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三, 12月 24, 2008

祝君聖誕快樂

眼前的境像某程度上是內心的反照。

世事有主觀的一面,人們對週圍事情好壞的的感受,很多時受當時心情左右。

一杯裝滿一半的水,可以說成半滿,亦可說成半空。


然而,事情的本質亦有客觀的一面。但某程度上所謂的客觀好壞,只不過是過往行為和言語造成的結果。

仇家打您一拳,實實在在是一拳,會痛的,但是為何仇家會攻擊? 或許是過往因仇怨嗔心而與人結怨。至於這一刻,我們可以選擇與仇家和好,或者是繼續報仇。


嚴謹分析的結論是,我們面前一切是逃不開自己的心念

安心即開心,睡得好食得好便是福份。

祝君聖誕快樂,並有一個圓滿的2009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正氣凜然的顏氏家族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以胡人安祿山為首的節度使擁兵邊陲,並向首都長安(今西安)進軍。

正所謂物先腐而蟲後生,事實上唐室的內部腐敗孕育了叛亂的種子,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終日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另一方面,為了穩固邊彊土地,唐玄宗不惜任用胡人設立邊境軍事行政區,亦即節度使制度。其後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單單安祿山管轄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亦有不少於20萬兵力。即使唐室內政沒有出現大問題,導致安祿山謀反之誘因亦很大。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當中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自古以來亂世見人心,而唐朝國祚能夠維持下去亦部份拜忠良顏真卿所賜。顏氏一早看穿安祿山的反心,並雙管齊下作出部署。一方面顏真卿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減低安祿山的戒心; 另一方面他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當安祿山向唐室進擊時,顏真卿聯絡各地勢力起兵抵抗,合兵30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其姪顏杲卿同時間當「無間道」於後方拖慢安祿山軍團的行動,其後更起兵反抗。當顏杲卿兵敗落入安祿山手上不但沒有跪下,反而當面痛斥反賊。安祿山大怒後將顏杲卿就地處死,但顏杲卿的正氣和行動卻鼓舞各地反抗安祿山軍民的士氣。

值得一提,顏真卿亦是一名出眾的書法家(後人多認為顏公的書藝達書聖王羲之的境界),其墨跡更活生生地顯露顏公在生時的氣慨凜然(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 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有緣的朋友或許有同感........


顏真卿 (維基百科)
顏真卿(709年-785年),唐代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

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的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其姪顏杲卿 (維基百科)
顏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和顏真卿同為顏師古五代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縣西南),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軍隊抓到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姪文稿》一文。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


顏真卿多寶塔碑


星期三, 12月 17, 2008

養生之道

近日拜讀《黃帝內經 - 養生聖典》一書,本書由中國中醫專家曲黎敏教授撰寫,以簡易的白話文介紹《黃帝內經》的重點,書中一節談論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

曲黎敏教授指出有關人類自然年齡的學說:

自然壽命系數為5至7倍,而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壽命等於:

壽命 = 生長期 x 自然壽命系數

由於人類的生長期大約為25年(即是由出世開始,人類一直生長直至25歲左右才完全停止),因此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應該是125至175年左右。

值得留意,像牛馬等哺乳類動物一般能活到牠們的自然壽命極限,但是人類卻僅能活到極限的一半左右。

然而,我們仍能聽到一些年齡過百歲仍然健存的例子,道家修士張三豐真人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年)並相信卒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約170歲壽命)。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亦相傳有150歲壽命,而二祖慧可亦享年106歲(487年 - 593年),中國近代著名禪宗高僧虛雲和尚則享年119歲(1840年-1959年)。

聰明的讀者可能會察覺修心養性可能是長壽的其中一個要素,換句說話是要順應自然。道家的修行理念是道法自然,並以呼吸養生(胎息)為修行法門。佛家哲學指出無明(Ignorance)是眾生受苦的源頭,而調服內心亦是修行的核心。

是不是脫俗了一點兒? 不用太苦惱,普通人可以從戒除「酒」、「色」、「財」、「氣」人生四惑入手(註: 筆者加多一項 --- 煙)

酒: 酒能亂性以及傷肝,忌過量喝酒
色: 正常夫婦交歡當然合乎自然和有利心身健康; 但是縱慾則傷身、而嫖妓更易染性病
財: 錢財本身無好懷之別,但執著和貪念則是受苦的根源
氣: 百病生於氣,而「氣」亦即一切內心的負面情緒


黃帝內經簡介(維基百科)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中。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星期一, 12月 15, 2008

風調雨順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能是現時間各國民眾之願

或許向身邊的人(不管認識與否)送上一個真誠的微笑,是不錯的第一步

別忘記我們是生活於一個相依的世界中,他即我,我亦即他.......

星期二, 12月 09, 2008

六祖惠能的無相頌

禪宗六祖惠能的無相頌(擇自六祖壇經),當中向世人道出大乘佛法修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菩提心」或「慈悲心」

有為的活動,即使是布施等善行,頂多是為人避開惡果。然而,這離開得道甚遠,而所謂的「快樂」亦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如果人們停止善行(甚至行惡),苦亦從此而生。始終,這仍是一份「執著」。

相反,正當了解萬法性空(空亦即「無自性」和「相依」; 亦即不能獨自存在,因此眾生和非眾生互相依賴而生)後而產生「慈悲心」,大智慧亦不遠矣: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緣,各自在自性中行真懺悔。
倘能頓悟大乘真懺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無罪。
學道能夠經常觀照自性,就和十方諸佛等同一類。
我的祖師只傳頓教法門,普願大家見性同證佛體。
如果想要未來獲得法身,必須離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否則後念忽斷此生休矣。
若想覺悟大乘見自本性,虔誠恭敬合掌至心請求。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大家都應該讀誦記取這首無相頌,並且依照此頌修行,如果聽了以後能夠立即見性,雖然離我有千里之遙,也如同常在我的身邊一樣;如果聽了以後不能有所覺悟,即使就在對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遠來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星期一, 12月 08, 2008

王道

當眾人變得謙卑和樸實之際,這亦是否極泰來先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耐性和睿智亦是人類的美德。

股市底部和恐懼,亦可能不知不覺地離開了我們。

長遠而言,行王道者才是得益者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智慧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嘉言,每一字包含大智慧和慈悲; 希望各方有緣者受用:

(轉載自《心靈甘露》--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嘉言)


快樂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爲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智慧
自知爲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爲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慈悲心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我從不明白爲什麽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爲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麽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爲了周末有點什麽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麽感想?我不認爲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 我不明白爲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爲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爲你 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相依性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爲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善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藥。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爲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麽用處。


解决問題之道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 失得無影無蹤。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爲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 就在跟前。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處世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 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無常
你認爲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鐘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麽。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麽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産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儘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 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 了。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道濟真言

上文曾談論儒士曾國藩的修身處世及為官之道,今次以宋代高僧濟公的「真言(濟公活佛聖訓)」簡單而深刻地道出一些為世之道。有緣者可能會喜歡受用。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濟公簡介 (轉載自維基百科)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另一濟公簡介 (轉載自互聯網)
濟公活佛臺州府(今浙東)天臺縣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光宗三年二月初二日生。父親姓李名茂春,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原為宰官,後棄職歸隱於家;母親王氏,十分好善。

臨生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識之,為師取名修元(緣)。

十八歲時,投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門下,法名道濟,神悟絕倫,為遠禪師所印可。性狂簡出,狂歌酒肆,眾僧稟請遠禪師加以懲治,遠禪師惟以顛僧保護之:「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是以,時人又稱師為「濟顛」。

師穿破衣,穿破靴,坐大石頭,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

師有《濟顛道濟語錄》傳於世,又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濟顛道禪師語錄》略稱《濟顛語錄》;為活佛所說,沉孟柈編。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為活佛一生之記錄,編者以章回小說的形式,描述活佛從出生到圓寂之一生顛狂濟世事蹟,卷末附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坊間亦有《濟公傳》、《醉菩提》等章回小說流傳於世。

於《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中如是記載:

湖隱濟顛書記禪師,出浙東天台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識之。

濟(禪師)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公,遠即為濟斬髮。未逾年,神悟絕倫,遠為印可。然濟性狂野,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白遠,遠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後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攜葷酒,污看經處。主事復白遠,遠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淨。淨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淨慈之眾亦短濟於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遊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釀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遶廊,狂呼火發,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

值王公陞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擬笞之。書記曰:「吾乃淨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弭災,遊戲三昧,異蹟饒剩,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與張提點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沉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淨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荼毘,獲無數舍利。回至淨慈寺前,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我)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詞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餘又附頌曰:

看不著,認錯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鴈門關,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餘,有錢塘差使過天台山下,會濟公,復寄來詩二首。又後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於淨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於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混俗同塵或,嘲風弄月,發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後實效光明之被於萬物也,博矣!於戲!鑑公生平,若非賢聖應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手持破葵扇。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星期二, 12月 02, 2008

曾國藩為人之道

作為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確實有很多大家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不少功蓋天下的歷史名人(尤其是帝皇)的路不是大部份人能走得到的,不論閣下是多麼聰明能幹。舉例說:

1) 沒有黃袍加身,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不能成為皇帝,更不能建立文化科技和經濟強國宋朝(註: 宋朝並非軍事強國)
2) 同樣是平民出身,但劉邦和朱元璋卻天生帶有皇帝命,分別在亂世中建立漢明兩大皇朝。有趣的是兩位開國皇帝出身卑微(劉邦為秦朝一村的亭長,朱元璋出家為和尚),而且開始時並無統領天下的志向,只是時機成熟時其天賦和命數將他們送上皇帝的寶座。
3) 沒有皇室的血统,沒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協助,任憑其智慧有多深、能力有多強,康熙亦無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這亦說明不是所有人有緣份和命格去當領導者,即使計入現代商企的CEO,「皇位」亦十分有限。相對來說,似乎「成為大臣」的目標似乎亦較為實際和可取,而曾國藩是一個做到恰到好處的成功者:

1) 曾國藩處於由強轉衰的清朝,這更能顯示其才能
2) 作為漢人,曾國藩仍能受滿清朝廷重用
3) 不具備天賦的軍事才能(曾國藩常自嘲屢敗屢戰),曾國藩卻能帶領自行訓練的「湘軍」戰勝「天平太國」
4) 打敗「天平太國」功後而懂得立即「急流勇退」,最後仍能以忠臣君子之名善終。由此亦可見曾國藩的政治智慧
5) 修身、齊家、治國(但不曾做不臣之事),三項皆能做到(歷史上做到的人不多,即使明朝萬歷的中興名臣張居正亦是好色之徒)

總括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至低限度上,功多於過)可以歸咎於以下因素:

1) 修心養性,並且以身作則
2)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喜集思廣益,並以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為做人行事的指導
3) 用人得宜,並且做到「疑人莫用,用人莫疑」。與不少出名的歷史名人不同,曾國藩用將十分看重人品和價值觀
4) 深明軍隊貴精不貴多之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 餉愈多,則國愈貧」
5) 治兵有道: 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士氣;「先自治,後制敵」
6) 軍事思想/戰略: 「以強取弱」、「順勢而行」為曾國藩的行軍哲學。面對強敵又懂「穩守突擊」的戰略;「扎硬寨,打死仗」、「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
7) 權衡得宜: 一方面曾國藩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8) 恰到好處的政治智慧: 為官清廉、破天平太國後懂得急流勇退。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及「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9) 個人道德和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修身之道:(轉載自維基百科)
1) 主敬: 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 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 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 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 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

曾國藩的間介 (轉載自互聯網):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种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苟安","昌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扰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洁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丰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极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气勢上下功夫,"气能挾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极丰,确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气",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气"。選 擇有四點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后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后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听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气、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气、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生平(轉載自維基百科)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參加鄉試到第三次、近50歲才考取秀才,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與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對比,有「一對寶」之笑柄,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國藩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同進士出身」,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得意門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後曾敘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喪母而丁憂在籍,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經郭嵩燾力勸,接替已被朝廷屬意派任鎮壓太平軍的林則徐;曾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爲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為清帝國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用刑苛酷,稱「亂世當用重典」,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1860年,湘軍圍安慶;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870年,曾國藩被清朝命令處理「天津教案」,此時他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後來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他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比較善於運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星期一, 12月 01, 2008

破迷信

坊間現時有不少人相信歐美等國救市需要增加貨幣供應,而「M2」一旦大幅增加便一會造成下一波惡性通漲。聽下去很像是十分合理,但事實上此論存在一大堆漏洞。

沒錯,貨幣供應(M)和價格(P)是有一定的關係性,但是現實上貨幣供應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明智的讀者用心了解一下條「Formula」便知為何:

MV = PQ
M = 貨幣供應 M2 (Money Supply)
V = 貨幣週轉速率 (Velocity of Money)
P = 價格 (Price)
Q = 經濟產量 (Economic Quantity)

迷信之說忽略以下的邏輯:
1) 貨幣供應(M)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
2) 貨幣週轉速率(V)和經濟產量(Q)並非恆數(Constant)


換句說話,要在「V」和「Q」不變(不下跌)的情況下,價格(P)才能由「M」推動而上升。十分抱歉地說,「V」和「Q」現時正在下跌,而「M」並不看似有很大的升幅(即使救市措施涉及貨幣供應的增加)。


2006至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由於全球貨幣供應速度增加(尤其是以歐洲和新興市場的貨幣供應速度為高; 見下表 #) ,再加上貨幣週轉速率上升,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出現嚴重的全球通漲。
即使期間全球經濟增長強勁,仍製造貨幣供應過剩,亦是通漲的成因。

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潚以及資產泡沫爆破導致以下情況:
1) 環球經濟放緩,部份地區陷入倒退,亦即等同經濟產量(Q)下跌
2) 人們的消費能力減少,在供應過剩下,貨物價格(P)開始下跌
3) 機搆對金融市場和體系的信心轉弱,造成信貸信心危機(Credit Crunch) ,亦同時令貨幣週轉速率(V)下跌。

必須留意,現時各國政府以各項措施(包括為問題金融資產作擔保,或通渠道)希望令人們恢復對金融市場的信心(V),同時間亦增加貨幣供應(M) 。
因此未來一至兩年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是將貨幣週轉速率(V)及經濟產量(Q)恢復至正常水平。通漲重臨之說還是言之尚早。

從貨幣供應的分析,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 美國和日本的貨幣供應增長率近幾年較為穩定和不高
2) 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中國和巴西的貨幣供應增長明顯地加速


巧妙地,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和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加快(與貨幣供應增長同步),而通漲和商品牛市亦是從2006年開始,直至2008年6月才告終,可以堆斷:
1) 在人們對信貸、金融市場和經濟信心(V)尚未恢復之前,經濟產量(Q / Real GDP)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
2) 除非全球經濟恢復較快的增長(亦暗示歐洲和新興市場要返回2006年的動力),否則很難預期高通漲再來臨,至少這並不似2009和2010會發生的情況
3) 即使數年後通漲再臨,恐怕商品價格亦難以再回到2008年上半年的「世紀泡沫價」,「De-leveraging」將會是未來數年的大趨勢。


「通漲」和「印銀紙」等名詞差不多每人都識講,不過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筆者是不敢太過樂觀。

「見樹不見林」、「人云亦云」、「不願獨自承擔去尋找答案」多年來是不少人的弱點。2008年快要結束,就讓筆者用「照妖鏡」將鼠輩小人找出來、以「思考佐證」打破一切的迷信......


# 各國的貨幣供應:
US:
2004: +6.0%
2005: +3.9%
2006: +5.5%
2007: +6.0%
2008: +6.0% (Up to Nov)

Euro Zone:
2004: +6.4%
2005: +9.1%
2006: +9.3%
2007: +10.6%
2008: +9.1% (Up to Oct)

China:
2004: +14.5%
2005: +18.0%
2006: +15.7%
2007: +16.7%
2008: +12.3% (Up to Oct)

Japan:
2004: +2.0%
2005: +1.9%
2006: +0.7%
2007: +2.1%
2008: +0.5% (Up to Oct)

Brazil:
2004: +19.5%
2005: +18.0%
2006: +13.6%
2007: +18.4%
2008: +26.4% (Up to 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