 貨幣供應 M2 (Money Supply)
V = 貨幣週轉速率 (Velocity of Money)
P = 價格 (Price)
Q = 經濟產量 (Economic Quantity)

迷信之說忽略以下的邏輯:
1) 貨幣供應(M)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
2) 貨幣週轉速率(V)和經濟產量(Q)並非恆數(Constant)


換句說話,要在「V」和「Q」不變(不下跌)的情況下,價格(P)才能由「M」推動而上升。十分抱歉地說,「V」和「Q」現時正在下跌,而「M」並不看似有很大的升幅(即使救市措施涉及貨幣供應的增加)。


2006至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由於全球貨幣供應速度增加(尤其是以歐洲和新興市場的貨幣供應速度為高; 見下表 #) ,再加上貨幣週轉速率上升,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出現嚴重的全球通漲。
即使期間全球經濟增長強勁,仍製造貨幣供應過剩,亦是通漲的成因。

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潚以及資產泡沫爆破導致以下情況:
1) 環球經濟放緩,部份地區陷入倒退,亦即等同經濟產量(Q)下跌
2) 人們的消費能力減少,在供應過剩下,貨物價格(P)開始下跌
3) 機搆對金融市場和體系的信心轉弱,造成信貸信心危機(Credit Crunch) ,亦同時令貨幣週轉速率(V)下跌。

必須留意,現時各國政府以各項措施(包括為問題金融資產作擔保,或通渠道)希望令人們恢復對金融市場的信心(V),同時間亦增加貨幣供應(M) 。
因此未來一至兩年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是將貨幣週轉速率(V)及經濟產量(Q)恢復至正常水平。通漲重臨之說還是言之尚早。

從貨幣供應的分析,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 美國和日本的貨幣供應增長率近幾年較為穩定和不高
2) 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中國和巴西的貨幣供應增長明顯地加速


巧妙地,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和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加快(與貨幣供應增長同步),而通漲和商品牛市亦是從2006年開始,直至2008年6月才告終,可以堆斷:
1) 在人們對信貸、金融市場和經濟信心(V)尚未恢復之前,經濟產量(Q / Real GDP)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
2) 除非全球經濟恢復較快的增長(亦暗示歐洲和新興市場要返回2006年的動力),否則很難預期高通漲再來臨,至少這並不似2009和2010會發生的情況
3) 即使數年後通漲再臨,恐怕商品價格亦難以再回到2008年上半年的「世紀泡沫價」,「De-leveraging」將會是未來數年的大趨勢。


「通漲」和「印銀紙」等名詞差不多每人都識講,不過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筆者是不敢太過樂觀。

「見樹不見林」、「人云亦云」、「不願獨自承擔去尋找答案」多年來是不少人的弱點。2008年快要結束,就讓筆者用「照妖鏡」將鼠輩小人找出來、以「思考佐證」打破一切的迷信......


# 各國的貨幣供應:
US:
2004: +6.0%
2005: +3.9%
2006: +5.5%
2007: +6.0%
2008: +6.0% (Up to Nov)

Euro Zone:
2004: +6.4%
2005: +9.1%
2006: +9.3%
2007: +10.6%
2008: +9.1% (Up to Oct)

China:
2004: +14.5%
2005: +18.0%
2006: +15.7%
2007: +16.7%
2008: +12.3% (Up to Oct)

Japan:
2004: +2.0%
2005: +1.9%
2006: +0.7%
2007: +2.1%
2008: +0.5% (Up to Oct)

Brazil:
2004: +19.5%
2005: +18.0%
2006: +13.6%
2007: +18.4%
2008: +26.4% (Up to Sep)

星期六, 11月 29, 2008

大白象

印度曼買(Bombay)11月26日晚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至少奪去119人的性命,另外有至少288人受傷。恐怖分子針對孟買的豪華酒店、歷史悠久的火車站、猶太人中心年目標同時發動突擊隊式的襲擊,其中包括泰姬陵酒店(Taj Mahal Palace & Tower #)

據目擊者稱﹐襲擊者特別針對酒店裡的英美兩國的公民,其中在泰姬陵酒店內則有7-15名外國人被劫持為人質。

孟買頻頻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1993年3月﹐13起爆炸造成257人喪生﹐700多人受傷。這些爆炸都是由一個有組織的犯罪團伙所策劃。2003年3月﹐孟買火車上的一起炸彈爆炸造成11人死亡。當年8月﹐孟買接連發生的兩起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52人喪生﹐150人受傷。印度官員指責位於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發動了這些襲擊。2006年7月﹐孟買市郊鐵路不同地點發生的7起炸彈爆炸造成200人遇難。

而策動今次恐怖活動的襲擊者,相信是「激進回教組織」。而從一份無法獲得獨立證實的聲明中,「德干聖戰組織 (Deccan Mujahideen)」聲稱對孟買襲擊事件負責﹐並自稱來自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Hyderabad)。海得拉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王國﹐於1948年被印度佔領。

雖然獨立的安全專家稱﹐襲擊者有可能從有相同想法的巴基斯坦激進分子那裡獲得了支持。但他們也強調﹐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基本不可能沒有根基很深的印度當地組織的參與。印度共有1.50億穆斯林﹐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尼和巴基斯坦。

值得留意的是印度於1947年脫離英國管活後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家(印巴分治),分別聚居印度徒和回教徒(穆斯林),而當時大部分專業階層的回教徒都移居到了巴基斯坦。多年以來印度境內兩教教徒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衝突,而目前回教徒在印度處於最貧困和最被歧視的階層,這亦增加雙方衝突的機會。

印度的回教徒在宗教暴力衝突中經常成為襲擊對象﹐他們在政府部門、大學和安全部門的就職機會嚴重偏少。在文化程度方面﹐印度回教徒甚至還不如該國一直以來最落後的達利人﹐這是印度教裡視為「不可接觸者」的一個種姓。

千百年以來印度教徒的「階級觀念」十分重,這與印度教的教條其中的「等級制度(Caste)」有莫大的關係。然而,不計等級制度這一項過時和固執的教條外,筆者是認同著重哲學辯思的印度教之其他優點,尤其是「因果報應」、「輪迴」、「與梵合一(天人合一)」等教義和「包容性」的態度

有專家估計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未來兩至三個月的旅客數目會減少,但當人們對痛苦的記憶淡忘後,通常旅客數目一年後會不減反增。

2008年前10個月﹐到印度觀光的外國遊客有430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9.4%。2007年外國遊客人數逾500萬﹐較2006年同期增長了14.2%。

說句老實話,就算恐怖襲擊事件沒有發生,全球經濟大放緩亦足以影響前往印度的遊客人數。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當局會加強保安和情報收集的工作,同時亦會收緊反恐的法律。印度總理辛格週四在電視上講話﹐他承諾要防止類似襲擊再次發生。他表示﹐印度將成立一個新的聯邦調查機構並加強立法﹐以確保「不會給恐怖分子留下逃過法律制裁的漏洞」。

無論如何,對於一個相對上是和平和具包容度的國家來說,血腥的恐怖襲擊某程度上說是過份了,讓婆羅門的的眾神祇祝福祂們一直保佑的地方,讓恆河洗滌印度人的心靈傷口。


印度教簡介: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社會等級制度(Caste):
儘管廢除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對特定的社會階層的從屬關係在印度教的組成中依然有着深遠的社會影響。等級制度的原則是,所有生物從出生之日起,根據任務,權力,責任和能力,嚴格地相互區分。

所有的等級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級(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個等級。儘管等級制度起源於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並採納了等級劃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級也很明顯。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後排。


印度簡介: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大陸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11.03億(2005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眾,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於長期分裂和經濟落後狀態,被西方列強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領土外,全境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依然相對較為落後,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尚落後於人口遠少於自己的韓國,不過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印度經濟依然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


# 泰姬陵酒店:
有105年歴史的泰姬陵酒店是印度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之一﹐由塔塔家族(Tata)興建﹐以抵制英國殖民者在孟買當時最好的Watson's 酒店實行的「白人至上」政策。泰姬陵酒店後來進行了擴建﹐在老酒店的旁邊又增加了一座現代化建築。該酒店由印度最大企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子公司Taj Hotels所有。

泰姬陵酒店開業於1903年﹐可以俯瞰阿拉伯海。這家酒店共有565間客房﹐還設有孟買一些最獨特﹐最昂貴的餐館以及深受歡迎的Insomnia夜總會。訪問印度的許多權貴名流都會在此停留。







星期二, 11月 25, 2008

故事兩則

沒有不能改變的結局
有一王姓商人,他姑丈提醒他在十月會有大禍臨頭。
後來王某仗義救了一貧婦,貧婦夫妻當晚冒大雨來答謝,王某出門迎接,才一出門,所住的房間竟因不堪大雨突然倒塌,王某因此逃過大難。
------ 出自明‧陳良謨《見聞紀訓》

筆者的看法:
業力雖難違,但凡事又不一定全無轉機,不要低估一絲善念的力量。


業力的消耗
紀曉嵐有一姪兒和一僕人的兒子同一時間在同一大宅出生,分秒不差。紀曉嵐旁觀兩人的命運: 姪兒十六歲便夭亡了,僕人之子卻一直活得好端端。
後來紀曉嵐才醒悟,兩人的食祿其實是一樣,只不過姪兒是富家子,十六年來將榮華富貴享盡了;僕人之子做牛做馬,所以同份量的食祿卻仍未享用完。
------ 出自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筆者的看法:
行善積德會為人積累各類的榮華富貴。但當一切正面業力耗盡後,難免打回原狀的結局。凡事量入為出、不過度借貸、養成儲蓄和審慎投資的習慣、吃飯七分飽、多運動、多幫助他人、行善積德,自然心身安泰。


所謂的命運可能是一生的開局,始終中後段發展格局,還看閣下的在世修為。

智者不昧因果,並生於當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星期一, 11月 24, 2008

渣打供股集資

長話短說,供股集資(每3股供1股; 供股價為HK$45.1/GBP 3.9)意味著渣打(2888)的管理層預期資金將會短缺,而同時間並無法從較低「融資成本(Funding Cost)」的融資途經入手。

一般來說,從融資成本低至高的次循來排列,銀行的融資途經有以下幾種:
1) 活期存款(Saving Deposit) / 中央銀行拆借 (Central Bank Financing)
2) 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
3) 同業拆借 (Interbank Deposit)
4) 債券 (Senior / Subordinated Bond)
5) 優先股 (Preferred Stock)
6) 普通股 (Common Stock)

另一說法是供股集資是唯一方法去增強「Tier-1 Capital」,而以大折讓價進行是保證「萬無一失」的方案。然而,為何要不惜代價去增強「Tier-1 Capital」?

無論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渣打於新興市場的經營風險可能正在上升(參巧下面的官方聲明)
2) 以大折讓價進行供股集資(很高的融資成本)絕對不是明智的收購融資途經,因此可以排除集資收購的可能性



在聲明中,渣打指出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正在增加中。面對環球金融風暴以及西方經濟的衰退,而這些新興地區亦不能夠置身事外。

「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key core markets of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is clearly slowing down large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harp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West. However, although these economies are not immune to the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emerging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general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undamentals are resilient and their near term economic growth rates appear likely to remain well above those of markets in the West.」


管理層亦指出供股集資的用途是增強資本狀況,尤其在不明朗的前景下。

「Following the Rights Issue, the Group will be in an even better position to weather th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emerging from the current turmoil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 Board is alert to the prospect of continuing volatility in the currenc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to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across all sectors and geographies.」

同時間渣打亦列出資本充足度等財務狀況,但須要注意全部數據為2008年10月前,亦即韓國和其他個別新興市場出現金融危機之前:
Loan-to-Deposit Ratio: 86% (30 Sep 08)
Tier 1 CAR: 8.50% (30 Jun 08)
Total CAR: 14.9% (30 Jun 08)
Reported NAV/share: HK$115
Tangible NAV/share: HK$75


為何要急於供股集資,而供股價(HK$45 / GBP 3.9)亦是比起停牌前渣打股價(HK$88.0 / GBP 7.60)折讓不細? 固中原因可能是於08年10月至今潛在的風險,或者是管理層預視以下風險:
1) 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其中以南韓Won的幅度最大,影響收入
2) 經濟風險增加後導致壞帳上升
3) 金融風暴導致中間業務收入大減
4) 地區風險增加下,融資成本上升

雖然渣打表示08財年不會減股息,但09財年的股息是否能夠維持,則是有待觀察。

-------------------------------------------------------------
Standard Chartered Plans US$3 Billion Rights Offer
(Bloomberg 24 Nov 08)


Standard Chartered Plc, the third- biggest U.K. bank, plans to raise 1.8 billion pounds (US$2.7 billion) in a rights offer to bolster its finances as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deepens.

The London-based bank is offering 30 new shares for 91 already held to existing shareholders at 390 pence each, or a 48.7 percent discount to the last closing price,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to Hong Kong's stock exchange today.

"The bank is taking a precautionary stance against a potentially much worsened economic scenario," said Wong Kwok Wai, a Hong Kong-based analyst at 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A rights offer is a better arrangement to strengthen their capital ahead of a potential slowdown. There's a dilutive effect, but in the long run it puts the bank in a better position."

Standard Chartered, which gets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its profit in Asia, hasn't faced the funding pressures of other U.K. banks including HBOS Plc, which are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for cash in a bailout package worth 37 billion pounds (US$55 billion). Banks and brokerages worldwide have raised $830 billion since the subprime-mortgage market's collapse last year.

Standard Chartered declined 5.3 percent to HK$89 as of 12:30 p.m. in Hong Kong, compared with a 1.2 percent decline for the benchmark Hang Seng Index. The stock closed at 759 pence in London on Nov. 21.

Capital Strength
Temasek Holdings Pte, Singapore's state-owned investment company and the biggest shareholder in the bank with 18.8 percent, will take up its rights in the offer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Standard Chartered may need US$3.2 billion by year-end to lift its core Tier 1 ratio, a measure of capital strength, to 8 percent, from 6.1 percent, according to a Merrill Lynch & Co. report on Oct. 20. Capital-raising by banks in the U.K., Switzerland, and the U.S. are part of an "industrywide shift" toward higher capital levels for lenders, according to Merrill.

Standard Chartered has spent more than US$6.3 billion on purchases since the start of 2005 to expand in markets like Korea and Taiwan. The bank said earlier this month it will buy an Asian unit from JPMorgan Cazenove Ltd. to boost corporate banking services.

Standard Chartered said on Oct. 28 it has strong liquidity and is well capitalized with a "conservative" balance sheet, yet "it's clear that Asian economic growth is moderating."

The bank said last week it pushed back its hiring in Hong Kong, th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pretax income in the first half with a 25 percent share, as the city slipped into recession.

Standard Chartered has declined 59 percent in London trading in 2008, the second-best performer in the six-member FTSE 350 Banks Index, which is down 60 percent. The bank in August posted a 31 percent increase in first-half net income to US$1.79 billion, lifted by corporate lending in India and Hong Kong. The bank forecast "double-digit" growth in earnings per share this year.

這便是我認識的股市

- 股市逃不開空性,相依和變幻;週期猶如春夏秋冬,無一脫離自然定律
- 股價亦有虛之處,人們對前景的看法和心理(貪和恐懼),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亦不斷在變化中
- 股價亦有實之處,很多時優質企業的基本面亦不像想像中那樣的波動,好公司亦會定期派息
- 長遠之道離不開「王道」。長遠而言,只有這些派息慷慨、審慎理財、管治優良、具競爭優勢、處於正面行業的企業,才能為股東增值(財息兼收)
- 耐性、想象力、公平心、思考、承擔、勇於犯錯和改過,可能是生存之道
- 物極必反,因果循環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只是形相上的轉換。然而很多人太著重價錢的短期變化,而忘記背後重要的意義.....

星期四, 11月 20, 2008

海盜的世界

近日東非索馬里(Somalia)的海盜劫持油輪事件,亦反映現代海盜活動已成為經濟和國際航運安全的問題。

索馬里海盜劫持油輪事件的大概是這樣的:
一艘噸位相當於三艘航空母艦的沙特阿拉伯超級油輪「天狼星號」在索馬裡海域遭到海盜劫持,該油輪裝載有價值1億美元的原油。

海盜通過西方媒體向沙特政府索取2500萬美元贖金,限期10日內交付(11月30日),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不過有沙特官員截聽到海盜想「最少要求1000萬美元贖金」。沙特公司目前正和海盜談判,力求降低贖金金額。


可能大家會有興趣知道為何各國對事件那麼緊張,其中主要原因是位於埃及(Egypt)附近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是貫通歐亞兩地的「海上通道」,而索馬里對出的「Gulf of Aden」是必經之路。然而,飽受貧窮和戰爭折磨的索馬里並無力維持海上的治安,因此索馬里亦成為海盜出沒的熱點。從航運的角度看,蘇伊士運河是歐亞海運的首選路線,若然不經此運河的話,便需要多花大約一星期的時間行走南非(South Africa)對出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路線,亦暗示額外的燃料成本和時間。

不講大家可能下知,東南亞的繁忙航運路線「馬六甲海峽 (Strait of Malacca)」是另一著名海盜出沒處,馬六甲海峽多年以來由星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三國聯手負責海上反海盜行動 。

隨著經濟轉差,環球航運業亦隨之而滑落,不排除會有海員將會落海為盜(些船公司的人會做「內鬼」),同時間各國投放於「海防」的經費亦會減少,進一步令海盜活動「無王管」。

「National Geographic」有一期曾經探究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問題,其中從在獄中的落網海盜得知固中手法:
1) 於一些三不管的地方收風、集資和班馬(註: 海員和海盜兩身份有時侯幾難分辨)
2) 買通船公司的「內鬼」刺探航班資料
3) 跟據內鬼的情報,再運用簡單的三角學算術,計算目標船隻的大約地點
4) 帶齊人馬乘坐中小型的海盜船的截擊目標
5) 以純熟的技術潛進船內快速制服船員......

有見及此,各國有責任維持海上航運的安全,不然的話海上貿易的風險和成本上升,則對大家都不好。


海盜的泠知識:
(待續)


------------------------------------------------------
Indian Navy Sinks Pirate Craft Off Aden
(FT; 20 Nov 08)


India has flexed its maritime muscles by destroying a pirate boat in the Gulf of Aden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to combat a rising tide of hijacks of merchant shipping.

An Indian frigate sunk a pirate vessel on Tuesday night after the pirates threatened to attack, the navy said yesterday. The encounter is the second this month in which Indian forces have repulsed such threats in the area.

The development comes as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piracy off Somalia begins to affect shipping costs for exporters and insurance for shipowners.

Taiwan's TMT, a big operator of dry bulk ships and tankers, yesterday became the latest shipping company to say it was considering avoiding the Gulf of Aden and taking goods bound for Europe and the US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instead.

India is fast emerging as a maritime nation. Deployment in the Gulf of Aden extends its navy's reach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whose sea lanes are crucial to trade for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One of the largest contributors to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missions, India is modernising its armed forces. It plans to add aircraft carriers and nuclear submarines to its fleet.


Piracy
(FT LEX: 18 Nov 08)


Julius Caesar took an unorthodox attitude towards piracy. Captured
in 75BC, he argued his ransom was insultingly low. His captors hit the jackpot – otherwise known as 50 talents back then – but paid for it with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Plutarch. Today's bands of pirates plaguing the Gulf of Aden are also driven by the lure of ransom money. So far, they have largely gotten away with it, but the latest outrage – the hijacking of a vast oil tanker – will surely galvanis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to further action.

The costs of piracy quickly add up. There is the human cost as crew members are taken hostage. An estimated US$100m has already been paid in ransoms this year. There is also a growing economic cost. Most obviously insurance rates will go up, and with that surcharges on ships that use the Gulf of Aden en route to the Suez Canal,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10 per cent of world trade. The greater economic impact, though, will come from ships opting for the longer route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adding days or even weeks to a ship's journey. Yet this is no guarantee of safety by itself: the capture of the super-tanker happened on just this route






星期二, 11月 18, 2008

老夫子的精神

Seaons在留言版中指出希望可以在這個社會中尋回昔日那份道義、承擔及風骨,第一時間筆者想起王澤所塑造的「老夫子」。

在老夫子的世界內,我們不難找到那份應有的「正義感」和「公德心」。漫畫中的主人翁不向惡力低頭的精神,管他是「牛鬼蛇神」,違返道德人性公義之事,老夫子一定「唔俾面」。

「鼠輩」、「死飛仔」和「人妖」在王澤的世界是沒有好下場,若然是無道的話,鬼魂妖怪亦不得逞惡。「偽善」和「虛偽」之行,永遠不能逃過「老夫子」的法眼。

淑女是受人尊重愛戴,相反脾氣壞和目中無人的女人總是被「作弄」的對象 (好女人要錫,惡女要受一點教訓,合理嗎??)。

同時間,王澤亦是一名「大細路」,天馬行空的作品數不勝數(例子: 影子有生命、奇怪的夢境與現實相連、神仙下凡),就像永遠不會長老一般。


不論閣下喜歡與否,「老夫子」多年來一直陪伴著香港人的成長,至少這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精神食糧」。

筆者找到幾篇老夫子的漫畫,各位亦可於下面的網址內找回數以百計的「經典之作」,保證百看不厭。

(http://www.oldmasterq.com)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天理循環

「Cup Sir」講開「陰陽」,筆者不自量力寫番一篇,同時藉此「中和」一下前文的陰氣。

天地有陰陽兩極,陰陽相調,本是最自然的事,男女成家立室,亦是乎合大自然的定律。本身陰(Yin)/陽(Yang)是自然的兩極屬性,沒有好壞之別。然而,一些陰陽怪氣的意識能量則有點兒非自然,非男非女,古時宮廷太監多屬此類,而歷史中多數太監為害多於有利社會(少數有功德的例子可能是鄭和)。

陰陽怪氣不只局限於性別的取向,廣泛的定義擴大至「個人風骨」、「正義感」、「責任感」、「氣度」等因素。正常男女的言行舉止會乎合自己的屬性。相反,陰陽怪氣之士的舉動會搞到別人「毛管動」或對其予以「鄙視」,不少更以「小人之道」動亂公安,唯恐天下不亂。

若然社會積累太多的陰陽怪氣,將會等同妖怪(披著衣冠)當道,亡國之日不遠矣。君不見歷史不少朝代的敗亡都是離不開宦官之患,例子有秦、東漢、唐、明等等。

然而,天理循環,因果自有報業,因此長遠來說孤魂野鬼逃不開輪迴、妖人逃不開天網恢恢。甚麼旁門左道大路小路都是令人受苦,唯有多行善走正道才能今人修成正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星期四, 11月 13, 2008

下一代的英文能力

想像一下,如果閣下的子女(或者是未來的兒女)的知識是從所謂的「補習社天皇」或「天后」學回來的,就算是「4 As」,可能亦只是一部性能良好的「考試機器」。看過下面「You Tube」內所謂的「4 As」高材生後,這樣的英文真是「冇眼睇」。

(http://hk.youtube.com/watch?v=24oQ5d373NA)

呢位「熊貓眼」還要厲害,搞埋「英語創新讀法」,口音「奇異化」。筆者以為他在談論甚麼新牌子的「Vodka (伏特加)」,原來是「Be In Vogue」。

(http://hk.youtube.com/watch?v=44-f4PrmOqo&feature=related)

奉良知喻,各位年青人要小心選擇學英文的途徑!

每日養成閱讀「SCMP」,不單止可以學習正確的英語字眼和句子的用法,有助提升閱讀和書寫英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學習以「較為中肯和理性的心態」閱讀和分析中港海外所發生的事情。

甚麼是重要的新聞? 翻開「SCMP」、「The Standard」、「Wall Street Journal」、「Financial Times」、「USA Today (若然對美國新聞有興趣的話)」的頭版看便一目了然,但一定不是「生果」和「方向」等中文報紙所刊登的「先入為主式批判性文章」。

叻仔叻女不少可能早於中四開始訂閱「Time」等英文雜誌,可以進一步提升英文能力以及擴闊國際視野。有閒的話不妨到訪一些有質素的英文資訊性網站,例子如「BBC」、「CNBC」等等。

不閱讀、不思考、不細心觀察身邊事、少活動體驗、欠缺正常的社交活動(與不同的人談話交流)的話,很難寫出好文章(難道於公開考試內給評卷員分享PSP過關的歷程??)


若然不想練成「熊貓眼」或「Mud Sir」的英文「Oral」,可以點樣?

方法一是收看英文台「Pearl」或者「World」,習慣一下正統的發音。想親自和「老外」談英語,可以走去「British Council」上堂。

欲成為國際大都會,香港人的英文能力是其中一個主要條件。亳無疑問,「母語教學」已經削弱了年青人的英語溝通,正當越來越多國內同胞開始懂英語和了解海外的事情的時候,香港人是否應該想一想如何保持自己的國際競爭優勢??

星期二, 11月 11, 2008

大家笑下就算啦!

轉載自聾貓漫畫,搞下笑,冇特別意思或暗示....




無謂大驚小怪

忍不住又要大笑一餐,某中文報紙指出利豐將會裁減最少六十名採購員,並在大部分地區凍結人手招聘,因此輕率地作出結論,指出「百年寶號」來年的生意「不行」。

同時間亦有人以「土法分析」指出利豐的現金流十分虛弱,更指出「Operating Cash Flow」不足夠去應付「Investing Cash Flow」。

另外,最常聽到的是利豐有大約60%的生意來自美國,因此美國經濟放緩的結果是會終止其盈利增長,甚至有說利豐2009年會錄得盈利倒退。

上述邏輯聽下去很像十分合理,尤其是正當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中少型製造和出口商近月倒閉,似乎避「豐」則吉,對吧?

各位又有沒有聽過「Garbage In, Garbage Out」一道理? 錯誤的資訊輸入最後只會推論出錯誤的道理(管它固中分析是怎樣仔細),通常此話不會錯得去邊。

首先,不明白利豐之「Business Model」的話,不妨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坊間有相關書籍。除此,最好還是了解一下「Supply Chain Management」、「Flat world」、「Globalization」、「Soft 3 Dollars」、「Outsourcing」等議題。

若然還是感到難以理解的話,相信閣不還未看懂利豐的營商之道,更遑論其「競爭優勢」。對於這類朋友,筆者會建議閣下還是不沾手利豐股票為妙。

「一知半解」之士在發表「偉論」之前,還請「三思」,以免誤導眾生。坊間有大把更易懂的上市公司等著您們去「抽水」,何必「自暴其短」呢?



簡單一點說,利豐的角式是「供應鏈管理者(Supply-Chain Manager)」,另一說法是「Supply-Chain」上各單位和流程的協調者(Co-ordinator)。考慮涉及「Matrix」的「Complexity」,看怕不是容易被對手或新手複製,更遑論「做得出眾」。

利豐的角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 (high-end products)」和「Consumer Staples (Mid-to-low end product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只要歐洲和美國人仍要消費。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回應坊間對利豐的一些看法:
1) 近日的裁員針對低增值(學歷相對不高)員工,他們亦很有可能由國內同胞替代。這不感奇怪,利豐是一家「知識型」的國際企業。同時間其他優質的國際企業(例如 HSBC、Goldman Sachs)近日來亦有裁員計劃。
沒有人是會喜歡裁員的消息,但這亦同時反映市場經濟「汰弱留強」的現實。於經濟放緩之際各大傳媒針對企業的裁員行動是可以理解,但這並不完全合乎情理和現實情況。長遠之策是改革教育制度和落實有利企業發展的措施,以提高中長遠香港的競爭力

2) (1)的另一代名詞是「Offshoring」,而今次是「Service Offshoring」,可能包括「Merchandizing」及「Accounting」等工作。這亦暗示未來利豐的「EBIT Margin」有不俗的上升空間(正如三年計劃一樣)

Offshoring describes the relocation by a company of a business proces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 typically an operational process, such as manufacturing, or a supporting processes, such as accounting.

The term is in use in several distinct but closely related ways. It is sometimes used broadly to include substitution of a service from any foreign source for a service formerly produced internally to the firm. In other cases, only imported services from subsidiaries or other closely related suppliers are included. A further complication is that intermediate goods, such as partially completed computers, are not consistently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term.

Offshoring can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either production offshoring or services offshoring. After it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1,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ed as a prominent destination for production offshoring. After technical progres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mprov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de in services, India became a country leading in this domain though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re now emerging as offshore destinations.

The economic logic is to reduce costs. If some people can use some of their skills more cheaply than others, those people hav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idea is that countries should freely trade the items that cost the least for them to produce.

3) 美國歐洲仍要消費,只是形式改變,利豐的商機有增無減,了解一下利豐的「Business Model」及「History」便知固中一二。唔明? 了解一下海外大型零售商或品牌持有者為何要同利豐做生意?當然是為了「以較短時間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質素的消費產品(例子: 衫、褲、玩具、精品、化妝品)」,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模式的變化而及早轉換訂單。

4) 2007年「Investing Cash Flow」達HK$5B,或遠高於HK$2.5B的「Operating Cash Flow」,聽落係咪好驚呢,小朋友? 咪往! 07年「CapEx」不足HK$300M,那麽錢花在甚麽地方?

唔駛亂估,答案是收購(Merger & Acquisition)。07年利豐收購同業的成本大約為HK$6B,其中最大的為「Tommy Hilfiger Sourcing」,作價是8倍P/E左右。別忘記20年來利豐是併購和整合的高手中的高手,其章法可能比匯控還要高明

5) 「Service Offshoring to China & other Emerging Market」以及商品價格大瀉下,2009年「EBIT Margin」的前景不俗。

6) 經濟轉弱對利豐的機遇當然是更多訂單,西方零售商要依靠「Outsourcing」來減低成本和縮短供貨時間(Lead-Time)。還未給您們算入「M&A」對營業額和盈利的增值。

7) 2008、2009以及2010年的營業額、盈利、現金流和股息當然有很大機會繼續向上,管它的,有「Sustainable Dividend Growth」還要害怕甚麽? 08年好似至少有6厘.....

坊間三四流分析,還是一笑置之吧!


亂世之時,妖魔鼠輩四處皆見,唯有清明之心才能看破一切「似是而非」的鬼話。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誤眾生。

閒時多作進修、多思考、明道理而多作反覆驗證,最重要的還是要學以置用。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德格物」.........


註: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星期五, 11月 07, 2008

審慎的作風依然不變

國泰(293)昨晚再次股出盈警,其中原因主要是:

1) 受經濟轉壞影響,頭等和商務訂位的下降,以及近月貨運量按年下跌
2) 兩岸三通所帶來的潛在營業額下降
3) 燃油成本對沖虧蝕,按市價計(MTM)截至10月31日的對沖虧蝕達HK$2,800M。

頭兩項不是甚麼新聞,市場若然不是已經「計晒數」就是「計凸數」。有趣的當然是第三項,各位未被各大財經傳媒的頭條「駭壞」之前,最好還是了解一下其中的「來龍去脈」。

假設甚麼也不懂,只要明白「對沖(Hedge)」的意思就行,對沖是審慎的風險管理,而非高風險的投機

以石油市場為例,投機者(Speculation)可能買入「Call Option」或者是「Long Futures」來進行看好油價的投機。

與前者不同,大量使用燃油的航空公司只會擔心油價上升的風險,因此會進行期權對沖(Ooption Hedge)來減低成本風險。

估計國泰於7月31日左右開倉做「Hedge」,而當時油價大約為US$125。詳細做法應該是:
1) 沽出低行使價(Strike)的石油Put Option (e.g. Strike = US$120)
2) 從(1)獲取「Premium」,再將此現金流購入行使價較高的「Call Option」(e.g. Strike US$130)
3) 同時間國泰在日常營運有購入燃油的需要,油價上升對其不利。換句說話是等同一個「看空油價的投機者」,因此有需要進行對沖


Along with many airlines, Cathay Pacific enters into hedging contract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which is equivalent to entitling:
(i) Cathay Pacific to buy fuel from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ies in future periods at specified prices and
(ii)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ies to sell fuel to Cathay Pacific in future periods at specified prices.
In any one hedging contract, the price at which Cathay Pacific is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buy fuel will b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at which the counterparty is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sell fuel.


可能出現的情況:
1) 如果油價上升 --> Long Call Option的利潤會抵消燃油成本上升的營運虧損
2) 如果油價下跌 --> Sell Put Option的虧損會與燃油成本下降騰出的營運盈利互相抵消
3) 如果油價不升不跌 --> 亦無盈利或虧損


換句說話,國泰能夠以此策略鎖定燃油成本。若然對沖的部位不超過預期的用量,期權對沖策略根本只是審慎的風險管理,正如國泰所言:

The grant to counterparties of effective rights to sell fuel reduces materially the cost to Cathay Pacific of hedging against increases in fuel prices. Depending on future movements in the spot fuel price, the effect of the relevant hedging contracts is that Cathay Pacific’s future effective cost of obtaining fuel could be higher than they would have been if Cathay Pacific had not entered into them. It is Cathay Pacific's policy not to enter into hedging contracts which in the aggregate relate to volumes which exceed its expected commercial requirements for fuel.

下一個問題是國泰能否受惠於不斷下跌的油價? 筆者可以好負責任咁講,答案是肯定的,多年內一直有留意國泰的朋友不難察覺管理層通常只是「對沖一年用油量的一部份」。唔信? 計俾您睇吧:

Hedge Loss from Sell Put Option = HK$2,800M
Estimated Net Premium Income = US$200M
Oil Strike Price = US$125
Oil Price at 31 Oct 08 = US$67

Estimated No. of Barrel Hedged = (2,800 + 200)/(125 - 67) / 7.8 = 6.6M Barrels
Estimated Annual Oil Usage = 35M to 40M Barrels
Hedge Ratio = 16.5% to 18.9%

換句說話,國泰只是部份對沖用油量(一如既往),因此國泰將會受惠於不斷下跌的油價,當然營業收入有下跌風險。又退一步棋,股價HK$8.08的「P/B值」僅為0.69倍,可能還低於1998和2003的危機時期之估值

無論如何,又一次証明各大財經傳媒的質素每況日下,若然不是成為驚弓之鳥.......


---------------------------------------------------

Trading Statement/Profit Warning/Issue of Price Sensitive Information

The financial results of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 ("Cathay Pacific") for 2008 are expected to be disappointing. Fuel prices have fallen substantially and this provides welcome relief. However, two other factors are expected to affect the year's results adversely. These factors are weakness in revenue and losses on certai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Background
This trading statement is released in the light of material changes in the trading environment for Cathay Pacific since its interim results for the first half of 2008 were announced on 6th August 2008. At that time, Cathay Pacific’s results continued to be materially and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 high price of fuel. The average price paid by Cathay Pacific for fuel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8 was 60% above that paid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7. At its peak in July 2008, the spot price for jet fuel was US$181.8 per barrel. Since then the spot price has fallen to US$76.7 per barrel. This provides welcome relief. However, two other factors are expected to affect the year’s results adversely, and they are accordingly still expected to be disappointing. These factors are weakness in revenue and losses on certai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Weakness in revenue
Revenue has started to weaken materially. This reflects in particular a significant strengthening of the US dollar (against currencies in which Cathay Pacific earn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its revenue) and reduced first and business class travel and cargo volumes in the current adver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Adverse currency movements are expected to reduce passenger revenues in Hong Kong dollar terms for the remainder of 2008. First and business class advance bookings are showing year-on-year declines, while available capacity has increased. Corporate travel volumes in all classes are of concern as corporate clients begin to impose stricter travel policies on their employees. Demand for economy class seats is also weaker than earlier in the year.

The most recent figures for cargo volumes and revenues show declines against the comparable period in 2007. Continued declines are expected for the remainder of 2008, reflecting increased competition, overcapacity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dverse currency movements.

The full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Taiwan-Mainland China cross-strait flights remains to be seen, but can be expected to put additional pressure on passenger and cargo revenues.

Losses o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The purpose of entering into fuel hedging contracts (principally in the form of Brent options) is to give a degree of certainty to the price of fuel and protection against price increases. Under accounting principles generally accepted in Hong Kong, fuel hedging contracts are marked to market through the profit and loss account. The effect of marking these contracts to market is to transfer to the current accounting period the fair value of the benefit gained or loss incurred from the contracts.

The recent rapid fall in the jet fuel price has caused mark to market losses to be incurred on certai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Along with many airlines, Cathay Pacific enters into hedging contract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which is equivalent to entitling (i) Cathay Pacific to buy fuel from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ies in future periods at specified prices and (ii)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ies to sell fuel to Cathay Pacific in future periods at specified prices. In any one hedging contract, the price at which Cathay Pacific is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buy fuel will b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 at which the counterparty is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sell fuel.

The grant to counterparties of effective rights to sell fuel reduces materially the cost to Cathay Pacific of hedging against increases in fuel prices. Depending on future movements in the spot fuel price, the effect of the relevant hedging contracts is that Cathay Pacific's future effective cost of obtaining fuel could be higher than they would have been if Cathay Pacific had not entered into them. It is Cathay Pacific’s policy not to enter into hedging contracts which in the aggregate relate to volumes which exceed its expected commercial requirements for fuel.

The fuel price has fallen below the level at which certain contract counterparties will be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sell fuel at certain future dates up to 2011. Cathay Pacific is required to account for the fair valu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ot price of fuel and the price at which the counterparties are effectively entitled to sell in future periods as mark to market losses. The result is a mismatch, in that the full benefit of paying lower fuel prices for the hedged fuel will only arise in future periods. Unrealised mark to market losses o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incurred by Cathay Pacific as at 31st October 2008 are estimated to be HK$2.8 billion. The unrealised mark to market losses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were HK$630 million.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se are not cash losses. The amount of losses actually realised and payable will depend on future movements in fuel prices. Up to 31st October 2008, net realised gains on fuel hedging contracts were HK$150 million.

To set the 31st October 2008 mark to market figure in context, Cathay Pacific's total expenditure on fuel in 2008 is expected to be around HK$40 billion (and, if jet fuel prices had remained at their July peak, would have been around HK$47 billion).

Investors are advised to exercise caution in dealing in shares of Cathay Pacific.

星期四, 11月 06, 2008

英式管治

傳统英資財團,尤其是匯控和太古,通常吸予人們以下印象:

1) 風險為重的管理模式,問題發生前通常作出預警
2) 審慎而量入為出的理財哲學,重視現金流
3) 完善的制度,權力的每一環有互相制衡的特式
4) 無論環境好或差,總是不忘審慎樂觀的看法,但絕對不會是「報喜不報憂」
5) 圓滑而不乏實際的風格,可能是成熟政治手腕的一種表現


筆者喜歡肥彭1995年新年賀辭的其中一句: 「我未必同大家見過面,但有時覺得好似同大家見過面」,句話講完等於無講過,但已足夠嬴取民心。

星期三, 11月 05, 2008

歴史循環: 回到1992年

奧巴馬(Barack Obama)的大比數勝利,亦暗示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不對,應說是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了:

1) 強美元
2) 商品漫長的大熊市 (註: 西方國家主要是以「通血管」的方式救活金融體系,而非胡亂大量發鈔)
3) 美股否極泰來的機會不細
4) 大洗牌後,將會是環球大型優質企業的遊戲
5) 市場偏向重質而不重量
6) 「De-Leveraging」和「Simplicity」將會是環球金融業的趨勢
7) 市場重價值和息率多於高增長(質素和可持續性仍是大前題)

還是套用奧巴馬的名句: 「Change We Need」。話時話,環球市場和政經大局不正是每刻在轉變中?

星期日, 11月 02, 2008

證監會提提你

老土還老土,但是夠晒直截了當。孖展買賣(Margin Trading)風險高,股票掛鈎產品(ELI)不一定保本,睇錯市會虧本(2008年版: Accumulator會搞到破產)。


證監會廣告 - 牛篇 (1997)
(http://hk.youtube.com/watch?v=NoAHT7sos08)

SFC Commercial - Learn Before Investment
(http://hk.youtube.com/watch?v=Byy8JxSkCAE&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 - 以孖展買賣股票風險比較高
(http://hk.youtube.com/watch?v=JY8j1ZOmJlE&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經紀行有權斬孖展倉
(http://hk.youtube.com/watch?v=a-AnIsJ06e0&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 - 買股票不可以單看股價
(http://hk.youtube.com/watch?v=ZIhJ3BYYgrk&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買股票切忌盲目跟風
(http://hk.youtube.com/watch?v=WC8gQeF2JVI&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投資新股不一定賺
(http://hk.youtube.com/watch?v=CCy5rulJJEw&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 - 股票掛鈎產品不一定保本,睇錯市會虧本,而且潛在回報通常會預設上限
(http://hk.youtube.com/watch?v=5uJb-7QZ2CE&feature=related)

證監會提提你 - 經證監會審批的股票掛鈎產品會列明條款和風險
(http://hk.youtube.com/watch?v=FAZPl0sPLuI&feature=related)

星期六, 11月 01, 2008

股市爛Gag

Gag還Gag,但有幾合乎現實環境:


你鍾意燈神個名, 俾你攞去

玩股票je, 唔駛輸身家既

爛市有爛市既玩法

買股票係買嬴個隻股票, 唔係為左睇人隻股票

如果你咁鍾意睇股票, 去E-Bay買幾張雷曼股票俾你睇到夠

呢個世界冇D唔爆既路, 甚麼大路/小路係D人諗長出黎呃人

只有長莊/長閒先至可信,我地等

呢D市況要平均落注,追到長閒(長莊), 千祈唔好磨爛席


靈感來源 (6分鐘後):
(http://hk.youtube.com/watch?v=5mtm6f-4YF0&feature=related)

星期三, 10月 29, 2008

盤路

10月28日後的V型反彈,筆者有以下觀察:

1) 大市值股反彈較強,但二三線股乏力,細市值股唔關事

2) 美股強勁反彈,而美元仍然處於兩年高位,但TED降至2.76%(一年高位: 4.68%),這暗示資金由Money Market流入美股

3) 中資股以電訊(中移動+聯通+中電訊)、保險和Consumer Staples(華創)等行業的分彈較具持續性,這亦暗示資金以安穩為上

4) 出口為主的優質股升勢(反彈力度)較強,例子如利豐(494)、招商局(144)等等。相反,二三線工業(出口)股則無明顯反彈

5) 傳統英資藍籌股票較為強勢,例如匯控(5)、太古A(19)、國泰(293)

6) 內銀股以工行(1398)和建行(939)的反彈較強勁,似乎機構投資者對南部的銀行較為審慎

7) 內房股不升反跌,似乎樓市寒冬未完,這亦部份解釋(4)

8) 國內機械、零售、電力設備股份偏向弱勢,可能反映中國經濟的風險

9) 本地藍籌地產發展商似乎有Bargain Hunt(但不表示樓市基本面轉好),但二三線地產股則乏力

10) 本地二三線銀行股仍然偏向弱勢,可能反映香港經濟的風險

11) 商品股亦有Bargain Hunt式買盤。但若然商品價格繼續向下,前景亦不敢樂觀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美國才是大莊家

亞太區兵荒馬亂,寸草不生,歐洲亦無方向(雖然跌幅不及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黃金、石油、各國兌美元的匯率,全線向下。

只有美元是強勢,美股的表現遠較其他地方理性和穩定。究竟誰是真正的強者? 結果不用多說,市場正在說給你聽。

2008年10月27日 --- 22:25
宏利: US$18.98 (HK$148.0) (HK Close: HK$133.8)
匯控 ADR: US$52.14 (HK$81.3) (HK Close: HK$75.0)
DJIA: 8,330.37 (-0.58%)

10月27日收市價
HSI: 11,015.84 (-12.7%)
HSCEI: 4,990.08 (-14.0%)

莊閒還是要分明........

星期六, 10月 25, 2008

生存者行動

不能不承認,2008年的環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謂是自1929年華爾街大股災以來最巨大的(當然美股不算是太可怕,但新興市場則是兵荒馬亂)。不是誇張,今次的殺傷力可說是等同1980+1987+1992+1998的結合:

1980年: 商品泡沫大爆破
1987年: 美國華爾街大瀉
1992年: 英鎊兌美元大貶值
1998年: 新興市場股樓匯三市大瀉

四合一的攻擊是十分可怕,更可怖的是不少人於08年2月至9月期間不斷上賊船(BRIC、外幣、石油、甚至近月的黃金),全部摸頂。

坦言說,筆者能避開商品和外匯的世紀大陷阱,亦總算能從新興市場及時撤退(或者以「敦刻爾克大撤退」來形容更為貼切),但仍只能說未去到「元氣大傷」的不利狀況。「戰鬥力」依然旺盛,豐厚股息每半年收一次(有些股票甚至有季度派息紀錄),每晚覺照訓。


10月份,筆者完成了新興市場大撤退的後半部份,全數沽出渣打(2888)、平保(2318)以及招行(3968)的剩餘部位,而事後証明這些行動是有價值的。

再將資金不斷吸納宏利(945)和國泰(293)。

上述調配行動基於以下原因:

1) 強美元和「De-coupling Nonsense」的大趨勢下,未來1年新興市場冇運行
2) 商品市場大熊市剛開始,至少淡足5年
3) 全球大洗牌下,久經週期洗禮的老牌環球企業將會是未來5年的大贏家,「Market Share Expansion」是生存者的遊戲
4) 美國是重新帶動全球經濟的地方,隨之是英國。這是核心競爭優勢的議題
5) 油價暴瀉,再加上不少中小型航空公司已結業(一些大型航空公司近年更自廢式功),就算全球Air Traffic向下,優質的美元區的環球航空公可將會十分受惠
6) 財息兼收的年代快要開始
7) 上述論點並非主流意見,亦令筆者十分放心


四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宏利(945) (30% - 35%)
利豐(494) (25% - 30%)
國泰(293) (20% - 25%)
太古A(19) (10% - 15%)

星期五, 10月 24, 2008

因果循環、物極必反

這便是世間的實相,金融市場亦逃不開此自然定律。

唯有久經多年風雨、並有很強的商業模式和現金流去支付豐厚股息的優質環球大型企業,才能夠令人信任。不是說這類優質股的股價不會下挫,重點是她們能夠定期向股東支付穩定(長期增加)的股息,而下跌幅度亦不會太過可怕(可以避免滅頂之災)。每次經歷週期低潮後這類企業多數能再創新高。

用心留意的話,會發覺這類公司並不多,而且很多時並非合乎潮流的熱門股。亳無疑問,低調亦是她們長存之道。

「Dividend」的重要性,未到大瀉之前相信大部份人當之為「耳邊風」。好實際的是,「Sustainable Dividend Income」是逆市中少數可以相信的事情(當然不計週期股、商品股,以及缺乏競爭優勢的二三四線工業股),相信大多數股海老手不會反對此說法。

投資大師「John Burr Williams」於「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一書中說過: 「A cow for her milk, A hen for her eggs, And a stock, by heck, for her dividends

油價去番US$20才對,笨蛋

仍然係同一句 --- 新興市場及商品市場的風險十分大

股票老手通常會深明一個道理: 「美國打個噴嚏,歐洲就感冒,亞洲拉美會患肺炎,而非洲則可能入深切治療」

而現時美國患感冒,結果不用多說,市場正在說給你聽。需求減少、新興能源漸見普及、人們於極高油價下改變用油模式、再加上世紀泡沫大爆破下,油價唔大瀉先至有鬼。

又駭一駭你地,石油的週期大浪通常唔係兩三年咁簡單,而係二三十年。如下表顯示,整通漲後的油價炒到1980年的US$98,要花18年直至1998年才見底。今舖玩到咁大(US$147),唔瀉番夠10年8年先至奇。與其說2009年油價US$200,倒不如估下幾時落番US$20還好過。

「Buy & Hold」唔係話唔好,但就唔係揾商品同航運股增加無謂的風險,除非自問耐性夠長。Sorry,不過我唔得閒同你玩10年。

歴年油價 (括號為調整通漲後的油價)
1950: US$2.77 (US$24.74)
1955: US$2.93 (US$23.47)
1960: US$2.91 (US$21.16)
1965: US$3.01 (US$20.51)
1970: US$3.39 (US$18.77)
1975: US$12.21 (US$48.71)
1980: US$37.42 (US$97.68)
1985: US$26.92 (US$53.76)
1990: US$23.19 (US$38.02)
1995: US$16.75 (US$23.62)
1998: US$11.91 (US$15.70)
2000: US$27.39 (US$34.16)
2003: US$27.69 (US$32.34)
2004: US$37.66 (US$42.80)
2005: US$50.04 (US$54.99)
2006: US$58.30 (US$62.11)
2007: US$64.20 (US$66.40)
2008 Jul: US$145.00
2008 Oct: US$68.40

-----------------------------------------------------

THE WORLD WAKES FROM THE WISH-DREAM OF DECOUPLING (By Martin Wolf)
(FT; 24 Oct 08)


The US retains the capacity to disrupt the world economy which it has possessed since at least the 1920s. Accordingly,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deleveraging of high-income countries and the growth momentum of emerging economies is ending, alas, in a decisive victory for the former.

Yet the news is not all bad: inflationary pressures are abating fast. Even so, this hides more bad news. The broken financial system will weaken the transmission from monetary easing to the economy. This will make the coming slowdown last a long time. Even though decisive action has saved the financial system from its recent heart attack, the patient remains enfeebled.

In 2007, the world economy (measured at market exchange rates) grew by 3.7 per cent in real terms. This year,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World Economic Outlook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rowth is forecast to be 2.7 per cent. Next year it is expected to be a mere 1.9 per cent. The economies of high-income countries are forecast to stagnate next year. Meanwhile, emerging economies are forecast to grow at 6.1 per cent. This seems fast. But it is 0.6 percentage points slower than was forecast in July and is well below the 8 per cent achieved in 2007 and 6.9 per cent still forecast for 2008.


The pleasant surprise is the forecast growth of 6 per cent in Africa next year. Developing Asia is forecast to remain the world's leader, with growth of 7.7 per cent: China is on 9.3 per cent, while India is down to 6.9 per cent. Meanwhil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s forecast to grow only 3.4 per cent next year and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o grow even more slowly, at 3.2 per cent.

These forecasts were prepared before the worst of the financial shocks of September and October. As Mervyn King, governor of the Bank of England, remarked in a speech delivered last night: “Radical action was needed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deed, the very fact that governments felt obliged to pump so much new capital into their financial systems indicates how serious the crisis was.

Recent US data on retail sales, housing start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confidence suggest the economy is tumbling into recession. The plight of several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is similar, not least the UK.

Consider the burdens weighing down on these countries. Between 1980 and 2007, the ratio of US gross financial debt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a measure of the sector's leverage – jumped from 21 per cent to 116 per cent. Today, as a result, the arteries are clogged with bad debt.

Moreover, while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ose of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re committed to saving the core banking system, the non-bank financial system, including the hedge-fund sector, looks set to implode as financing dries up, with inevitable forced sales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further insolvencies.

This is the reality behind the euphemism, “deleveraging”. This occurs via mass bankruptcy, unless bad private debt is shifted on to the public sector's balance sheet. “Debt destruction” is a better name. In the US and elsewhere, asset prices, particularly of housing, also continue to fall. Who is going to borrow to purchase such assets? What lender would use such assets as collateral, unless they are protected by generous equity cushions? The credit mechanism is broken. This must be so when spreads on riskier credits are shooting up (see charts). If banks cannot borrow easily, few can.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in addition, that US households have been spending an exceptionally high share of incomes in recent years and running exceptionally large financial deficits. This, too, will change, as credit-starved households cut back on spending and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large losses increase their savings.



In short, the worst consequences of the recent banking crisis – a depression – have been avoided. But the impact of the implosion of what the hyper-bearish Nouriel Roubini, of RGE Monitor, calls “the largest leveraged asset bubble and credit bubble in history” is hitting real economies increasingly hard.**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 the IMF is back in business, already helping Iceland, Pakistan and Ukraine. The list of countries in trouble also includes Bulgaria, Estonia, Latvia and Turkey. While China and India look reasonably crisis-proof, even they will be adversely affected. Investment and net exports generated close to three-quarters of China's incremental demand in recent years. Both will be slowed by this crisis – net exports directly and investment indirectly. While China's government has the resources to offset weakening demand, through fiscal action, it is likely to do too little too late.

The emerging economies will not decouple. This is not surprising: the US and European Union generate 54 per cent of world output, at market prices. With Japan, they generate 62 per cent. A sharp slowdown in these countries is bound to have a big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some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should still be able to sustain reasonably rapid growth.


The slowdown and financial distress has lowered commodity prices, though to a still relatively high level (see chart). The IMF already forecasts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at 2 per cent next year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This decline is bad for commodity exporters. But it will promote needed reductions in official interest rates. While the impact of lower rates will be modest, they will still help.

Yet, in current conditions, monetary policy will be insufficient. This is a Keynesian situation that requires Keynesian remedies. Budget deficits will end up at levels previously considered unimaginable. So be it.

Two further measures must be implemented. The first is enhanced procedures for restructuring debts of bankrupt households. The second is provision of sufficient funds for low-conditionality IMF rescues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Today, the IMF is exceptionally liquid. But that may well not remain the case for very long, as conditions get still worse.

The challenge was – and remains – to ensure that what might have been a true economic depression ends up as a shallow recession in the most affected high-income countries and a modest slowdown in emerging ones. Enough has now been done to prevent a meltdow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s of several advanced countries. More must be done, if necessary. But a long and deep global slowdown is still likely. Determined action is needed to limit these effects. That remains the immediate challenge for policy.

星期三, 10月 22, 2008

榮太子老貓燒鬚??

為應付直至2010年之AUD1.6B澳洲鐵礦石(Iron Ore)投資額,中信泰富(267)於2008年與匯豐及法國巴黎銀行簽訂多份總值AUD9.5B的「Accumulator」。換向說話,等如「Sell Put Option」,或者看好澳元。咪住,預期投資額只不過是AUD1.6B但「Accumulator」合約的「Underlying Value」達AUD9.5B,亦即等同「賭緊澳元升,美元走弱」。

中信泰富大約於08年7月份左右開「Accumulator」,而管理層公佈仍生效合約的「Strike Price」大約為US$0.87。假如澳元高於US$0.87,中信泰富應該袋袋平安收取「Premium」(最多為US$55M)。然而,7月後美元走強、商品價格大瀉、亞太區風險上升(澳洲的Loan/Deposit達130%)等因素令澳元下挫,9月初貶至0.80,而最新兌換率去到0.686。

除此,集團亦涉及歐羅的「Accumulator」合約。不考究固中計算方法,管理層於公告中指出涉及外匯合約的總虧損大約為HK$14.7B。

以榮太子多年打滾商場的江湖經驗,理應唔會那麼笨走入去玩呢類「Upside有限,Downside很大」的「不平等條約」。

那麼核心問題出於何處? 下面一句可能接近真相,不過兩位叔父輩人物可能有意無意地為女少主分憂:
「在2007年中信泰富年報(第56頁)顯示,榮智健的女兒榮明方才是該集團財務董事,不是2008年10月突然離職的張立憲。」


那麼榮太子可以如何處理「殘局」?

首先,中信泰富是不會面臨「滅頂之災」的:
1) 母公司會提供US$1.5B(HK$11.7B)的備用信貸,以加強中信泰富的流動性能力,足以應付外匯虧損的80%左右。
2) 相信無一間銀行夠「薑」走去催促中信泰富還錢,就算唔考慮集團旗下的值錢資產(航空、公用、地產、煉鋼),亦要給背後大老板(北大人)面子(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持有中信泰富29%股權,而中信集團為國務院直轄)。
3) 榮太子中港兩地人緣不俗,點都會「拆得掂」。

無論如何,多年來一直著力改善企業管治的中信泰富可能會前功盡廢,投資者中短期內會+分審慎地看待整個集團,尤其是榮太子和范鴻齡的日後改善工作。

假定中信泰富將過度的外匯合約平了倉/對了沖,集團的負債金額將會上升HK$11.7B(假設母公司的備用信貸夠用)。


好,再同中信泰富算帳(以審慎原則計數)。呢個環境下,特鋼、鐵礦石同埋地產三個業務估值會保守一點,但是公用同航空能可能會受惠油煤兩價大跌(商品08及09年有機會跌到你唔信):

特鋼: HK$11,938M (5X 08 P/E)
鐵礦石: HK$5,461M (0.6x 08 P/B)
10% HACTL: HK$1,120M (10x 08 P/E)
17.5% 國泰(293): HK$6,881M (Market Value @ HK$10/share)
電訊: HK$6,000M (大數計)
57% 大昌行(1828): HK$886M (Market Value @ HK$0.87/share)
公用: HK$9,700M (大數計; 包括西東兩隧道以及國內電廠資產)
地產: HK$16,320M (0.4x 08 Price/Adjusted-NAV)

總計: HK$58,306M
其他母公司減值: (HK$7,195M)
外匯虧損: (HK$14,700M)
合理值: HK$36,411M

30% Discount: (HK$10,923M) (同Conglomerate算帳通常要打折)
實際的合理值: HK$25,488M (每股合理值HK$11.6)

50% Discount: (HK$18,206M)
實際的合理值: HK$18,206M (最保守情況下每股合理值HK$8.29)

O/S Shares: 2,197M


換句說話,算到好保守,中信泰富點都值HK$8,同埋間野實唔會倒閉既,剩低既係「Timing」問題。無論如何,榮太子,我都係同您同一陣線,望都望個油價大跌(不過機會又一D都唔細嫁wor).......

要重申一點,中信泰富並不適合大部份但求安穩股息的投資者,但現價很大機會會吸引投機者的垂青。

題外話,自1990年成立後,中信泰富一直擔任重要的政治任務,此特殊任務自1997回歸後便完結。英資財團太古(19)和中電(2)97前為了買下政治保險,分別主動將12.5%國泰股權(1992年#)及20%中電股權(1997年^)賣給中信泰富。老一輩的讀者通常都會對中信泰富有另一番看法。

# 1996年中信泰富增持國泰至25%,2006年將之減持至17.5%
^ 1999年中信泰富減持中電股權

星期二, 10月 21, 2008

明朗化

TED回落
南韓、烏克蘭、冰島的計時炸彈有解決跡象
傳媒無晒方向
黃金向下
美元走强
越來越少人以高負債、高貿赤等蠢原因看淡美元(至低限度他們已經閉了咀)
沒有人再大大聲說商品市場只升不跌,而漠視經濟現實
畢老說買美股
不少傻瓜仍說畢老買貨是基於愛國原因(笑死)


看來形勢發展越來越明朗化.....

星期日, 10月 19, 2008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的智慧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是筆者最尊敬的投資大師其中之一,跨張一點說,拜讀完此君的作品後,可能會對坊間大部份有關投資的書籍失去興趣。至低限度,這觀點對筆者來說是成立的:


(一) 股市

股市與經濟:
男子帶著狗在街上散步,狗兒先跑到前面,再回到男人身邊。接著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遠,又再折回來。反反覆覆,最後男子和狗同時抵達終點,男子走了一公里,而狗兄跑前跑後地走了四公里。
男人就是經濟,狗則是股票市場。然而,長期來看,證券市場無法脫離經濟。

市場的邏輯:
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什麼關係。

股票價格:
股價永遠不會和企業的實際價值相等,總是或高或低於合理值。

資訊: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在讀報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我來說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測底:
在出現不利消息時,市場並沒有下跌,是行情已接近最低點的徵兆。
當最後的樂觀者變成悲觀者,當傳媒氣氛變得非常負面時,便是市況見底的跡象。

市場升跌:
暴漲和崩盤是分不開的搭檔。

股票走勢:
貨幣供應 + 心理 = 趨勢

恐慌性拋售:
就像在電影院裡,有人喊著火了,於是所有人衝向唯一的逃生門。結果是雖然連一根火柴也沒有點著,卻出現了傷亡人士。

投資人最壞的特質:
固執和猶疑不決

投資人最好的特質:
直覺和靈活性。直覺是下意識的邏輯和想像力,而投資人出錯時必須立即修正。

買賣的原因:
決定是否出售某隻股票跟買進價格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未來的發展。

內幕消息:
股市上的「消息靈通」經常是「毁滅」的代名詞。

耐性:
一個沒有耐力的投機者雖然有理,但永遠為之太晚。

投機者:
有遠見的戰略家,制定周密的計劃和策略,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投機者總有一個想法,這亦是投機者和證券玩家的分別。

投資者:
市場中的長跑者

證券玩家:
市場中的賭徒

逆向操作:
勇於與眾不同,大家必須訓練有素、冷靜,有時甚至必須玩世不恭。因此在證券市場內,只有少數人能夠投機成功,所以投資人必須勇敢、全力以赴,明智,甚至表現得自負一些。對自己說: 「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不忘彈性:
但如果出現根本性變化,例如戰爭、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決策等無法預料的事件時,就必須馬上考慮後果,必要時還要放棄昨天還十分喜歡(但今天變得很貴)的股票。

技術分析:
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



(二) 經濟/匯率

通漲:
輕度通貨膨脹根本不會危害經濟。寧要5%通漲率,也不要5%的失業率。

通縮:
通縮時,貨幣供應持續短缺,消費者什麼也不想買,企業也不投資。在這情況下,沒有消費和投資,亦妨礙經濟發展。

金本位:
金本位制度猶如一條雙人被,棉被下的兩個人都試圖把被子拉向自己這一邊。嚴守金本位制阻礙貨幣供應的靈活性,隨之而來是失業、危機和破產。
總有一些政治家和經濟學者,每當外匯激烈波動時,總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

美元:
在弱小與高強的衝突中,大多數人總是同情弱小。
全世界的人總是抱怨美國的貿易逆差,儘管多年來美國一直是整個世界經濟的「母乳」。
美國人將大部份的積蓄投入巨額的人壽保險和股票投資。

匯率: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財政管理制度,才是構成貨幣強弱的主因。

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等同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而社會主義則是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結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塊,比大蛋糕上最小塊的蛋糕,還要小很多。

星期五, 10月 17, 2008

Layman Brothers

咁都俾你諗到,「Giordano」真係要服左你。

不過要等到10月24日先至有得買,暫時睇住相先啦!


欲看多幾件,可以走入去下面個Link慢慢睇飽佢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2415201160340229.html)

----------------------------------------------------------------------
How to Be Fashion Forward for Financial Mayhem
(WSJ; Posted by Deal Journal; 16 Oct 08)

What's got Hong Kong spooked this Halloween? Wall Street.

Clothing retailer Giordano International Ltd.–the Gap of Asia–occasionally releases collections of themed t-shirts, such as ones sold this summer celebrating the Beijing Olympics.

For this Halloween season, Giordano took inspiration from the bloodletting in the world's financial markets — mixed with a bit of creative misspelling to dodge lawsuits. One shirt features two grim reapers above the name "Layman Brothers," while another features the logo for AIG with a skull in the place of the I. The most gruesome features the "Merirll Lynch" bull chopped up like a bloody slab of meat.

Says the company in a statement: "Always on the cutting-edge of fashion by way of 'making a statement' for the masses, Giordano has incorporated a sense of dark humor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state."

It continues: "Although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affected many negatively, Giordano has chosen a brainy way to lift spirits with ‘Halloween HalloTees’ that are equally stylish, casual and spooky."

The shirts go on sale in Hong Kong on Oct. 24, and will cost HK$120 (US$15.47) for as long as supplies last.

–Geoffrey A. Fowler in Hong Kong






星期三, 10月 15, 2008

笑看天下

近日市場雞飛狗走,人群猶如驚弓之鳥,觀察週邊的人以及傳媒報導後,有以下感想:

1) 群眾的看法通常不是最明智的,主要原因是不外乎貪婪、恐慌以及以倒後鏡來駕車。

2) 亞洲各國的「Trade Surplus」背後易意味著西方國家的豐厚利錢。然而,不少人(包括主流傳媒)仍然以過時的「Mercantilism (#)」經濟觀去看世界。別忘記,西方企業往新興市場下單,最大得益者仍是西方國家。「Trade-Deficit」還是用來騙下政客和小市民而矣。

3) 主流資金仍是在歐美投資者和企業手中,他們無論在資源、經驗以及技術上都具有競爭優勢。

4) 外資流出新興和商品市場是「Warning Signals」,看埋匯率走勢形勢更明顯。

5) 預測經濟不是容易,但仍不是完全沒有蛛絲馬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方法不是以滯後的出口、內需銷售數據來看。

6) 長線價值投資是好事,但恐怕不是所有行業都能應用。長遠而言,還是相信業務和地區分散的老牌國際巨頭,永遠不忘現金流、風險管理、派息穩定的重要性。

7) 若然留心一點,不難發現畢老的長線組合是以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的股票為骨幹,而這些企業的行業競爭優勢很強、現金流十分穩定,並有穩定派息記錄。例子如Coca Cola, Johnson & Johnson, Kraft, P&G, Tesco, Wal-Mart等等,亦有Wells Fargo及American Express等風險管理優越的金融股。當然,該投資宗師亦同時能掌握世界各地的大趨勢而作出中線投機,例如05至08年的石油股份買賣。

8) 很多時「投資」和「投機」沒有明顯區別。某程度上看,投機有時侯比死板的「長線價值投資」還要來得安全。算入「上升潛力」、「下跌風險」、「Catalysts」以及「Black Swan」等因素後,誰說投機是危險的? 問題是閣下的技術水平及潛力而矣,投機非硬科學.....

9) 「Common Sense」不能缺,但往往不是每人時刻都有。一般而言,「Logic Crunch」與「Credit Crunch」是好兄弟。

10) 賭場找「最黑個個」對著幹,股市找「名燈」。「燈神」不重「對或錯」,而是「Consistency」 ^_~

11) 已故的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有三句話都幾值得大家反思一下:

「別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將投資分散在不同的公司、行業及國家中,還要分散在股票及債券中,因為無論你多聰明,也不能預計或控制未來。」

「對不同的投資類別抱開放態度:要接受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投資項目,現金在組合裡的比重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一種投資組合永遠是最好的。」

「監控自己的投資:沒有什麼投資是永遠的,要對預期的改變作出適當的反應,不能買了只股票便永遠放在那裡,美其名為「長線投資」。」


今日講住咁多先.......


# Merchantilism是16世紀的舊觀念,當時西班牙人以為只出口(令黃金流入)是令國家富有。但經濟效益不是黃金的多少,而是國家的總體生產力(Productivity/GDP)能否經由貿易而提高,皆因每一個國家有自身的Comparative Advantage,而貿易是能提高各國的經濟效益。

星期一, 10月 13, 2008

沒有三聚氰胺的大白兔,我撐你!

受近月的毒奶事件的影響,就算連老牌子「大白兔奶糖」亦不能獨善其身。然而,得悉該產品的生產商「上海冠生園」在標識中向消費者保證新品不含三聚氰胺,念在其歷史意義和品牌,還是要走出來支持一下!


「公司發言人王詣羿說﹐工廠已經恢復生產﹐產品將採用全新包裝、在標識中向消費者保證新品不含三聚氰胺﹐但除此以外公司尚未制訂出營銷策略。她指出﹐公司首先是想讓產品重新上架﹐然後再考慮促銷活動。」

「這種外包裝是一個微笑的白兔形象、裡面是可食糯米紙包裹的奶糖在幾代中國人中長盛不衰。當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72年對中國進行歷史性的訪問時﹐中國時任總理周恩來就用大白兔奶糖招待了他﹐據稱這是周總理最喜歡的甜食。」

「大白兔奶糖首產於1943年﹐它細膩的口感象徵著當時上海奢華的生活方式。在1949年共產黨建國後﹐該品牌被收歸國有﹐目前其生產商是上海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Shanghai Guan Sheng Yuan Food Ltd)。」

「在乳業危機爆發之前﹐大白兔算是老字號企業中經營得相當不錯的一家。市場調研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雖然大白兔奶糖的市場佔有率在外資產品的競爭面前有所下滑﹐但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銷售﹐就其地理分佈而言也算是一個國際品牌了。美國某中文大報駐紐約的編輯Ketty Ho說﹐大白兔奶糖在唐人街里是個很受歡迎的牌子﹐現居美國的中國大陸人都喜歡它。」

----------------------------------------

乳業危機毒殺"大白兔"?
(WSJ; 10 Oct 08)


中國人最愛品牌之一的大白兔奶糖已在中國當前的乳業危機中感受到了生存威脅。

這種外包裝是一個微笑的白兔形象、裡面是可食糯米紙包裹的奶糖在幾代中國人中長盛不衰。當美國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72年對中國進行歷史性的訪問時﹐中國時任總理周恩來就用大白兔奶糖招待了他﹐據稱這是周總理最喜歡的甜食。


大白兔奶糖的賣點之一是它的奶油含量。當20、30時年前牛奶在中國還是稀罕物時﹐據說七塊小小的奶糖就相當於一杯奶。然而﹐當嬰兒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消息於9月11日曝光後﹐這種奶糖-牛奶的關聯就給大白兔奶糖帶來了災難性打擊。一時間﹐各種各樣的乳製品匆匆下架。(中國衛生部門週四時表示﹐有近47,000名兒童因三聚氰胺引發的腎結石而入院治療﹐較早先估算的14,500人增加了兩倍。)

大白兔奶糖在這場危機中倍受衝擊﹐從中國到芬蘭﹐再到美國威斯康星的一連串產品召回令其陷入尷尬境地。由於未能迅速實施損害控制方案﹐生產大白兔奶糖的國有企業已成了中國眾多老名牌在全球市場面臨困境的一個象徵。

WPP Group旗下廣告代理商智威湯遜(JWT)的北亞業務首席執行長唐銳濤(Tom Doctoroff)說﹐我認為大白兔奶糖是個家喻戶曉的牌子﹐而且許多人之所以喜歡它或許是因為有許多懷舊情愫蘊含其中﹐然而﹐大白兔奶糖發現自己在危機面前真的是毫無防備。

和大白兔一樣﹐中國還有數百個歷史悠久的品牌﹐有的已經屹立幾百年不倒。2006年時﹐中國商務部將434家企業確認為“中華老字號”﹐為它們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府支持。但就象大白兔奶糖一樣﹐這些企業基本都已被共產黨收歸了國有﹐並一直由政府控制。它們當中有能力根據市場狀況迅速做出反應的寥寥無幾。據國有媒體新華社報導﹐從1651年起就生產“王麻子”牌剪刀的公司於2003年時宣告破產。

在乳業危機爆發之前﹐大白兔算是老字號企業中經營得相當不錯的一家。市場調研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雖然大白兔奶糖的市場佔有率在外資產品的競爭面前有所下滑﹐但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銷售﹐就其地理分佈而言也算是一個國際品牌了。美國某中文大報駐紐約的編輯Ketty Ho說﹐大白兔奶糖在唐人街里是個很受歡迎的牌子﹐現居美國的中國大陸人都喜歡它。


大白兔奶糖首產於1943年﹐它細膩的口感象徵著當時上海奢華的生活方式。在1949年共產黨建國後﹐該品牌被收歸國有﹐目前其生產商是上海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Shanghai Guan Sheng Yuan Food Ltd)。在上個月檢測出樣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後﹐公司一度停止了生產。新加坡、澳大利亞、卡塔爾均勒令大白兔下架。該品牌的美國分銷商Queensway Foods Company Inc.在九個州召回了產品﹐其中包括加州、得克薩斯州以及夏威夷這些有大型華人社區的地方。

上海冠生園在這場行業災難面前基本上是在被動挨打。公司管理層拒絕回答細節問題﹐也不接受記者採訪。

公司發言人王詣羿說﹐工廠已經恢復生產﹐產品將採用全新包裝、在標識中向消費者保證新品不含三聚氰胺﹐但除此以外公司尚未制訂出營銷策略。她指出﹐公司首先是想讓產品重新上架﹐然後再考慮促銷活動。

唐銳濤則認為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他說﹐相比之下﹐止痛藥品牌泰諾(Tylenol)在應對類似的危機時就拿出了很多辦法。上世紀80年代泰諾中被人攙入了劇毒物質氰化鉀﹐之後它就率先在市場中推出了防破壞包裝﹐而這只是公司所做各種努力中的一個例子。

上海冠生園的部分問題在於其母公司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Bright Dairy & Food Co.)在當前危機中泥足深陷。光明乳業為國有的光明食品集團下屬子公司。中國政府檢測中﹐該集團和其他20多家乳製品企業一道被檢出產品中含有三聚氰胺。長期大量攝入這種化學物質會使人罹患腎結石﹐對幼兒來說更是如此。王詣羿表示當時冠生園的部分原料奶來自光明乳業﹐但她說現在的供應已是安全的了。


星期四, 10月 09, 2008

I Will Be Back

各位請留意一下渣打(2888)於2009年的風險:

- 亞太區主要貨幣近月來大幅貶值(如下表),其中韓Won兌美元(KRW)由7月份的1,041大幅貶值至1,381

- 壞帳可能大幅上升,不少亞洲企業近兩年借入大量美元債(以南韓為甚),轉強的美元將會成為她們的惡夢

- 不少亞洲地區過度借貸,其中以南韓、印尼、泰國和台灣的風險較高

- 美國經濟還未復蘇、歐洲經濟轉弱,再加上歐羅突然大幅貶值,將會嚴重影響區內地區的出口和投資

- 資產泡沫爆破亦是風險

- 投資市場積弱亦暗示2009年的中間收入將會嚴重減少


在強勁的1H08業績帶動下,2008年的純利可能仍會按年上升10%至15%左右。然而,在匯率、壞帳、增長放緩等風險下,不排除2009年渣打的純利(以美元計)會同比下跌20%至30%左右。

一直有留意本部落格的讀者應該不難察覺筆者近月來開始對亞洲市場的看法變得十分審慎,亦應該知道筆者近數星期正在撤離渣打。

I will be back, but not before 2010......


亞太區主要貨幣匯率
韓國KRW: (Jul-08: 1041; Oct-08: 1381; 貶值幅度: 24.6%)
新加坡SGD: (Jul-08: 1.363; Oct-08: 1.473; 貶值幅度: 7.5%)
台灣TWD: (Jul-08: 30.35; Oct-08: 32.50; 貶值幅度: 6.6%)
印度INR: (Jul-08: 43.04; Oct-08: 48.80; 貶值幅度: 11.8%)
馬來西亞MYR: (Jul-08: 3.267; Oct-08: 3.497; 貶值幅度: 6.6%)

星期三, 10月 08, 2008

寫D野鼓勵下大家啦

「個市咁爛,點玩呀? 」 「唔緊要,爛市有爛市既玩法」

「股價回來必有因,留住先」

「慢慢玩啦,定D黎」

「嬴錢未必開心嫁,有時買岩個Sector滿足感先至大」

「哇! 你駛唔駛整係識得收息?」 「個市咁差,有得收下股息到唔錯嫁啦!」

時光又倒流到1992年

聯儲局(FED)、英倫銀行(BOE)、歐洲央行(ECB)全部減息半厘(50 b.p.),中國人民銀行亦減息27b.p.。

低息的時代已來臨,美國的息口可能離底不遠,但歐羅區、英國、中國、澳洲等地還有一定的減息空間。

另外,高通漲的年代已過去,廉宜商品和低經濟增長將會是2009年的大形勢。

全世界還是要看美國的,這便是經濟的現實。話時話,時光又倒流到1992年.....未來3年可能是環球大型企業的天下。

甚麼BRIC、新能源、商品天堂、高估值的內需股、Tech股,還是忘記吧!

買股票,始終離不開經歷多個週期的老牌優質股,定期收下股息都唔錯。具實力的優質股是會有不俗增長的。

股票,還是有高息派的大藍籌最為實際; 薑,還是越老越棘的!

歐羅的前景

與其驚美國,倒不如擔心歐洲(不計英國)會否長線走下坡.......

歐洲大陸有一堆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極端社會主義(Socialism)製造以下情況:

1) 沈重的社會福利成本令歐洲人和企業支付偏高的稅項(如下表)
2) 工會的過度坐大令企業的投資變得審慎,舉例說歐洲的企業要解僱表現不佳的員工是十分困難的
3) 高稅率亦壓制個人消費的意欲,德國人除了儲錢於銀行外甚麼也不敢去做
4) 高投資稅又令金融投資市場的效率降低
5) 高稅率、工會的坐大、保謢主義又令外資卻步
6) 繁文褥節的官僚又令政府的效率降低
7) 歐盟內成員國政府各自為政,因而削弱其應付危機的能力和效率


各主要發達國家/地區的稅率:
美國 (個人: 0%-35%; 企業: 15%-39%)
英國 (個人: 0%-40%; 企業: 21%-28%)
德國 (個人: 15%-45%; 企業: 29.8%)
法國 (個人: 10%-50%; 企業:33.3%)
意大利 (個人: 23%-43%; 企業: 33%)
澳洲 (個人: 0-45%; 企業: 30%)
日本 (個人: 5%-40%; 企業: 30%)
香港 (個人: 0%-15%; 企業: 16.5%)
星加坡 (個人: 3.5%-20%; 企業: 18%)


任總都俾埋Tips,大家識做

-------------------------------------
任總:歐不協調救市有問題
(明報; 8 Oct 08)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歐洲各國在不協調的情況下,以各自的方法救市,將產生跨境矛盾問題。

他指出,歐洲各金融體系都出現了危機,而各政府在不協調下,用各自的方式救市,將會出問題。特別在貨幣一體化之外,各國的存款保障上限各有不同,會產生跨境矛盾。

星期一, 10月 06, 2008

新興市場的風險

一直有留意本部落格的讀者應該不難察覺筆者近月來開始對亞洲市場的看法變得十分審慎,可以借機再道出箇中原因:

1) 2006年至2007年,遊資太多以及弱美元令全球資金炒賣各新興市場的房地產、股市,並有不少熱錢投資於區內的基建、生產線、地產發展等商業投資項目。
2) 弱美元,再加上經濟前景不俗令不少亞洲企業借入大量美元債
3) 在新興市場的需求強勁,再加上全球資金炒賣的推波助瀾下,各商品價格暴升至經濟不能維持的水平,亦即大泡沫
4) 過度投資亦導致生產量開始過剩的情況,其後的需求放緩是十分可怕的情況
5) 去到2007年末,2008年初,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達到過熱的水平,其中以中印兩地的泡沬更是大得可怕。

正所謂物極必反,不管源頭是美國經濟放緩、歐洲經濟放緩、全球金融危機、商品價格所導致的通漲問題、或是有人獲利回吐也好,最後都是導致最麻煩的情況 --- 熱錢流走(沒錯,全球最有錢的還是歐美的投資者和企業)

接著的反高潮是不能避免(問題是震盪有多少),資產價格大瀉、貸款放緩、需求放緩、企業盈利率下跌、亞洲貨幣貶值、以亞洲貨幣計的債務大增、失業率上升(低增值製造業職位的穩定性不高)、銀行壞帳大增.......

上述負面趨勢當然有停止的一天,不過還是要等待美國經濟復蘇所推動的亞洲出口增長,另外又要等待亞洲資產價格大幅調整、利息見底、銀行壞帳以及失業率見頂吧!

沒錯,內需以及政府持有的財富是能夠減低上述的震盪,但仍無法阻止大形勢的發生。De-Coupling還是說笑好吧,全球經濟一脈相連(萬物相依而生),除非自己完全不出口,不進口。

這就是經濟的現實!

---------------------------------

ASIAN PAIN
(Financial Times; 1 Oct 08)


It's official: we are all in this mess together. Panic engulfed Asia, which woke on Tuesday to find US politicians had thrown out the $700bn bail-out plan. Stock markets tumbled and central banks were obliged to pump in cash. For Mitsubishi UFJ, Japan's biggest bank by assets, the math was especially graphic: its $9bn investment into Morgan Stanley, announced late Monday night, was worth some $500m less the next morning.

Asia has always been more than an interested bystander. On the one hand, cash piles are robust – central banks in the region hold roughly $4,000bn of reserves – as are balance sheets. Hence the ability to pounce when bargains emerge. But external economic slowdown swiftly feeds through to the export-intensive region. The inevitable flight to safety means more foreign capital leaving emerging Asia, marking down assets and weakening currencies. Even absent a co-ordinated global effort, Asian monetary policy will necessarily switch to easing; receding inflationary pressures have already enabled China to move. Further fiscal expansion looks inevitable.

Drilling down, vulnerable sectors include Australian and Korean banks. Both, unlike their neighbours, lend more than they take in deposits and are reliant on overseas markets for funding – to the tune of one-third of the loan book in the case of Aussie lenders. Frothy property markets, especially in the financial centres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re another case in point, especially as banks slash staff and, with them, home rental allowances. HSBC this week also hiked Hong Kong mortgage rates by 50 basis points, dealing another blow to an already falling market. And there could be further to go: as Citigroup points out, residential prices were 33 per cent lower in 1998, dur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eanwhile China, notwithstanding its rhetoric about learning from the US crisis, is merrily ploughing a similar path – seeking to galvanise the property market by loosening loan to value requirements on new home purchases. Asian pain is just starting.

星期日, 10月 05, 2008

國內PMI的解碼/華創

近日很多人對兩個調查組織公佈的「Purchasing Manager Index (PMI)」議論紛紛。先不談「CLSA Asia-Pacific Markets (Markit Group)」的PMI(該指數於9月份滑落至47.7,亦即暗示中國的製造業進入萎縮狀態),今次集中研究一下為何另一個PMI數據(由CFLP及CLIC兩個組織提供)由8月份的48.4上升至9月份的51.2?

(http://www.lifunggroup.com/research/pdf/PMI_october08.pdf)

一般而言,「PMI=50」為製造業景氣(以及以工業為主的中國經濟)之盛/衰分界線,因此有人會想會不會中國經濟放緩的情況已經見底? 若然加一點眼力分析一下各行業的走勢,可能會令樂觀者重新考慮。

PMI超過70的行業:
飲料
煙草

PMI低於30的行業:
煉油
煤炭
煉鋼


另外,新出口訂單指數仍然低於50(9月份的數據為48.8),其中產品類別的分佈如下。

超過60的行業:
成衣
鞋類
煙草

低於40的行業:
化工及塑膠產品
金屬製品
成品油
煤炭
紙製品
印刷品
運動用品


反映國內未來需求的「Backlog Order」數據,略為增加至47.3,但是主要由「飲品類」產品推動,如下。

飲料: 63.3
化工及塑膠產品: 29.3


換句說話,國內經濟的中期前景並不太樂觀,人們對週期性產品的需求減少,相反可能會增加生活必需品(例如飲料)的需求。出口方面,由於歐美的經濟已經轉弱,成衣和鞋類等的出口仍然強勁,但其他週期性或高檔產品的出口將會放緩。


若然現時一定要投資一隻中資股,可能是息率不低、管治不俗,並且有政府背景的「Consumer Staples」 --- 華創(291)

按股價HK$19.4計,華創的預期08年市盈率和股息率分別為18倍及2.6%,考慮其穩健的業務組合(國內的超市連鎖店、國內的雪花啤、香港的五豐行),實屬不俗之選。近月來商品價格大挫可能會提高華創的利潤率(Profit Margin)。

TED搞的鬼

簡單一點說,「TED Spread (Treasury & EuroDollar Spread)」是指金融市場需要的「Risk Premium」,如下:

TED Spread = LIBOR - 3-Month US T-Bill Yield


在金融風暴下,近日「TED Spread」由8月份的1%大升至10月3日的3.87%,這亦暗示銀行之間的同業拆息(Inter-bank Rate)由3%p.a.大升至5.87%p.a.(如下)。

(http://www.bloomberg.com/apps/cbuilder?ticker1=.TEDSP%3AIND)


存款基數不強健或自由現金流不強的金融機構自然麻煩,但其實同時亦影響一些現金流穩定、以及08及09年有很高機會維持07年股息的高息股(如下)。不少優質的收息股近一兩個星期突然被人大量沽售,即使本港經濟放緩亦不太像會嚴重地影響她們的來年的股息(或許恆生銀行仍有本身的風險):

電盈(8)
恆生(11)
希慎(14)
太古A(19)
利豐(494)
TVB (511)
領匯(823)


若然要拆局,「TED Spread」大升可能是主要原因。正當「Money Market」可以達6%p.a.的回報下,機構投資者可能要求收息股須要給予較高的股息率(Dividend Yield)。

然而,低利息是未來數年環球的趨勢,而正當金融市場的不明朗因素減弱後(TED Spread下降至1%至2%左右),市場可能會重新垂青這些穩健的收息股。

但為何匯控(5)、維他奶(345)以及宏利(945)等收息股的股價仍然穩定? 原因十分簡單,這類股票要不主要於歐美市場內交易,便是本身的股息率已經很高。

內需股一定是Defensive??

首席財務長九月份辭職、分銷商的產品庫存堆積如山,可能是令李寧(2331)股價近數星期積弱的原因。其實想深一層,該體育品牌經營者正面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挑戰,過往中檔產品定價策略(接近外來對手Nike的售價,而產品質素不及外來者)可能令李寧未來12個月的銷售增長放緩。

「Wall Street Journal」有關李寧的文章指出:「這也體現了中國不斷增長的消費品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些公司過去沒能充分挖掘產品盈利的潛力」。無可否認,除了其民族品牌和地方分銷網絡外,李寧並沒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並不像Nike和Adidas一般擁有成熟的研發和設計團隊。

即使假設李寧09年的銷售額和盈利能乎合分析員的預期,這並不一定表示股價已經見底。

按HK$14.34計,李寧的08年的預期市盈率和股息率分別為19倍及1.6%,調整後09年的預期市盈率和股息率分別為16倍及1.9%(假定09年增長為13%至17%左右)。以現在的經濟和投資環境下,李寧並不算吸引,至低限度不能令好息之徒垂青。

事實上,現時市場上不乏高息率、強勁現金流、生意穩定性高以及增長潛力不俗之選,尤其是當李寧並不是完全無風險的。

------------------------------------------

李寧跌回地球
(WSJ; 3 Oct 08)


兩個月前﹐中國前體操運動員李寧挑戰地球引力﹐在北京“鳥巢”上空“飛天”點燃奧運主火炬。

不過事實表明﹐市值18億美元的香港上市公司李寧有限公司(Li Ning Co.)股票飛升的可能性要小的多。自8月11日﹐也就是奧運開幕式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以來﹐該股已經累計下跌了26%﹐較年初更是跌了一半有餘﹐而同期整個股票市場市值蒸發了三分之一。


奧運會之前﹐李寧公司的基本面看起來良好:截至6月份的上半年該公司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調查也顯示﹐李寧公司董事長亮相奧運開幕式後﹐該公司的品牌認知度在國內大幅提升。

不過奧運會之後﹐該公司的前景看起來卻令人頗感不安。李寧公司的首席財務長上個月辭職﹐據說各分銷商的產品庫存也堆積如山。而且﹐投資者也越來越懷疑李寧公司是否能將正面宣傳轉化為國內的強勁增長或海外業務的擴張。

這也體現了中國不斷增長的消費品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些公司過去沒能充分挖掘產品盈利的潛力。

儘管中國經濟增長令人矚目﹐但是很難讓人想起一個世界性的中國消費品品牌﹐或許只有家用電器製造商海爾集團除外。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方法是引入必需的營銷知識﹐或是和一家領先的國際公司合作﹐就象果汁生產商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想與可口可樂(Coca-Cola)聯手一樣。

與此同時﹐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等西方品牌也都在增強進軍中國的力度。即使李寧能夠取得價格優勢﹐外國企業大膽的營銷技巧也可能幫助其縮小差距。

星期六, 10月 04, 2008

奶媽的時代

內地毒牛奶事件除了間接令優質的豆奶製造商(例如港資的維他奶)受惠,另一受惠的一群是來自傳統的行業: 奶媽

除了免除有害化學物的風險外,母乳餵哺有助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從而降低嬰兒患上中耳炎、腦膜炎、肺炎、腹瀉、小兒糖尿病等的機會。

另外,用母乳餵哺的早產嬰兒的智商較以奶粉餵哺的早產嬰兒為高,母乳含有較高水平的Omega-3脂肪酸,更能促進幼兒的大腦及視網膜發育。


其中「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導有一段幾「搞鬼」,筆者欲了解一下長輩如何知道「顏色和濃度跟配方奶一樣好」:

「28歲的張愛梅也為此自豪不已。她說,我的乳汁真的很好,長輩都說顏色和濃度跟配方奶一樣好。乳汁的量也很重要。艾曉雄說,她的乳汁足夠三個嬰兒吃的。」

---------------------------------------------------

牛奶危機四伏 奶媽重出江湖
(WSJ; 24 Sep 08)


在中國牛奶污染危機不斷加劇之時,一些母親開始靠出售自己的乳汁賺錢。

隨著中國的牛奶被有毒化學品三聚氰胺污染的消息上周流傳開來,深圳市初為人父的Jimandy Wu向妻子提出了一項“業務”:她可以當一名奶媽,也就是用自己的乳汁喂養人家的孩子。他在網上看到過有關這個行業的消息。

他24歲的妻子、當了媽媽的Tina Huang說,為什麼不呢,她說自己的乳汁很多,兩個月大的孩子根本吃不完。在電視上看到很多孩子因為奶粉受污染而吃不上奶,覺得自己的乳汁白白浪費太可惜了。

Huang以前的工作是當秘書,月薪只有人民幣1,000元(146美元)。而當奶媽每個月能掙12,000元,Wu說,這些錢可以給女兒買一些好衣服,還能送她上好點的幼兒園。

毒牛奶事件已經導致4名兒童死亡,逾53,000名患病,相關當局目前承認這起事件始於2007年底。中國家長們對此事恐慌不已,結果讓一門古老的職業得以新生。在網上發布廣告以及在全國各地家政機構注冊的中國奶媽薪水自9月12日牛奶危機爆發以來已經翻了一倍,現在最高可達每月18,000元人民幣。

周二,在深圳一個居民小區,6位新生兒的媽媽來到中家家政公司找工作,這家公司為家政工人以及越來越多的像Huang一樣的女性充當中介。該公司經理艾曉雄說,他在這個行業已經幹了十幾年,從來沒見過奶媽這麼搶手。從周五開始,艾曉雄已經登記了260位可以當奶媽的婦女,並為其中20個人找到了雇主。

雖然醫生說健康女性的乳汁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並能增強孩子的抗病能力,但西方在19世紀就基本上摒棄了讓別的女人來喂養自己孩子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在一些國家仍然很普遍。中國的奶媽行業也有相當悠久的傳統,但共產黨認為這種做法腐朽墮落,試圖予以取締。

母乳喂養的情況在中國日漸減少,配方奶粉則出現熱銷。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貧困農村婦女的母乳喂養比例從2000年的62%下降到2005年的38%。下滑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許多人似乎都認為配方奶對孩子更有好處。在富裕程度更高的家庭,繁忙的生活方式成了母乳喂養的障礙。

許多公共衛生專家都提倡母乳喂養。主張母乳喂養、筆名“小巫”的Yanhong Wheeler在中國常常被與已故著名兒科醫師和作家斯波克(Benjamin Spock)相提並論。她說,這次的配方奶醜聞就像大自然給我們所有人敲響的警鐘,其責任不僅僅在無良商家身上,我們真的需要更加關心給孩子吃什麼的問題。

一些尋找奶媽的人說,他們迫切地想找到可能受到污染的奶粉的替代品。重慶市的肖桂東(音)有一個4個月大的孩子,他在一個網絡論壇上發布了尋找奶媽的廣告,要求身體健康、乳汁充足、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他給出的薪水為每月3,000元,並提供免費食宿。

最近剛剛跟妻子離婚的肖桂東說,他的母親給他照看孩子,他急需一名奶媽,尤其是在這麼多奶粉都有問題的情況下。

奶媽需求激增也引發了道德方面的問題。出賣自己乳汁的通常都是窮人。來自中國西北城市蘭州的何女士說,很多人都看不起這種工作,我幹這個只是因為沒有別的法子能多賺點錢。24歲的她在網上為自己發了一個廣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奶媽自己的孩子怎麼辦,因為很多奶媽都跟雇主一起生活,有時她們被禁止帶自己的孩子去雇主家。想成為奶媽的黃女士說,如果雇主有要求,她願意將兩個月大的親生孩子留在家裡。她說,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東西喂自己的孩子,比如米湯。

肖桂東說,他不想讓自己家裡有另一個孩子,如果奶媽給他兒子喂奶,她自己的孩子卻在哭,他可受不了。

他承認有的人會認為雇奶媽是剝削,但他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說,她們需要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工作,而我需要她們照看我的孩子,這是很好的交易,我們互相幫助。

為了確保所有人意見一致,深圳的家政經理艾曉雄要求所有想當奶媽的人跟丈夫一起到他的辦公室。他說,我得當面問她們的老公,他願不願意讓老婆去當奶媽。

在招募奶媽的過程中,他還要求看看這位母親的親生孩子。艾曉雄指著想當奶媽的張愛梅(音)4個月大的兒子張佑明(音)說,看這孩子多胖。張佑明看上去簡直像是米其林輪胎廣告小人。艾曉雄說,孩子越胖,就說明乳汁越好。

28歲的張愛梅也為此自豪不已。她說,我的乳汁真的很好,長輩都說顏色和濃度跟配方奶一樣好。

乳汁的量也很重要。艾曉雄說,她的乳汁足夠三個嬰兒吃的。

張愛梅提出異議說,可能只夠兩個。

艾曉雄在“道德、禮儀和態度”方面為員工提供專業培訓--比如說抱雇主孩子的最佳方式--以減輕情緒和身體狀況的波動。他還要求奶媽體檢時雇主一家人也一塊兒去。

一些準奶媽說,和雇主的契合度是她們認為最重要的。那個胖小子的母親張愛梅說,她第一次嘗試當奶媽是將多余的乳汁喂給鄰居的孩子。

她的丈夫、38歲的張明傳(音)說,我們並不是很在乎錢,只要能跟其他的家庭交朋友就行。

張愛梅說,看到毒牛奶的消息我氣壞了,我得伸出援手。

星期五, 10月 03, 2008

牛熊共舞,危中帶機

近幾天再度減持了平保(2318),同時亦加錢再增持宏利(945),宏利成為組合最大的持股。強美元、平宜商品、低利率的時代不遠矣,而不少市場訊息已暗示曙光將再度重臨美國......

牛熊共舞,危中帶機


七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宏利(945) (25% - 30%)
利豐(494) (25% - 30%)
太古A(19) (10% - 15%)
國泰(293) (10% - 15%)
渣打(2888) (5% - 10%)
平保(2318) (0% - 5%)
招行(3968) (0% - 5%)

愚蠢的政客

北美人壽保險股今晚唔升先至有鬼!!


美國參議員Reid收回之前有關某保險公司瀕臨破產的言論
(WSJ; 3 Oct 08)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內華達州民主黨參議員Harry Reid週四收回了他一天前發表的有關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即將宣佈破產的言論。

Reid週三曾對記者表示﹐必須儘快批准7,000億美元的華爾街救助方案。他特別提到﹐一家知名的大型保險公司瀕臨破產。當天晚些時候該救助方案在參議院獲得通過。

Reid的發言人Jim Manley在一份聲明中稱﹐Reid並未發覺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面臨破產威脅﹐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未同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的管理人士進行過溝通。

Manley稱﹐Reid對他之前的言論所可能引發的混亂表示歉意。

In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情緒
利率
中長期產業(及企業)前景
長期經濟前景
死亡


第一項無法預測
第二項中期或能預測(但不包括短期突發事件所帶來的不明朗因素)
第三及四項是有方法去預測,但這並不是大部份人能懂的遊戲
第五項是每人都能確定,「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這便是股票市場的真章

星期四, 10月 02, 2008

A Great Depression, However, Will Not

金融時報的文章精簡而到肉,值得參巧:

還元基本法,美國救市方案主力是為「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作出擔保,目標是令一些「Illquid Assets」重新得到金融體系的信任。換個說法,一些早前已經「綁死左」的資金可以重投市場,其中涉及不少「Money Market funds」。

新修訂的救市方案還包括協助大眾(Main Street)的措施,例如稅務優惠以及加大存款保障金額。

始終聯儲局及政府能做的是「提供新血 (Pump in Liquidity)」和「通血管 (Bail-out Plan)」,最終還要看「器官」的虛實。把一把脈,美國經濟有穩下來的跡象,至低限度可能「離底不遠」。

然而,即使方案再次被否決(雖然機會很細),美國會否再面臨1929至1933年式的大衰退? 機會似乎很微:

1) 1929年以「金本位制度(Gold Reserve System)」為貨幣政策的根據,黃金流走後(經濟轉弱後,入口少了,出口多了),美國政府為了保衛美元而抽走市場的資金來購入黃金
2) 由於內部政治鬥爭,聯儲局當時並沒有減息和提供流動性,相反實行偏緊的貨幣政策
3) 結果是金融市場的流動資金枯乾,結果令很多銀行倒閉。其中不少本身資金充裕的銀行因為大量恐慌式擠提而被迫結業
4) 再加上1929年的美國人並非富有,沒有可觀的財富和現金流去維持消費
5) 製造業相對總就業人數的比率很高,而製造業相關職位的穩定性很低,經濟轉弱便等同失業率大升
6) 1929年美國所有資產市場都嚴重過熱,而民間過度借貸和投資,其後泡沫爆破的後遺症嚴重
7) 歐洲經濟又轉差,出口都不行

結果是經濟大蕭條,直至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推出救市方案,同時間亦取消該死的「金本位制度」......


「經濟大蕭條」,一知半解的人還是慎言為妙!!

------------------------------------------------

Consequences of No Bail-Out
(Financial Times; 30 Sep 08)


The US banking system is like Schrodinger's unfortunate cat. Until the US Congress decides to back the bail-out package or not, it is caught in a curious state between death and undeath.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either result?

Life, with a variant of the Paulson plan, should be calmer. If the Treasury can create prices for mortgage backed paper by acting as a buyer, it will have two positive effects. Capital that is now useless will re-enter the system. And reasonable valuations will help banks to come clean about their exposure. Bank failures lie ahead – the credit party hangover must still be faced – but some trust should return.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hould then be able to deal clinically with stricken institutions as it has done so far, without paralysing the system.

However, if the plan is blown away by political winds, bank funding will continue to dry up as cash is hoarded. Commercial paper markets will remain dysfunctional. Absent such short term funding, companies will be forced to draw more heavily on pre-arranged revolving credit lines. Money market funds, the arteries of the economy, could again seize up. Bankruptcies, both financial and otherwise, will follow.

A great depression, however, will not. It will be unpleasant, but banks have suffered bouts of distrust before. The eurodollar Ted spread – which meas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sk-free rate of US T-Billls and interbank lending rates – was above current levels for prolonged periods in 1973-74, and in the early 1980s. Merrill Lynch, using IMF data on the 124 banking crises of the past 27 years, points out that the cost to the taxpayer averages 13 per cent of GDP. The greater the spending, it seems, the smaller the hit to growth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 longer it takes the authorities to start cleaning up, the greater the eventual bill.

星期二, 9月 30, 2008

有趣的局勢

美國眾議院否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後,亞洲股市恐慌性低開反而漸見買盤,或許是壞消息反映後,不少人買番轉頭。

回到美國經濟,老實話救市方案最多是「Catalyst」。其實如果肯動下腦筋,不難發現問題重心在於樓價能否見穩。想通這一點後,其實會看到救市措施其實頂多係幫幫手令人們加快恢復信心而矣。重點還是回到美國經濟的基本面,而這方面其實大局已定:

1) 金融業的自然汰弱留強過程已經進行得七七八八,新的強者已經走了出來,例如「JP Morgan」、「Bank of America」、「Wells Fargo」、「Goldman Sachs」、「American Express」、「MetLife」等等

2) 美國樓市離底不遠,從「Rental Yield」、「Affordability」、「自2000年至今的升幅」等分析,都乎合此看法。另外,開始轉強美元再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垂青美國房地產

3) 美匯指數(Dollar Index)再走強(最新達78)。這可能不一定表示美國經濟是轉強,但至少可以解讀為歐洲和亞洲地區的前景較美國更為不樂觀

4) 弱美元(美匯指數低於100)已利好美國的出口,而不少高增值製造活動已從歐洲移進美國

5) 值得留意的是,美匯指數過往有預測美國經濟的能力,並領先4至6個季度。

6) 美國銀行股自7月起一浪高於一浪,這與亞洲銀行股的走勢有很大分別。另外,無寶不落的「Warren Buffett」近月來一直增持美國金融股,大可以估下固中原因。


無論如何,略為改良版的救市措施很大機會會被通過,笨重的共和黨亦不願白白將總统寶座拱手讓給民主黨的。

一個趨勢要發生時,無人能阻,現時還是看好戲的時侯......

回到十九世紀中葉後

如果要用一個時代去比喻未來30年的世界,筆者可能會想起1870至1900年的世界。

當時的世界是以船堅炮利以及科技先進的英國人為主導,當然英國人的優勢還包括其成熟的政治、法治、金融、管治以及教育體系。我們亦不能忘記英式幽默以及一份紳士風度。

19世紀初拿破侖戰役中獲得勝利後,英國人已經大大削弱其歐洲主要對手法國的實力,另外英國人於埃及、南非、印度以至遠東的中國鞏固其勢力和利益。英國的企業正於帝國的勢力範圍內大力發展貿易、工業、航運以及銀行業務,匯控、渣打、太古、怡和等老牌英資企業亦是於這個年代創立的。

大西洋的另一邊,一股以民主和自由貿易為核心價值的新勢力正在迅速發展,雖然當時美國的基建、人文、經濟體系的發展仍有待改進中,而且軍事上仍遠不及世界霸主英國。

然而,維多利亞時代已經將英國推至黃金時期的頂峰,當踏入二十世紀後,新的挑戰者會將英國的勢力瓜分,具野心的德國藉著兩次世界大戰無情地令英國步向下坡,而不斷學習和進步的美國一句唔該便從英國手中奪去其世界霸主地位。


或許,2008年的世界局勢正在重覆1870年代的秩序,不過是否有單一國家能夠於三十年內取代美國,仍是言之尚早。毫無疑問,美國的主導地位中期內是難被動搖的,而老對手俄羅斯正步向下坡。不過近年掘起的中印兩國、正在重整旗鼓的歐洲、以及一直保持其優良市場和法治體制的英國,亦暗示國際勢力將會變得更加「多極化」,或可說成「更加平衡的時代」。

星期一, 9月 29, 2008

還是帆船好一點

筆者近日反思香港的競爭優勢,並不擔心未來十年的前景,理應有一些難以替代的換核心價值。或許有人會說我是杞人憂天,筆者正反覆思考現時的優勢能否長遠維持二三十年,或大大影響我們下一代的生計。

先談香港現時享有的競爭優勢。作為遠東的一顆明珠(記得小時侯教科書常以東方之珠來形容香港),香港並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除了其策略性地位、天然的深水港、以及尚算充足的漁穫之外),因此其資源和優勢建基於「軟體」資產上:
1) 英國人留下的法治和行政體系

2) 廉潔和高效率的政府(相對其他國家而言香港是不俗的)

3) 以外資為主導的金融機構為營運骨幹,再加上公平和高效益的金融監管機構為「莊家」的獨特金融中心。亳無疑問,香港的銀行體系甚具效率和穩定性,亦是一個亞太區的融資中心

4) 大市場,少政府干預、低稅率的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已故經濟大師「Milton Friedman」曾多次以香港為例說明市場經濟是有利的

5) 專業人才為支援,我們不乏專業醫學、法律、金融、會計、設計、工程等人才

6) 或者是簡單的稅制、完善的法治和自由市場下,源源不絕地吸引外資設立基地,並吸引不少本地人創業和冒險

7) 天然深水港和策略性地位仍然為香港保持其海運和航空業的領導地位,雖然近年的港口吞吐量有放緩的跡象(原因是內自大陸的競爭)

8) 企業家精神,直至現在筆者仍認為香港不斷孕育不少企業

9) 具質素的產品和服務,近月來大陸毒奶事件正顯示香港食品品牌的優點,始終「維他奶」和「嘉頓」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另外,各行業的服務質素是不低的,而且服務員主動性很高

10) 美食天堂


那麼香港有甚麼不足之處:
1) 科技和半導體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區內其他城市

2) 環保和綠色發展相對緩慢,空氣污染亦是難搞的問題

3) 科學的發展並不算發達,雖然科學是不少中學生必修之學科

4) 文學氣氛並不算很濃厚

5) 運動發展仍有進步的空間

6) 速食和跟風文化,可能有些事情可以慢一點兒的


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是假如十多年後國內的金融、法治以及其他系統性的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地步,香港的路向又如何?

現時有一個較為可行和合乎現實的看法,便是香港運用其金融、法治和人才的優勢,再加上企業精神和源源不斷絕的資金,與珠三角地區整合,而香港擔任「前店」的角色。

與此同時,香港亦有潛力發展成為區內的財富管理中心。幾乎零的投資稅項和遺產稅,再加上自由的資金流動和金融軟硬件,確實是十分具條件的。


至於香港能否走到這路,其實亦十分依靠能否繼續培育人才。換句說話,如何教育下一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其他不說,但有兩個方向可能幾重要:
1) 給予下一代一個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2) 鼓勵他們多參與體驗性和集體活動,了解多一點身邊的事情和人


差點兒忘記了香港另一寶物,便是旅遊業。以較長遠的角度看,應該發展獨特的東西去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
1) 唔去過外國,不會發現香港原來是美食天堂,各類美食應有盡有

2) 香港多山和自然靚景,唔搞「Eco-tour」就可惜

3) 免稅的購物天堂,幾乎甚麼東西都買得到

4) 優質的旅遊服務業,由航機、機場、酒店、零售以至食肆的服務都具世界級數

5) 太平山、蘭桂坊、赤柱、尖沙咀、海洋公園、離島以及新界的傳統中國文化建築,都是海外遊客的愛好地方

6) 或許,西方的旅客還是喜歡見到「傳統的帆船」,正如謝偉俊議員近日所說一樣


還是帆船好一點吧!!

星期四, 9月 25, 2008

切莫自亂陣腳

東亞銀行(23)近日出現擠提事件,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有心人刻意搞事。

先道破搞事人的攻擊手法:
1) 小事化大(持有雷曼債券、有交易員違規造成HK$131M虧損),做謠生事,製造恐慌。
2) 小存戶沒有能力分辨謠言的真偽,再加上全球出現金融機構倒閉的情況,自然草木皆兵。
3) 同時間不排除有心人沽空東亞銀行,尤其是正當市場波動之際,造成信心動搖。
4) 因此擠提是很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其實冷靜一點想一想,其實東亞銀行沒有大問題:
1) 交易員違規造成的HK$131M虧損,相對1H08的稅前盈利(HK$1,073M)來說,不是太大的金額(雖然這亦反映東亞的風險管理有待改善)。
2) 雷曼債券大約為HK$423M,其實僅為東亞總資產HK$397B的0.1%,驚都無謂。
3) 「Total CAR」達14.6%,或遠高於國際最低要求的8%,再加上金管局(HKMA)出名「管得嚴」,因此東亞的資本充足程度很高。
4) 東亞的「Loan-to-Deposit」比率為79.7%,不算是過度放貸。雖然國內業務的壞帳可能會增加,但不足以威脅東亞的財務狀況。
5) (3)和(4)亦道出為何昨天東亞能夠源源不絕滿足提款潮
5) 還有最後一著,金管局於緊急時期會出手為銀行注入資金

只要銀行做到一個資金充裕的姿態,再加上本身實力雄厚,另外政府說多一兩句穩定民生的說話,同時間又有人增持股票的情況下,其實問題不難解決。

拆彈成功,股價又見穩,「寶Baby」,今次俾您威番次!

同時間亦要讚一讚港府以及金管局的風險處理手法和效率。

最新的美國房屋銷售

值得留意的是8月份美國房屋銷售,當中有大約35%至40%涉及違約收樓(Distressed Properties)的買賣(過往違約收樓只占總房屋銷售之5%),這亦暗示不少人正在執平貨。

美國樓市不宜看得太淡。

------------------------------------------------------------

US halfway housing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4 2008)

Hank Paulson has been running around the US financial houses, furiously hammering down loose boards and bracing walls. But while banks may be shored up by the treasury secretary's plan, the foundations are still shift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showed that median house prices fell 9.5 per cent in August compared to a year ago. Assigning value to toxic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or confidently estimating the hit to bank loan books, requires assumptions about where house prices will eventually settle. How much further do they have left to fall?

Sales volumes, at least, appear to have stabilised at about the 5m mark in recent months. Transaction numbers in the year to August were 4.9m, down 11 per cent from the previous year. Furthermore, the NAR estimates that 35-40 per cent of these sales were of distressed properties – houses in foreclosure, or ones worth less than the mortgages made against them. Normally, distressed sales make up about 5 per cent of sales. So the changing mix reflects a marked pick-up of demand in some of the worst hit areas, such as Sacramento and Las Vegas. Price drops of more than a fifth in such areas are now starting to attract buyers.

Regions where prices rose less rapidly during the boom are hardly immune. Some are suffering just as much, as loose lending practices were not confined solely to condo hot spots. Long-depressed Detroit, for instance, has seen prices plummet by a quarter in the last year. Meanwhile, there is the bailout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to consider. This has caused mortgage rates to fall. Yet tighter lending conditions, combined in many states with rising property taxes to cover budget shortfalls, mean conditions for buyers are no better than they were. Unemployment is still rising. Prices sinking another 10 per cent into the sand does not seem unreason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