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事才謹慎認真的人,在小事一定放松自己的要求; 在大庭廣眾之下十分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無人時一定放縱。
因此君子只會將一個念頭堅持到底,自然遇到小事也像遇到大敵一樣,在沒人的地方亦如在大街一樣。
同樣在生意投資上,君子取之有道,小人唯利是圖。
君子律己以嚴,待人以寬; 小人反之。
君子謙遜求知,小人自滿狂妄。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君子天下為公,其仁愛放諸四海; 小人親疏有別,一切為私利至上。
君子處危不驚,並處之泰然; 小人一見風吹草動,便雞飛狗走。
君子大事精明,小事可以胡塗; 同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君子不懼強權,只怕對平民百姓不好。自古有說: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如國家的洪水一樣"。
君子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君子懂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皆因世事無常,盛極必衰。
君子不坐危牆之下,並以穩重態度處事。
君子以和為貴,以天下無事為福。小人唯恐天下不亂,小事化大。
投資哲學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四, 1月 31, 2008
談多一點保險股
保險公司通常用「Combined Ratio」來計盈利率(Profit Margin),計法如下:
Combined Ratio = Total Cost / Revenue
Total Cost = Operating Expense + Deferred Acqusition Cost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 Claims Incurred + Deferred Liabilities Changes
Revenue = Premium incurred in the Period + Investment Income
如說「P/L Statement」的「Net Profit」不包括「Investment Income」,是絕不合理的。換過角度,「Revenue」有點兒像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收入(期內保費 + 投資資產產生的收入),當然保費會遲早被放進投資資產組合內。
有說平保(2318)的「Combined Ratio」一直遜於中人壽(2628),亦不恰當。首先要清楚平保一直背付著「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Pre-1999 IFBV)」,但上市的中人壽就大早將之放入母公司內,這同時意味著兩點:
1) 直接比較兩者並不太恰當,除非閣下能抽出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成本(Claims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2) 另外,平保於1H07的「P/L Statement」內暗地加入一成本,即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Amortization」。明眼人可從Embedded Value (EV) Footnote 中看到,「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值」由06年12月的「-RMB 20,932M」大幅收窄至07年6月的「-RMB 16,446M」,足足少了「RMB 4,486M」。
如果係平保1H07的「P/L Statement」內加回「RMB 4,486M」,「Combined Ratio」一定低D(即較高Profit Margin)。另一角度,平保於A股投資回報偏高之年刻意「Amortize多一點」,令未來「EV」提高而不大影響「Profit Margin」。
還有一點,人壽保險公司為長期保單(Long-term contracts/Liabilities)係「EV 計算中」所涉及的「Investment Return Rate Assumption」一定唔會太進取(以中人壽為例,大約5%左右)。因此,就算08年A股就算下跌亦不會對EV做成任何大影響。「P/L Statement」方面,中人壽會比平保麻煩D,原因是:
1) 平保有銀行、資產管理及證券業務,其盈利能力尚未完全反映。
2) 平保可以選擇不在2008年為「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進行「Amortization」,但中人壽則沒此彈性。
看不到呢幾個「Points」之人仕,可能對保險股的了解深極有限。
Combined Ratio = Total Cost / Revenue
Total Cost = Operating Expense + Deferred Acqusition Cost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 Claims Incurred + Deferred Liabilities Changes
Revenue = Premium incurred in the Period + Investment Income
如說「P/L Statement」的「Net Profit」不包括「Investment Income」,是絕不合理的。換過角度,「Revenue」有點兒像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收入(期內保費 + 投資資產產生的收入),當然保費會遲早被放進投資資產組合內。
有說平保(2318)的「Combined Ratio」一直遜於中人壽(2628),亦不恰當。首先要清楚平保一直背付著「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Pre-1999 IFBV)」,但上市的中人壽就大早將之放入母公司內,這同時意味著兩點:
1) 直接比較兩者並不太恰當,除非閣下能抽出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成本(Claims + Interest/Dividend Payment)。
2) 另外,平保於1H07的「P/L Statement」內暗地加入一成本,即與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有關的「Amortization」。明眼人可從Embedded Value (EV) Footnote 中看到,「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值」由06年12月的「-RMB 20,932M」大幅收窄至07年6月的「-RMB 16,446M」,足足少了「RMB 4,486M」。
如果係平保1H07的「P/L Statement」內加回「RMB 4,486M」,「Combined Ratio」一定低D(即較高Profit Margin)。另一角度,平保於A股投資回報偏高之年刻意「Amortize多一點」,令未來「EV」提高而不大影響「Profit Margin」。
還有一點,人壽保險公司為長期保單(Long-term contracts/Liabilities)係「EV 計算中」所涉及的「Investment Return Rate Assumption」一定唔會太進取(以中人壽為例,大約5%左右)。因此,就算08年A股就算下跌亦不會對EV做成任何大影響。「P/L Statement」方面,中人壽會比平保麻煩D,原因是:
1) 平保有銀行、資產管理及證券業務,其盈利能力尚未完全反映。
2) 平保可以選擇不在2008年為「1999年之前的負利差保單」進行「Amortization」,但中人壽則沒此彈性。
看不到呢幾個「Points」之人仕,可能對保險股的了解深極有限。
星期二, 1月 29, 2008
星期三, 1月 23, 2008
伊莉莎白 (Elizabeth I)

「伊莉莎白:黃金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為少數以歷史為背景的優質電影,所以想都不用想,獨個子走入去看。談其內容,講述一名令西歐政治權力轉移的政治人物 ----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 - 1603)。
論內政,伊莉莎白有得力政治顧問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協助,為英國維持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利民生及經濟發展。大文豪莎士比亞亦是生於伊莉莎白的年代
外交上,伊莉莎白領導英國抵抗當時歐洲強國西班牙。當時西歐分為新教(基督教)及舊教(天主教),而英國及西班牙分別為新舊兩教的領導國家。同時間,兩國在新大陸(即美洲)的利益衝突日趨白熱化,大戰其實無法避免。

在戰前,伊莉莎白不帶衛兵往前線檢閱海軍,並願以與將士同身共死,激勵軍民士氣。除此,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仍保持冷靜,同時盤算防禦戰略,可見伊莉莎白的強者風範。
伊莉莎白為英國留下一個穩定的國力根基,當然,日後的政治改革、經濟思想的突破以及從荷蘭學取金融系統等因素是導致英國強大的其他原因(有緣日後再談)。
P.S. 筆者有感,近日股市波動,其實是一時機優化市場質素。很多聲稱長線投資者在亂世中投降,有些更無理地找好股票(如平保)出氣,之前勢如破竹的「輪王輪后」被打回原狀。好!看清誰是真正有功力的強手......
畢非特曾說過: 「水降時自然會知誰有著衫」。
星期五, 1月 18, 2008
疾如風、不動如山
剛剛做了點算,發覺近排兵荒馬亂對自己個倉影響不算太大。相對07年10月尾高位計,股票總值大約跌19%,同期間恆指及國企指數分別跌21%和29%。中資股占組合之60%左右,表現不算太過「Titanic」。
筆者操作模式不算複雜,選擇數個長期增長型既大行業(呢家係大陸易找一點),投資落各行業內最具競爭力之大市值公司,以作組合骨幹。每當有大跌市,盡力用現金或轉股票去買貨。老實說,由於大多持有優質股,而最大5隻持股已占大數75%左右,故此可用來換馬的股票越黎越少。結果搞到好似「傳統Long Fund」一樣,主力持有藍籌及大型國企,一年內交易次數不多,而表現越黎越似國企指數。
同朋友說笑,自己個倉既作風幾似意大利球隊的「穩守突擊」策略。不用「Margin」,又唔玩「Warrant」同其他衍生工具,以便減低組合波幅(逆市時能守之)。集中地分散落幾隻增長型大股,以保持攻力,同時又不會給一兩個行業問題嚴重拖累。行業內只擇具競爭優勢(市場專利)的好股,正如球隊要求各自球員的球技達一定水平,以乎合團隊發展利益。
順帶又借用下「孫子兵法」: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中「疾如風」和「不動如山」,都可算是筆者的座右銘。市況不利,如持有優質股,要「心如止水」。見到好股「Trade」緊「心水價」,不容過份猶疑,更切忌抱著「係全日低位買貨」的貪小便宜心態,作所謂「用兵貴乎神速」。
筆者操作模式不算複雜,選擇數個長期增長型既大行業(呢家係大陸易找一點),投資落各行業內最具競爭力之大市值公司,以作組合骨幹。每當有大跌市,盡力用現金或轉股票去買貨。老實說,由於大多持有優質股,而最大5隻持股已占大數75%左右,故此可用來換馬的股票越黎越少。結果搞到好似「傳統Long Fund」一樣,主力持有藍籌及大型國企,一年內交易次數不多,而表現越黎越似國企指數。
同朋友說笑,自己個倉既作風幾似意大利球隊的「穩守突擊」策略。不用「Margin」,又唔玩「Warrant」同其他衍生工具,以便減低組合波幅(逆市時能守之)。集中地分散落幾隻增長型大股,以保持攻力,同時又不會給一兩個行業問題嚴重拖累。行業內只擇具競爭優勢(市場專利)的好股,正如球隊要求各自球員的球技達一定水平,以乎合團隊發展利益。
順帶又借用下「孫子兵法」: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中「疾如風」和「不動如山」,都可算是筆者的座右銘。市況不利,如持有優質股,要「心如止水」。見到好股「Trade」緊「心水價」,不容過份猶疑,更切忌抱著「係全日低位買貨」的貪小便宜心態,作所謂「用兵貴乎神速」。
星期三, 1月 16, 2008
人為操控價格長遠無效
上幾集介紹過一些經濟學基本知識,並談論過市場「無形之手」對於分配資源的功效。近日中央下令控制國內成品油、電力及食品等必需品價格,以便控制通漲現象。
表面上看,人為價格控制看似能阻止通漲,因為量度通漲的「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計入一籃子物品的價格。另外,國企的成本亦看似能因持平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而保持盈利不變(或隨著產品加價而獲得更多盈利)。
然而,這並不能顯示出所有實相(Full Picture)......
「人為操控價格」實際上無異於「魔術把戲」,玩家並不是降低經濟中所有的價格,而是將成本由左手移至右手,並同時用黑布遮蓋右手做成視覺上錯覺。
結果是資源分配失衡(原因是人為價格低於自然價格,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數天前指出,香港司機都是空車開到深圳加油,而中央亦需為石油提煉商(Oil Refiners)的虧蝕而提高補貼(Subsidy)。長遠計,限價的結果是減低生產者的積極性,亦做成經濟效率下降,不利長遠發展。
筆者敢打賭,「控價」政策難以持續下去,價格開放亦是長遠必走之道。成思危近日之言論並不是得閒無事之「發 Up Phone」。對宏觀經濟有所認識之仕,大多明白「Milton Friedman」對通漲的見解:
1) 通漲是由貨幣供應增加太快造成
2) 解決太快通漲問題只有一法,即是控制貨幣供應
中石化(386)算是能受惠開放成品油價的國企。想深一層,呢間石油綜合企業其實「好難輸」:
1)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不變 --> 增加補貼 --> 盈利增長
2)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不變 --> 補貼即使減少 --> 盈利亦增長
3)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開放/上升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4)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開放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聰明人自己識諗吧!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表面上看,人為價格控制看似能阻止通漲,因為量度通漲的「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計入一籃子物品的價格。另外,國企的成本亦看似能因持平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而保持盈利不變(或隨著產品加價而獲得更多盈利)。
然而,這並不能顯示出所有實相(Full Picture)......
「人為操控價格」實際上無異於「魔術把戲」,玩家並不是降低經濟中所有的價格,而是將成本由左手移至右手,並同時用黑布遮蓋右手做成視覺上錯覺。
結果是資源分配失衡(原因是人為價格低於自然價格,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數天前指出,香港司機都是空車開到深圳加油,而中央亦需為石油提煉商(Oil Refiners)的虧蝕而提高補貼(Subsidy)。長遠計,限價的結果是減低生產者的積極性,亦做成經濟效率下降,不利長遠發展。
筆者敢打賭,「控價」政策難以持續下去,價格開放亦是長遠必走之道。成思危近日之言論並不是得閒無事之「發 Up Phone」。對宏觀經濟有所認識之仕,大多明白「Milton Friedman」對通漲的見解:
1) 通漲是由貨幣供應增加太快造成
2) 解決太快通漲問題只有一法,即是控制貨幣供應
中石化(386)算是能受惠開放成品油價的國企。想深一層,呢間石油綜合企業其實「好難輸」:
1)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不變 --> 增加補貼 --> 盈利增長
2)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不變 --> 補貼即使減少 --> 盈利亦增長
3) 原油價升,成品油價開放/上升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4) 原油價跌,成品油價開放 --> 無/減少補貼 --> 盈利亦增長
聰明人自己識諗吧!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三, 1月 09, 2008
國富論

由蘇格蘭哲學家(註: 當時經濟學一詞還未普及)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如圖)於1776年寫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影響之後數百年的全球經濟發展。
16至18世紀期間,歐洲一直奉行「商業本位(Mercantilism)」,當時各國以貴價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來量度國家的財富。除此,商業本位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一個國家的出口所帶來的淨貴價金屬流入等於入口者的財富流出。
故此,當時航海強國,如西班牙,盡量在「新大陸」(即拉丁美洲)搜刮商品類資源,尤其是黃金。另外,商業本位的思考認為淨出口國家相比淨入口國家較為富有,原因是出口國能賺取更多的財富(例如以黃金和白銀鑄造的硬幣)。
然而,大量黃金流入西班牙,其後果不是令西班牙變得特別富有(相對其他歐洲國家),而是通漲(Inflation)! 沒錯,貴價金屬的罕有特性一直支持其購買力。但短期間大量供應下,黃金的購買力難免不下跌。
隨著「黃金等於財富」一論出現問題,以亞當史密夫為首首的經濟學專家開始重新思索「財富」的意思; 正如國富論一書中提及,一個國家的財富在於其「生產力 (Productivity)」,而黃金及貨幣(不論是以金屬鑄造的硬幣或是鈔票)只不過是量度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工具。
當然,硬幣和鈔票讓人民、商家及政府購買生產力,其價格亦隨時間而波動。當貴價金屬及人為性紙鈔的供應大增,通漲只是唯一結果。如佛利文(Milton Friedman)所指,治療通漲的方法是減少鈔票的供應。
針對商業本位理論的經濟零和論,亞當史密夫以「分工合作(Divison of Labour)」一見解來回應。在市場的「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下,國家內的資源(人力及物質)分佈更為有效率,從而提高國家的總國民生產力(GDP)。原理是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專長,如果各人集中發展其長處,而以自己的剩餘生產力(註: 以薪金量度)去交換自己不擅生產的物資和服務,會達成「多贏局面 (Win-win Scenario)」。
推至國際層面,每個國家有自身的長處,故此集中生產自己擅於生產的產品及服務,再通過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去交換自身不擅生產的東西,而這種貿易關係應能提高經濟的效率。
除了奉行自由貿易及市場經濟外,國家富強之法如下 (不少與經濟增長差不多):
- 有效的商業(合同)法制度,以保障營商者及工人的利益。
- 廉潔的政府,再加上穩定政治環境。
- 合理而不高的稅率。在較高的儲蓄率(低稅率)下,國民能將資金存進銀行或通過金融體系投資於債券、股票或是貨幣市場。
- 金融體系的資金可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資金用以投資。
- 投資的直接影響是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率。在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力下,國民提高各自能「支配的生產力」,而消費後剩餘的儲蓄在將來再度投入國家的資本投資。
上述週期不斷延續。簡單而言,國家長期財富始於有效的「儲蓄」和理性的「投資」,個人理財亦何嘗不是如此??
星期一, 1月 07, 2008
急需印度「Travel Buddy」 (改去西安, Updated on 17 Jan 08)
各位請注意,由於現金流及投資原因,現在改去西安 (Updated on 17 Jan 08)。敬希垂注!!
星航特價印度「Package」,7天6夜連「Local Tour」。旅程包括十分浪漫的泰姬陵(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新德里全市遊、富有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大門、紅堡、仲有粉紅城市齋浦爾。
交通不成問題,有專車接送,仲有親切的英語當地導遊貼身服務。
個「Package」費用大約為HK$12,000,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romotion/India%20Golden12580.gif.pdf)
投資價值:
1) 印度經濟起飛,唔去看一看就走寶。
2) 數千多年歷史文化,去左番黎週圍D人對你肅然起敬。
3) Relax下,吸收印度當地靈性。返到香港唔驚「時運低」。
4) 印度多世紀以來都係英雄地。亞歷山大帝、蒙古人、大英帝國,個個都曾踏足此地,不比萬里長城輸蝕。
5) 有投資渣打(2888)的朋友,一定要走去看一看。
比個「Reference」,一般星航「新德里Package」,3天2夜起碼要HK$7,680。計到7天6夜,大約要HK$11,500,但只限新德里,又唔會有專車接送,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ackage_group/asia/india/India%206380.gif.pdf)
筆者大約於1月尾或2月頭有時間。看一看有沒有人志同道合之仕有興趣「join」?
有識之士可在本Blog留Message,或者Email俾我!
(albertanalyst123@gmail.com)
一切隨緣......
星航特價印度「Package」,7天6夜連「Local Tour」。旅程包括十分浪漫的泰姬陵(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新德里全市遊、富有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大門、紅堡、仲有粉紅城市齋浦爾。
交通不成問題,有專車接送,仲有親切的英語當地導遊貼身服務。
個「Package」費用大約為HK$12,000,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romotion/India%20Golden12580.gif.pdf)
投資價值:
1) 印度經濟起飛,唔去看一看就走寶。
2) 數千多年歷史文化,去左番黎週圍D人對你肅然起敬。
3) Relax下,吸收印度當地靈性。返到香港唔驚「時運低」。
4) 印度多世紀以來都係英雄地。亞歷山大帝、蒙古人、大英帝國,個個都曾踏足此地,不比萬里長城輸蝕。
5) 有投資渣打(2888)的朋友,一定要走去看一看。
比個「Reference」,一般星航「新德里Package」,3天2夜起碼要HK$7,680。計到7天6夜,大約要HK$11,500,但只限新德里,又唔會有專車接送,如下。
(http://www.sia-holidays.com/package_group/asia/india/India%206380.gif.pdf)
筆者大約於1月尾或2月頭有時間。看一看有沒有人志同道合之仕有興趣「join」?
有識之士可在本Blog留Message,或者Email俾我!
(albertanalyst123@gmail.com)
一切隨緣......
星期四, 1月 03, 2008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作中,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年-1882年)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自然界一定律,「進化(演化)論(Evolution)」亦影響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跟隨「小獵犬號 (HMS Beagle)」的環球勘探航行(圖中地圖顯示航行路線),達爾文在1830年代在南美、南非以及澳大利亞三大洲記錄大量地理、化石、生物的數據。航行期間達爾文對於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並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在1838年,達爾文發表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這亦被稱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舉例說,「現代人類」亦是經歷多個世代從人猿演化而成。當然,演化亦是為生物物種增加其競爭力、以避免絕種(Extinction)。
後期達爾文發展「地擇論」,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比如地殼大陸移動或海洋隔開的島嶼,在夠長時間之後,物種產生了性狀特徵的差異,例子是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別。
值得留意,「自然選擇」一論當年在英國被教會視為「異端邪說」,原因是舊約聖經指出人類是上帝做出來,這與「從人猿演化而來」一說有很大衝突。在歐洲不受重視,反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說在中國十分受到歡迎。原因是十九世紀後葉,中國在清政府的無能下被列強瓜分; 新思維的知識份子(如嚴復)以天演一說認為只有增加國民的教育水平以及改變政制,中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生存。
另外,要說清楚兩點人們常誤解達爾文的地方:
1) 「演化論」並非否定上帝(造物主)的存在,科學研究通常是解答「如何(How)」,而非「原因(Why)」。雖然達爾文在中年後成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但他在「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指出他仍相信有一智慧的「第一因」,故此並不能說達爾文是一名「無神論者(Atheist)」
2) 達爾文不會同意希特拉的「優生種族論」,縱使「演化論」指出較高競爭力的生物物種具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在小獵犬號航行中,達爾文對於黑人被販賣成奴隸感到十分反感,從此可推論達爾文不會認同希特拉的惡行。
那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營運有何關係?
其實,自由市場(Free Market)在「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的調節下,每一天國與國、商與商、人與人之間每一刻存在競爭。另一角度看,這情況與自然界的「汰弱留強」有很大相似之處,亦合乎自然定律。
競爭力低的企業,在產品質素、價錢、成本控制不如對手下,結果是被市場淘汰。這亦再次佐證「選股票長線投資、擇具競力的優秀企業」為合乎自然定律的「王道」。
現代企業策略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亦多年指出「競爭力」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其一主要因素,波特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書中指出所有商業活動中所涉及的五項競爭因素(Porter's Five Force):
1)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Threat of the entry of new competitors)
4)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5)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Competitive rivalry)
星期三, 1月 02, 2008
妖說
農曆新年不遠矣,又係「運程書」熱賣之際。筆者本身不能完全否定「命運之說」(註: 但偏向認為後天能至少部份改變宿命),並對一些久經測試的預測學問(如易經、八卦)予以尊重; 但對一些世俗之徒借「風水」、「占卦」、「堪輿」之名來出書獲利,同時鼓勵「凡事問卦」、「好懶學精」和「走捷徑」等風氣,實是難以苟同。
天地之博大玄妙,以人類有限的知識,實在無法將一切因果了解得一清二楚,古時中國人以生活中的經驗和觀察寫出了「易經」,以作預測占卦之用。不能說「易經」是迷信之物,因其中涉及「哲學」及「天地大道」。有人說易經中的「易」有以下解釋:
1)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2)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3)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對「道」、「佛」兩家有一定認識的朋友自然對上述道理不感陌生。
其中一堪輿學家在廣告中聲稱於2007年測中「商品價格」、「股市」和「樓市」走勢,並用之推銷其「2008年運程書」。筆者有以下疑問:
1) 假設此君真是有真材實學,並為再世孔明及劉伯溫; 以占卦之術來獲利及引導眾生投機取巧,會否因「洩露天機」而付出代價(如折壽)?
2) 從理性角度看,懷疑者會質疑此君會否事先看了投資分析報告。老實說,經濟好、通漲來臨等因素於2007年年頭已能察到,預測市場價格上升是不難的。因此,測中2007年商品、股市、樓市三市上升並不算怎麼樣「稀奇」。
3) 以占卦來追求世俗利益者,似乎並不算甚麼「做大事」(即使不求大道,亦為人們長期福祉著想)之人物。
「孫子兵法」中有說「廟算」的重要性,亦即將帥戰前的預備及推算等工作。因此,事情的成敗,很多時事前的客觀因素已說了十中七八。只有迷信平庸之仕才將自身前程交給占卦師; 「求神問卦」亦暗示自身信心不大,並無充足事前準備。
雖說投資涉及多項因素,有人更說其中涉及「科學」及「藝術」,或是一類「哲學」。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投資是十分個人化,沒有一套方法或天書能適合每一個人,更無法適合於不同時代。
2) 因此,每一個人要按自身能力、心理質素、喜好、背景、經驗等因素「付出時間及學習」。依靠一本「大路占卦書」來決定投資策略,實算是「兒戲」。
3) 很多明智的投資決定是始自「觀察」,而「觀察入微」亦是智者所為。
假如不是「天地王道」,那麼筆者只能將之說成「妖說」。
歷史不正是一直向我們指出: 「天地大亂之際,妖說當道」......
天地之博大玄妙,以人類有限的知識,實在無法將一切因果了解得一清二楚,古時中國人以生活中的經驗和觀察寫出了「易經」,以作預測占卦之用。不能說「易經」是迷信之物,因其中涉及「哲學」及「天地大道」。有人說易經中的「易」有以下解釋:
1)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2)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3)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對「道」、「佛」兩家有一定認識的朋友自然對上述道理不感陌生。
其中一堪輿學家在廣告中聲稱於2007年測中「商品價格」、「股市」和「樓市」走勢,並用之推銷其「2008年運程書」。筆者有以下疑問:
1) 假設此君真是有真材實學,並為再世孔明及劉伯溫; 以占卦之術來獲利及引導眾生投機取巧,會否因「洩露天機」而付出代價(如折壽)?
2) 從理性角度看,懷疑者會質疑此君會否事先看了投資分析報告。老實說,經濟好、通漲來臨等因素於2007年年頭已能察到,預測市場價格上升是不難的。因此,測中2007年商品、股市、樓市三市上升並不算怎麼樣「稀奇」。
3) 以占卦來追求世俗利益者,似乎並不算甚麼「做大事」(即使不求大道,亦為人們長期福祉著想)之人物。
「孫子兵法」中有說「廟算」的重要性,亦即將帥戰前的預備及推算等工作。因此,事情的成敗,很多時事前的客觀因素已說了十中七八。只有迷信平庸之仕才將自身前程交給占卦師; 「求神問卦」亦暗示自身信心不大,並無充足事前準備。
雖說投資涉及多項因素,有人更說其中涉及「科學」及「藝術」,或是一類「哲學」。有兩點可以肯定:
1) 投資是十分個人化,沒有一套方法或天書能適合每一個人,更無法適合於不同時代。
2) 因此,每一個人要按自身能力、心理質素、喜好、背景、經驗等因素「付出時間及學習」。依靠一本「大路占卦書」來決定投資策略,實算是「兒戲」。
3) 很多明智的投資決定是始自「觀察」,而「觀察入微」亦是智者所為。
假如不是「天地王道」,那麼筆者只能將之說成「妖說」。
歷史不正是一直向我們指出: 「天地大亂之際,妖說當道」......
星期日, 12月 30, 2007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Part 3 of 3)
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於公元330年定都於「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起計,拜占庭一千多年歷史內發生的事數之不盡,其中有數件大事值得留意:
公元四至五世紀,西羅馬及拜占庭(東羅馬)同樣受蠻族侵襲,但兩國結局卻很大分別。原因是拜占庭巧妙地利再外交方法以及向匈奴納貢,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擁有難以攻破的城牆,間接令蠻族加快結束西羅馬的壽命。隨著匈奴王阿提拉(Attila)於公元453年離世後,拜占庭所受的外患威脅隨之迎刃而解。相反,虛弱的西羅馬給境內外的蠻族滅國。
自始,西歐落入黑暗時代(Dark Age),而拜占庭則安然發展,直至查士丁尼(Justinian; 公元482年至565年)將帝國國力推至嶺峰。

軍事上,查士丁尼(圖中戴上皇冠者)任命名將貝利撒留(Belisarius)從波斯人及哥德人手中收復不少古羅馬帝國的國土,令其國土東至中東,南至北非、西至西班牙,更同時控制意大利。不過,大量軍事行動亦消耗不少國力。隨著查士丁尼的離世,其繼任者無法管治龐大的國土,在四方敵人的攻擊下,拜占庭在之後數百年僅能有效控制小亞細亞、希臘以及馬其頓等地。在法治上,查士丁尼下令編纂「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為拜占庭日後法治的基礎,他亦於國境內建築不少東正教教堂,其中以君士坦丁堡內的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為拜占庭式建築物的代表作。
其後,拜占庭的國土不斷縮小,直至馬其頓人巴西爾二世(Basil II; 公元976年至1052年)管治下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帝國的商貿、軍事和政治發展再度達到查士丁尼時代後的另一高峰。
巴西爾的時代過去後,拜占庭再次失去小亞細亞的控制權,而君士坦丁堡亦感到回教徒的軍事威脅。在拜占庭的請求下,西歐國家於公元1096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First Crusade),而拜占庭亦從盟友的軍事勝利下收復小亞細亞。
然而,歷史向我們說明世上並沒有永恆的朋友。在威尼斯人的建議下,貪婪的十字軍於公元1204年攻打君士坦丁堡(即可恥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進城後搶劫和破壞。拜占庭人於小亞細亞地區成立流亡政府(尼西亞),並於公元1261年在兵不血刃下收復君士坦丁堡。
不過,光復後拜占庭的國力不及當年,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為例,首都人口從公元900年的40萬,下降至十四世紀的15萬(公元1450年更低至三萬四千人)。在國家喪失地中海的貿易權以及鄂圖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 西突厥人其中一族)的軍事威脅下,拜占庭無論於人口、版圖以及經濟收入均每況日下,再加上境內宮廷政變及農民暴動等因素,其滅亡其實無法避免。

有人說,鄂圖曼帝國只是履行歷史任務。土耳其人並於公元1453年以十數萬軍力攻擊君士坦丁堡內七千守軍(左圖: 君士坦丁堡失陷)。由於城中堅固的城牆保謢下以及首都的「易守難攻」的地型,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仍能苦守五十三日,亦算為千年帝國劃上光榮的句號.......
雖然已於歷史舞台上消失,拜占庭的文化遺產仍留傳下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不少知識和藝術靈感來自拜占廷,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亦影響歐洲諸國的法律發展,而我們今日亦能於土耳其及希臘找到拜占庭的建築物,尤其是東正教教堂。
公元四至五世紀,西羅馬及拜占庭(東羅馬)同樣受蠻族侵襲,但兩國結局卻很大分別。原因是拜占庭巧妙地利再外交方法以及向匈奴納貢,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擁有難以攻破的城牆,間接令蠻族加快結束西羅馬的壽命。隨著匈奴王阿提拉(Attila)於公元453年離世後,拜占庭所受的外患威脅隨之迎刃而解。相反,虛弱的西羅馬給境內外的蠻族滅國。
自始,西歐落入黑暗時代(Dark Age),而拜占庭則安然發展,直至查士丁尼(Justinian; 公元482年至565年)將帝國國力推至嶺峰。

軍事上,查士丁尼(圖中戴上皇冠者)任命名將貝利撒留(Belisarius)從波斯人及哥德人手中收復不少古羅馬帝國的國土,令其國土東至中東,南至北非、西至西班牙,更同時控制意大利。不過,大量軍事行動亦消耗不少國力。隨著查士丁尼的離世,其繼任者無法管治龐大的國土,在四方敵人的攻擊下,拜占庭在之後數百年僅能有效控制小亞細亞、希臘以及馬其頓等地。在法治上,查士丁尼下令編纂「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為拜占庭日後法治的基礎,他亦於國境內建築不少東正教教堂,其中以君士坦丁堡內的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為拜占庭式建築物的代表作。
其後,拜占庭的國土不斷縮小,直至馬其頓人巴西爾二世(Basil II; 公元976年至1052年)管治下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帝國的商貿、軍事和政治發展再度達到查士丁尼時代後的另一高峰。
巴西爾的時代過去後,拜占庭再次失去小亞細亞的控制權,而君士坦丁堡亦感到回教徒的軍事威脅。在拜占庭的請求下,西歐國家於公元1096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First Crusade),而拜占庭亦從盟友的軍事勝利下收復小亞細亞。
然而,歷史向我們說明世上並沒有永恆的朋友。在威尼斯人的建議下,貪婪的十字軍於公元1204年攻打君士坦丁堡(即可恥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進城後搶劫和破壞。拜占庭人於小亞細亞地區成立流亡政府(尼西亞),並於公元1261年在兵不血刃下收復君士坦丁堡。
不過,光復後拜占庭的國力不及當年,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為例,首都人口從公元900年的40萬,下降至十四世紀的15萬(公元1450年更低至三萬四千人)。在國家喪失地中海的貿易權以及鄂圖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 西突厥人其中一族)的軍事威脅下,拜占庭無論於人口、版圖以及經濟收入均每況日下,再加上境內宮廷政變及農民暴動等因素,其滅亡其實無法避免。

有人說,鄂圖曼帝國只是履行歷史任務。土耳其人並於公元1453年以十數萬軍力攻擊君士坦丁堡內七千守軍(左圖: 君士坦丁堡失陷)。由於城中堅固的城牆保謢下以及首都的「易守難攻」的地型,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仍能苦守五十三日,亦算為千年帝國劃上光榮的句號.......
雖然已於歷史舞台上消失,拜占庭的文化遺產仍留傳下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不少知識和藝術靈感來自拜占廷,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亦影響歐洲諸國的法律發展,而我們今日亦能於土耳其及希臘找到拜占庭的建築物,尤其是東正教教堂。
星期四, 12月 20, 2007
和平崛起
近日拜讀「Common Sense Economics」,呢本經濟書來頭唔細,由前美國國會經濟委員會首席經濟師「James Gwartney」主筆; 另外,懷疑「俾香港楂Fit人激死」既市場經濟學派宗師人物「Milton Friedman」生前亦以「簡要而精采地闡釋經濟學基本原理」來形容此書。
「Splendid and informed expos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is sophisticated, the exposition simple, concise, lucid, and free from jargon --- Milton Friedman」
書中道出「大市場經濟而小政府干預」是較為恰當的經濟模式,而香港係全球其中一個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除此,「國際貿易」係「多嬴做法」,由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去提高資源分佈的效率;
「Economics」的其一目的係涉及何去分佈有限資源,亦即解決「Scarcity」問題。
書中另一令人感興之處係指出七個令一個經濟體系長遠增之原因:
1) 有效保障私人財產及公平執行契約的法制
2) 開放的市場,從而鼓勵以無形之手去分佈資源
3) 不多的政府干預; 有些政府以關稅等手段去保護特定行業,但長遠而言其實對總體經濟有害而無利
4) 有效的資本市場,尤是健全的銀行、保險及股債市場,以利投資活動
5) 貨幣穩定性; 小地方可能以「同大國貨幣Currency
Peg」去進行,但最考功夫既係如何保持長期財務收支平衡以及維持充足的外匯儲備(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6) 低而簡單的稅率; 人們偏向喜歡投資於不高稅率的地方,資本投資係四大經濟活動(Private Consumption、Business Investment、Government Spending、Net Export)之人; 另外,簡單的稅率亦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行政成本。
7) 自由貿易
毫無置疑,英國人為香港留下優良的法制、金融系統及簡單稅率,同時鼓勵自由貿易,亦解釋香港經濟多年的健康發展。
自鄧伯伯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市場經濟開放政策」開始,中國重新加入市場經濟陣型。其實中國已開始達到上述七點的要求(或走對方向)。當然,「不多的政府干預」一點可能要多一些時間才行,而法津執行及地方政府廉潔亦有改善之地方。
總體而言,國家走對了方向,看來其經濟強大亦是一個難以阻擋的大趨勢。西方國家有不同態度,德國人似乎恐懼東方巨龍,總理默克爾不像前任對中國那麼友善(雖然近日又改口風),國內針對中國的聲音不細。
相反,澳洲及法國新上任領導人似乎務實得多,兩國似乎看著中國的市場對自身的長遠利益。有現代拿破侖之稱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上任後立即「東征」,走去中國簽飛機及能源合約; 大批中國訂單足以應付其國內經濟改革的反對勢力。
被稱為「中國通」的澳洲總理陸克文的勝出,暗示澳洲人欲於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同時不賣美國人的帳,從其京都條約(減排CO2)及伊拉克立場中可見一斑。
無論如何,隨著中國經濟和財力坐大,其國際影響力只會有增無減。從援助如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當然未來海外商機無可限量)以及入股受次按「打殘」的歐美金融機構。
值得留意,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近日指出世銀計劃與中國聯合開發非洲項目,並在非洲尋找聯合項目。有不少西方人以自己過往週圍掠奪資產之歷史,來測度中國,批評者看來十分膚淺(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歷史向我們說明,中國人數千年以來大體上是「非侵略性民族」,明朝鄭和下西洋僅是周遊列國而矣,而中國歷來對西邊疆土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去應付外族。
筆者可斷言,中國是以「多嬴局面」為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方針,至低限度,未來十年應如此。
「Splendid and informed expos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is sophisticated, the exposition simple, concise, lucid, and free from jargon --- Milton Friedman」
書中道出「大市場經濟而小政府干預」是較為恰當的經濟模式,而香港係全球其中一個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除此,「國際貿易」係「多嬴做法」,由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去提高資源分佈的效率;
「Economics」的其一目的係涉及何去分佈有限資源,亦即解決「Scarcity」問題。
書中另一令人感興之處係指出七個令一個經濟體系長遠增之原因:
1) 有效保障私人財產及公平執行契約的法制
2) 開放的市場,從而鼓勵以無形之手去分佈資源
3) 不多的政府干預; 有些政府以關稅等手段去保護特定行業,但長遠而言其實對總體經濟有害而無利
4) 有效的資本市場,尤是健全的銀行、保險及股債市場,以利投資活動
5) 貨幣穩定性; 小地方可能以「同大國貨幣Currency
Peg」去進行,但最考功夫既係如何保持長期財務收支平衡以及維持充足的外匯儲備(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6) 低而簡單的稅率; 人們偏向喜歡投資於不高稅率的地方,資本投資係四大經濟活動(Private Consumption、Business Investment、Government Spending、Net Export)之人; 另外,簡單的稅率亦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行政成本。
7) 自由貿易
毫無置疑,英國人為香港留下優良的法制、金融系統及簡單稅率,同時鼓勵自由貿易,亦解釋香港經濟多年的健康發展。
自鄧伯伯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市場經濟開放政策」開始,中國重新加入市場經濟陣型。其實中國已開始達到上述七點的要求(或走對方向)。當然,「不多的政府干預」一點可能要多一些時間才行,而法津執行及地方政府廉潔亦有改善之地方。
總體而言,國家走對了方向,看來其經濟強大亦是一個難以阻擋的大趨勢。西方國家有不同態度,德國人似乎恐懼東方巨龍,總理默克爾不像前任對中國那麼友善(雖然近日又改口風),國內針對中國的聲音不細。
相反,澳洲及法國新上任領導人似乎務實得多,兩國似乎看著中國的市場對自身的長遠利益。有現代拿破侖之稱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上任後立即「東征」,走去中國簽飛機及能源合約; 大批中國訂單足以應付其國內經濟改革的反對勢力。
被稱為「中國通」的澳洲總理陸克文的勝出,暗示澳洲人欲於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同時不賣美國人的帳,從其京都條約(減排CO2)及伊拉克立場中可見一斑。
無論如何,隨著中國經濟和財力坐大,其國際影響力只會有增無減。從援助如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當然未來海外商機無可限量)以及入股受次按「打殘」的歐美金融機構。
值得留意,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近日指出世銀計劃與中國聯合開發非洲項目,並在非洲尋找聯合項目。有不少西方人以自己過往週圍掠奪資產之歷史,來測度中國,批評者看來十分膚淺(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歷史向我們說明,中國人數千年以來大體上是「非侵略性民族」,明朝鄭和下西洋僅是周遊列國而矣,而中國歷來對西邊疆土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去應付外族。
筆者可斷言,中國是以「多嬴局面」為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方針,至低限度,未來十年應如此。
星期五, 12月 14, 2007
VISTA
Wing兄談「VISTA」,即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及阿根廷(Argentina),其中筆者對土耳其(T)以及南非(S)特別感興趣。
南非
南非應該係非洲中南部既金融中心,英國人於殖民(Colonization)時期為她建立寶貴的法律及金融制度。如欲投資非洲中至南部,南非應該係灘頭堡。在未來五至十年,眾大國,包括中國,將會大力投資非洲。這亦解釋為何工行早排買入20%「Standard Bank」股權,為未來中國公司投資非洲鋪路。
題外話,如欲投資北非地帶應看埃及,另一策略性重地,埃及係一文明古國,並有「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一港口重鎮,以及連結歐亞的「蘇彝士運河」。
「IMF」估計南非07年「真實國民生產值增長(Real GDP Growth)」為4.0%,而「人均國民生產值(GDP per Capita)」為US$5,689,比2003年的US$3,611增加58%。
土耳其
土耳其,二十世紀初政制共和化之前身是「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鄂圖曼土耳其人為西突厥人之一支人種,13世紀初遷居小亞細亞,並信奉伊斯蘭教。鄂圖曼土耳其人於公元1453年攻克拜占庭(Byzantine)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並將之改名為伊斯坦布爾(Instanbul)。
土耳其旅遊業同農業都十分發達。小亞細亞(Asia Minor)地區多個世紀以來為地中海其中一個主要糧倉; 土耳其亦有數之不盡的古希臘同拜占庭遣跡,遊客源源不絕。加入歐盟後應有利其經濟步入「工業化(Industralization)」隨之而來應是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風險可能為與伊拉克北部庫以德(Kurd)游擊隊的衝突。
「IMF」估計土耳其07年「Real GDP Growth」為5.0%,而「GDP per Capita」為US$5,417,比2003年的US$3,463增加56%。
作為比較,「IMF」預測中國2007年的「GDP per Capita」為US$2,174。
南非
南非應該係非洲中南部既金融中心,英國人於殖民(Colonization)時期為她建立寶貴的法律及金融制度。如欲投資非洲中至南部,南非應該係灘頭堡。在未來五至十年,眾大國,包括中國,將會大力投資非洲。這亦解釋為何工行早排買入20%「Standard Bank」股權,為未來中國公司投資非洲鋪路。
題外話,如欲投資北非地帶應看埃及,另一策略性重地,埃及係一文明古國,並有「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一港口重鎮,以及連結歐亞的「蘇彝士運河」。
「IMF」估計南非07年「真實國民生產值增長(Real GDP Growth)」為4.0%,而「人均國民生產值(GDP per Capita)」為US$5,689,比2003年的US$3,611增加58%。
土耳其
土耳其,二十世紀初政制共和化之前身是「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鄂圖曼土耳其人為西突厥人之一支人種,13世紀初遷居小亞細亞,並信奉伊斯蘭教。鄂圖曼土耳其人於公元1453年攻克拜占庭(Byzantine)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並將之改名為伊斯坦布爾(Instanbul)。
土耳其旅遊業同農業都十分發達。小亞細亞(Asia Minor)地區多個世紀以來為地中海其中一個主要糧倉; 土耳其亦有數之不盡的古希臘同拜占庭遣跡,遊客源源不絕。加入歐盟後應有利其經濟步入「工業化(Industralization)」隨之而來應是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風險可能為與伊拉克北部庫以德(Kurd)游擊隊的衝突。
「IMF」估計土耳其07年「Real GDP Growth」為5.0%,而「GDP per Capita」為US$5,417,比2003年的US$3,463增加56%。
作為比較,「IMF」預測中國2007年的「GDP per Capita」為US$2,174。
星期一, 12月 10, 2007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Part 2 of 3)
建築
帝國成立初期,由於防衛匈奴等野蠻部落,君士坦丁堡於城西建造一道設計精密的城牆陣。另外,由於君士坦丁堡沒有大型水源,固此十分需要輸水引道及城下儲水設施去支援龐大的人口(高峰人口達50萬)。
大量基建的需求再加上古羅馬建築的繼承,拜占庭的建築技術發展於當時歐洲算是最發達。由於帝國以東正教為精神支柱,拜占庭亦建造不少教堂,其中最著名的便是「Justinian」時期下的聖蘇菲大教堂(Hagia Sophia; 如圖),拜占庭人僅以四年半時間(公元532至公元537)於君士坦丁堡建成該座地標(Landmark)式的建築物。

拜占庭建築以磚石為結構,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另外,拜占庭建築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縫的形式,以減輕拱頂重量。
科技及知識
可以說,西羅馬滅亡後,西歐的科技發展與文明步入大倒退,並被稱為「黑暗時期(Dark Age)」。除了教會內還有少數修士修讀聖經而有學識外,大部份人目不識丁。相反,拜占庭內一切知識和學科發展仍然繼續,可謂是黑暗中的一台明燈,並為日後西歐文藝復興埋入一顆種子。
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腊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廷人視為「四藝」,百而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民間經常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

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腊火(Greek Fire); 如圖中拜占庭戰船所用的火器」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的學生傳授。
醫學
拜占庭的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系統上發展起來。拜占庭的草藥學十分發達,而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亦被廣範用於治療病患。拜占庭軍隊中亦有軍事醫護團,而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
經濟及貿易
拜占庭的勢力範圍一直還繞地中海,亦同時橫跨歐亞大陸,成為東西貿易的交匯點。小亞細亞(即現今土耳其)及中東為亞洲地區,而君士坦丁堡(即現今Istanbul)以西則為歐洲地區。固此帝國的經濟很依賴貿易活動,一大部份稅收亦來自貿易關稅。與大部份中世紀時代的歐洲地區一樣,農業亦是拜占庭另一經濟支柱。於公元7世紀,大批斯拉夫人湧入帝國境內,並成立農村公社; 從此,拜占庭的農業由奴隸制步向封建,農民擁有自己農地,並定期向國家納稅。
政治
拜占庭的政治制度為「君主獨裁」,皇帝自命為上帝派來管治俗世事務的使者,因此東正教教會亦受皇室控制(相反,西歐的天主教教廷理論上是超越一切政治權力,現今羅馬市中仍有獨立國「Vatican/ Holy See」,而天主教教廷是唯一有權任命世界各地的神職人員)。
簡單而言,拜占庭亦算是實行「政教合一」,而統治者亦依靠其高效率的官僚系統去管治橫跨歐亞的帝國。於公元530年,皇帝「Justinian」制定名為《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的法典,以便管治。該法典亦是奠定了後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
下次講埋拜占庭由「Constantine the Great」於公元330年立國後的發展及國力興衰轉變,直至公元1453年的滅亡。
(to be continued)
帝國成立初期,由於防衛匈奴等野蠻部落,君士坦丁堡於城西建造一道設計精密的城牆陣。另外,由於君士坦丁堡沒有大型水源,固此十分需要輸水引道及城下儲水設施去支援龐大的人口(高峰人口達50萬)。
大量基建的需求再加上古羅馬建築的繼承,拜占庭的建築技術發展於當時歐洲算是最發達。由於帝國以東正教為精神支柱,拜占庭亦建造不少教堂,其中最著名的便是「Justinian」時期下的聖蘇菲大教堂(Hagia Sophia; 如圖),拜占庭人僅以四年半時間(公元532至公元537)於君士坦丁堡建成該座地標(Landmark)式的建築物。

拜占庭建築以磚石為結構,局部地方加以混凝土。另外,拜占庭建築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小料厚縫的形式,以減輕拱頂重量。
科技及知識
可以說,西羅馬滅亡後,西歐的科技發展與文明步入大倒退,並被稱為「黑暗時期(Dark Age)」。除了教會內還有少數修士修讀聖經而有學識外,大部份人目不識丁。相反,拜占庭內一切知識和學科發展仍然繼續,可謂是黑暗中的一台明燈,並為日後西歐文藝復興埋入一顆種子。
拜占庭人繼承古希腊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廷人視為「四藝」,百而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民間經常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

在應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腊火(Greek Fire); 如圖中拜占庭戰船所用的火器」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的學生傳授。
醫學
拜占庭的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系統上發展起來。拜占庭的草藥學十分發達,而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亦被廣範用於治療病患。拜占庭軍隊中亦有軍事醫護團,而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
經濟及貿易
拜占庭的勢力範圍一直還繞地中海,亦同時橫跨歐亞大陸,成為東西貿易的交匯點。小亞細亞(即現今土耳其)及中東為亞洲地區,而君士坦丁堡(即現今Istanbul)以西則為歐洲地區。固此帝國的經濟很依賴貿易活動,一大部份稅收亦來自貿易關稅。與大部份中世紀時代的歐洲地區一樣,農業亦是拜占庭另一經濟支柱。於公元7世紀,大批斯拉夫人湧入帝國境內,並成立農村公社; 從此,拜占庭的農業由奴隸制步向封建,農民擁有自己農地,並定期向國家納稅。
政治
拜占庭的政治制度為「君主獨裁」,皇帝自命為上帝派來管治俗世事務的使者,因此東正教教會亦受皇室控制(相反,西歐的天主教教廷理論上是超越一切政治權力,現今羅馬市中仍有獨立國「Vatican/ Holy See」,而天主教教廷是唯一有權任命世界各地的神職人員)。
簡單而言,拜占庭亦算是實行「政教合一」,而統治者亦依靠其高效率的官僚系統去管治橫跨歐亞的帝國。於公元530年,皇帝「Justinian」制定名為《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的法典,以便管治。該法典亦是奠定了後世法學(尤其是大陸法系民法典)的基礎。
下次講埋拜占庭由「Constantine the Great」於公元330年立國後的發展及國力興衰轉變,直至公元1453年的滅亡。
(to be continued)
星期五, 12月 07, 2007
Like The Sun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RyanDan」一對雙胞胎兄弟以「Opera」形式唱出一首天籟人籟之作 --- 「Like the Su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tCNswRB9eI)
「I tried to hide from you
But I failed
I tried to lie to you
But how i failed
And even in my darkest time
You gave me light
I never knew this kinda love could feel so right
When I'm in your arms
I find myself believe it
We could be anywhere
So i can keep on dreaming」
「Whenever your close to me, you're like the sun
You feel like the sun
And everyday you telling me
I am the one
I am the one who makes you shine」
正如歌詞所道,人同人之間的關係貴乎真誠,猶如無私的陽光照亮人性的黑暗點,從而帶來希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tCNswRB9eI)
「I tried to hide from you
But I failed
I tried to lie to you
But how i failed
And even in my darkest time
You gave me light
I never knew this kinda love could feel so right
When I'm in your arms
I find myself believe it
We could be anywhere
So i can keep on dreaming」
「Whenever your close to me, you're like the sun
You feel like the sun
And everyday you telling me
I am the one
I am the one who makes you shine」
正如歌詞所道,人同人之間的關係貴乎真誠,猶如無私的陽光照亮人性的黑暗點,從而帶來希望......
星期三, 12月 05, 2007
古希臘七賢之一: 泰勒斯 (Thales)
今晚與好友於陸羽吃晚飯,其中一人道出:「成功的投資人,一定對歷史和哲學有所認知」。正如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Socrates)所說: 「Know Thyself」; 首先認識自己、然後推至身邊事情,之後再了解天文地理以及古今大事。
突然,筆者想起希臘哲人泰勒斯 (Thales) (西元前625年 - 西元前547年)。哲人不是不懂賺錢,相反他們有的是商人所需的「觀察力」; 只不過是往往哲學家有比起賺錢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被稱為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泰勒斯 (此君亦是古希臘第一個自然科學家,並精於天文及數學),曾被人嘲笑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哲學家,有人更笑說哲人的知識並不能為他們帶來財富。泰勒斯則以實際行動去回應。
有次,泰勒斯利用各方面的知識,預見橄欖必然獲得大豐收。他便隨即低價大量買入當地的榨油機,從而壟斷榨油機的市場。事情果然按照他預料的方向發展,泰勒斯以高價出租榨油機,並獲得鉅額財富。
另外,泰勒斯有次利用天文知識阻止一場戰事:
當時,米底王國與呂底亞王國交戰,接連五年也沒有決出勝負,但戰爭給平民百姓帶來了災難。泰勒斯預先推測出某天有日食,便揚言上天反對人世的戰爭,某日必以日食作警告。當時,沒有人相信他。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在西元前585年5月28日,當兩國的將士們短兵相接時,天突然黑了下來,白晝頓時變成黑夜,交戰的雙方驚恐萬分,於是馬上停戰和好,後來兩國還互通婚姻。
古希臘哲人,不到你說不服!
突然,筆者想起希臘哲人泰勒斯 (Thales) (西元前625年 - 西元前547年)。哲人不是不懂賺錢,相反他們有的是商人所需的「觀察力」; 只不過是往往哲學家有比起賺錢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被稱為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泰勒斯 (此君亦是古希臘第一個自然科學家,並精於天文及數學),曾被人嘲笑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哲學家,有人更笑說哲人的知識並不能為他們帶來財富。泰勒斯則以實際行動去回應。
有次,泰勒斯利用各方面的知識,預見橄欖必然獲得大豐收。他便隨即低價大量買入當地的榨油機,從而壟斷榨油機的市場。事情果然按照他預料的方向發展,泰勒斯以高價出租榨油機,並獲得鉅額財富。
另外,泰勒斯有次利用天文知識阻止一場戰事:
當時,米底王國與呂底亞王國交戰,接連五年也沒有決出勝負,但戰爭給平民百姓帶來了災難。泰勒斯預先推測出某天有日食,便揚言上天反對人世的戰爭,某日必以日食作警告。當時,沒有人相信他。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在西元前585年5月28日,當兩國的將士們短兵相接時,天突然黑了下來,白晝頓時變成黑夜,交戰的雙方驚恐萬分,於是馬上停戰和好,後來兩國還互通婚姻。
古希臘哲人,不到你說不服!
星期一, 12月 03, 2007
多重宇宙(Multiverse)
雖說科學已經十分進步,人類已經懂曉世間很多事情,還送了火箭探索宇宙。然而,不得不承認,相對無限宇宙來說,人們與一粒毫不起眼的微塵沒有分別(當然,宇宙亦是由數之不盡的微塵組成)。
亦不難理解為何世間主要宗教、聖哲以及數之不盡的智者,數千年以來一直強調「謙遜」的重要性。東方宗教及其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一直推祟一種「恰度」,或即「中庸」的生活態度。
究竟天地有多少過宇宙,而其中亦會否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
據「古典科學一派」,每一樣物質(Substance)可被分解成「Molecules」,其中最小的便是不可再被分割的原子(Atom Particle)。但踏入二十世紀,「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發現原子並不是以粒狀(Particle)存在,而且並無辦法「確實原子的所在處」; 相反,原子以波狀(Wave form)存在,而人們僅能說「一空間內有多少機率(Probability)能找到原子的蹤跡」,世間確實有不少不明朗因素(Uncertainties)。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mechanics)
「量子力學」其中一派以「弦(String)」來形容物質,宇宙萬物每一刻像「弦」般震動(亦即「String The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ing_theory)
推斷下去,有科學家提出「多重宇宙(Multiverse)」一說。簡單說,除了「我」現在所生活的宇宙,同一時間有數之不盡的「我」在其他宇宙同步生活。換句說話,有數以兆計的宇宙球像水泡(bubble)般在無際大海中浮動,而我們只不過是在其中一個內生存。「原子的波性及不明朗」亦可能是其一「佐證」。
我們暫且不談此理論是否有真憑實據,或者有沒有漏洞,假定此學說真的成立,筆者會有以下聯想:
1) 可能另一個世界的「我」已經結了婚,俾老婆管,宜家還要為子女的聖誕禮物頭痛(可能另一個世界並沒有基督教)。
2) 可能係呢個世界的「我」,註定與一名女子「有緣無份」; 但係另一世界的「我」,原來與「她」正正落入愛河。
3) 呢個世界有飛機,但另一個世界人類發展了飛船。
4) 呢個世界我們以科學(物理和化學)取代煉金術(Alchemy)。另一世界人們以煉金術了解萬物。(咪住,不就是同「鋼之鍊金術」內既「門後面的另一世界」說法很像??)
晚上望著天上群星,可能其中一顆內有另一個「我」正在做同一樣事情,既天馬行空又奇妙吧???
亦不難理解為何世間主要宗教、聖哲以及數之不盡的智者,數千年以來一直強調「謙遜」的重要性。東方宗教及其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一直推祟一種「恰度」,或即「中庸」的生活態度。
究竟天地有多少過宇宙,而其中亦會否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
據「古典科學一派」,每一樣物質(Substance)可被分解成「Molecules」,其中最小的便是不可再被分割的原子(Atom Particle)。但踏入二十世紀,「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發現原子並不是以粒狀(Particle)存在,而且並無辦法「確實原子的所在處」; 相反,原子以波狀(Wave form)存在,而人們僅能說「一空間內有多少機率(Probability)能找到原子的蹤跡」,世間確實有不少不明朗因素(Uncertainties)。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mechanics)
「量子力學」其中一派以「弦(String)」來形容物質,宇宙萬物每一刻像「弦」般震動(亦即「String The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ing_theory)
推斷下去,有科學家提出「多重宇宙(Multiverse)」一說。簡單說,除了「我」現在所生活的宇宙,同一時間有數之不盡的「我」在其他宇宙同步生活。換句說話,有數以兆計的宇宙球像水泡(bubble)般在無際大海中浮動,而我們只不過是在其中一個內生存。「原子的波性及不明朗」亦可能是其一「佐證」。
我們暫且不談此理論是否有真憑實據,或者有沒有漏洞,假定此學說真的成立,筆者會有以下聯想:
1) 可能另一個世界的「我」已經結了婚,俾老婆管,宜家還要為子女的聖誕禮物頭痛(可能另一個世界並沒有基督教)。
2) 可能係呢個世界的「我」,註定與一名女子「有緣無份」; 但係另一世界的「我」,原來與「她」正正落入愛河。
3) 呢個世界有飛機,但另一個世界人類發展了飛船。
4) 呢個世界我們以科學(物理和化學)取代煉金術(Alchemy)。另一世界人們以煉金術了解萬物。(咪住,不就是同「鋼之鍊金術」內既「門後面的另一世界」說法很像??)
晚上望著天上群星,可能其中一顆內有另一個「我」正在做同一樣事情,既天馬行空又奇妙吧???
星期六, 12月 01, 2007
東方電氣(1072)
電力發電機製造商東方電氣(1072)常令人關注幾個因素 ---> 增長力(Growth)、利潤率(Profit Margin)、訂單(Order)及估值(Valuation)。
增長力不成大問題,就算09年係全國發電機需求到頂,東方電氣(東方電機+東方鍋爐+東方氣輪機)仍然有力繼續增長:
1) 09年全國發電機需求到頂,主要係因為細容量發電機需求下跌,而大容量發電機需求上升 (國策要求提高能源效益,同時淘汰小型發電機)。東方電氣全部生產大容量發電機,一定不成問題。
2) 東方電氣有不低的非火力發電產品比重,如水力發電及小量風力發電機組; 整體業務整合後,未來更有力大量生產非火力(Alternative Energy)產品,如核能及風力發電機組。對手只有哈爾濱電力(1133)有類似產品組合(Product Mix),但哈電的企業質素不及東氣。
3) 海外訂單來年只會有增無減,何解? 中國國策得宜,常協助中東及非洲的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為了投桃報李,此等國家會將資本投資(Capital Investments)的訂單給予友邦。像東氣這類主要發電機組生產商,很大機會受惠。舉例說,07年(截至10月)海外訂單大幅增長400%(大約現成訂單的23%左右),其中大部份來自成日停電的印度(India)。
4) 中國電力的需求增長穩定,只會隨著大圍經濟走。與發電廠不同,東氣無需承受煤價上升的風險; 另外,發電機生產商較發電廠容易調整售價(Pricing Power),電費涉及民生,但發電機價錢升幅大可又利潤豐厚的發電廠承擔吧。
談利潤率:
1) 火力發電機組產品應是眾產品內最高利潤率的一環,風電產品可能需要等一兩年方能獲利(原因是Economy of Scale)
2) 鋼材佔原材料(Raw Material)成本大部份,而近排鋼材價格上升確實影響0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Gross Margin)。但隨著大量訂單湧入,再加上其領導地位,東氣享有很大的議價能力(Pricing Power),中長遠鋼價能轉嫁給發電廠。
3) 0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另一原因為增加外包(Outsourcing)需要,其原因當然是訂單大升,而東方電機(未整合前)應付不來,故此需要出外找幫手。但隨著三業務整合後,總體生產容量(Production Capacity)會大大提升,故此外包問題長遠來說應不大吧。
4) 好多人係07年上半年見到「Gross Margin」下降全部沽售東機股票。不考慮中長線前景而「風聲鶴唳」式走貨,未免有點也兒戲。記得當時筆者身邊有四位朋友持有該股(縱使筆者向其游說要看長線),全部即日沽貨,其中只有一人近排才買回。投資好股不能因中短期非核心問題而沽貨,股價回落往往是弱者會將手上股票流向強者手中。
論訂單:
1) 截至07年10月份,東氣手頭未完成訂單達"RMB 80B",其中"RMB 50B"是07年頭10個月獲取。集團估計07全年訂單比06年增長100%,或是"RMB 114B"。
2) 如果07年年底達"RMB 114B",即等於07年東氣預期收入(Revenue)"RMB 23.0B"的4.9倍。算入增長,07年未完成訂單應夠至少3年用(由08年起計)。故此,09年收入到頂之談自然「不攻自破」。
3) 現成未完成訂單達"RMB 80B",而其中海外訂單為"RMB 18.5B (US$ 2.5B)"; 即是說海外訂單佔集團總訂單的23%,應算不俗的比重,而海外訂單比重應會隨中國國力增強而上升。
論估值:
一般分析估計東氣08年每股盈利為RMB 3.20 ($3.36),09年每股盈利可能升至RMB 3.35 ($3.66)。用現價$66.4計,08及09年P/E為19.8倍及18.1倍。上星期股價$50係超值(08P/E = 14.9倍),如果08年P/E計到25倍,$84都唔係過火(咪同花旗既Target Price差唔多!)。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增長力不成大問題,就算09年係全國發電機需求到頂,東方電氣(東方電機+東方鍋爐+東方氣輪機)仍然有力繼續增長:
1) 09年全國發電機需求到頂,主要係因為細容量發電機需求下跌,而大容量發電機需求上升 (國策要求提高能源效益,同時淘汰小型發電機)。東方電氣全部生產大容量發電機,一定不成問題。
2) 東方電氣有不低的非火力發電產品比重,如水力發電及小量風力發電機組; 整體業務整合後,未來更有力大量生產非火力(Alternative Energy)產品,如核能及風力發電機組。對手只有哈爾濱電力(1133)有類似產品組合(Product Mix),但哈電的企業質素不及東氣。
3) 海外訂單來年只會有增無減,何解? 中國國策得宜,常協助中東及非洲的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為了投桃報李,此等國家會將資本投資(Capital Investments)的訂單給予友邦。像東氣這類主要發電機組生產商,很大機會受惠。舉例說,07年(截至10月)海外訂單大幅增長400%(大約現成訂單的23%左右),其中大部份來自成日停電的印度(India)。
4) 中國電力的需求增長穩定,只會隨著大圍經濟走。與發電廠不同,東氣無需承受煤價上升的風險; 另外,發電機生產商較發電廠容易調整售價(Pricing Power),電費涉及民生,但發電機價錢升幅大可又利潤豐厚的發電廠承擔吧。
談利潤率:
1) 火力發電機組產品應是眾產品內最高利潤率的一環,風電產品可能需要等一兩年方能獲利(原因是Economy of Scale)
2) 鋼材佔原材料(Raw Material)成本大部份,而近排鋼材價格上升確實影響0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Gross Margin)。但隨著大量訂單湧入,再加上其領導地位,東氣享有很大的議價能力(Pricing Power),中長遠鋼價能轉嫁給發電廠。
3) 0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另一原因為增加外包(Outsourcing)需要,其原因當然是訂單大升,而東方電機(未整合前)應付不來,故此需要出外找幫手。但隨著三業務整合後,總體生產容量(Production Capacity)會大大提升,故此外包問題長遠來說應不大吧。
4) 好多人係07年上半年見到「Gross Margin」下降全部沽售東機股票。不考慮中長線前景而「風聲鶴唳」式走貨,未免有點也兒戲。記得當時筆者身邊有四位朋友持有該股(縱使筆者向其游說要看長線),全部即日沽貨,其中只有一人近排才買回。投資好股不能因中短期非核心問題而沽貨,股價回落往往是弱者會將手上股票流向強者手中。
論訂單:
1) 截至07年10月份,東氣手頭未完成訂單達"RMB 80B",其中"RMB 50B"是07年頭10個月獲取。集團估計07全年訂單比06年增長100%,或是"RMB 114B"。
2) 如果07年年底達"RMB 114B",即等於07年東氣預期收入(Revenue)"RMB 23.0B"的4.9倍。算入增長,07年未完成訂單應夠至少3年用(由08年起計)。故此,09年收入到頂之談自然「不攻自破」。
3) 現成未完成訂單達"RMB 80B",而其中海外訂單為"RMB 18.5B (US$ 2.5B)"; 即是說海外訂單佔集團總訂單的23%,應算不俗的比重,而海外訂單比重應會隨中國國力增強而上升。
論估值:
一般分析估計東氣08年每股盈利為RMB 3.20 ($3.36),09年每股盈利可能升至RMB 3.35 ($3.66)。用現價$66.4計,08及09年P/E為19.8倍及18.1倍。上星期股價$50係超值(08P/E = 14.9倍),如果08年P/E計到25倍,$84都唔係過火(咪同花旗既Target Price差唔多!)。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