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道濟真言

上文曾談論儒士曾國藩的修身處世及為官之道,今次以宋代高僧濟公的「真言(濟公活佛聖訓)」簡單而深刻地道出一些為世之道。有緣者可能會喜歡受用。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濟公簡介 (轉載自維基百科)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另一濟公簡介 (轉載自互聯網)
濟公活佛臺州府(今浙東)天臺縣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光宗三年二月初二日生。父親姓李名茂春,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原為宰官,後棄職歸隱於家;母親王氏,十分好善。

臨生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識之,為師取名修元(緣)。

十八歲時,投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門下,法名道濟,神悟絕倫,為遠禪師所印可。性狂簡出,狂歌酒肆,眾僧稟請遠禪師加以懲治,遠禪師惟以顛僧保護之:「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是以,時人又稱師為「濟顛」。

師穿破衣,穿破靴,坐大石頭,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

師有《濟顛道濟語錄》傳於世,又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濟顛道禪師語錄》略稱《濟顛語錄》;為活佛所說,沉孟柈編。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為活佛一生之記錄,編者以章回小說的形式,描述活佛從出生到圓寂之一生顛狂濟世事蹟,卷末附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坊間亦有《濟公傳》、《醉菩提》等章回小說流傳於世。

於《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中如是記載:

湖隱濟顛書記禪師,出浙東天台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識之。

濟(禪師)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公,遠即為濟斬髮。未逾年,神悟絕倫,遠為印可。然濟性狂野,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白遠,遠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後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攜葷酒,污看經處。主事復白遠,遠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淨。淨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淨慈之眾亦短濟於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遊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釀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遶廊,狂呼火發,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

值王公陞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擬笞之。書記曰:「吾乃淨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弭災,遊戲三昧,異蹟饒剩,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與張提點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沉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淨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荼毘,獲無數舍利。回至淨慈寺前,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我)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詞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餘又附頌曰:

看不著,認錯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鴈門關,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餘,有錢塘差使過天台山下,會濟公,復寄來詩二首。又後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於淨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於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混俗同塵或,嘲風弄月,發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後實效光明之被於萬物也,博矣!於戲!鑑公生平,若非賢聖應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手持破葵扇。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