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元6至14世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全球的貿易中心、並於13至15世紀轉移至威尼斯(Venice),15至18世紀是西班牙人的航海和貿易世界,那麼17至19世紀貿易中心便是英國人控制的殖民地版圖。
有一點可以肯定,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不是甚麼新事情。
舉19世紀的英國為例,貨物由東面的香港、新加坡、中國(鴉片戰爭後的通商口岸),經過印度、南非,再達到英國,然後英國人再將東方的入口貨(例如中國和印度的茶葉)再轉口至歐洲大陸賺取可觀的利潤。
到了20世紀中後葉至21世紀,全球化貿易並沒有消失。相反,在互聯網和其他資訊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演化為全球供應鏈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目標是「Deliver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 at the Right Place」。
有幾點值得留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Consumer Staple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無意發現一篇有關利豐貿易(494)的文章,大家不妨可以了解下個「Business Model」。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80057-1,00.html)
Further Reading:
1) Competiting in a Flat World
2) 百年利豐
5 則留言:
百年利豐較其前作平淡,失去寫金融業或地產業百年時的特色。
我想轉貼你呢篇文,唔知可唔可以呢?
learning path:
當然無問題,不過我估您可能比我寫得還要好(不排除您是SCM行頭中人) ^_~
我的確係寫緊,不過都未寫完.
寫得好唔好都唔知,真係寫完一定通知你.
我工作就係Network Orchestrator
至於個平面的世界有關文章就未必會寫.因為點都冇competing in a flat world 寫得咁深入淺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