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二, 9月 30, 2008

有趣的局勢

美國眾議院否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後,亞洲股市恐慌性低開反而漸見買盤,或許是壞消息反映後,不少人買番轉頭。

回到美國經濟,老實話救市方案最多是「Catalyst」。其實如果肯動下腦筋,不難發現問題重心在於樓價能否見穩。想通這一點後,其實會看到救市措施其實頂多係幫幫手令人們加快恢復信心而矣。重點還是回到美國經濟的基本面,而這方面其實大局已定:

1) 金融業的自然汰弱留強過程已經進行得七七八八,新的強者已經走了出來,例如「JP Morgan」、「Bank of America」、「Wells Fargo」、「Goldman Sachs」、「American Express」、「MetLife」等等

2) 美國樓市離底不遠,從「Rental Yield」、「Affordability」、「自2000年至今的升幅」等分析,都乎合此看法。另外,開始轉強美元再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垂青美國房地產

3) 美匯指數(Dollar Index)再走強(最新達78)。這可能不一定表示美國經濟是轉強,但至少可以解讀為歐洲和亞洲地區的前景較美國更為不樂觀

4) 弱美元(美匯指數低於100)已利好美國的出口,而不少高增值製造活動已從歐洲移進美國

5) 值得留意的是,美匯指數過往有預測美國經濟的能力,並領先4至6個季度。

6) 美國銀行股自7月起一浪高於一浪,這與亞洲銀行股的走勢有很大分別。另外,無寶不落的「Warren Buffett」近月來一直增持美國金融股,大可以估下固中原因。


無論如何,略為改良版的救市措施很大機會會被通過,笨重的共和黨亦不願白白將總统寶座拱手讓給民主黨的。

一個趨勢要發生時,無人能阻,現時還是看好戲的時侯......

回到十九世紀中葉後

如果要用一個時代去比喻未來30年的世界,筆者可能會想起1870至1900年的世界。

當時的世界是以船堅炮利以及科技先進的英國人為主導,當然英國人的優勢還包括其成熟的政治、法治、金融、管治以及教育體系。我們亦不能忘記英式幽默以及一份紳士風度。

19世紀初拿破侖戰役中獲得勝利後,英國人已經大大削弱其歐洲主要對手法國的實力,另外英國人於埃及、南非、印度以至遠東的中國鞏固其勢力和利益。英國的企業正於帝國的勢力範圍內大力發展貿易、工業、航運以及銀行業務,匯控、渣打、太古、怡和等老牌英資企業亦是於這個年代創立的。

大西洋的另一邊,一股以民主和自由貿易為核心價值的新勢力正在迅速發展,雖然當時美國的基建、人文、經濟體系的發展仍有待改進中,而且軍事上仍遠不及世界霸主英國。

然而,維多利亞時代已經將英國推至黃金時期的頂峰,當踏入二十世紀後,新的挑戰者會將英國的勢力瓜分,具野心的德國藉著兩次世界大戰無情地令英國步向下坡,而不斷學習和進步的美國一句唔該便從英國手中奪去其世界霸主地位。


或許,2008年的世界局勢正在重覆1870年代的秩序,不過是否有單一國家能夠於三十年內取代美國,仍是言之尚早。毫無疑問,美國的主導地位中期內是難被動搖的,而老對手俄羅斯正步向下坡。不過近年掘起的中印兩國、正在重整旗鼓的歐洲、以及一直保持其優良市場和法治體制的英國,亦暗示國際勢力將會變得更加「多極化」,或可說成「更加平衡的時代」。

星期一, 9月 29, 2008

還是帆船好一點

筆者近日反思香港的競爭優勢,並不擔心未來十年的前景,理應有一些難以替代的換核心價值。或許有人會說我是杞人憂天,筆者正反覆思考現時的優勢能否長遠維持二三十年,或大大影響我們下一代的生計。

先談香港現時享有的競爭優勢。作為遠東的一顆明珠(記得小時侯教科書常以東方之珠來形容香港),香港並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除了其策略性地位、天然的深水港、以及尚算充足的漁穫之外),因此其資源和優勢建基於「軟體」資產上:
1) 英國人留下的法治和行政體系

2) 廉潔和高效率的政府(相對其他國家而言香港是不俗的)

3) 以外資為主導的金融機構為營運骨幹,再加上公平和高效益的金融監管機構為「莊家」的獨特金融中心。亳無疑問,香港的銀行體系甚具效率和穩定性,亦是一個亞太區的融資中心

4) 大市場,少政府干預、低稅率的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已故經濟大師「Milton Friedman」曾多次以香港為例說明市場經濟是有利的

5) 專業人才為支援,我們不乏專業醫學、法律、金融、會計、設計、工程等人才

6) 或者是簡單的稅制、完善的法治和自由市場下,源源不絕地吸引外資設立基地,並吸引不少本地人創業和冒險

7) 天然深水港和策略性地位仍然為香港保持其海運和航空業的領導地位,雖然近年的港口吞吐量有放緩的跡象(原因是內自大陸的競爭)

8) 企業家精神,直至現在筆者仍認為香港不斷孕育不少企業

9) 具質素的產品和服務,近月來大陸毒奶事件正顯示香港食品品牌的優點,始終「維他奶」和「嘉頓」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另外,各行業的服務質素是不低的,而且服務員主動性很高

10) 美食天堂


那麼香港有甚麼不足之處:
1) 科技和半導體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區內其他城市

2) 環保和綠色發展相對緩慢,空氣污染亦是難搞的問題

3) 科學的發展並不算發達,雖然科學是不少中學生必修之學科

4) 文學氣氛並不算很濃厚

5) 運動發展仍有進步的空間

6) 速食和跟風文化,可能有些事情可以慢一點兒的


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是假如十多年後國內的金融、法治以及其他系統性的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地步,香港的路向又如何?

現時有一個較為可行和合乎現實的看法,便是香港運用其金融、法治和人才的優勢,再加上企業精神和源源不斷絕的資金,與珠三角地區整合,而香港擔任「前店」的角色。

與此同時,香港亦有潛力發展成為區內的財富管理中心。幾乎零的投資稅項和遺產稅,再加上自由的資金流動和金融軟硬件,確實是十分具條件的。


至於香港能否走到這路,其實亦十分依靠能否繼續培育人才。換句說話,如何教育下一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其他不說,但有兩個方向可能幾重要:
1) 給予下一代一個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2) 鼓勵他們多參與體驗性和集體活動,了解多一點身邊的事情和人


差點兒忘記了香港另一寶物,便是旅遊業。以較長遠的角度看,應該發展獨特的東西去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
1) 唔去過外國,不會發現香港原來是美食天堂,各類美食應有盡有

2) 香港多山和自然靚景,唔搞「Eco-tour」就可惜

3) 免稅的購物天堂,幾乎甚麼東西都買得到

4) 優質的旅遊服務業,由航機、機場、酒店、零售以至食肆的服務都具世界級數

5) 太平山、蘭桂坊、赤柱、尖沙咀、海洋公園、離島以及新界的傳統中國文化建築,都是海外遊客的愛好地方

6) 或許,西方的旅客還是喜歡見到「傳統的帆船」,正如謝偉俊議員近日所說一樣


還是帆船好一點吧!!

星期四, 9月 25, 2008

切莫自亂陣腳

東亞銀行(23)近日出現擠提事件,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有心人刻意搞事。

先道破搞事人的攻擊手法:
1) 小事化大(持有雷曼債券、有交易員違規造成HK$131M虧損),做謠生事,製造恐慌。
2) 小存戶沒有能力分辨謠言的真偽,再加上全球出現金融機構倒閉的情況,自然草木皆兵。
3) 同時間不排除有心人沽空東亞銀行,尤其是正當市場波動之際,造成信心動搖。
4) 因此擠提是很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其實冷靜一點想一想,其實東亞銀行沒有大問題:
1) 交易員違規造成的HK$131M虧損,相對1H08的稅前盈利(HK$1,073M)來說,不是太大的金額(雖然這亦反映東亞的風險管理有待改善)。
2) 雷曼債券大約為HK$423M,其實僅為東亞總資產HK$397B的0.1%,驚都無謂。
3) 「Total CAR」達14.6%,或遠高於國際最低要求的8%,再加上金管局(HKMA)出名「管得嚴」,因此東亞的資本充足程度很高。
4) 東亞的「Loan-to-Deposit」比率為79.7%,不算是過度放貸。雖然國內業務的壞帳可能會增加,但不足以威脅東亞的財務狀況。
5) (3)和(4)亦道出為何昨天東亞能夠源源不絕滿足提款潮
5) 還有最後一著,金管局於緊急時期會出手為銀行注入資金

只要銀行做到一個資金充裕的姿態,再加上本身實力雄厚,另外政府說多一兩句穩定民生的說話,同時間又有人增持股票的情況下,其實問題不難解決。

拆彈成功,股價又見穩,「寶Baby」,今次俾您威番次!

同時間亦要讚一讚港府以及金管局的風險處理手法和效率。

最新的美國房屋銷售

值得留意的是8月份美國房屋銷售,當中有大約35%至40%涉及違約收樓(Distressed Properties)的買賣(過往違約收樓只占總房屋銷售之5%),這亦暗示不少人正在執平貨。

美國樓市不宜看得太淡。

------------------------------------------------------------

US halfway housing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4 2008)

Hank Paulson has been running around the US financial houses, furiously hammering down loose boards and bracing walls. But while banks may be shored up by the treasury secretary's plan, the foundations are still shift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showed that median house prices fell 9.5 per cent in August compared to a year ago. Assigning value to toxic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or confidently estimating the hit to bank loan books, requires assumptions about where house prices will eventually settle. How much further do they have left to fall?

Sales volumes, at least, appear to have stabilised at about the 5m mark in recent months. Transaction numbers in the year to August were 4.9m, down 11 per cent from the previous year. Furthermore, the NAR estimates that 35-40 per cent of these sales were of distressed properties – houses in foreclosure, or ones worth less than the mortgages made against them. Normally, distressed sales make up about 5 per cent of sales. So the changing mix reflects a marked pick-up of demand in some of the worst hit areas, such as Sacramento and Las Vegas. Price drops of more than a fifth in such areas are now starting to attract buyers.

Regions where prices rose less rapidly during the boom are hardly immune. Some are suffering just as much, as loose lending practices were not confined solely to condo hot spots. Long-depressed Detroit, for instance, has seen prices plummet by a quarter in the last year. Meanwhile, there is the bailout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to consider. This has caused mortgage rates to fall. Yet tighter lending conditions, combined in many states with rising property taxes to cover budget shortfalls, mean conditions for buyers are no better than they were. Unemployment is still rising. Prices sinking another 10 per cent into the sand does not seem unreasonable.

星期三, 9月 24, 2008

危中帶機

老實話,筆者對中國的中長遠(3年以後)的經濟前景是持有審慎樂觀的態度。然而,未來一至兩年的風險不細(固中原因已向大家交代過)。作為理性的投資人,沒理由在前景不明朗(甚至大有變壞之徵象)下企圖與中期大形勢反向而行,同時這亦是「機會成本」的問題。

始終經濟和資本市場不一定是同一回事,已故德國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所提出的「狗和主人」的比諭最為貼切,而且市場總是喜歡玩弄一成不變的投資人。


借機說多一點筆者對中國經濟於未來12個月內的一些看法:

內需及基建可能能夠穩住中國部份的經濟增長,而且基建項目亦有助舒緩潛在的就業問題。但無論如何,經濟增長放緩看來是難以避免的趨勢。

各經濟及金融系統應該於2008年底開始面對挑戰,但可能亦提供系统體制改革的機會。

2009年的中國,危中帶機。至於結果如何,還看政府和國民之造化......

有利可圖

若然認為美國的U$700B救市措施會令美元轉弱的人一定會大跌眼鏡:

1) 相對美國經濟來說,其他地區的前景更為不明朗。外匯市場著重的並不是「Real GDP」增長速度,而是其變化(當然並有其他因素左右匯率)。

2) 美國有很大可能增加「M2」以應付救市方案。但別忘記,其他地區有更急切需要提高「M2」供應去應付放緩的經濟。近年來美國的按年「M2」增長大約2%至6%不等,同期間中國的「M2」增長不低於14%。如果中國的「Real GDP」增長於2009年放緩至6%,而美國則維持於2%以上的話,那麼有好戲睇啦!

3) 「De-coupling」是2008年的大笑話,出口和「FDI」仍占新興國家經濟一大比重。別忘記最高增值的工序和產業大部份由西方國家掌握,而歐美的消費力仍是全球最大的(當然筆者不排除20年後形勢有變)。

4) 全球的主流資金仍由歐美基金管理,來去自如,擋不住,亦留不住。自2008年7月起這些資金大量從新興市場撤離,重投美國。弱美元,不好說笑。

5) 現時美國樓價合理,相反英國和中國的樓市剛從泡沫高位向下走。這亦不難解釋為何不少海外買家近月來垂青美國房地產。

6) (5)亦暗示美國樓價離底不遠,亦道出「Henry Paulson」近日的救市方案無異於「Distressed Asset Buyout」,一兩年後很大機會有利可圖。

垂死爭扎

若然一定要形容現時的油價走勢,可能以「垂死爭扎」四個字最貼切不過。

星期二晚紐約九月期油一晚抽升US$30至US$130左右,看似十分強勁的反彈,而各方傳媒以弱美元來解釋。

實情又是如何? 紐約九月期油合約於星期二(9月24日)到期,在成交稀疏下容易被人「挾倉」,同時間十一月期油合約並沒有高於US$110。因此有一點兒市場經驗的讀者應該不會相信油價真的達到US$130吧!


說回基本面,其實油價轉弱是不能扭轉的趨勢,原因如下:

1) 當金磗四國的高增長完結後,歐洲經濟由強轉弱、美國還處於低增長期下,2009及2010全球經濟增長不會高,這亦減少對石油的需求

2) US$140油價實屬大泡沫,而結果只會加快摧毀人們對石油的需求(Self Destruction)。相對富有的歐美國家而言,較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較不能抵禦異常高的商品(包括石油)價格的傷害。因此甚麼「中印新需求令油價不會回落」亦是鬼話,需求最不穩定的地方反而是新興市場。

3) 由2005至2008年6月期間的弱美元根本不能解釋大部份商品價格之升幅。若然弱美元是主因,那麼歐洲、澳洲和眾亞洲國家理應不會面對高通漲問題,但我們知道2008年全球正在面對通漲的問題。

4) 能源使用模式的大改變,亦拜高油價所賜。舉例說,風力發電近年來變得成熟,低耗能的環保車亦受人們歡迎,這亦對油價不利。

星期五, 9月 19, 2008

全球金融股大反彈

中資金融股反彈強勁,若然大家留意歐洲股市,英國金融股今天大幅上升10%至40%不等。

(2008年9月19日18:00)
Barclays (BARC.L): GBP 3.978 (+29.1%)
HBOS (HBOS.L): GBP 2.395 (+38.8%)
HSBC (HSBA.L): GBP 9.04 (+13.6%)
Lloyds (LLOY.L): GBP 3.225 (+35.8%)
Prudential (PRU.L): GBP 5.93 (+22.0%)
Schroders (SDR.L): GBP 11.32 (+17.1%)
Standard Chartered (STAN.L): GBP 15.73 (+17.6%)


很明顯是在英美兩國政府出政策限制沽空金融股,再加上中國政府出招救市後,全球投資者恢復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亦解釋為何全球金融股大升。

今晚美股將會十分精彩。同時間金價由昨日高位US$900大幅下跌至US$836,不少中央銀行可能已經來了一招「草船借箭」。

洗牌

上年817,今年918,V型反彈後恆指國指是否又能重拾大升浪?

環球格局似借環球「Liquidity Crunch」結束後來一個低位大反彈,未來數天可能會雞犬皆升。

未來一兩個星期會很有趣,阿爺出招後,中資股可能會反彈10%左右,但是亦難以扭轉大趨勢。然而,始終基本面因素沒有明顯轉變。

別忘記,資金多個月來己經大舉撤離新興市場,形勢與2007年是天淵之別。2007年亞洲貨幣強勢、區內各國經濟增長加速,但是2008年中後形勢已經很不同。

一場好戲在後頭,還請各位慢慢欣賞......

星期三, 9月 17, 2008

重投宏利的懷抱

近一兩個星期內減持了平保(2318)及渣打(2888),再加入舊愛宏利(945),以便控制組合的風險。毫無疑問,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正在增加中,這亦與近兩三個月來不斷有歐美資金撤離亞洲地區一現象吻合。

七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利豐(494) (30% - 35%)
宏利(945) (15% - 20%)
太古A(19) (10% - 15%)
國泰(293) (10% - 15%)
渣打(2888) (5% - 10%)
平保(2318) (5% - 10%)
招行(3968) (0% - 5%)

黃金,下一個目標

近日全球各央行為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以提供流動性。同時間黃金成為眾機構投資者的避風塘。自雷曼(Lehman Brothers)週一(9月15)宣佈破產以及投資者擔憂AIG可能出現財務危機後,黃金價格由上星期五的US$746上升至最高的US$790(現時為US$784)。

然而,筆者認為黃金可能成為下一個沽售目標:
1) 反彈的黃金價格為中央銀行帶來套現的機會,以提供資金
2) 美股及美元偏穩,人們還有另一避風港
3) 美國政府以債務換取80%AIG的股權,亦等同接管該保險公司,這可能意味著美國金融風暴告一段落(註: 但是亞洲銀行的風險正在增加中)。

星期二, 9月 16, 2008

凶險

各位請小心中資銀行股,凶險之象。

似乎筆者早前對中國經濟和銀行壞帳的隱憂,看來市場開始感受到。

萬事小心。

星期一, 9月 15, 2008

颶風預警

這篇文章並不是說笑,亦可能是本博客開筆以來對前景最審慎的文章之一。

聰明的讀者可能不難發現筆者近月來一直減持中資股的部位,而且近一兩個月來減倉的目標是招行(3968),同時間亦換入息率不俗的非中資股。

不容置疑,中國經濟風險的增加正是筆者擔憂的因素:
1) 07及08年商品價格高企而導致中小型企業面對盈利倒退(嚴重者甚至轉盈為虧),其中不少更面對財務困難。
2) 全國各地樓市於2008年初從高峰開始大幅回落,換句說話是樓市大泡沫爆破,而不少地產商開始面對斷流的問題。
3) 2007年中國亦有過度投資的情況,但2008年下半年開始總體需求有放緩跡象。換句說話,有產品供應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
4) 弱美元已令中國出口增長開始放緩。
5) 人為控制的原材料以及能源價格中短期內來看很像能夠舒緩各大小企業的成本壓力。但事實上,這無異於扭曲市場現實,令不少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繼續存在,從而降低經濟的效率。如果當經濟轉弱之時,這會製造不少問題,如產能過剩及失業人數上升。
6) 非市場化的成品油價格,亦扭曲市場現實。在人為性所造成的低油價下,國內石油供不應求,而且國家不斷為進口的貴油價而進行補貼,事實上經濟已為此付出不少代價。
7) A股股市於2008年初的泡沫開始爆破,50倍P/E不復見,下跌之勢難以扭轉。

有鑑於此,不排除2008年第4季以及2009年上半年中國銀行體系的壞帳有大幅上升的風險,其中以借給私人中小企、地產商以及私人房屋等貸款的風險較高。另外,樓市加股市泡沫爆破亦會為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筆者亦同時不排除中國將會面業失業率上升、私人需求增長放緩、商業投資轉弱等問題。


然而,凡事總有樂觀的方面:
1) 通漲壓力會隨著國際商品價格下挫而舒緩,但是各行業需求的急直轉弱會抵消較低生產成本所帶來的好處。
2) 政府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會由緊變寬,2009年利率向下亦是有可能的,但是其效力是需要時間的。
3) 政府有可能於未來數個月內推出鼓勵投資的政策以及落實大型基建項目,但是這類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可能需要6至12個月才能見效(#)。
4) 當局亦可以借勢改革中國的金融體系、改善行業政策,以及藉正在下降的國際商品價格而開放國內的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有利長遠發展。


考慮各正反兩面的因素後,筆者預料未來一至兩年中國經濟所受的挑戰不細,而股樓兩市的泡沫大爆破亦會為轉弱中的經濟帶來額外之壓力。

因此各位現是還是小心為妙,宜做足防御措施......


# 政府最近正在研究大規模經濟扶助策略,總規模達1萬億人民幣。據悉,6千億用於四川地震災區重建,4千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是2010年相繼舉行的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星期日, 9月 14, 2008

南韓的困局

2008年2月份,李明博以超高支持率風光地贏取南韓總統寶座,但是近月來其民望急直轉下。李明博為了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讓南韓農民反感,而南韓社會亦當時全面失控。雖然美國牛肉是問題的導火線,但是李明博競選時的政策一項也沒實現,亦是困擾該南韓總统的原因之一。

表面上來看,地緣政治不明朗因素是是海外投資者避開南韓的原因。但想深一層,以市場經濟角度看,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後南韓人民將來理論上能夠享受較廉價的牛肉產品。自由貿易理論上能提高貿易雙方的經濟效益,而且人民中長遠能夠以較低的價錢購買較高質素的產品(尤其是美國比起南韓較具效率去生產優質的牛肉產品)。除了既得利益者(南韓農民)外,按道理去說服其他南韓民眾應該不會太困難的。

那麼為何國際資金突然對南韓有很大的戒心?
1) 通漲壓力困擾亞洲的生產商(其中包括南韓)
2) 高企的韓圜(Won)令出口活動放緩
3) 國際資金近月以來撤出亞太區以及其他新興市場

然而,筆者認為最大的風險可能是巨額的企業債務,其中不少是美元債券。在弱美元以及亞太區經濟景氣下,不少南韓企業近年借入不少美元債。然而,來過度投資及通漲壓力下,區內各國近月來承受經濟放緩的風險,再加上南韓股市近月來呈弱勢,令韓圜兌美元自7月份起貶值。

強美元,再加上經濟放緩,對於借入大量美元債務的南韓企業來說是壞消息。值得留意,在過去3年,南韓的「貸款增長/名義GDP增長」比率平均都達到2.5至3倍多,而這些貸款大部分都流到了基本因素較弱的中小企業,這亦暗示不少實力較弱的南韓企業近年來大大提高其負債比率。

若然美元再度轉強,這些企業的債務(以韓圜計)將會進一步變大,筆者不排除在經濟放緩的環境下,下少負債不輕的企業會面對財務危機,從而令南韓銀行體系的壞帳比率大大提高。

因此南韓的中期前景不是太樂觀的,現時投資者最好還是避開南韓的投資,例如領先韓國ETF(2813)。

星期五, 9月 12, 2008

環球股票的成交量

從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Citigroup」近日有關「全球股票和衍生產品成交金額」的調查(如下圖)。

值得留意的是,從2008年初至8月份,環球累計股票成交金額按年微升3%左右(8月份按年下跌37%),其中亞洲、歐洲和中東錄得大約5%至10%的同比跌幅(8月份按年下跌40%至50%)。反觀美國,由1月至8月份之累計股票成交金額按年微升17%左右(8月份按年下跌27%左右)。

這趨勢亦可能暗示環球資金已回歸美國的股票市場。

即使其累計股票成交量不俗,美國於8月份的成交金額仍按年下跌,這極有可能是由於:
1)不少對沖基金於5至7月份下錯注「Long Commodities, Short Financials」錄得虧損後,往後操作變得較為保守
2) 環球資金在風險提高下漸見短缺,減少「Margin Trading」

順帶一題,疲弱的亞洲股票市場成交量正在暗示港交所(388)於2H08的業積可能轉弱。由於大量資金近數個月來已經撤離新與市場(見下文),再加上中港兩地的市場氣氛變得悲觀,似乎難以看好該交易所於2009年的業績。

-----------------------------------------------------------

REVERSAL OF FORTUNE FOR EMERGING MARKETS
(Financial Times; 11 Sep 08)


Outflows from emerging markets bond and equity funds reached US$29.5bn over the past three months,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at least 1995, with withdrawals gathering pace over the past week.

Investors headed for the exits as rising fears over slowing world growth and the state of the banking system over the past week added pressure on emerging markets – which were already reeling from weaker commodity prices, inflationary pressures, a stronger dollar and geopolitical concerns.

Investors switched US$1bn out of equity and fixed income funds on Monday, one of the highest daily outflows since records began in 1995, said EPFR Global, the data provider. Last week there were outflows of US$1.6bn, bringing the total since June 4 to US$29.5bn, the largest three-monthly figure since 1995.

The benchmark MSCI emerging market index yesterday fell 1.27 per cent to 857.44, the lowest level since March 2007. The fall extended its decline to 4.8 per cent over the past week and 22 per cent over past three months.

星期四, 9月 11, 2008

美國成為低成本的生產基地

在弱美元以及新興市場貨幣高企下,不少歐資企業將生產活動(以高增值產業為主)轉到美國。相對歐洲來說,美國的勞工法例對企業沒有那麽不友善,而且美國政府近年亦提供財務獎勵(Incentives)以鼓勵海外企業於美國設立生產基地,相信這因素亦是吸引海外企業的其他原因。

因此筆者不排除美國經濟的其中一引擎「商業資本性投資」有望維持增長。弱美元(美元指數仍遠低於90點)亦有利美國的出口活動,同時間美國人的消費力並未被嚴重削弱。

有見及此,美國經濟可能於中期內改善,尤其是正當樓市有穩定下來的跡象。

-----------------------------------------------------

US BECOMES THE LOW-COST SITE OF THE MOMENT FOR MANUFACTURERS
(Financial Times; 8 Sep 08)


The latest cheap manufacturing site for European companies is not in Asia or eastern Europe but the United States, say top executives from some of the continent's biggest companies.

"It may sound like a joke but it can be cheaper than you imagine to manufacture there," the chairman of one of Germany's largest automotive groups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reason is less the level of the dollar, which remains relatively high in spite of the euro's recent plunge, but rather the huge level of incentives some US states are offering companies to set up factories in their region.

Tennessee, for instance, just disclosed that it agreed to give German carmaker Volkswagen US$577m in incentives for its US$1bn plant in Chattanooga.

A senior executive at Fiat, the Italian industrial conglomerate, said: "With the amount of money US states are willing to throw at you, you would be stupid to turn them down at the moment. It is one of the low-cost locations to be in at the moment."

ThyssenKrupp, the German steelmaker and industrial group, is receiving more than US$811m to build a new steel mill in Alabama. It turned down even more from Louisiana, which reportedly offered as much as US$2bn, as well as an additional US$900m in cheap debt from Alabama, which it declined as it wished to remain debt-free.

Incentives are not new but their increasing size, plus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the dollar and increasing wages in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makes the US more attractive.

A VW official suggested the US also had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European Union state aid rules made support for factories difficult. "It is more difficult in Europe."

美國貿赤的假象(三)

可能有人會說貿赤會意味著大量美鈔的流出(用來支付亞洲的出口商),而眾出口國多年來會按年累積外匯儲備,因此長期美元會随著美元的外流而轉弱。但很明顯這推論與歷來美元走勢並不吻合。問題出於甚麽地方??

1) 不少亞洲消費者不斷購買美國產品,於亞洲受歡迎的美資品牌多不勝數,「McDonald」、「Coca Cola」、「Pesi Cola」、「HP」、「Dell」、「Disney」、「Warner Bros」、「Dreamworks」、「Google」、「Microsoft」、「P&G」、「3M」、「Merck」、「Pfizer」、「Mattel」、「Hasbro」等等

2) 不少亞洲企業的資本開資又是入口美國貨,「GE」、「Boeing」、「Oracle」、「IBM」、「Caterpillar」、「Honeywell」等等

3) 會計、商業顧問及金融股務,又是避不開美資企業。


上述活動計入美國出口(產品/服務),而下面的活動則不包括於「貿易」帳目內:

1) 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以外匯儲備買進美元債券。

2) 更重要的是,受惠於「低成本地區內生產」的美國企業能享有較多而穩定的盈利和現金流,而且最增值的工序(例如研發)一直留在美國本土,美國人亦擁有最賺錢的產業活動。這亦暗示這些極具競爭優勢的美國上市企業能夠吸引海外和本地的投資者,其中包括海外企業和個人投資者。


考慮「Big Picture」後,相信各位不會「天真」地認為貿赤會導致美元會長期走弱!


自1990年至2008年,美元指數經歷數個高低時期(以90點為中位數假定):

1990至1992年: 87股災後的後遺症,美國經歷經濟放緩,而資金流出美國。直至克林頓以「It's the Economy, Stupid」一句名言擊敗老布殊入主白宮後,美元才跟著經濟增長而向上。

1998至2001年: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令資金流入美國,正逢人們亦對美國主導的科網股票極感興趣,強美元一直維持到2001年911事件以及科網泡沬爆破。

2002年至2008年7月: 911後的美國政府以「弱美元」政策推動出口,2007年樓房泡沬爆破後美國政府仍要維持弱美元保其經濟活力。


下篇將會推斷2006年往後美國政府所玩弄的「財技」,用「瞞天過海」四個字來形容固中手法亦適當不過......

星期三, 9月 10, 2008

美國貿赤的假象(二)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gands.pdf)


要解開美國貿赤之謎,其實可以從出口、入口,以及工種的變化等數據入手:
1) 自1960年起,美國的出口總值多年來保持穩定增長。值得留意的是,自美元2002年開始轉弱後,美國的出口增長強勁,這不排除美國政府有意維持「弱美元」政策以便保持911後的經濟增長。

2) 自1971年起,入口總值開始快速增長,這亦暗示美國從海外廠商入口更多的產品。在弱美元(或高企的亞洲和歐洲貨幣)下,入口總值增長於2007才有放緩跡象)。

3) 上述的「美國貿赤(出口總值少於入口總值)」應該是美國政府刻意造成的。可留意「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美國總就業人數」比率由1971年的24%下跌至2008年的10%左右,這亦說明美國的多年貿赤並非意外,而是有計劃地將製造工序「出口(轉移)」至亞洲諸國。


多年以來美國一直是淨入口國,並從亞洲多國入口多種消費產品。但長期以來,美國的經濟是往上走,而兌多國匯率則是「時強時弱」的遊戲(美元指數從1986年至今一直以中位數90點上下徘徊,並無顯著的弱勢)。

其實各位有沒有想過美國貿赤的最大的受惠者是誰? 中國等亞洲出口國,應算是受惠者。但最大的受惠者可能是美國,正確一點來說,是美國的財團以及中高產階級。


那麼人為的貿赤對美國有何利益?
1) 相對服務業來說,製造業(尤其是低增值的加工活動)的就業穩定性較低。舉例說,經濟不景時企業還需要「Sales」、「Customer Service」、「Marketing」、「Finance」和「Accounting」等人才。但在訂單減少下,工廠就有迫切性去開除過剩的工人。

2) 在較低成本地區內生產,美國企業能夠騰出更多的盈利,美國政府又可以多收企業稅。從全球角度來看,美國企業於各行業最具競爭優勢,其盈利和現金流的穩定性亦是不低。

3) 另外,在較高的盈利和現金流下,上市的美國企業能夠派發更多的股息,而長遠股價是向上的(無可否認,近二十年內美股確實是向上的)。

4) 因此,長年累月美國人是越來越有錢的,其中不乏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和最成功的投資者。「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中已道出為數不少的美國人是理財和投資的中高手,他們當然不會像保守的歐洲人般只懂存錢於銀行以賺取低息回報。

5) 這亦道出美國低儲蓄率(Saving Rate)其實是假象。若然美國人是胡亂花費,根本是沒有可能打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保險和互惠基金市場。

上述5點說明美國人的消費能力的可持續性是很高的,即使處於經濟不景氣中,美國人亦有能力消費(只不過是消費模式的改變)和投資。

下次再談美國經濟及匯率的中長遠走勢

美國貿赤的假象(一)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historical/gands.pdf)

上面連結列出美國自1960年至2007年的貿易數據,包括出口、入口以及貿易盈餘/赤字。自1970年起,美國由淨出口國轉為淨入口國。1970年美國貿易盈餘為US$2,254M,而貿易赤字由1977年的US$27,246M上升至2007年的US$700,258M。

如果弱美元的主因是龐大貿赤金額,那麼美元理應長期走弱。然而,從下面的圖表可以見到自1986年起美元指數(Dollar Index)並非長期下降格局,而是高低位上落波幅走動(不同的是自2000年起美元指數的高低範圍擴闊了,日後會再談)。

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貿赤並不能有效解釋美元的長期走勢。下篇再詳談固中玄機。

星期二, 9月 09, 2008

好一個局勢

美國政府宣佈接管「Fannie Mae」及「Freddie Mac」後,國際局勢有以下微妙變化:

1) 美元指數(Dollar Index)先略為轉弱,然後反彈至2008年高位79點左右
2) 商品價格先升後回
3) 日圓轉弱
4) 全球股市(除了中國A股、兩房股票,以及美國科網股外)向上


咁即係暗示甚麼??
1) 投資者對環球市場的信心增強,亦即歡迎美國政府接管兩房的做法
2) 資金仍然流入美國
3) 商品弱勢難以扭轉,其中原因是全球對商品的需求放緩
4) 沒錯,美國政府可能需要增加「M2」供應。然而,對美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信心之恢復看來遠較前者為重要。別忘記外匯強弱是反映市場對一個國家的信任程度(包括經濟、企業競爭力、政治局勢,以及軍事實力等等)
5) 美國樓市有見底的可能性,近月來估值較合理(Yield、Affordability)的美國物業吸引了海外的投資者
6) A股弱勢未完,現在正在「償還」07年投機泡沫所帶來的「風流帳」(或可說之成「物極必反」)。另外,在07年的過度投資過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於2H08及2009年可能有放緩的風險
7) 估值偏貴的科網股有下跌風險,亦即「De-Rating」

P.S. 利豐(494)好野!!

星期日, 9月 07, 2008

兩極化

如果要形容港股形勢,相信可以用「兩極化」三個字。美元轉強是不爭的趨勢(不管是以甚麼原因去推論,或者正在爭論強勢美元是中期還是長期走勢),而筆者相信這不是「玩玩下」。不容置疑的是,全球資金已由動盪的新興國家、疲弱的歐洲以及商品市場,重投美國,其中原因不外乎:

1) 商品大泡沫已經爆破,不少投機於「Long Commodities, Short US Financials」的對沖基金近數個來「傷亡惨重」,部份基金開始「倒戈相向」。
2) 疲弱的商品市場失去一年來的光芒,這對俄羅斯、巴西、澳洲和南非等商品出口國不利。
3) 地區政治風險,以俄羅斯、泰國、南韓和日本為重災區,令資金撤離。
4) 歐洲和英國的經濟轉弱,而兩地的匯率在不明朗的前景下是高估(Over-Valued)的,貨幣走弱是不能避免的。
5) 在2007年過度投資和投機泡沬爆破後,中國2008及2009年可能會面對一定程度的風險。有一點值得留意,不少中國企業在補貼下(人為性造低的商品價格)仍面對盈利倒退,甚至是虧損。除非環球商品價格再下跌多20%至30%(例如油價回落至US$80一桶),否則不少中國企業(其中週期性企業會面對生意轉弱的挑戰)仍未能走出困局。
6) 相對下,弱美元已助美國出口其出口活動,更巧妙地以「ABS/CDO」出口其「次按問題」。

近數星期美國的數據十分有趣,滯後性的「就業」不好,但前膽性的「Durable Goods」和「ISM」卻比預期為好。而市場是「Forward Looking」的,這亦部份解釋美股自7月份以來走穩(如不計市值大的石油股,美股走勢更為秀麗)。

有人說美股和美元走強可能對港股有利,但現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中資股的弱勢還未完結。筆者現時會對以下股票的信心較大:

匯控(5)
宏利(945)
利豐(494)
裕元(551)
創科(669)
國泰(293)
太古A(19)
領匯(823)

若然閣下一定要投資於中資股,可能人壽保險股、港口股票以及一些售賣「Consumer Staples」的內需股(例如華創#291)會較為安全一點。即使不少中資股在大跌後看似吸引,但投資者可能會承受不細的「Opportunity Cost」。

星期四, 9月 04, 2008

中交建(1800)下挫之謎

可以留以一下以下可能性:
1) 水泥、鋼材以及燃料成本高企,影響FY08的利潤率(不過中交建可能有能力轉嫁部份成本)
2) 國際資金撤離亞太區,並流入美國
3) 「De-rating」,如果用較保守的「Assumptions」去算其「DCF」,股價下跌亦不難理解
4) 「Dividend yield」太低,而且「P/E」又不算吸引,「Long Funds」不會急於入貨
5) 第5個原因可能幾有趣,亞太區國家在高通漲壓力下延遲或放緩其機建項目投資,中交建看來亦難以獨善其身。詳情如下:


INFLATION PUTS BRAKE ON ASIAN CONSTRUCTION
(Financial Times; 28 Jul 08)


Asian governments, faced with the highest inflation for a decade or more, are shelving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landmark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shifting funds to more immediate economic assistance.

Given the threat presented by surging food and fuel prices, “the long-term projects go by the wayside in favour of short-term sops to keep people happy”, said Edward Teather, an economist at UBS in Singapore. "Clearly, inflation now affects everybody."

New governments that took office this year in South Korea, Taiwan and Thailand after campaigning on promises to pump new funds into infrastructure are among those rearranging priorities.

The government of Samak Sundaravej in Bangkok had pledged to invest US$50bn (GBP25bn) on infrastructure over four years. Michael Buchanan, the chief economist for Asia at Goldman Sachs, noted that mention of large projects – such as US$9bn of planned investments in improved mass transit in Bangkok – was "conspicuously missing" from a US$1.4bn fiscal stimulus package announced this month. Instead, it included items such as subsidised public transport fares and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Lee Myung-bak successfully campaigned for the South Korean presidency promising to propel growth to 7 per cent a year with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including a US$15bn cross-country canal. With the economy now declining, the canal has been shelved in favour of a US$10bn stimulus package comprised of tax rebates and new subsidies for low-income people.

In Taiwan, Ma Ying-jeou spoke during his election campaign of 12 grand projects, costing US$130bn in total, that he would push if he won the presidency. While the start of those projects next year has not been postponed, his government is now focused on a US$37bn programme to prop up domestic demand and offset inflation.

In April,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cancelled construction of a US$2.5bn bullet-train line to Singapore in favour of a US$1.3bn move to stockpile food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of rice, fruit and vegetables. Last month, the government shelved dam, road and monorail projects worth US$1.2bn in the state of Penang, which was won by the opposition in March elections. Officials cited spiralling energy and building material costs, while pledging extra funds for rice and anti-poverty programmes.

"Building projects are clearly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not only because of higher building costs but also tightening fiscal situations," says Chua Hak Bin, chief Asian strategist at Deutsche Bank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In many countries, big projects are also, sadly, very much tied to the politics."

In Singapore, authorities decided this week to delay S$1.7bn (US$1.2bn, GBP605m) of construction work, including a hospital, to rein in rising costs and alleviate acute shortages of labour and building materials.

Since November, Singapore has postponed S$4.7bn of construction work. Latest data show consumer prices climbing 7.5 per cent in June, a 26-year high, while Mr Chua estimated that construction costs in the city state had soared by 20 to 30 per cent over the past year.

An international project to link Beijing and Singapore by rail is also under threat.

TSO, a French group, won a tender last year to rehabilitate damaged track sections across Cambodia, with the backing of a $42m loan from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However, an executive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said that building costs had risen by 85 per cent since the tender, requiring renegotiation, as the agreed price-escalation clause would be insufficient to cover the rise.

星期二, 9月 02, 2008

保險股成為國內資金的避風塘

大約兩星期前減持一些招行(3968),並同時增持平保(2318),以便控制組合的風險。另外,弱商品和強美元之勢中期內難以扭轉,而且資金亦不斷撤出新興市場(印度股市除外)。

六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利豐(494) (30% - 35%)
平保(2318) (15% - 20%)
渣打(2888) (15% - 20%)
太古A(19) (10% - 15%)
國泰(293) (10% - 15%)
招行(3968)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