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週圍都是充斥著十分"Fxxking"同"No-brainer"的論調,終於見到有一篇對QE同通漲較為有Sense的文章,值得一讀。
量化寬鬆不等於印銀紙 ------ 李順威 (8 Nov 201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108/Columnist/edt_edt.htm
文中指出的4個論點,並非坊間三四流分析員、Bloggers、以及口水佬所說的"偽邏輯(Pseudo Logic)"能及!!
1) 美國銀紙發行沒有大增
2) 中國M2貨幣增長 遠超美國
3) 聯儲局買資產 不用付「錢」不用印鈔
4) 美國銀根加倍 但沒流入經濟
4 則留言:
羅家聰於信報的專欄亦獨具慧眼!
QE本是炒錯市 炒爆就是失敗時
聯儲局量化寬鬆(QE),日銀欲出牌鬥大,意圖抗衡美元兌日圓貶值。坊間常指QE就會銀紙貶值、又會如何如何……其實只要看看數據,即見這些人云亦云之說實在不堪一擊、不攻自破。如果聯儲局QE就美元貶值,那末當英、日等國也在QE時,英鎊、日圓等又是否要兌美元貶值呢?觀乎兩國QE的日子──2009年至今的英鎊及2001至2006年的日圓,根本無行單邊,只是反覆橫行(英鎊於算六正負千五點,日圓則118正負千七點)。有關這些在下於其他場合寫過多次,可登敝行回顧拙作,不贅。
美、歐、英、日四大貨幣中,三者聲稱正在QE;即使沒有明言QE的歐洲央行,寬鬆也毫不手軟(稍後再談)。四幣「狂寬」,固然將貴金屬價不斷推高,但四幣佔全球央行儲備比例沒怎跌過──2007年底以前一直為98%左右,之後至今亦僅微跌至96%【圖1】。這裏不以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發表一次的「結算貨幣佔比」數據論證,原因有二:一是數據太疏,難察短期變化;更重要的是,資金泛濫理應彰顯貨幣的儲值而非交易功能,因全球幣量在應付交易之上已綽綽有餘。現進一步看看四地究竟如何QE。
歐洲央行真正狂印鈔
2006年以前,四大央行資產規模變動不大,故只集中過去五年。以為聯儲局資產規模最大?那就錯了,歐洲央行才是巨無霸【圖2】。歐洲央行比日銀多一萬億(美元.下同),而日銀又比英倫銀行多一萬億。或問:國富自然央行強,應於相同平台比較。
若將央行資產除以該國的季度GDP年率來算之,日銀頓成巨無霸,而聯儲局竟排包尾【圖3】。原因簡單,美國經濟夠大,因此分數變小;相反,日本經濟呆滯,體積相形見絀。比較二圖亦見,純以絕對金額來計,聯儲局海嘯時狂吞資產,英倫銀行看似沒做什麼【圖2】;但以相對金額來說,英倫銀行才瘋狂,聯儲局只排第二【圖3】。
上述是央行的資產一方。央行吞下這麼多資產,一定是以某些形式欠下市場。如以發債來欠市場,市場預期將來會還,未必會有價格效應;但若是以印銀紙還,兼且沒有沖銷之下,市場預期通脹升溫。故除資產以外,央行負債一方當中的「銀紙」部分也很重要。觀圖又見,真正狂印銀紙的,最狂不是聯儲局,而是歐洲央行;另外,同以美元為計,日銀狂印銀紙程度原來與聯儲局不相伯仲【圖4】。三幣合計,已有萬億流通。
要知央行將資產「貨幣化」(monetised)的程度,便要計算鈔量相對資產的比例。觀圖則見,最傾向將資產貨幣化的不是歐、美,而是日銀;如果要日銀即時埋單找數,逾六成的資產皆須以日圓結賬;反而歐、美僅為四成,而英倫銀行更只兩成【圖5】。值得留意的是,歐、美於海嘯時資產增速遠高於貨幣,大大紓緩了當時的通脹壓力。
若如坊間所指「愈印銀紙愈貶值」或「愈吞資產愈貶值」的話,那麼QE對滙價的影響應與上述的排序一致。由2006年算起至今,四幣由最強到最弱排序依次為日圓、歐羅、美元及英鎊【圖6】(美元兌美元的累積變幅當然是恒等為零)。這個次序,只與圖3與圖5的脗合,但卻是反向脗合──即愈印銀紙(相對於資產)、愈吞資產(相對於經濟),貨幣愈是升值!故從數據關係看來,坊間人云亦云之士,統統都炒錯市。
滙價物價互補現象明顯
愈是瘋狂愈升值,怎麼可能怎解釋?在下常言,滙率包含眾多因素,不是隨便找個原因可以完滿解釋的;是故外幣隻數雖然遠較上市股票為少,但滙市卻遠較股市難玩,測準滙價所需的功力遠比測準股價為高(後話)。與滙價學理關係最密切的,定是物價──兩者本質上皆是價格,只是一個對外一個對內。不難推斷,當對外物價偏高,內部物價壓力自然偏低;這解釋了為何日圓偏高,日本通脹便偏低,且兩者可互為因果。
比較四地的幣值與通脹強弱次序【圖7】,即見剛述的反向關係──滙價相對愈強物價相對愈弱──的現象頗明顯。既然滙價與物價互補,金管局日前的說法便很明顯是以偏蓋全。沒錯,資金氾濫乃是環球現象,即使如澳洲般加息兼升值,樓價一樣急升。
不過,加息與升值卻可某程度上紓緩資產價格的升壓。而廢聯滙的更重要理據,是見諸泡沫爆破後的功效。無疑,加息、升值會引發資金流入,但在泡沫爆破後讓滙價貶值,定可紓緩通縮減薪之壓。假使沒有聯滙,上次根本毋須受長達六年的通縮減薪之苦。
言歸QE的正傳。聯儲局宣布買多六千億美元國債後,股市亂炒,滙市反較理性。滙市理性有因:畢竟四大央行鬥癲,此長彼長(指寬鬆)下,反映「相對強弱」的滙價應無單邊。不過,股市卻在亂炒QE下亂飆。說亂炒沒說錯的。講股佬畢竟是講股佬,只懂人云亦云、跟口水尾,發開口夢便指有QE就升市,根本不知聯儲局在做什麼。
聯儲局做過什麼呢?2009年3月18日首次宣布QE(即所謂的QE1),觀圖可見,其時資產早已過了大幅飆升期,逾兩萬億元;而其後所謂的QE1,根本沒怎真的增加資產【圖8】。講股佬接着又說QE就美元弱。觀圖而言,QE以來美元趨勢幾時有弱過呢?若以2008年下半年聯儲局真正狂吞資產日子而言,美元反而是隨聯儲局體積而升的!可見坊間大多講股佬說法都是錯的──只不過是,人云亦云,市便炒上,但屬後話。
三判斷看QE必敗無疑
QE 有無實效,可從幾個角度判斷。第一是能否推動實體。在下昨於三個電視台、兩個電台皆說過,美國現欠的是需求,不是供應。貨幣政策,不管減息還是QE,只能降低資金成本以刺激投資(或投機)。一般而言,減息對消費作用有限(學術上講是彈性低),除非大部分消費都靠借貸。正路而言,消費要靠收入,而收入則靠就業。貨幣政策能改善就業嗎?大家有眼可見。故從推動實體經濟而言,QE根本沒有對症下藥。
第二個判斷QE有無實效的是QE能否壓低債息,儘管壓低債息不代表改善經濟。日本是史上第一個、亦是唯一行過一整個QE政策之國。觀圖所見,日銀自2001年中至2006年初行QE的期間,日本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跌過升過;尤當QE行到後期,債息不跌反升【圖9】。
何解?從另一幅圖可見,日銀在2002、03年QE初期確能扭曲債息,但後期債息明顯跟隨通脹【圖10】──債息反映約三個月後的通脹,故圖中債息稍為領先。由此可見,債息最終是跟通脹而非隨政策。結論二:QE不一定壓到債息。
第三個判斷QE實效的是能否刺激通脹預期。聯儲局約半個月前已傳出購買國債將集中於中短檔期,從TIPS引伸的通脹預期可見,當局欲買的檔期通脹預期跌,不買的檔期則升。由此可見,如果QE能壓債息,通脹預期亦一同被壓,違反政策原意。不過如上所述,債息終跟通脹,換句話說,若通脹要升、通脹預期要來,息是壓不到的。
從上論證,可見三個角度來看QE,都是必敗無疑。唯一成功的,就是以大量資金擾亂資訊,讓市場炒錯消息升錯市(一如當年的港股直通車)。當市場發現炒錯以後,又當資金炒爆亞太、新興市場再回流歐美引發通脹急升,就是QE宣告徹底失敗時。
Wing兄:
很久不見!!
羅家聰先生近月來好少被Media訪問,看來他的accuracy快要增加!!
李順威只是定義聯儲局用戶口過數買資產等於不用付「錢」不用印鈔,並沒有真正解釋買資產是不用付「錢」。你用戶口過數比人算比咗錢定冇比錢?
沒有錯的是銀行收到"錢"唔一定會放出街,所以沒流入經濟,或只是流入了投機市場。
信報的文章比李順威的分析要好,匯率包含眾多因素,不是隨便找個原因可以完滿解釋的,不過也有一樣可以差不多肯定是奧巴馬政府是想美元下跌。
閒人:
看一看M2變化便知有冇亂印鈔。 另外,QE2只是"Asset Swap"的把戲,因此可見坊間大部份人只是亂Up一通!!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