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四, 1月 31, 2008

君子

遇大事才謹慎認真的人,在小事一定放松自己的要求; 在大庭廣眾之下十分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無人時一定放縱。

因此君子只會將一個念頭堅持到底,自然遇到小事也像遇到大敵一樣,在沒人的地方亦如在大街一樣。

同樣在生意投資上,君子取之有道,小人唯利是圖。

君子律己以嚴,待人以寬; 小人反之。

君子謙遜求知,小人自滿狂妄。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君子天下為公,其仁愛放諸四海; 小人親疏有別,一切為私利至上。

君子處危不驚,並處之泰然; 小人一見風吹草動,便雞飛狗走。

君子大事精明,小事可以胡塗; 同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君子不懼強權,只怕對平民百姓不好。自古有說: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如國家的洪水一樣"。

君子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君子懂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皆因世事無常,盛極必衰。

君子不坐危牆之下,並以穩重態度處事。

君子以和為貴,以天下無事為福。小人唯恐天下不亂,小事化大。

談多一點保險股

保險公司通常用「Combined Ratio」來計盈利率(Profit Margin),計法如下:

Combined Ratio = Total Cost / Revenue

Total Cost = Operating Expense + Deferred Acqusition Cost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 Claims Incurred + Deferred Liabilities Changes

Revenue = Premium incurred in the Period + Investment Income

如說「P/L Statement」的「Net Profit」不包括「Investment Income」,是絕不合理的。換過角度,「Revenue」有點兒像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收入(期內保費 + 投資資產產生的收入),當然保費會遲早被放進投資資產組合內。

有說平保(2318)的「Combined Ratio」一直遜於中人壽(2628),亦不恰當。首先要清楚平保一直背付著「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Pre-1999 IFBV)」,但上市的中人壽就大早將之放入母公司內,這同時意味著兩點:

1) 直接比較兩者並不太恰當,除非閣下能抽出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成本(Claims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2) 另外,平保於1H07的「P/L Statement」內暗地加入一成本,即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Amortization」。明眼人可從Embedded Value (EV) Footnote 中看到,「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值」由06年12月的「-RMB 20,932M」大幅收窄至07年6月的「-RMB 16,446M」,足足少了「RMB 4,486M」。

如果係平保1H07的「P/L Statement」內加回「RMB 4,486M」,「Combined Ratio」一定低D(即較高Profit Margin)。另一角度,平保於A股投資回報偏高之年刻意「Amortize多一點」,令未來「EV」提高而不大影響「Profit Margin」。

還有一點,人壽保險公司為長期保單(Long-term contracts/Liabilities)係「EV 計算中」所涉及的「Investment Return Rate Assumption」一定唔會太進取(以中人壽為例,大約5%左右)。因此,就算08年A股就算下跌亦不會對EV做成任何大影響。「P/L Statement」方面,中人壽會比平保麻煩D,原因是:

1) 平保有銀行、資產管理及證券業務,其盈利能力尚未完全反映。
2) 平保可以選擇不在2008年為「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進行「Amortization」,但中人壽則沒此彈性。

看不到呢幾個「Points」之人仕,可能對保險股的了解深極有限。

星期三, 1月 23, 2008

伊莉莎白 (Elizabeth I)


「伊莉莎白:黃金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為少數以歷史為背景的優質電影,所以想都不用想,獨個子走入去看。談其內容,講述一名令西歐政治權力轉移的政治人物 ----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 - 1603)。

論內政,伊莉莎白有得力政治顧問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協助,為英國維持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利民生及經濟發展。大文豪莎士比亞亦是生於伊莉莎白的年代

外交上,伊莉莎白領導英國抵抗當時歐洲強國西班牙。當時西歐分為新教(基督教)及舊教(天主教),而英國及西班牙分別為新舊兩教的領導國家。同時間,兩國在新大陸(即美洲)的利益衝突日趨白熱化,大戰其實無法避免。
1588年,西班牙人以宗教為名出師英倫,並出動其戰無不勝的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自知正規海軍難以匹敵,英國人以正規戰船及民間海上武裝船隻(實則為海盜船)以游擊戰術拖延敵方主力。當西班牙艦隊因逆風而被迫停止前進,而小型的護衛艦因通訊原因而與主力艦分開之際,較小型但同時靈巧的英國戰艦直撲西班牙戰艦,並以火攻將之擊敗。雖然西班牙海軍的火力遠超英軍,但在敗在雙方陣式的靈巧度,當然亦包括突然的風向轉變。

在戰前,伊莉莎白不帶衛兵往前線檢閱海軍,並願以與將士同身共死,激勵軍民士氣。除此,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仍保持冷靜,同時盤算防禦戰略,可見伊莉莎白的強者風範

伊莉莎白為英國留下一個穩定的國力根基,當然,日後的政治改革、經濟思想的突破以及從荷蘭學取金融系統等因素是導致英國強大的其他原因(有緣日後再談)。

P.S. 筆者有感,近日股市波動,其實是一時機優化市場質素。很多聲稱長線投資者在亂世中投降,有些更無理地找好股票(如平保)出氣,之前勢如破竹的「輪王輪后」被打回原狀。好!看清誰是真正有功力的強手......

畢非特曾說過: 「水降時自然會知誰有著衫」。

星期五, 1月 18, 2008

疾如風、不動如山

剛剛做了點算,發覺近排兵荒馬亂對自己個倉影響不算太大。相對07年10月尾高位計,股票總值大約跌19%,同期間恆指及國企指數分別跌21%和29%。中資股占組合之60%左右,表現不算太過「Titanic」。

筆者操作模式不算複雜,選擇數個長期增長型既大行業(呢家係大陸易找一點),投資落各行業內最具競爭力之大市值公司,以作組合骨幹。每當有大跌市,盡力用現金或轉股票去買貨。老實說,由於大多持有優質股,而最大5隻持股已占大數75%左右,故此可用來換馬的股票越黎越少。結果搞到好似「傳統Long Fund」一樣,主力持有藍籌及大型國企,一年內交易次數不多,而表現越黎越似國企指數。

同朋友說笑,自己個倉既作風幾似意大利球隊的「穩守突擊」策略。不用「Margin」,又唔玩「Warrant」同其他衍生工具,以便減低組合波幅(逆市時能守之)。集中地分散落幾隻增長型大股,以保持攻力,同時又不會給一兩個行業問題嚴重拖累。行業內只擇具競爭優勢(市場專利)的好股,正如球隊要求各自球員的球技達一定水平,以乎合團隊發展利益。

順帶又借用下「孫子兵法」: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中「疾如風」和「不動如山」,都可算是筆者的座右銘。市況不利,如持有優質股,要「心如止水」。見到好股「Trade」緊「心水價」,不容過份猶疑,更切忌抱著「係全日低位買貨」的貪小便宜心態,作所謂「用兵貴乎神速」。

星期三, 1月 16, 2008

人為操控價格長遠無效

上幾集介紹過一些經濟學基本知識,並談論過市場「無形之手」對於分配資源的功效。近日中央下令控制國內成品油、電力及食品等必需品價格,以便控制通漲現象。

表面上看,人為價格控制看似能阻止通漲,因為量度通漲的「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計入一籃子物品的價格。另外,國企的成本亦看似能因持平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而保持盈利不變(或隨著產品加價而獲得更多盈利)。

然而,這並不能顯示出所有實相(Full Picture)......

「人為操控價格」實際上無異於「魔術把戲」,玩家並不是降低經濟中所有的價格,而是將成本由左手移至右手,並同時用黑布遮蓋右手做成視覺上錯覺。

結果是資源分配失衡(原因是人為價格低於自然價格,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數天前指出,香港司機都是空車開到深圳加油,而中央亦需為石油提煉商(Oil Refiners)的虧蝕而提高補貼(Subsidy)。長遠計,限價的結果是減低生產者的積極性,亦做成經濟效率下降,不利長遠發展

筆者敢打賭,「控價」政策難以持續下去,價格開放亦是長遠必走之道。成思危近日之言論並不是得閒無事之「發 Up Phone」。對宏觀經濟有所認識之仕,大多明白「Milton Friedman」對通漲的見解:

1) 通漲是由貨幣供應增加太快造成
2) 解決太快通漲問題只有一法,即是控制貨幣供應


中石化(386)算是能受惠開放成品油價的國企。想深一層,呢間石油綜合企業其實「好難輸」:
1)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不變 --> 增加補貼 --> 盈利增長
2)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不變 --> 補貼即使減少 --> 盈利亦增長
3)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開放/上升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4)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開放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聰明人自己識諗吧!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三, 1月 09, 2008

國富論


由蘇格蘭哲學家(註: 當時經濟學一詞還未普及)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如圖)於1776年寫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影響之後數百年的全球經濟發展。

16至18世紀期間,歐洲一直奉行「商業本位(Mercantilism)」,當時各國以貴價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來量度國家的財富。除此,商業本位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一個國家的出口所帶來的淨貴價金屬流入等於入口者的財富流出。

故此,當時航海強國,如西班牙,盡量在「新大陸」(即拉丁美洲)搜刮商品類資源,尤其是黃金。另外,商業本位的思考認為淨出口國家相比淨入口國家較為富有,原因是出口國能賺取更多的財富(例如以黃金和白銀鑄造的硬幣)。

然而,大量黃金流入西班牙,其後果不是令西班牙變得特別富有(相對其他歐洲國家),而是通漲(Inflation)! 沒錯,貴價金屬的罕有特性一直支持其購買力。但短期間大量供應下,黃金的購買力難免不下跌。

隨著「黃金等於財富」一論出現問題,以亞當史密夫為首首的經濟學專家開始重新思索「財富」的意思; 正如國富論一書中提及,一個國家的財富在於其「生產力 (Productivity)」,而黃金及貨幣(不論是以金屬鑄造的硬幣或是鈔票)只不過是量度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工具。

當然,硬幣和鈔票讓人民、商家及政府購買生產力,其價格亦隨時間而波動。當貴價金屬及人為性紙鈔的供應大增,通漲只是唯一結果。如佛利文(Milton Friedman)所指,治療通漲的方法是減少鈔票的供應。

針對商業本位理論的經濟零和論,亞當史密夫以「分工合作(Divison of Labour)」一見解來回應。在市場的「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下,國家內的資源(人力及物質)分佈更為有效率,從而提高國家的總國民生產力(GDP)。原理是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專長,如果各人集中發展其長處,而以自己的剩餘生產力(註: 以薪金量度)去交換自己不擅生產的物資和服務,會達成「多贏局面 (Win-win Scenario)」

推至國際層面,每個國家有自身的長處,故此集中生產自己擅於生產的產品及服務,再通過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去交換自身不擅生產的東西,而這種貿易關係應能提高經濟的效率。


除了奉行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外,國家富強之法如下 (不少與經濟增長差不多):

- 有效的商業(合同)法制度,以保障營商者及工人的利益。
- 廉潔的政府,再加上穩定政治環境。
- 合理而不高的稅率。在較高的儲蓄率(低稅率)下,國民能將資金存進銀行或通過金融體系投資於債券、股票或是貨幣市場。
- 金融體系的資金可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資金用以投資。
- 投資的直接影響是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率。在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力下,國民提高各自能「支配的生產力」,而消費後剩餘的儲蓄在將來再度投入國家的資本投資。

上述週期不斷延續。簡單而言,國家長期財富始於有效的「儲蓄」和理性的「投資」,個人理財亦何嘗不是如此??

星期一, 1月 07, 2008

急需印度「Travel Buddy」 (改去西安, Updated on 17 Jan 08)

各位請注意,由於現金流及投資原因,現在改去西安 (Updated on 17 Jan 08)。敬希垂注!!


星航特價印度「Package」,7天6夜連「Local Tour」。旅程包括十分浪漫的泰姬陵(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新德里全市遊、富有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大門、紅堡、仲有粉紅城市齋浦爾。

交通不成問題,有專車接送,仲有親切的英語當地導遊貼身服務。

個「Package」費用大約為HK$12,000,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romotion/India%20Golden12580.gif.pdf)


投資價值:
1) 印度經濟起飛,唔去看一看就走寶。
2) 數千多年歷史文化,去左番黎週圍D人對你肅然起敬。
3) Relax下,吸收印度當地靈性。返到香港唔驚「時運低」。
4) 印度多世紀以來都係英雄地。亞歷山大帝、蒙古人、大英帝國,個個都曾踏足此地,不比萬里長城輸蝕。
5) 有投資渣打(2888)的朋友,一定要走去看一看。


比個「Reference」,一般星航「新德里Package」,3天2夜起碼要HK$7,680。計到7天6夜,大約要HK$11,500,但只限新德里,又唔會有專車接送,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ackage_group/asia/india/India%206380.gif.pdf)


筆者大約於1月尾或2月頭有時間。看一看有沒有人志同道合之仕有興趣「join」?

有識之士可在本Blog留Message,或者Email俾我!

(albertanalyst123@gmail.com)

一切隨緣......

星期四, 1月 03, 2008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作中,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年-1882年)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自然界一定律,「進化(演化)論(Evolution)」亦影響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跟隨「小獵犬號 (HMS Beagle)」的環球勘探航行(圖中地圖顯示航行路線),達爾文在1830年代在南美、南非以及澳大利亞三大洲記錄大量地理、化石、生物的數據。航行期間達爾文對於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並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在1838年,達爾文發表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這亦被稱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舉例說,「現代人類」亦是經歷多個世代從人猿演化而成。當然,演化亦是為生物物種增加其競爭力、以避免絕種(Extinction)。

後期達爾文發展「地擇論」,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比如地殼大陸移動或海洋隔開的島嶼,在夠長時間之後,物種產生了性狀特徵的差異,例子是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別。


值得留意,「自然選擇」一論當年在英國被教會視為「異端邪說」,原因是舊約聖經指出人類是上帝做出來,這與「從人猿演化而來」一說有很大衝突。在歐洲不受重視,反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說在中國十分受到歡迎。原因是十九世紀後葉,中國在清政府的無能下被列強瓜分; 新思維的知識份子(如嚴復)以天演一說認為只有增加國民的教育水平以及改變政制,中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生存。

另外,要說清楚兩點人們常誤解達爾文的地方:
1) 「演化論」並非否定上帝(造物主)的存在,科學研究通常是解答「如何(How)」,而非「原因(Why)」。雖然達爾文在中年後成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但他在「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指出他仍相信有一智慧的「第一因」,故此並不能說達爾文是一名「無神論者(Atheist)」
2) 達爾文不會同意希特拉的「優生種族論」,縱使「演化論」指出較高競爭力的生物物種具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在小獵犬號航行中,達爾文對於黑人被販賣成奴隸感到十分反感,從此可推論達爾文不會認同希特拉的惡行。


那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營運有何關係?

其實,自由市場(Free Market)在「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的調節下,每一天國與國、商與商、人與人之間每一刻存在競爭。另一角度看,這情況與自然界的「汰弱留強」有很大相似之處,亦合乎自然定律。

競爭力低的企業,在產品質素、價錢、成本控制不如對手下,結果是被市場淘汰。這亦再次佐證「選股票長線投資、擇具競力的優秀企業」為合乎自然定律的「王道」。

現代企業策略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亦多年指出「競爭力」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其一主要因素,波特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書中指出所有商業活動中所涉及的五項競爭因素(Porter's Five Force):

1)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Threat of the entry of new competitors)
4)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5)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Competitive rivalry)

星期三, 1月 02, 2008

妖說

農曆新年不遠矣,又係「運程書」熱賣之際。筆者本身不能完全否定「命運之說」(註: 但偏向認為後天能至少部份改變宿命),並對一些久經測試的預測學問(如易經、八卦)予以尊重; 但對一些世俗之徒借「風水」、「占卦」、「堪輿」之名來出書獲利,同時鼓勵「凡事問卦」、「好懶學精」和「走捷徑」等風氣,實是難以苟同。

天地之博大玄妙,以人類有限的知識,實在無法將一切因果了解得一清二楚,古時中國人以生活中的經驗和觀察寫出了「易經」,以作預測占卦之用。不能說「易經」是迷信之物,因其中涉及「哲學」及「天地大道」。有人說易經中的「易」有以下解釋:


1)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2)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3)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對「道」、「佛」兩家有一定認識的朋友自然對上述道理不感陌生。


其中一堪輿學家在廣告中聲稱於2007年測中「商品價格」、「股市」和「樓市」走勢,並用之推銷其「2008年運程書」。筆者有以下疑問:

1) 假設此君真是有真材實學,並為再世孔明及劉伯溫; 以占卦之術來獲利及引導眾生投機取巧,會否因「洩露天機」而付出代價(如折壽)?
2) 從理性角度看,懷疑者會質疑此君會否事先看了投資分析報告。老實說,經濟好、通漲來臨等因素於2007年年頭已能察到,預測市場價格上升是不難的。因此,測中2007年商品、股市、樓市三市上升並不算怎麼樣「稀奇」。
3) 以占卦來追求世俗利益者,似乎並不算甚麼「做大事」(即使不求大道,亦為人們長期福祉著想)之人物。


「孫子兵法」中有說「廟算」的重要性,亦即將帥戰前的預備及推算等工作。因此,事情的成敗,很多時事前的客觀因素已說了十中七八。只有迷信平庸之仕才將自身前程交給占卦師; 「求神問卦」亦暗示自身信心不大,並無充足事前準備。


雖說投資涉及多項因素,有人更說其中涉及「科學」及「藝術」,或是一類「哲學」。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投資是十分個人化,沒有一套方法或天書能適合每一個人,更無法適合於不同時代。
2) 因此,每一個人要按自身能力、心理質素、喜好、背景、經驗等因素「付出時間及學習」。依靠一本「大路占卦書」來決定投資策略,實算是「兒戲」。
3) 很多明智的投資決定是始自「觀察」,而「觀察入微」亦是智者所為。


假如不是「天地王道」,那麼筆者只能將之說成「妖說」。

歷史不正是一直向我們指出: 「天地大亂之際,妖說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