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二, 12月 02, 2008

曾國藩為人之道

作為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確實有很多大家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不少功蓋天下的歷史名人(尤其是帝皇)的路不是大部份人能走得到的,不論閣下是多麼聰明能幹。舉例說:

1) 沒有黃袍加身,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不能成為皇帝,更不能建立文化科技和經濟強國宋朝(註: 宋朝並非軍事強國)
2) 同樣是平民出身,但劉邦和朱元璋卻天生帶有皇帝命,分別在亂世中建立漢明兩大皇朝。有趣的是兩位開國皇帝出身卑微(劉邦為秦朝一村的亭長,朱元璋出家為和尚),而且開始時並無統領天下的志向,只是時機成熟時其天賦和命數將他們送上皇帝的寶座。
3) 沒有皇室的血统,沒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協助,任憑其智慧有多深、能力有多強,康熙亦無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這亦說明不是所有人有緣份和命格去當領導者,即使計入現代商企的CEO,「皇位」亦十分有限。相對來說,似乎「成為大臣」的目標似乎亦較為實際和可取,而曾國藩是一個做到恰到好處的成功者:

1) 曾國藩處於由強轉衰的清朝,這更能顯示其才能
2) 作為漢人,曾國藩仍能受滿清朝廷重用
3) 不具備天賦的軍事才能(曾國藩常自嘲屢敗屢戰),曾國藩卻能帶領自行訓練的「湘軍」戰勝「天平太國」
4) 打敗「天平太國」功後而懂得立即「急流勇退」,最後仍能以忠臣君子之名善終。由此亦可見曾國藩的政治智慧
5) 修身、齊家、治國(但不曾做不臣之事),三項皆能做到(歷史上做到的人不多,即使明朝萬歷的中興名臣張居正亦是好色之徒)

總括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至低限度上,功多於過)可以歸咎於以下因素:

1) 修心養性,並且以身作則
2)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喜集思廣益,並以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為做人行事的指導
3) 用人得宜,並且做到「疑人莫用,用人莫疑」。與不少出名的歷史名人不同,曾國藩用將十分看重人品和價值觀
4) 深明軍隊貴精不貴多之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 餉愈多,則國愈貧」
5) 治兵有道: 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士氣;「先自治,後制敵」
6) 軍事思想/戰略: 「以強取弱」、「順勢而行」為曾國藩的行軍哲學。面對強敵又懂「穩守突擊」的戰略;「扎硬寨,打死仗」、「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
7) 權衡得宜: 一方面曾國藩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8) 恰到好處的政治智慧: 為官清廉、破天平太國後懂得急流勇退。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及「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9) 個人道德和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修身之道:(轉載自維基百科)
1) 主敬: 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 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 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 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 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

曾國藩的間介 (轉載自互聯網):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种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苟安","昌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扰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洁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丰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极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气勢上下功夫,"气能挾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极丰,确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气",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气"。選 擇有四點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后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后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听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气、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气、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生平(轉載自維基百科)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參加鄉試到第三次、近50歲才考取秀才,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與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對比,有「一對寶」之笑柄,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國藩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同進士出身」,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得意門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後曾敘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喪母而丁憂在籍,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經郭嵩燾力勸,接替已被朝廷屬意派任鎮壓太平軍的林則徐;曾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爲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為清帝國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用刑苛酷,稱「亂世當用重典」,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1860年,湘軍圍安慶;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870年,曾國藩被清朝命令處理「天津教案」,此時他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後來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他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比較善於運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8 則留言:

fk_tim 說...

其相人之能(佢睇相有一手),亦使他能於亂世趨吉避凶

阿爾伯特 說...

fk:
另一說法可能是曾公善於觀人於微,又懂人性和心理.......

氣色、面相和眼神其實亦反映一個人的性格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

Unknown 說...

題外之話:
曾氏能連升十級, 是受軍機大臣穆彰阿提拔. 而穆彰阿是清未有名奸臣.

儘然有一身好武功, 都係要識埋堆.

阿爾伯特 說...

Seabiscuit:
很對,至少唔好同小人結怨.....

亞羊 說...

哈哈,近排食得草多,身肥,真要修身..

阿爾伯特 說...

羊:

修心為上.......

亞羊 說...

所以做多份part-time,同的鹿仔一齊拉雪車走去派禮物.

今年整番煲羊腩煲....

明年繼續追逐羊仔,金仔,再轉戰美股...

咩... 咩... .咩...

阿爾伯特 說...

咁就努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