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境像某程度上是內心的反照。
世事有主觀的一面,人們對週圍事情好壞的的感受,很多時受當時心情左右。
一杯裝滿一半的水,可以說成半滿,亦可說成半空。
然而,事情的本質亦有客觀的一面。但某程度上所謂的客觀好壞,只不過是過往行為和言語造成的結果。
仇家打您一拳,實實在在是一拳,會痛的,但是為何仇家會攻擊? 或許是過往因仇怨嗔心而與人結怨。至於這一刻,我們可以選擇與仇家和好,或者是繼續報仇。
嚴謹分析的結論是,我們面前一切是逃不開自己的心念
安心即開心,睡得好食得好便是福份。
祝君聖誕快樂,並有一個圓滿的2009
投資哲學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正氣凜然的顏氏家族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以胡人安祿山為首的節度使擁兵邊陲,並向首都長安(今西安)進軍。
正所謂物先腐而蟲後生,事實上唐室的內部腐敗孕育了叛亂的種子,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終日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另一方面,為了穩固邊彊土地,唐玄宗不惜任用胡人設立邊境軍事行政區,亦即節度使制度。其後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單單安祿山管轄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亦有不少於20萬兵力。即使唐室內政沒有出現大問題,導致安祿山謀反之誘因亦很大。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當中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自古以來亂世見人心,而唐朝國祚能夠維持下去亦部份拜忠良顏真卿所賜。顏氏一早看穿安祿山的反心,並雙管齊下作出部署。一方面顏真卿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減低安祿山的戒心; 另一方面他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當安祿山向唐室進擊時,顏真卿聯絡各地勢力起兵抵抗,合兵30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其姪顏杲卿同時間當「無間道」於後方拖慢安祿山軍團的行動,其後更起兵反抗。當顏杲卿兵敗落入安祿山手上不但沒有跪下,反而當面痛斥反賊。安祿山大怒後將顏杲卿就地處死,但顏杲卿的正氣和行動卻鼓舞各地反抗安祿山軍民的士氣。
值得一提,顏真卿亦是一名出眾的書法家(後人多認為顏公的書藝達書聖王羲之的境界),其墨跡更活生生地顯露顏公在生時的氣慨凜然(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 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有緣的朋友或許有同感........
顏真卿 (維基百科)
顏真卿(709年-785年),唐代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
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的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其姪顏杲卿 (維基百科)
顏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和顏真卿同為顏師古五代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縣西南),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軍隊抓到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姪文稿》一文。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

顏真卿多寶塔碑

正所謂物先腐而蟲後生,事實上唐室的內部腐敗孕育了叛亂的種子,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開元之治晚期,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終日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另一方面,為了穩固邊彊土地,唐玄宗不惜任用胡人設立邊境軍事行政區,亦即節度使制度。其後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單單安祿山管轄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亦有不少於20萬兵力。即使唐室內政沒有出現大問題,導致安祿山謀反之誘因亦很大。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當中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自古以來亂世見人心,而唐朝國祚能夠維持下去亦部份拜忠良顏真卿所賜。顏氏一早看穿安祿山的反心,並雙管齊下作出部署。一方面顏真卿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減低安祿山的戒心; 另一方面他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當安祿山向唐室進擊時,顏真卿聯絡各地勢力起兵抵抗,合兵30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其姪顏杲卿同時間當「無間道」於後方拖慢安祿山軍團的行動,其後更起兵反抗。當顏杲卿兵敗落入安祿山手上不但沒有跪下,反而當面痛斥反賊。安祿山大怒後將顏杲卿就地處死,但顏杲卿的正氣和行動卻鼓舞各地反抗安祿山軍民的士氣。
值得一提,顏真卿亦是一名出眾的書法家(後人多認為顏公的書藝達書聖王羲之的境界),其墨跡更活生生地顯露顏公在生時的氣慨凜然(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 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有緣的朋友或許有同感........
顏真卿 (維基百科)
顏真卿(709年-785年),唐代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
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的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其姪顏杲卿 (維基百科)
顏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和顏真卿同為顏師古五代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縣西南),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軍隊抓到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姪文稿》一文。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

顏真卿多寶塔碑


星期三, 12月 17, 2008
養生之道
近日拜讀《黃帝內經 - 養生聖典》一書,本書由中國中醫專家曲黎敏教授撰寫,以簡易的白話文介紹《黃帝內經》的重點,書中一節談論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
曲黎敏教授指出有關人類自然年齡的學說:
自然壽命系數為5至7倍,而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壽命等於:
壽命 = 生長期 x 自然壽命系數
由於人類的生長期大約為25年(即是由出世開始,人類一直生長直至25歲左右才完全停止),因此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應該是125至175年左右。
值得留意,像牛馬等哺乳類動物一般能活到牠們的自然壽命極限,但是人類卻僅能活到極限的一半左右。
然而,我們仍能聽到一些年齡過百歲仍然健存的例子,道家修士張三豐真人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年)並相信卒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約170歲壽命)。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亦相傳有150歲壽命,而二祖慧可亦享年106歲(487年 - 593年),中國近代著名禪宗高僧虛雲和尚則享年119歲(1840年-1959年)。
聰明的讀者可能會察覺修心養性可能是長壽的其中一個要素,換句說話是要順應自然。道家的修行理念是道法自然,並以呼吸養生(胎息)為修行法門。佛家哲學指出無明(Ignorance)是眾生受苦的源頭,而調服內心亦是修行的核心。
是不是脫俗了一點兒? 不用太苦惱,普通人可以從戒除「酒」、「色」、「財」、「氣」人生四惑入手(註: 筆者加多一項 --- 煙)
酒: 酒能亂性以及傷肝,忌過量喝酒
色: 正常夫婦交歡當然合乎自然和有利心身健康; 但是縱慾則傷身、而嫖妓更易染性病
財: 錢財本身無好懷之別,但執著和貪念則是受苦的根源
氣: 百病生於氣,而「氣」亦即一切內心的負面情緒
黃帝內經簡介(維基百科)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中。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曲黎敏教授指出有關人類自然年齡的學說:
自然壽命系數為5至7倍,而一般哺乳類動物的壽命等於:
壽命 = 生長期 x 自然壽命系數
由於人類的生長期大約為25年(即是由出世開始,人類一直生長直至25歲左右才完全停止),因此人類的自然壽命極限應該是125至175年左右。
值得留意,像牛馬等哺乳類動物一般能活到牠們的自然壽命極限,但是人類卻僅能活到極限的一半左右。
然而,我們仍能聽到一些年齡過百歲仍然健存的例子,道家修士張三豐真人出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年)並相信卒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約170歲壽命)。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亦相傳有150歲壽命,而二祖慧可亦享年106歲(487年 - 593年),中國近代著名禪宗高僧虛雲和尚則享年119歲(1840年-1959年)。
聰明的讀者可能會察覺修心養性可能是長壽的其中一個要素,換句說話是要順應自然。道家的修行理念是道法自然,並以呼吸養生(胎息)為修行法門。佛家哲學指出無明(Ignorance)是眾生受苦的源頭,而調服內心亦是修行的核心。
是不是脫俗了一點兒? 不用太苦惱,普通人可以從戒除「酒」、「色」、「財」、「氣」人生四惑入手(註: 筆者加多一項 --- 煙)
酒: 酒能亂性以及傷肝,忌過量喝酒
色: 正常夫婦交歡當然合乎自然和有利心身健康; 但是縱慾則傷身、而嫖妓更易染性病
財: 錢財本身無好懷之別,但執著和貪念則是受苦的根源
氣: 百病生於氣,而「氣」亦即一切內心的負面情緒
黃帝內經簡介(維基百科)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中。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星期一, 12月 15, 2008
星期二, 12月 09, 2008
六祖惠能的無相頌
禪宗六祖惠能的無相頌(擇自六祖壇經),當中向世人道出大乘佛法修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菩提心」或「慈悲心」
有為的活動,即使是布施等善行,頂多是為人避開惡果。然而,這離開得道甚遠,而所謂的「快樂」亦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如果人們停止善行(甚至行惡),苦亦從此而生。始終,這仍是一份「執著」。
相反,正當了解萬法性空(空亦即「無自性」和「相依」; 亦即不能獨自存在,因此眾生和非眾生互相依賴而生)後而產生「慈悲心」,大智慧亦不遠矣: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緣,各自在自性中行真懺悔。
倘能頓悟大乘真懺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無罪。
學道能夠經常觀照自性,就和十方諸佛等同一類。
我的祖師只傳頓教法門,普願大家見性同證佛體。
如果想要未來獲得法身,必須離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否則後念忽斷此生休矣。
若想覺悟大乘見自本性,虔誠恭敬合掌至心請求。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大家都應該讀誦記取這首無相頌,並且依照此頌修行,如果聽了以後能夠立即見性,雖然離我有千里之遙,也如同常在我的身邊一樣;如果聽了以後不能有所覺悟,即使就在對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遠來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有為的活動,即使是布施等善行,頂多是為人避開惡果。然而,這離開得道甚遠,而所謂的「快樂」亦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如果人們停止善行(甚至行惡),苦亦從此而生。始終,這仍是一份「執著」。
相反,正當了解萬法性空(空亦即「無自性」和「相依」; 亦即不能獨自存在,因此眾生和非眾生互相依賴而生)後而產生「慈悲心」,大智慧亦不遠矣: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說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養雖能得無邊福,原來是由心中三惡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來滅罪業,來世即使有福罪業還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緣,各自在自性中行真懺悔。
倘能頓悟大乘真懺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無罪。
學道能夠經常觀照自性,就和十方諸佛等同一類。
我的祖師只傳頓教法門,普願大家見性同證佛體。
如果想要未來獲得法身,必須離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見性不要空蹉跎,否則後念忽斷此生休矣。
若想覺悟大乘見自本性,虔誠恭敬合掌至心請求。
惠能大師說:「善知識!大家都應該讀誦記取這首無相頌,並且依照此頌修行,如果聽了以後能夠立即見性,雖然離我有千里之遙,也如同常在我的身邊一樣;如果聽了以後不能有所覺悟,即使就在對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遠來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星期一, 12月 08, 2008
星期五, 12月 05, 2008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智慧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嘉言,每一字包含大智慧和慈悲; 希望各方有緣者受用:
(轉載自《心靈甘露》--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嘉言)
快樂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爲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智慧
自知爲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爲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慈悲心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我從不明白爲什麽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爲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麽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爲了周末有點什麽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麽感想?我不認爲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 我不明白爲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爲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爲你 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相依性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爲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善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藥。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爲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麽用處。
解决問題之道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 失得無影無蹤。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爲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 就在跟前。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處世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 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無常
你認爲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鐘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麽。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麽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産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儘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 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 了。
(轉載自《心靈甘露》--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嘉言)
快樂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爲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智慧
自知爲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爲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慈悲心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我從不明白爲什麽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爲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麽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爲了周末有點什麽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麽感想?我不認爲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 我不明白爲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爲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爲你 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相依性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爲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善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藥。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爲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麽用處。
解决問題之道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 失得無影無蹤。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爲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 就在跟前。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處世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 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無常
你認爲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鐘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麽。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麽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産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儘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 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 了。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道濟真言
上文曾談論儒士曾國藩的修身處世及為官之道,今次以宋代高僧濟公的「真言(濟公活佛聖訓)」簡單而深刻地道出一些為世之道。有緣者可能會喜歡受用。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濟公簡介 (轉載自維基百科)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另一濟公簡介 (轉載自互聯網)
濟公活佛臺州府(今浙東)天臺縣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光宗三年二月初二日生。父親姓李名茂春,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原為宰官,後棄職歸隱於家;母親王氏,十分好善。
臨生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識之,為師取名修元(緣)。
十八歲時,投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門下,法名道濟,神悟絕倫,為遠禪師所印可。性狂簡出,狂歌酒肆,眾僧稟請遠禪師加以懲治,遠禪師惟以顛僧保護之:「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是以,時人又稱師為「濟顛」。
師穿破衣,穿破靴,坐大石頭,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
師有《濟顛道濟語錄》傳於世,又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濟顛道禪師語錄》略稱《濟顛語錄》;為活佛所說,沉孟柈編。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為活佛一生之記錄,編者以章回小說的形式,描述活佛從出生到圓寂之一生顛狂濟世事蹟,卷末附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坊間亦有《濟公傳》、《醉菩提》等章回小說流傳於世。
於《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中如是記載:
湖隱濟顛書記禪師,出浙東天台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識之。
濟(禪師)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公,遠即為濟斬髮。未逾年,神悟絕倫,遠為印可。然濟性狂野,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白遠,遠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後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攜葷酒,污看經處。主事復白遠,遠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淨。淨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淨慈之眾亦短濟於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遊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釀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遶廊,狂呼火發,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
值王公陞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擬笞之。書記曰:「吾乃淨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弭災,遊戲三昧,異蹟饒剩,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與張提點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沉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淨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荼毘,獲無數舍利。回至淨慈寺前,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我)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詞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餘又附頌曰:
看不著,認錯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鴈門關,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餘,有錢塘差使過天台山下,會濟公,復寄來詩二首。又後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於淨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於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混俗同塵或,嘲風弄月,發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後實效光明之被於萬物也,博矣!於戲!鑑公生平,若非賢聖應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手持破葵扇。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濟公簡介 (轉載自維基百科)
濟公(1130年-1209年),又被稱為濟顛和尚、濟公活佛,原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中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聞名。
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慧遠為師。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更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故又被稱做濟顛。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在明清之際,民間許多說書人,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他的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他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
在融入民間信仰之後,逐漸變成一位帶有佛道兩家特色的神明。一貫道以濟公為他們崇拜的神祗之一。
另一濟公簡介 (轉載自互聯網)
濟公活佛臺州府(今浙東)天臺縣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宋光宗三年二月初二日生。父親姓李名茂春,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原為宰官,後棄職歸隱於家;母親王氏,十分好善。
臨生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識之,為師取名修元(緣)。
十八歲時,投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門下,法名道濟,神悟絕倫,為遠禪師所印可。性狂簡出,狂歌酒肆,眾僧稟請遠禪師加以懲治,遠禪師惟以顛僧保護之:「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是以,時人又稱師為「濟顛」。
師穿破衣,穿破靴,坐大石頭,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
師有《濟顛道濟語錄》傳於世,又稱《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濟顛道禪師語錄》略稱《濟顛語錄》;為活佛所說,沉孟柈編。今收錄於《卍續藏》第一二一冊。內容為活佛一生之記錄,編者以章回小說的形式,描述活佛從出生到圓寂之一生顛狂濟世事蹟,卷末附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坊間亦有《濟公傳》、《醉菩提》等章回小說流傳於世。
於《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中如是記載:
湖隱濟顛書記禪師,出浙東天台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識之。
濟(禪師)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公,遠即為濟斬髮。未逾年,神悟絕倫,遠為印可。然濟性狂野,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白遠,遠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自後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攜葷酒,污看經處。主事復白遠,遠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
遠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淨。淨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淨慈之眾亦短濟於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
書記常私遊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釀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
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遶廊,狂呼火發,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
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
值王公陞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擬笞之。書記曰:「吾乃淨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
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
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弭災,遊戲三昧,異蹟饒剩,不勝述也。
一日,入城訪舊,與張提點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沉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淨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荼毘,獲無數舍利。回至淨慈寺前,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我)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
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詞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餘又附頌曰:
看不著,認錯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鴈門關,老少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餘,有錢塘差使過天台山下,會濟公,復寄來詩二首。又後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於淨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於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混俗同塵或,嘲風弄月,發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後實效光明之被於萬物也,博矣!於戲!鑑公生平,若非賢聖應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手持破葵扇。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星期二, 12月 02, 2008
曾國藩為人之道
作為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確實有很多大家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不少功蓋天下的歷史名人(尤其是帝皇)的路不是大部份人能走得到的,不論閣下是多麼聰明能幹。舉例說:
1) 沒有黃袍加身,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不能成為皇帝,更不能建立文化科技和經濟強國宋朝(註: 宋朝並非軍事強國)
2) 同樣是平民出身,但劉邦和朱元璋卻天生帶有皇帝命,分別在亂世中建立漢明兩大皇朝。有趣的是兩位開國皇帝出身卑微(劉邦為秦朝一村的亭長,朱元璋出家為和尚),而且開始時並無統領天下的志向,只是時機成熟時其天賦和命數將他們送上皇帝的寶座。
3) 沒有皇室的血统,沒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協助,任憑其智慧有多深、能力有多強,康熙亦無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這亦說明不是所有人有緣份和命格去當領導者,即使計入現代商企的CEO,「皇位」亦十分有限。相對來說,似乎「成為大臣」的目標似乎亦較為實際和可取,而曾國藩是一個做到恰到好處的成功者:
1) 曾國藩處於由強轉衰的清朝,這更能顯示其才能
2) 作為漢人,曾國藩仍能受滿清朝廷重用
3) 不具備天賦的軍事才能(曾國藩常自嘲屢敗屢戰),曾國藩卻能帶領自行訓練的「湘軍」戰勝「天平太國」
4) 打敗「天平太國」功後而懂得立即「急流勇退」,最後仍能以忠臣君子之名善終。由此亦可見曾國藩的政治智慧
5) 修身、齊家、治國(但不曾做不臣之事),三項皆能做到(歷史上做到的人不多,即使明朝萬歷的中興名臣張居正亦是好色之徒)
總括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至低限度上,功多於過)可以歸咎於以下因素:
1) 修心養性,並且以身作則
2)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喜集思廣益,並以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為做人行事的指導
3) 用人得宜,並且做到「疑人莫用,用人莫疑」。與不少出名的歷史名人不同,曾國藩用將十分看重人品和價值觀
4) 深明軍隊貴精不貴多之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 餉愈多,則國愈貧」
5) 治兵有道: 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士氣;「先自治,後制敵」
6) 軍事思想/戰略: 「以強取弱」、「順勢而行」為曾國藩的行軍哲學。面對強敵又懂「穩守突擊」的戰略;「扎硬寨,打死仗」、「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
7) 權衡得宜: 一方面曾國藩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8) 恰到好處的政治智慧: 為官清廉、破天平太國後懂得急流勇退。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及「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9) 個人道德和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修身之道:(轉載自維基百科)
1) 主敬: 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 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 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 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 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
曾國藩的間介 (轉載自互聯網):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种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苟安","昌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扰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洁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丰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极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气勢上下功夫,"气能挾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极丰,确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气",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气"。選 擇有四點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后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后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听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气、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气、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生平(轉載自維基百科)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參加鄉試到第三次、近50歲才考取秀才,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與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對比,有「一對寶」之笑柄,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國藩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同進士出身」,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得意門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後曾敘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喪母而丁憂在籍,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經郭嵩燾力勸,接替已被朝廷屬意派任鎮壓太平軍的林則徐;曾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爲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為清帝國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用刑苛酷,稱「亂世當用重典」,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1860年,湘軍圍安慶;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870年,曾國藩被清朝命令處理「天津教案」,此時他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後來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他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比較善於運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1) 沒有黃袍加身,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不能成為皇帝,更不能建立文化科技和經濟強國宋朝(註: 宋朝並非軍事強國)
2) 同樣是平民出身,但劉邦和朱元璋卻天生帶有皇帝命,分別在亂世中建立漢明兩大皇朝。有趣的是兩位開國皇帝出身卑微(劉邦為秦朝一村的亭長,朱元璋出家為和尚),而且開始時並無統領天下的志向,只是時機成熟時其天賦和命數將他們送上皇帝的寶座。
3) 沒有皇室的血统,沒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協助,任憑其智慧有多深、能力有多強,康熙亦無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這亦說明不是所有人有緣份和命格去當領導者,即使計入現代商企的CEO,「皇位」亦十分有限。相對來說,似乎「成為大臣」的目標似乎亦較為實際和可取,而曾國藩是一個做到恰到好處的成功者:
1) 曾國藩處於由強轉衰的清朝,這更能顯示其才能
2) 作為漢人,曾國藩仍能受滿清朝廷重用
3) 不具備天賦的軍事才能(曾國藩常自嘲屢敗屢戰),曾國藩卻能帶領自行訓練的「湘軍」戰勝「天平太國」
4) 打敗「天平太國」功後而懂得立即「急流勇退」,最後仍能以忠臣君子之名善終。由此亦可見曾國藩的政治智慧
5) 修身、齊家、治國(但不曾做不臣之事),三項皆能做到(歷史上做到的人不多,即使明朝萬歷的中興名臣張居正亦是好色之徒)
總括而論,曾國藩的成功(至低限度上,功多於過)可以歸咎於以下因素:
1) 修心養性,並且以身作則
2) 多看書、多向人請教、喜集思廣益,並以儒家哲學(宋明理學)為做人行事的指導
3) 用人得宜,並且做到「疑人莫用,用人莫疑」。與不少出名的歷史名人不同,曾國藩用將十分看重人品和價值觀
4) 深明軍隊貴精不貴多之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 餉愈多,則國愈貧」
5) 治兵有道: 曾國藩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士氣;「先自治,後制敵」
6) 軍事思想/戰略: 「以強取弱」、「順勢而行」為曾國藩的行軍哲學。面對強敵又懂「穩守突擊」的戰略;「扎硬寨,打死仗」、「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
7) 權衡得宜: 一方面曾國藩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8) 恰到好處的政治智慧: 為官清廉、破天平太國後懂得急流勇退。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及「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9) 個人道德和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
曾國藩修身之道:(轉載自維基百科)
1) 主敬: 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靜坐: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 讀書不二: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 讀史: 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 謹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養氣: 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 節勞、節欲、節飲食。
9) 日知其所無: 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 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 作字: 飯後寫字半時。
12) 夜不出門。
-----------------------------------------------
曾國藩的間介 (轉載自互聯網):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种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 "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于"士大夫習于憂容苟安","昌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扰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洁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丰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并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极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气勢上下功夫,"气能挾理以行,而后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鐘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极丰,确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气",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气"。選 擇有四點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后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后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听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气、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气、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 "養生之法約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生平(轉載自維基百科)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參加鄉試到第三次、近50歲才考取秀才,常被歷史學家拿來與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對比,有「一對寶」之笑柄,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國藩自科舉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試「同進士出身」,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稅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得意門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後曾敘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喪母而丁憂在籍,正值朝廷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經郭嵩燾力勸,接替已被朝廷屬意派任鎮壓太平軍的林則徐;曾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仿傚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作爲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裝,湘軍為清帝國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用刑苛酷,稱「亂世當用重典」,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
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1860年,湘軍圍安慶;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1870年,曾國藩被清朝命令處理「天津教案」,此時他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以致後來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他自己也承認:「敝處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護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論沸騰,至使人不忍聞」。曾國藩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
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比較善於運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星期一, 12月 01, 2008
破迷信
坊間現時有不少人相信歐美等國救市需要增加貨幣供應,而「M2」一旦大幅增加便一會造成下一波惡性通漲。聽下去很像是十分合理,但事實上此論存在一大堆漏洞。
沒錯,貨幣供應(M)和價格(P)是有一定的關係性,但是現實上貨幣供應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明智的讀者用心了解一下條「Formula」便知為何:
MV = PQ
M = 貨幣供應 M2 (Money Supply)
V = 貨幣週轉速率 (Velocity of Money)
P = 價格 (Price)
Q = 經濟產量 (Economic Quantity)
迷信之說忽略以下的邏輯:
1) 貨幣供應(M)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
2) 貨幣週轉速率(V)和經濟產量(Q)並非恆數(Constant)
換句說話,要在「V」和「Q」不變(不下跌)的情況下,價格(P)才能由「M」推動而上升。十分抱歉地說,「V」和「Q」現時正在下跌,而「M」並不看似有很大的升幅(即使救市措施涉及貨幣供應的增加)。
2006至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由於全球貨幣供應速度增加(尤其是以歐洲和新興市場的貨幣供應速度為高; 見下表 #) ,再加上貨幣週轉速率上升,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出現嚴重的全球通漲。
即使期間全球經濟增長強勁,仍製造貨幣供應過剩,亦是通漲的成因。
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潚以及資產泡沫爆破導致以下情況:
1) 環球經濟放緩,部份地區陷入倒退,亦即等同經濟產量(Q)下跌
2) 人們的消費能力減少,在供應過剩下,貨物價格(P)開始下跌
3) 機搆對金融市場和體系的信心轉弱,造成信貸信心危機(Credit Crunch) ,亦同時令貨幣週轉速率(V)下跌。
必須留意,現時各國政府以各項措施(包括為問題金融資產作擔保,或通渠道)希望令人們恢復對金融市場的信心(V),同時間亦增加貨幣供應(M) 。
因此未來一至兩年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是將貨幣週轉速率(V)及經濟產量(Q)恢復至正常水平。通漲重臨之說還是言之尚早。
從貨幣供應的分析,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 美國和日本的貨幣供應增長率近幾年較為穩定和不高
2) 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中國和巴西的貨幣供應增長明顯地加速
巧妙地,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和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加快(與貨幣供應增長同步),而通漲和商品牛市亦是從2006年開始,直至2008年6月才告終,可以堆斷:
1) 在人們對信貸、金融市場和經濟信心(V)尚未恢復之前,經濟產量(Q / Real GDP)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
2) 除非全球經濟恢復較快的增長(亦暗示歐洲和新興市場要返回2006年的動力),否則很難預期高通漲再來臨,至少這並不似2009和2010會發生的情況
3) 即使數年後通漲再臨,恐怕商品價格亦難以再回到2008年上半年的「世紀泡沫價」,「De-leveraging」將會是未來數年的大趨勢。
「通漲」和「印銀紙」等名詞差不多每人都識講,不過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筆者是不敢太過樂觀。
「見樹不見林」、「人云亦云」、「不願獨自承擔去尋找答案」多年來是不少人的弱點。2008年快要結束,就讓筆者用「照妖鏡」將鼠輩小人找出來、以「思考佐證」打破一切的迷信......
# 各國的貨幣供應:
US:
2004: +6.0%
2005: +3.9%
2006: +5.5%
2007: +6.0%
2008: +6.0% (Up to Nov)
Euro Zone:
2004: +6.4%
2005: +9.1%
2006: +9.3%
2007: +10.6%
2008: +9.1% (Up to Oct)
China:
2004: +14.5%
2005: +18.0%
2006: +15.7%
2007: +16.7%
2008: +12.3% (Up to Oct)
Japan:
2004: +2.0%
2005: +1.9%
2006: +0.7%
2007: +2.1%
2008: +0.5% (Up to Oct)
Brazil:
2004: +19.5%
2005: +18.0%
2006: +13.6%
2007: +18.4%
2008: +26.4% (Up to Sep)
沒錯,貨幣供應(M)和價格(P)是有一定的關係性,但是現實上貨幣供應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明智的讀者用心了解一下條「Formula」便知為何:
MV = PQ
M = 貨幣供應 M2 (Money Supply)
V = 貨幣週轉速率 (Velocity of Money)
P = 價格 (Price)
Q = 經濟產量 (Economic Quantity)
迷信之說忽略以下的邏輯:
1) 貨幣供應(M)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
2) 貨幣週轉速率(V)和經濟產量(Q)並非恆數(Constant)
換句說話,要在「V」和「Q」不變(不下跌)的情況下,價格(P)才能由「M」推動而上升。十分抱歉地說,「V」和「Q」現時正在下跌,而「M」並不看似有很大的升幅(即使救市措施涉及貨幣供應的增加)。
2006至2008年上半年的世界:由於全球貨幣供應速度增加(尤其是以歐洲和新興市場的貨幣供應速度為高; 見下表 #) ,再加上貨幣週轉速率上升,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出現嚴重的全球通漲。
即使期間全球經濟增長強勁,仍製造貨幣供應過剩,亦是通漲的成因。
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潚以及資產泡沫爆破導致以下情況:
1) 環球經濟放緩,部份地區陷入倒退,亦即等同經濟產量(Q)下跌
2) 人們的消費能力減少,在供應過剩下,貨物價格(P)開始下跌
3) 機搆對金融市場和體系的信心轉弱,造成信貸信心危機(Credit Crunch) ,亦同時令貨幣週轉速率(V)下跌。
必須留意,現時各國政府以各項措施(包括為問題金融資產作擔保,或通渠道)希望令人們恢復對金融市場的信心(V),同時間亦增加貨幣供應(M) 。
因此未來一至兩年這些措施的效果應該是將貨幣週轉速率(V)及經濟產量(Q)恢復至正常水平。通漲重臨之說還是言之尚早。
從貨幣供應的分析,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 美國和日本的貨幣供應增長率近幾年較為穩定和不高
2) 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中國和巴西的貨幣供應增長明顯地加速
巧妙地,2005年至2007年期間歐洲和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速加快(與貨幣供應增長同步),而通漲和商品牛市亦是從2006年開始,直至2008年6月才告終,可以堆斷:
1) 在人們對信貸、金融市場和經濟信心(V)尚未恢復之前,經濟產量(Q / Real GDP)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
2) 除非全球經濟恢復較快的增長(亦暗示歐洲和新興市場要返回2006年的動力),否則很難預期高通漲再來臨,至少這並不似2009和2010會發生的情況
3) 即使數年後通漲再臨,恐怕商品價格亦難以再回到2008年上半年的「世紀泡沫價」,「De-leveraging」將會是未來數年的大趨勢。
「通漲」和「印銀紙」等名詞差不多每人都識講,不過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筆者是不敢太過樂觀。
「見樹不見林」、「人云亦云」、「不願獨自承擔去尋找答案」多年來是不少人的弱點。2008年快要結束,就讓筆者用「照妖鏡」將鼠輩小人找出來、以「思考佐證」打破一切的迷信......
# 各國的貨幣供應:
US:
2004: +6.0%
2005: +3.9%
2006: +5.5%
2007: +6.0%
2008: +6.0% (Up to Nov)
Euro Zone:
2004: +6.4%
2005: +9.1%
2006: +9.3%
2007: +10.6%
2008: +9.1% (Up to Oct)
China:
2004: +14.5%
2005: +18.0%
2006: +15.7%
2007: +16.7%
2008: +12.3% (Up to Oct)
Japan:
2004: +2.0%
2005: +1.9%
2006: +0.7%
2007: +2.1%
2008: +0.5% (Up to Oct)
Brazil:
2004: +19.5%
2005: +18.0%
2006: +13.6%
2007: +18.4%
2008: +26.4% (Up to Sep)
星期六, 11月 29, 2008
大白象
印度曼買(Bombay)11月26日晚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至少奪去119人的性命,另外有至少288人受傷。恐怖分子針對孟買的豪華酒店、歷史悠久的火車站、猶太人中心年目標同時發動突擊隊式的襲擊,其中包括泰姬陵酒店(Taj Mahal Palace & Tower #)
據目擊者稱﹐襲擊者特別針對酒店裡的英美兩國的公民,其中在泰姬陵酒店內則有7-15名外國人被劫持為人質。
孟買頻頻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1993年3月﹐13起爆炸造成257人喪生﹐700多人受傷。這些爆炸都是由一個有組織的犯罪團伙所策劃。2003年3月﹐孟買火車上的一起炸彈爆炸造成11人死亡。當年8月﹐孟買接連發生的兩起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52人喪生﹐150人受傷。印度官員指責位於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發動了這些襲擊。2006年7月﹐孟買市郊鐵路不同地點發生的7起炸彈爆炸造成200人遇難。
而策動今次恐怖活動的襲擊者,相信是「激進回教組織」。而從一份無法獲得獨立證實的聲明中,「德干聖戰組織 (Deccan Mujahideen)」聲稱對孟買襲擊事件負責﹐並自稱來自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Hyderabad)。海得拉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王國﹐於1948年被印度佔領。
雖然獨立的安全專家稱﹐襲擊者有可能從有相同想法的巴基斯坦激進分子那裡獲得了支持。但他們也強調﹐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基本不可能沒有根基很深的印度當地組織的參與。印度共有1.50億穆斯林﹐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尼和巴基斯坦。
值得留意的是印度於1947年脫離英國管活後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家(印巴分治),分別聚居印度徒和回教徒(穆斯林),而當時大部分專業階層的回教徒都移居到了巴基斯坦。多年以來印度境內兩教教徒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衝突,而目前回教徒在印度處於最貧困和最被歧視的階層,這亦增加雙方衝突的機會。
印度的回教徒在宗教暴力衝突中經常成為襲擊對象﹐他們在政府部門、大學和安全部門的就職機會嚴重偏少。在文化程度方面﹐印度回教徒甚至還不如該國一直以來最落後的達利人﹐這是印度教裡視為「不可接觸者」的一個種姓。
千百年以來印度教徒的「階級觀念」十分重,這與印度教的教條其中的「等級制度(Caste)」有莫大的關係。然而,不計等級制度這一項過時和固執的教條外,筆者是認同著重哲學辯思的印度教之其他優點,尤其是「因果報應」、「輪迴」、「與梵合一(天人合一)」等教義和「包容性」的態度。
有專家估計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未來兩至三個月的旅客數目會減少,但當人們對痛苦的記憶淡忘後,通常旅客數目一年後會不減反增。
2008年前10個月﹐到印度觀光的外國遊客有430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9.4%。2007年外國遊客人數逾500萬﹐較2006年同期增長了14.2%。
說句老實話,就算恐怖襲擊事件沒有發生,全球經濟大放緩亦足以影響前往印度的遊客人數。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當局會加強保安和情報收集的工作,同時亦會收緊反恐的法律。印度總理辛格週四在電視上講話﹐他承諾要防止類似襲擊再次發生。他表示﹐印度將成立一個新的聯邦調查機構並加強立法﹐以確保「不會給恐怖分子留下逃過法律制裁的漏洞」。
無論如何,對於一個相對上是和平和具包容度的國家來說,血腥的恐怖襲擊某程度上說是過份了,讓婆羅門的的眾神祇祝福祂們一直保佑的地方,讓恆河洗滌印度人的心靈傷口。
印度教簡介: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社會等級制度(Caste):
儘管廢除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對特定的社會階層的從屬關係在印度教的組成中依然有着深遠的社會影響。等級制度的原則是,所有生物從出生之日起,根據任務,權力,責任和能力,嚴格地相互區分。
所有的等級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級(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個等級。儘管等級制度起源於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並採納了等級劃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級也很明顯。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後排。
印度簡介: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大陸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11.03億(2005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眾,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於長期分裂和經濟落後狀態,被西方列強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領土外,全境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依然相對較為落後,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尚落後於人口遠少於自己的韓國,不過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印度經濟依然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
# 泰姬陵酒店:
有105年歴史的泰姬陵酒店是印度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之一﹐由塔塔家族(Tata)興建﹐以抵制英國殖民者在孟買當時最好的Watson's 酒店實行的「白人至上」政策。泰姬陵酒店後來進行了擴建﹐在老酒店的旁邊又增加了一座現代化建築。該酒店由印度最大企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子公司Taj Hotels所有。
泰姬陵酒店開業於1903年﹐可以俯瞰阿拉伯海。這家酒店共有565間客房﹐還設有孟買一些最獨特﹐最昂貴的餐館以及深受歡迎的Insomnia夜總會。訪問印度的許多權貴名流都會在此停留。



據目擊者稱﹐襲擊者特別針對酒店裡的英美兩國的公民,其中在泰姬陵酒店內則有7-15名外國人被劫持為人質。
孟買頻頻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1993年3月﹐13起爆炸造成257人喪生﹐700多人受傷。這些爆炸都是由一個有組織的犯罪團伙所策劃。2003年3月﹐孟買火車上的一起炸彈爆炸造成11人死亡。當年8月﹐孟買接連發生的兩起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52人喪生﹐150人受傷。印度官員指責位於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發動了這些襲擊。2006年7月﹐孟買市郊鐵路不同地點發生的7起炸彈爆炸造成200人遇難。
而策動今次恐怖活動的襲擊者,相信是「激進回教組織」。而從一份無法獲得獨立證實的聲明中,「德干聖戰組織 (Deccan Mujahideen)」聲稱對孟買襲擊事件負責﹐並自稱來自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Hyderabad)。海得拉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王國﹐於1948年被印度佔領。
雖然獨立的安全專家稱﹐襲擊者有可能從有相同想法的巴基斯坦激進分子那裡獲得了支持。但他們也強調﹐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基本不可能沒有根基很深的印度當地組織的參與。印度共有1.50億穆斯林﹐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尼和巴基斯坦。
值得留意的是印度於1947年脫離英國管活後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家(印巴分治),分別聚居印度徒和回教徒(穆斯林),而當時大部分專業階層的回教徒都移居到了巴基斯坦。多年以來印度境內兩教教徒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衝突,而目前回教徒在印度處於最貧困和最被歧視的階層,這亦增加雙方衝突的機會。
印度的回教徒在宗教暴力衝突中經常成為襲擊對象﹐他們在政府部門、大學和安全部門的就職機會嚴重偏少。在文化程度方面﹐印度回教徒甚至還不如該國一直以來最落後的達利人﹐這是印度教裡視為「不可接觸者」的一個種姓。
千百年以來印度教徒的「階級觀念」十分重,這與印度教的教條其中的「等級制度(Caste)」有莫大的關係。然而,不計等級制度這一項過時和固執的教條外,筆者是認同著重哲學辯思的印度教之其他優點,尤其是「因果報應」、「輪迴」、「與梵合一(天人合一)」等教義和「包容性」的態度。
有專家估計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未來兩至三個月的旅客數目會減少,但當人們對痛苦的記憶淡忘後,通常旅客數目一年後會不減反增。
2008年前10個月﹐到印度觀光的外國遊客有430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9.4%。2007年外國遊客人數逾500萬﹐較2006年同期增長了14.2%。
說句老實話,就算恐怖襲擊事件沒有發生,全球經濟大放緩亦足以影響前往印度的遊客人數。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當局會加強保安和情報收集的工作,同時亦會收緊反恐的法律。印度總理辛格週四在電視上講話﹐他承諾要防止類似襲擊再次發生。他表示﹐印度將成立一個新的聯邦調查機構並加強立法﹐以確保「不會給恐怖分子留下逃過法律制裁的漏洞」。
無論如何,對於一個相對上是和平和具包容度的國家來說,血腥的恐怖襲擊某程度上說是過份了,讓婆羅門的的眾神祇祝福祂們一直保佑的地方,讓恆河洗滌印度人的心靈傷口。
印度教簡介: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社會等級制度(Caste):
儘管廢除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對特定的社會階層的從屬關係在印度教的組成中依然有着深遠的社會影響。等級制度的原則是,所有生物從出生之日起,根據任務,權力,責任和能力,嚴格地相互區分。
所有的等級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級(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個等級。儘管等級制度起源於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並採納了等級劃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級也很明顯。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後排。
印度簡介: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大陸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11.03億(2005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眾,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於長期分裂和經濟落後狀態,被西方列強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領土外,全境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依然相對較為落後,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尚落後於人口遠少於自己的韓國,不過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印度經濟依然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
# 泰姬陵酒店:
有105年歴史的泰姬陵酒店是印度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之一﹐由塔塔家族(Tata)興建﹐以抵制英國殖民者在孟買當時最好的Watson's 酒店實行的「白人至上」政策。泰姬陵酒店後來進行了擴建﹐在老酒店的旁邊又增加了一座現代化建築。該酒店由印度最大企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子公司Taj Hotels所有。
泰姬陵酒店開業於1903年﹐可以俯瞰阿拉伯海。這家酒店共有565間客房﹐還設有孟買一些最獨特﹐最昂貴的餐館以及深受歡迎的Insomnia夜總會。訪問印度的許多權貴名流都會在此停留。




星期二, 11月 25, 2008
故事兩則
沒有不能改變的結局
有一王姓商人,他姑丈提醒他在十月會有大禍臨頭。
後來王某仗義救了一貧婦,貧婦夫妻當晚冒大雨來答謝,王某出門迎接,才一出門,所住的房間竟因不堪大雨突然倒塌,王某因此逃過大難。
------ 出自明‧陳良謨《見聞紀訓》
筆者的看法:
業力雖難違,但凡事又不一定全無轉機,不要低估一絲善念的力量。
業力的消耗
紀曉嵐有一姪兒和一僕人的兒子同一時間在同一大宅出生,分秒不差。紀曉嵐旁觀兩人的命運: 姪兒十六歲便夭亡了,僕人之子卻一直活得好端端。
後來紀曉嵐才醒悟,兩人的食祿其實是一樣,只不過姪兒是富家子,十六年來將榮華富貴享盡了;僕人之子做牛做馬,所以同份量的食祿卻仍未享用完。
------ 出自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筆者的看法:
行善積德會為人積累各類的榮華富貴。但當一切正面業力耗盡後,難免打回原狀的結局。凡事量入為出、不過度借貸、養成儲蓄和審慎投資的習慣、吃飯七分飽、多運動、多幫助他人、行善積德,自然心身安泰。
所謂的命運可能是一生的開局,始終中後段發展格局,還看閣下的在世修為。
智者不昧因果,並生於當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一王姓商人,他姑丈提醒他在十月會有大禍臨頭。
後來王某仗義救了一貧婦,貧婦夫妻當晚冒大雨來答謝,王某出門迎接,才一出門,所住的房間竟因不堪大雨突然倒塌,王某因此逃過大難。
------ 出自明‧陳良謨《見聞紀訓》
筆者的看法:
業力雖難違,但凡事又不一定全無轉機,不要低估一絲善念的力量。
業力的消耗
紀曉嵐有一姪兒和一僕人的兒子同一時間在同一大宅出生,分秒不差。紀曉嵐旁觀兩人的命運: 姪兒十六歲便夭亡了,僕人之子卻一直活得好端端。
後來紀曉嵐才醒悟,兩人的食祿其實是一樣,只不過姪兒是富家子,十六年來將榮華富貴享盡了;僕人之子做牛做馬,所以同份量的食祿卻仍未享用完。
------ 出自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筆者的看法:
行善積德會為人積累各類的榮華富貴。但當一切正面業力耗盡後,難免打回原狀的結局。凡事量入為出、不過度借貸、養成儲蓄和審慎投資的習慣、吃飯七分飽、多運動、多幫助他人、行善積德,自然心身安泰。
所謂的命運可能是一生的開局,始終中後段發展格局,還看閣下的在世修為。
智者不昧因果,並生於當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星期一, 11月 24, 2008
渣打供股集資
長話短說,供股集資(每3股供1股; 供股價為HK$45.1/GBP 3.9)意味著渣打(2888)的管理層預期資金將會短缺,而同時間並無法從較低「融資成本(Funding Cost)」的融資途經入手。
一般來說,從融資成本低至高的次循來排列,銀行的融資途經有以下幾種:
1) 活期存款(Saving Deposit) / 中央銀行拆借 (Central Bank Financing)
2) 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
3) 同業拆借 (Interbank Deposit)
4) 債券 (Senior / Subordinated Bond)
5) 優先股 (Preferred Stock)
6) 普通股 (Common Stock)
另一說法是供股集資是唯一方法去增強「Tier-1 Capital」,而以大折讓價進行是保證「萬無一失」的方案。然而,為何要不惜代價去增強「Tier-1 Capital」?
無論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渣打於新興市場的經營風險可能正在上升(參巧下面的官方聲明)
2) 以大折讓價進行供股集資(很高的融資成本)絕對不是明智的收購融資途經,因此可以排除集資收購的可能性
在聲明中,渣打指出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正在增加中。面對環球金融風暴以及西方經濟的衰退,而這些新興地區亦不能夠置身事外。
「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key core markets of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is clearly slowing down large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harp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West. However, although these economies are not immune to the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emerging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general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undamentals are resilient and their near term economic growth rates appear likely to remain well above those of markets in the West.」
管理層亦指出供股集資的用途是增強資本狀況,尤其在不明朗的前景下。
「Following the Rights Issue, the Group will be in an even better position to weather th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emerging from the current turmoil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 Board is alert to the prospect of continuing volatility in the currenc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to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across all sectors and geographies.」
同時間渣打亦列出資本充足度等財務狀況,但須要注意全部數據為2008年10月前,亦即韓國和其他個別新興市場出現金融危機之前:
Loan-to-Deposit Ratio: 86% (30 Sep 08)
Tier 1 CAR: 8.50% (30 Jun 08)
Total CAR: 14.9% (30 Jun 08)
Reported NAV/share: HK$115
Tangible NAV/share: HK$75
為何要急於供股集資,而供股價(HK$45 / GBP 3.9)亦是比起停牌前渣打股價(HK$88.0 / GBP 7.60)折讓不細? 固中原因可能是於08年10月至今潛在的風險,或者是管理層預視以下風險:
1) 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其中以南韓Won的幅度最大,影響收入
2) 經濟風險增加後導致壞帳上升
3) 金融風暴導致中間業務收入大減
4) 地區風險增加下,融資成本上升
雖然渣打表示08財年不會減股息,但09財年的股息是否能夠維持,則是有待觀察。
-------------------------------------------------------------
Standard Chartered Plans US$3 Billion Rights Offer
(Bloomberg 24 Nov 08)
Standard Chartered Plc, the third- biggest U.K. bank, plans to raise 1.8 billion pounds (US$2.7 billion) in a rights offer to bolster its finances as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deepens.
The London-based bank is offering 30 new shares for 91 already held to existing shareholders at 390 pence each, or a 48.7 percent discount to the last closing price,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to Hong Kong's stock exchange today.
"The bank is taking a precautionary stance against a potentially much worsened economic scenario," said Wong Kwok Wai, a Hong Kong-based analyst at 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A rights offer is a better arrangement to strengthen their capital ahead of a potential slowdown. There's a dilutive effect, but in the long run it puts the bank in a better position."
Standard Chartered, which gets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its profit in Asia, hasn't faced the funding pressures of other U.K. banks including HBOS Plc, which are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for cash in a bailout package worth 37 billion pounds (US$55 billion). Banks and brokerages worldwide have raised $830 billion since the subprime-mortgage market's collapse last year.
Standard Chartered declined 5.3 percent to HK$89 as of 12:30 p.m. in Hong Kong, compared with a 1.2 percent decline for the benchmark Hang Seng Index. The stock closed at 759 pence in London on Nov. 21.
Capital Strength
Temasek Holdings Pte, Singapore's state-owned investment company and the biggest shareholder in the bank with 18.8 percent, will take up its rights in the offer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Standard Chartered may need US$3.2 billion by year-end to lift its core Tier 1 ratio, a measure of capital strength, to 8 percent, from 6.1 percent, according to a Merrill Lynch & Co. report on Oct. 20. Capital-raising by banks in the U.K., Switzerland, and the U.S. are part of an "industrywide shift" toward higher capital levels for lenders, according to Merrill.
Standard Chartered has spent more than US$6.3 billion on purchases since the start of 2005 to expand in markets like Korea and Taiwan. The bank said earlier this month it will buy an Asian unit from JPMorgan Cazenove Ltd. to boost corporate banking services.
Standard Chartered said on Oct. 28 it has strong liquidity and is well capitalized with a "conservative" balance sheet, yet "it's clear that Asian economic growth is moderating."
The bank said last week it pushed back its hiring in Hong Kong, th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pretax income in the first half with a 25 percent share, as the city slipped into recession.
Standard Chartered has declined 59 percent in London trading in 2008, the second-best performer in the six-member FTSE 350 Banks Index, which is down 60 percent. The bank in August posted a 31 percent increase in first-half net income to US$1.79 billion, lifted by corporate lending in India and Hong Kong. The bank forecast "double-digit" growth in earnings per share this year.
一般來說,從融資成本低至高的次循來排列,銀行的融資途經有以下幾種:
1) 活期存款(Saving Deposit) / 中央銀行拆借 (Central Bank Financing)
2) 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
3) 同業拆借 (Interbank Deposit)
4) 債券 (Senior / Subordinated Bond)
5) 優先股 (Preferred Stock)
6) 普通股 (Common Stock)
另一說法是供股集資是唯一方法去增強「Tier-1 Capital」,而以大折讓價進行是保證「萬無一失」的方案。然而,為何要不惜代價去增強「Tier-1 Capital」?
無論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渣打於新興市場的經營風險可能正在上升(參巧下面的官方聲明)
2) 以大折讓價進行供股集資(很高的融資成本)絕對不是明智的收購融資途經,因此可以排除集資收購的可能性
在聲明中,渣打指出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正在增加中。面對環球金融風暴以及西方經濟的衰退,而這些新興地區亦不能夠置身事外。
「Economic growth within the key core markets of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is clearly slowing down large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harp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West. However, although these economies are not immune to the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emerging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general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undamentals are resilient and their near term economic growth rates appear likely to remain well above those of markets in the West.」
管理層亦指出供股集資的用途是增強資本狀況,尤其在不明朗的前景下。
「Following the Rights Issue, the Group will be in an even better position to weather th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emerging from the current turmoil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e Board is alert to the prospect of continuing volatility in the currenc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to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across all sectors and geographies.」
同時間渣打亦列出資本充足度等財務狀況,但須要注意全部數據為2008年10月前,亦即韓國和其他個別新興市場出現金融危機之前:
Loan-to-Deposit Ratio: 86% (30 Sep 08)
Tier 1 CAR: 8.50% (30 Jun 08)
Total CAR: 14.9% (30 Jun 08)
Reported NAV/share: HK$115
Tangible NAV/share: HK$75
為何要急於供股集資,而供股價(HK$45 / GBP 3.9)亦是比起停牌前渣打股價(HK$88.0 / GBP 7.60)折讓不細? 固中原因可能是於08年10月至今潛在的風險,或者是管理層預視以下風險:
1) 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其中以南韓Won的幅度最大,影響收入
2) 經濟風險增加後導致壞帳上升
3) 金融風暴導致中間業務收入大減
4) 地區風險增加下,融資成本上升
雖然渣打表示08財年不會減股息,但09財年的股息是否能夠維持,則是有待觀察。
-------------------------------------------------------------
Standard Chartered Plans US$3 Billion Rights Offer
(Bloomberg 24 Nov 08)
Standard Chartered Plc, the third- biggest U.K. bank, plans to raise 1.8 billion pounds (US$2.7 billion) in a rights offer to bolster its finances as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deepens.
The London-based bank is offering 30 new shares for 91 already held to existing shareholders at 390 pence each, or a 48.7 percent discount to the last closing price,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to Hong Kong's stock exchange today.
"The bank is taking a precautionary stance against a potentially much worsened economic scenario," said Wong Kwok Wai, a Hong Kong-based analyst at 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A rights offer is a better arrangement to strengthen their capital ahead of a potential slowdown. There's a dilutive effect, but in the long run it puts the bank in a better position."
Standard Chartered, which gets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its profit in Asia, hasn't faced the funding pressures of other U.K. banks including HBOS Plc, which are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for cash in a bailout package worth 37 billion pounds (US$55 billion). Banks and brokerages worldwide have raised $830 billion since the subprime-mortgage market's collapse last year.
Standard Chartered declined 5.3 percent to HK$89 as of 12:30 p.m. in Hong Kong, compared with a 1.2 percent decline for the benchmark Hang Seng Index. The stock closed at 759 pence in London on Nov. 21.
Capital Strength
Temasek Holdings Pte, Singapore's state-owned investment company and the biggest shareholder in the bank with 18.8 percent, will take up its rights in the offer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Standard Chartered may need US$3.2 billion by year-end to lift its core Tier 1 ratio, a measure of capital strength, to 8 percent, from 6.1 percent, according to a Merrill Lynch & Co. report on Oct. 20. Capital-raising by banks in the U.K., Switzerland, and the U.S. are part of an "industrywide shift" toward higher capital levels for lenders, according to Merrill.
Standard Chartered has spent more than US$6.3 billion on purchases since the start of 2005 to expand in markets like Korea and Taiwan. The bank said earlier this month it will buy an Asian unit from JPMorgan Cazenove Ltd. to boost corporate banking services.
Standard Chartered said on Oct. 28 it has strong liquidity and is well capitalized with a "conservative" balance sheet, yet "it's clear that Asian economic growth is moderating."
The bank said last week it pushed back its hiring in Hong Kong, th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pretax income in the first half with a 25 percent share, as the city slipped into recession.
Standard Chartered has declined 59 percent in London trading in 2008, the second-best performer in the six-member FTSE 350 Banks Index, which is down 60 percent. The bank in August posted a 31 percent increase in first-half net income to US$1.79 billion, lifted by corporate lending in India and Hong Kong. The bank forecast "double-digit" growth in earnings per share this year.
這便是我認識的股市
- 股市逃不開空性,相依和變幻;週期猶如春夏秋冬,無一脫離自然定律
- 股價亦有虛之處,人們對前景的看法和心理(貪和恐懼),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亦不斷在變化中
- 股價亦有實之處,很多時優質企業的基本面亦不像想像中那樣的波動,好公司亦會定期派息
- 長遠之道離不開「王道」。長遠而言,只有這些派息慷慨、審慎理財、管治優良、具競爭優勢、處於正面行業的企業,才能為股東增值(財息兼收)
- 耐性、想象力、公平心、思考、承擔、勇於犯錯和改過,可能是生存之道
- 物極必反,因果循環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只是形相上的轉換。然而很多人太著重價錢的短期變化,而忘記背後重要的意義.....
- 股價亦有虛之處,人們對前景的看法和心理(貪和恐懼),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亦不斷在變化中
- 股價亦有實之處,很多時優質企業的基本面亦不像想像中那樣的波動,好公司亦會定期派息
- 長遠之道離不開「王道」。長遠而言,只有這些派息慷慨、審慎理財、管治優良、具競爭優勢、處於正面行業的企業,才能為股東增值(財息兼收)
- 耐性、想象力、公平心、思考、承擔、勇於犯錯和改過,可能是生存之道
- 物極必反,因果循環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切只是形相上的轉換。然而很多人太著重價錢的短期變化,而忘記背後重要的意義.....
星期四, 11月 20, 2008
海盜的世界
近日東非索馬里(Somalia)的海盜劫持油輪事件,亦反映現代海盜活動已成為經濟和國際航運安全的問題。
索馬里海盜劫持油輪事件的大概是這樣的:
一艘噸位相當於三艘航空母艦的沙特阿拉伯超級油輪「天狼星號」在索馬裡海域遭到海盜劫持,該油輪裝載有價值1億美元的原油。
海盜通過西方媒體向沙特政府索取2500萬美元贖金,限期10日內交付(11月30日),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不過有沙特官員截聽到海盜想「最少要求1000萬美元贖金」。沙特公司目前正和海盜談判,力求降低贖金金額。
可能大家會有興趣知道為何各國對事件那麼緊張,其中主要原因是位於埃及(Egypt)附近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是貫通歐亞兩地的「海上通道」,而索馬里對出的「Gulf of Aden」是必經之路。然而,飽受貧窮和戰爭折磨的索馬里並無力維持海上的治安,因此索馬里亦成為海盜出沒的熱點。從航運的角度看,蘇伊士運河是歐亞海運的首選路線,若然不經此運河的話,便需要多花大約一星期的時間行走南非(South Africa)對出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路線,亦暗示額外的燃料成本和時間。
不講大家可能下知,東南亞的繁忙航運路線「馬六甲海峽 (Strait of Malacca)」是另一著名海盜出沒處,馬六甲海峽多年以來由星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三國聯手負責海上反海盜行動 。
隨著經濟轉差,環球航運業亦隨之而滑落,不排除會有海員將會落海為盜(些船公司的人會做「內鬼」),同時間各國投放於「海防」的經費亦會減少,進一步令海盜活動「無王管」。
「National Geographic」有一期曾經探究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問題,其中從在獄中的落網海盜得知固中手法:
1) 於一些三不管的地方收風、集資和班馬(註: 海員和海盜兩身份有時侯幾難分辨)
2) 買通船公司的「內鬼」刺探航班資料
3) 跟據內鬼的情報,再運用簡單的三角學算術,計算目標船隻的大約地點
4) 帶齊人馬乘坐中小型的海盜船的截擊目標
5) 以純熟的技術潛進船內快速制服船員......
有見及此,各國有責任維持海上航運的安全,不然的話海上貿易的風險和成本上升,則對大家都不好。
海盜的泠知識:
(待續)
------------------------------------------------------
Indian Navy Sinks Pirate Craft Off Aden
(FT; 20 Nov 08)
India has flexed its maritime muscles by destroying a pirate boat in the Gulf of Aden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to combat a rising tide of hijacks of merchant shipping.
An Indian frigate sunk a pirate vessel on Tuesday night after the pirates threatened to attack, the navy said yesterday. The encounter is the second this month in which Indian forces have repulsed such threats in the area.
The development comes as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piracy off Somalia begins to affect shipping costs for exporters and insurance for shipowners.
Taiwan's TMT, a big operator of dry bulk ships and tankers, yesterday became the latest shipping company to say it was considering avoiding the Gulf of Aden and taking goods bound for Europe and the US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instead.
India is fast emerging as a maritime nation. Deployment in the Gulf of Aden extends its navy's reach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whose sea lanes are crucial to trade for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One of the largest contributors to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missions, India is modernising its armed forces. It plans to add aircraft carriers and nuclear submarines to its fleet.
Piracy
(FT LEX: 18 Nov 08)
Julius Caesar took an unorthodox attitude towards piracy. Captured
in 75BC, he argued his ransom was insultingly low. His captors hit the jackpot – otherwise known as 50 talents back then – but paid for it with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Plutarch. Today's bands of pirates plaguing the Gulf of Aden are also driven by the lure of ransom money. So far, they have largely gotten away with it, but the latest outrage – the hijacking of a vast oil tanker – will surely galvanis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to further action.
The costs of piracy quickly add up. There is the human cost as crew members are taken hostage. An estimated US$100m has already been paid in ransoms this year. There is also a growing economic cost. Most obviously insurance rates will go up, and with that surcharges on ships that use the Gulf of Aden en route to the Suez Canal,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10 per cent of world trade. The greater economic impact, though, will come from ships opting for the longer route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adding days or even weeks to a ship's journey. Yet this is no guarantee of safety by itself: the capture of the super-tanker happened on just this route


索馬里海盜劫持油輪事件的大概是這樣的:
一艘噸位相當於三艘航空母艦的沙特阿拉伯超級油輪「天狼星號」在索馬裡海域遭到海盜劫持,該油輪裝載有價值1億美元的原油。
海盜通過西方媒體向沙特政府索取2500萬美元贖金,限期10日內交付(11月30日),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不過有沙特官員截聽到海盜想「最少要求1000萬美元贖金」。沙特公司目前正和海盜談判,力求降低贖金金額。
可能大家會有興趣知道為何各國對事件那麼緊張,其中主要原因是位於埃及(Egypt)附近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是貫通歐亞兩地的「海上通道」,而索馬里對出的「Gulf of Aden」是必經之路。然而,飽受貧窮和戰爭折磨的索馬里並無力維持海上的治安,因此索馬里亦成為海盜出沒的熱點。從航運的角度看,蘇伊士運河是歐亞海運的首選路線,若然不經此運河的話,便需要多花大約一星期的時間行走南非(South Africa)對出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路線,亦暗示額外的燃料成本和時間。
不講大家可能下知,東南亞的繁忙航運路線「馬六甲海峽 (Strait of Malacca)」是另一著名海盜出沒處,馬六甲海峽多年以來由星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三國聯手負責海上反海盜行動 。
隨著經濟轉差,環球航運業亦隨之而滑落,不排除會有海員將會落海為盜(些船公司的人會做「內鬼」),同時間各國投放於「海防」的經費亦會減少,進一步令海盜活動「無王管」。
「National Geographic」有一期曾經探究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問題,其中從在獄中的落網海盜得知固中手法:
1) 於一些三不管的地方收風、集資和班馬(註: 海員和海盜兩身份有時侯幾難分辨)
2) 買通船公司的「內鬼」刺探航班資料
3) 跟據內鬼的情報,再運用簡單的三角學算術,計算目標船隻的大約地點
4) 帶齊人馬乘坐中小型的海盜船的截擊目標
5) 以純熟的技術潛進船內快速制服船員......
有見及此,各國有責任維持海上航運的安全,不然的話海上貿易的風險和成本上升,則對大家都不好。
海盜的泠知識:
(待續)
------------------------------------------------------
Indian Navy Sinks Pirate Craft Off Aden
(FT; 20 Nov 08)
India has flexed its maritime muscles by destroying a pirate boat in the Gulf of Aden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to combat a rising tide of hijacks of merchant shipping.
An Indian frigate sunk a pirate vessel on Tuesday night after the pirates threatened to attack, the navy said yesterday. The encounter is the second this month in which Indian forces have repulsed such threats in the area.
The development comes as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piracy off Somalia begins to affect shipping costs for exporters and insurance for shipowners.
Taiwan's TMT, a big operator of dry bulk ships and tankers, yesterday became the latest shipping company to say it was considering avoiding the Gulf of Aden and taking goods bound for Europe and the US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instead.
India is fast emerging as a maritime nation. Deployment in the Gulf of Aden extends its navy's reach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whose sea lanes are crucial to trade for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One of the largest contributors to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missions, India is modernising its armed forces. It plans to add aircraft carriers and nuclear submarines to its fleet.
Piracy
(FT LEX: 18 Nov 08)
Julius Caesar took an unorthodox attitude towards piracy. Captured
in 75BC, he argued his ransom was insultingly low. His captors hit the jackpot – otherwise known as 50 talents back then – but paid for it with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Plutarch. Today's bands of pirates plaguing the Gulf of Aden are also driven by the lure of ransom money. So far, they have largely gotten away with it, but the latest outrage – the hijacking of a vast oil tanker – will surely galvanis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to further action.
The costs of piracy quickly add up. There is the human cost as crew members are taken hostage. An estimated US$100m has already been paid in ransoms this year. There is also a growing economic cost. Most obviously insurance rates will go up, and with that surcharges on ships that use the Gulf of Aden en route to the Suez Canal,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10 per cent of world trade. The greater economic impact, though, will come from ships opting for the longer route a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 adding days or even weeks to a ship's journey. Yet this is no guarantee of safety by itself: the capture of the super-tanker happened on just this route

星期二, 11月 18, 2008
老夫子的精神
Seaons在留言版中指出希望可以在這個社會中尋回昔日那份道義、承擔及風骨,第一時間筆者想起王澤所塑造的「老夫子」。
在老夫子的世界內,我們不難找到那份應有的「正義感」和「公德心」。漫畫中的主人翁不向惡力低頭的精神,管他是「牛鬼蛇神」,違返道德人性公義之事,老夫子一定「唔俾面」。
「鼠輩」、「死飛仔」和「人妖」在王澤的世界是沒有好下場,若然是無道的話,鬼魂妖怪亦不得逞惡。「偽善」和「虛偽」之行,永遠不能逃過「老夫子」的法眼。
淑女是受人尊重愛戴,相反脾氣壞和目中無人的女人總是被「作弄」的對象 (好女人要錫,惡女要受一點教訓,合理嗎??)。
同時間,王澤亦是一名「大細路」,天馬行空的作品數不勝數(例子: 影子有生命、奇怪的夢境與現實相連、神仙下凡),就像永遠不會長老一般。
不論閣下喜歡與否,「老夫子」多年來一直陪伴著香港人的成長,至少這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精神食糧」。
筆者找到幾篇老夫子的漫畫,各位亦可於下面的網址內找回數以百計的「經典之作」,保證百看不厭。
(http://www.oldmasterq.com)



在老夫子的世界內,我們不難找到那份應有的「正義感」和「公德心」。漫畫中的主人翁不向惡力低頭的精神,管他是「牛鬼蛇神」,違返道德人性公義之事,老夫子一定「唔俾面」。
「鼠輩」、「死飛仔」和「人妖」在王澤的世界是沒有好下場,若然是無道的話,鬼魂妖怪亦不得逞惡。「偽善」和「虛偽」之行,永遠不能逃過「老夫子」的法眼。
淑女是受人尊重愛戴,相反脾氣壞和目中無人的女人總是被「作弄」的對象 (好女人要錫,惡女要受一點教訓,合理嗎??)。
同時間,王澤亦是一名「大細路」,天馬行空的作品數不勝數(例子: 影子有生命、奇怪的夢境與現實相連、神仙下凡),就像永遠不會長老一般。
不論閣下喜歡與否,「老夫子」多年來一直陪伴著香港人的成長,至少這是一本很值得閱讀的「精神食糧」。
筆者找到幾篇老夫子的漫畫,各位亦可於下面的網址內找回數以百計的「經典之作」,保證百看不厭。
(http://www.oldmasterq.com)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天理循環
「Cup Sir」講開「陰陽」,筆者不自量力寫番一篇,同時藉此「中和」一下前文的陰氣。
天地有陰陽兩極,陰陽相調,本是最自然的事,男女成家立室,亦是乎合大自然的定律。本身陰(Yin)/陽(Yang)是自然的兩極屬性,沒有好壞之別。然而,一些陰陽怪氣的意識能量則有點兒非自然,非男非女,古時宮廷太監多屬此類,而歷史中多數太監為害多於有利社會(少數有功德的例子可能是鄭和)。
陰陽怪氣不只局限於性別的取向,廣泛的定義擴大至「個人風骨」、「正義感」、「責任感」、「氣度」等因素。正常男女的言行舉止會乎合自己的屬性。相反,陰陽怪氣之士的舉動會搞到別人「毛管動」或對其予以「鄙視」,不少更以「小人之道」動亂公安,唯恐天下不亂。
若然社會積累太多的陰陽怪氣,將會等同妖怪(披著衣冠)當道,亡國之日不遠矣。君不見歷史不少朝代的敗亡都是離不開宦官之患,例子有秦、東漢、唐、明等等。
然而,天理循環,因果自有報業,因此長遠來說孤魂野鬼逃不開輪迴、妖人逃不開天網恢恢。甚麼旁門左道大路小路都是令人受苦,唯有多行善走正道才能今人修成正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天地有陰陽兩極,陰陽相調,本是最自然的事,男女成家立室,亦是乎合大自然的定律。本身陰(Yin)/陽(Yang)是自然的兩極屬性,沒有好壞之別。然而,一些陰陽怪氣的意識能量則有點兒非自然,非男非女,古時宮廷太監多屬此類,而歷史中多數太監為害多於有利社會(少數有功德的例子可能是鄭和)。
陰陽怪氣不只局限於性別的取向,廣泛的定義擴大至「個人風骨」、「正義感」、「責任感」、「氣度」等因素。正常男女的言行舉止會乎合自己的屬性。相反,陰陽怪氣之士的舉動會搞到別人「毛管動」或對其予以「鄙視」,不少更以「小人之道」動亂公安,唯恐天下不亂。
若然社會積累太多的陰陽怪氣,將會等同妖怪(披著衣冠)當道,亡國之日不遠矣。君不見歷史不少朝代的敗亡都是離不開宦官之患,例子有秦、東漢、唐、明等等。
然而,天理循環,因果自有報業,因此長遠來說孤魂野鬼逃不開輪迴、妖人逃不開天網恢恢。甚麼旁門左道大路小路都是令人受苦,唯有多行善走正道才能今人修成正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星期四, 11月 13, 2008
下一代的英文能力
想像一下,如果閣下的子女(或者是未來的兒女)的知識是從所謂的「補習社天皇」或「天后」學回來的,就算是「4 As」,可能亦只是一部性能良好的「考試機器」。看過下面「You Tube」內所謂的「4 As」高材生後,這樣的英文真是「冇眼睇」。
(http://hk.youtube.com/watch?v=24oQ5d373NA)
呢位「熊貓眼」還要厲害,搞埋「英語創新讀法」,口音「奇異化」。筆者以為他在談論甚麼新牌子的「Vodka (伏特加)」,原來是「Be In Vogue」。
(http://hk.youtube.com/watch?v=44-f4PrmOqo&feature=related)
奉良知喻,各位年青人要小心選擇學英文的途徑!
每日養成閱讀「SCMP」,不單止可以學習正確的英語字眼和句子的用法,有助提升閱讀和書寫英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學習以「較為中肯和理性的心態」閱讀和分析中港海外所發生的事情。
甚麼是重要的新聞? 翻開「SCMP」、「The Standard」、「Wall Street Journal」、「Financial Times」、「USA Today (若然對美國新聞有興趣的話)」的頭版看便一目了然,但一定不是「生果」和「方向」等中文報紙所刊登的「先入為主式批判性文章」。
叻仔叻女不少可能早於中四開始訂閱「Time」等英文雜誌,可以進一步提升英文能力以及擴闊國際視野。有閒的話不妨到訪一些有質素的英文資訊性網站,例子如「BBC」、「CNBC」等等。
不閱讀、不思考、不細心觀察身邊事、少活動體驗、欠缺正常的社交活動(與不同的人談話交流)的話,很難寫出好文章(難道於公開考試內給評卷員分享PSP過關的歷程??)
若然不想練成「熊貓眼」或「Mud Sir」的英文「Oral」,可以點樣?
方法一是收看英文台「Pearl」或者「World」,習慣一下正統的發音。想親自和「老外」談英語,可以走去「British Council」上堂。
欲成為國際大都會,香港人的英文能力是其中一個主要條件。亳無疑問,「母語教學」已經削弱了年青人的英語溝通,正當越來越多國內同胞開始懂英語和了解海外的事情的時候,香港人是否應該想一想如何保持自己的國際競爭優勢??
(http://hk.youtube.com/watch?v=24oQ5d373NA)
呢位「熊貓眼」還要厲害,搞埋「英語創新讀法」,口音「奇異化」。筆者以為他在談論甚麼新牌子的「Vodka (伏特加)」,原來是「Be In Vogue」。
(http://hk.youtube.com/watch?v=44-f4PrmOqo&feature=related)
奉良知喻,各位年青人要小心選擇學英文的途徑!
每日養成閱讀「SCMP」,不單止可以學習正確的英語字眼和句子的用法,有助提升閱讀和書寫英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學習以「較為中肯和理性的心態」閱讀和分析中港海外所發生的事情。
甚麼是重要的新聞? 翻開「SCMP」、「The Standard」、「Wall Street Journal」、「Financial Times」、「USA Today (若然對美國新聞有興趣的話)」的頭版看便一目了然,但一定不是「生果」和「方向」等中文報紙所刊登的「先入為主式批判性文章」。
叻仔叻女不少可能早於中四開始訂閱「Time」等英文雜誌,可以進一步提升英文能力以及擴闊國際視野。有閒的話不妨到訪一些有質素的英文資訊性網站,例子如「BBC」、「CNBC」等等。
不閱讀、不思考、不細心觀察身邊事、少活動體驗、欠缺正常的社交活動(與不同的人談話交流)的話,很難寫出好文章(難道於公開考試內給評卷員分享PSP過關的歷程??)
若然不想練成「熊貓眼」或「Mud Sir」的英文「Oral」,可以點樣?
方法一是收看英文台「Pearl」或者「World」,習慣一下正統的發音。想親自和「老外」談英語,可以走去「British Council」上堂。
欲成為國際大都會,香港人的英文能力是其中一個主要條件。亳無疑問,「母語教學」已經削弱了年青人的英語溝通,正當越來越多國內同胞開始懂英語和了解海外的事情的時候,香港人是否應該想一想如何保持自己的國際競爭優勢??
星期二, 11月 11, 2008
無謂大驚小怪
忍不住又要大笑一餐,某中文報紙指出利豐將會裁減最少六十名採購員,並在大部分地區凍結人手招聘,因此輕率地作出結論,指出「百年寶號」來年的生意「不行」。
同時間亦有人以「土法分析」指出利豐的現金流十分虛弱,更指出「Operating Cash Flow」不足夠去應付「Investing Cash Flow」。
另外,最常聽到的是利豐有大約60%的生意來自美國,因此美國經濟放緩的結果是會終止其盈利增長,甚至有說利豐2009年會錄得盈利倒退。
上述邏輯聽下去很像十分合理,尤其是正當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中少型製造和出口商近月倒閉,似乎避「豐」則吉,對吧?
各位又有沒有聽過「Garbage In, Garbage Out」一道理? 錯誤的資訊輸入最後只會推論出錯誤的道理(管它固中分析是怎樣仔細),通常此話不會錯得去邊。
首先,不明白利豐之「Business Model」的話,不妨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坊間有相關書籍。除此,最好還是了解一下「Supply Chain Management」、「Flat world」、「Globalization」、「Soft 3 Dollars」、「Outsourcing」等議題。
若然還是感到難以理解的話,相信閣不還未看懂利豐的營商之道,更遑論其「競爭優勢」。對於這類朋友,筆者會建議閣下還是不沾手利豐股票為妙。
「一知半解」之士在發表「偉論」之前,還請「三思」,以免誤導眾生。坊間有大把更易懂的上市公司等著您們去「抽水」,何必「自暴其短」呢?
簡單一點說,利豐的角式是「供應鏈管理者(Supply-Chain Manager)」,另一說法是「Supply-Chain」上各單位和流程的協調者(Co-ordinator)。考慮涉及「Matrix」的「Complexity」,看怕不是容易被對手或新手複製,更遑論「做得出眾」。
利豐的角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 (high-end products)」和「Consumer Staples (Mid-to-low end product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只要歐洲和美國人仍要消費。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回應坊間對利豐的一些看法:
1) 近日的裁員針對低增值(學歷相對不高)員工,他們亦很有可能由國內同胞替代。這不感奇怪,利豐是一家「知識型」的國際企業。同時間其他優質的國際企業(例如 HSBC、Goldman Sachs)近日來亦有裁員計劃。
沒有人是會喜歡裁員的消息,但這亦同時反映市場經濟「汰弱留強」的現實。於經濟放緩之際各大傳媒針對企業的裁員行動是可以理解,但這並不完全合乎情理和現實情況。長遠之策是改革教育制度和落實有利企業發展的措施,以提高中長遠香港的競爭力。
2) (1)的另一代名詞是「Offshoring」,而今次是「Service Offshoring」,可能包括「Merchandizing」及「Accounting」等工作。這亦暗示未來利豐的「EBIT Margin」有不俗的上升空間(正如三年計劃一樣)
Offshoring describes the relocation by a company of a business proces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 typically an operational process, such as manufacturing, or a supporting processes, such as accounting.
The term is in use in several distinct but closely related ways. It is sometimes used broadly to include substitution of a service from any foreign source for a service formerly produced internally to the firm. In other cases, only imported services from subsidiaries or other closely related suppliers are included. A further complication is that intermediate goods, such as partially completed computers, are not consistently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term.
Offshoring can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either production offshoring or services offshoring. After it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1,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ed as a prominent destination for production offshoring. After technical progres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mprov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de in services, India became a country leading in this domain though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re now emerging as offshore destinations.
The economic logic is to reduce costs. If some people can use some of their skills more cheaply than others, those people hav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idea is that countries should freely trade the items that cost the least for them to produce.
3) 美國歐洲仍要消費,只是形式改變,利豐的商機有增無減,了解一下利豐的「Business Model」及「History」便知固中一二。唔明? 了解一下海外大型零售商或品牌持有者為何要同利豐做生意?當然是為了「以較短時間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質素的消費產品(例子: 衫、褲、玩具、精品、化妝品)」,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模式的變化而及早轉換訂單。
4) 2007年「Investing Cash Flow」達HK$5B,或遠高於HK$2.5B的「Operating Cash Flow」,聽落係咪好驚呢,小朋友? 咪往! 07年「CapEx」不足HK$300M,那麽錢花在甚麽地方?
唔駛亂估,答案是收購(Merger & Acquisition)。07年利豐收購同業的成本大約為HK$6B,其中最大的為「Tommy Hilfiger Sourcing」,作價是8倍P/E左右。別忘記20年來利豐是併購和整合的高手中的高手,其章法可能比匯控還要高明。
5) 「Service Offshoring to China & other Emerging Market」以及商品價格大瀉下,2009年「EBIT Margin」的前景不俗。
6) 經濟轉弱對利豐的機遇當然是更多訂單,西方零售商要依靠「Outsourcing」來減低成本和縮短供貨時間(Lead-Time)。還未給您們算入「M&A」對營業額和盈利的增值。
7) 2008、2009以及2010年的營業額、盈利、現金流和股息當然有很大機會繼續向上,管它的,有「Sustainable Dividend Growth」還要害怕甚麽? 08年好似至少有6厘.....
坊間三四流分析,還是一笑置之吧!
亂世之時,妖魔鼠輩四處皆見,唯有清明之心才能看破一切「似是而非」的鬼話。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誤眾生。
閒時多作進修、多思考、明道理而多作反覆驗證,最重要的還是要學以置用。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德格物」.........
註: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同時間亦有人以「土法分析」指出利豐的現金流十分虛弱,更指出「Operating Cash Flow」不足夠去應付「Investing Cash Flow」。
另外,最常聽到的是利豐有大約60%的生意來自美國,因此美國經濟放緩的結果是會終止其盈利增長,甚至有說利豐2009年會錄得盈利倒退。
上述邏輯聽下去很像十分合理,尤其是正當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中少型製造和出口商近月倒閉,似乎避「豐」則吉,對吧?
各位又有沒有聽過「Garbage In, Garbage Out」一道理? 錯誤的資訊輸入最後只會推論出錯誤的道理(管它固中分析是怎樣仔細),通常此話不會錯得去邊。
首先,不明白利豐之「Business Model」的話,不妨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坊間有相關書籍。除此,最好還是了解一下「Supply Chain Management」、「Flat world」、「Globalization」、「Soft 3 Dollars」、「Outsourcing」等議題。
若然還是感到難以理解的話,相信閣不還未看懂利豐的營商之道,更遑論其「競爭優勢」。對於這類朋友,筆者會建議閣下還是不沾手利豐股票為妙。
「一知半解」之士在發表「偉論」之前,還請「三思」,以免誤導眾生。坊間有大把更易懂的上市公司等著您們去「抽水」,何必「自暴其短」呢?
簡單一點說,利豐的角式是「供應鏈管理者(Supply-Chain Manager)」,另一說法是「Supply-Chain」上各單位和流程的協調者(Co-ordinator)。考慮涉及「Matrix」的「Complexity」,看怕不是容易被對手或新手複製,更遑論「做得出眾」。
利豐的角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 (high-end products)」和「Consumer Staples (Mid-to-low end product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只要歐洲和美國人仍要消費。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回應坊間對利豐的一些看法:
1) 近日的裁員針對低增值(學歷相對不高)員工,他們亦很有可能由國內同胞替代。這不感奇怪,利豐是一家「知識型」的國際企業。同時間其他優質的國際企業(例如 HSBC、Goldman Sachs)近日來亦有裁員計劃。
沒有人是會喜歡裁員的消息,但這亦同時反映市場經濟「汰弱留強」的現實。於經濟放緩之際各大傳媒針對企業的裁員行動是可以理解,但這並不完全合乎情理和現實情況。長遠之策是改革教育制度和落實有利企業發展的措施,以提高中長遠香港的競爭力。
2) (1)的另一代名詞是「Offshoring」,而今次是「Service Offshoring」,可能包括「Merchandizing」及「Accounting」等工作。這亦暗示未來利豐的「EBIT Margin」有不俗的上升空間(正如三年計劃一樣)
Offshoring describes the relocation by a company of a business proces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 typically an operational process, such as manufacturing, or a supporting processes, such as accounting.
The term is in use in several distinct but closely related ways. It is sometimes used broadly to include substitution of a service from any foreign source for a service formerly produced internally to the firm. In other cases, only imported services from subsidiaries or other closely related suppliers are included. A further complication is that intermediate goods, such as partially completed computers, are not consistently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term.
Offshoring can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either production offshoring or services offshoring. After it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1,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erged as a prominent destination for production offshoring. After technical progres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mproved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de in services, India became a country leading in this domain though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re now emerging as offshore destinations.
The economic logic is to reduce costs. If some people can use some of their skills more cheaply than others, those people hav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idea is that countries should freely trade the items that cost the least for them to produce.
3) 美國歐洲仍要消費,只是形式改變,利豐的商機有增無減,了解一下利豐的「Business Model」及「History」便知固中一二。唔明? 了解一下海外大型零售商或品牌持有者為何要同利豐做生意?當然是為了「以較短時間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質素的消費產品(例子: 衫、褲、玩具、精品、化妝品)」,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模式的變化而及早轉換訂單。
4) 2007年「Investing Cash Flow」達HK$5B,或遠高於HK$2.5B的「Operating Cash Flow」,聽落係咪好驚呢,小朋友? 咪往! 07年「CapEx」不足HK$300M,那麽錢花在甚麽地方?
唔駛亂估,答案是收購(Merger & Acquisition)。07年利豐收購同業的成本大約為HK$6B,其中最大的為「Tommy Hilfiger Sourcing」,作價是8倍P/E左右。別忘記20年來利豐是併購和整合的高手中的高手,其章法可能比匯控還要高明。
5) 「Service Offshoring to China & other Emerging Market」以及商品價格大瀉下,2009年「EBIT Margin」的前景不俗。
6) 經濟轉弱對利豐的機遇當然是更多訂單,西方零售商要依靠「Outsourcing」來減低成本和縮短供貨時間(Lead-Time)。還未給您們算入「M&A」對營業額和盈利的增值。
7) 2008、2009以及2010年的營業額、盈利、現金流和股息當然有很大機會繼續向上,管它的,有「Sustainable Dividend Growth」還要害怕甚麽? 08年好似至少有6厘.....
坊間三四流分析,還是一笑置之吧!
亂世之時,妖魔鼠輩四處皆見,唯有清明之心才能看破一切「似是而非」的鬼話。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誤眾生。
閒時多作進修、多思考、明道理而多作反覆驗證,最重要的還是要學以置用。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德格物」.........
註: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