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德國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巧妙地分別以「狗」和「主人」來形容股市走勢和經濟榮衰。一般的常理是認為股市是反映經濟,這句說法不算是錯的,但卻沒有交代清楚不少重要的因素....
比方說,一名男子帶著狗兒從家往公園走,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狗兒會十分興奮地跑,有時跑在主人前面打個大轉,有時則走在主人後面。但若然主人領狗有方,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1) 最終人與狗都會去到公園
2) 狗和人的步伐不會一樣
3) 狗兒在途中可能跑在主人前面,亦可以走到主人背後
4) 即使從家往公園是向前的方向,途中人是向前走,但狗兒途中可以往前及往後走(例如跑前10步,再回頭望向主人,接著往後走5步)
5) 相對主人,狗兒的情緒是遠較「興奮」
「人與狗」的比諭說明什麼? 長遠而言,股市和經濟(商業)是同一方向的。但是中短期間情況可以有很大出入,原因是:
1) 市場是「Forward Looking」的
2) 中期市場走勢視乎「事實」與「事前的預期共識」的差別
3) 短期市場走勢亦看人們的情緒
4) 「估值(Valuation)」的考慮,現市況是「Under-Priced」、「Fairly-Priced」或是「Over-Priced」
5) 其他中短期的因素,例如利率和通漲
若然各位明白的話,可能有助增加長線勝算,同時避開一些徒然的研究:
1) 對於優質而具競爭優勢的企業來說,其長遠的盈利及股價之可預見性(Visibility)是高的
2) 技術分析可能有助投資人於較有利的價格買賣股票,但不是最重要的考慮
3) 報章大字報導的資訊,以及坊間只信不疑的看法,通常無助提高投資人的勝算,原因是大眾消息多已反映於市場價格中
4) 預測短期市場走勢多是徒然的,原因是有太多的「Random factors」和「Sentiment」不斷作怪
5) 中期戰勝市場亦不是容易的,除非閤下能夠無誤地知道一個月後企業的「真實業績」和「預期共識」之差別
6) 相對來說,預測中至長期的趨勢(宏觀經濟、優質企業之盈利)之勝算可能較為高
因此,提高長遠投資回報的法門,便是.......(下回分解)
投資哲學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二, 7月 29, 2008
公道自在人心
近日Blog友維斯被人「非善意留言」,「愛美神」不合理地要求維斯公開其個人組合,並不敬地以「紙上談兵」來形容維斯。
坦白說,維斯兄是少數博學多才而且人品很好的Blogger,他亦時常以理性和開放的態度與各方好友「談股論經」。與維斯兄談論多個月,筆者坦言從兄之見獲益良多。從維斯的行商經驗、中國國情之見、投資哲學、股市實戰經驗、大局觀,以及遠見,筆者敢說「紙上談兵論」絕對是一派胡言。
至於「公開其個人組合」,坦白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有「責任」去公開自己的私隱。再者,如果讀者一直有留意開維斯的「文章」,其實不難發現其「投資手法」和「愛股」。
這亦令人懷疑留言者的「用心」,是他/她有意冤枉維斯,還是未了解清楚便妄作定論??
就算老土都要講多次,「公道自在人心」,而且人的言行舉止正能說明一切。維斯兄的君子形象,並非他自己走去推銷得來的,而是從他一言、一行、一心、一善,逐漸形成的.......
P.S.「愛美神」於維斯的「留言」:
「其實先生幾時分享下您個組合? 同買賣價呢? 有乜難處不妨大家理性討論, 可以嗎? 睇左咁耐好似都幾紙上談兵」。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7628)
坦白說,維斯兄是少數博學多才而且人品很好的Blogger,他亦時常以理性和開放的態度與各方好友「談股論經」。與維斯兄談論多個月,筆者坦言從兄之見獲益良多。從維斯的行商經驗、中國國情之見、投資哲學、股市實戰經驗、大局觀,以及遠見,筆者敢說「紙上談兵論」絕對是一派胡言。
至於「公開其個人組合」,坦白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有「責任」去公開自己的私隱。再者,如果讀者一直有留意開維斯的「文章」,其實不難發現其「投資手法」和「愛股」。
這亦令人懷疑留言者的「用心」,是他/她有意冤枉維斯,還是未了解清楚便妄作定論??
就算老土都要講多次,「公道自在人心」,而且人的言行舉止正能說明一切。維斯兄的君子形象,並非他自己走去推銷得來的,而是從他一言、一行、一心、一善,逐漸形成的.......
P.S.「愛美神」於維斯的「留言」:
「其實先生幾時分享下您個組合? 同買賣價呢? 有乜難處不妨大家理性討論, 可以嗎? 睇左咁耐好似都幾紙上談兵」。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7628)
星期一, 7月 28, 2008
留意英資金融股
Financial Times
Monday, July 28, 2008
Marshall Wace set to pursue financials
Marshall Wace, the US$15bn London hedge fund, has poached Morgan Stanley's head of Asian proprietary trading to set up a financials fund in the latest sign that hedge funds are looking for bargains amid bombed-out bank shares.
Amit Rajpal, a former analyst for the investment bank, will have his fund seeded with more than US$200m from the hedge fund, according to two people familiar with Marshall Wace's plans.
Paul Marshall, chairman and co-founder of Marshall Wace, said the "massive dislocation"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would create "fantastic buying opportunities" among the banks. "We see very big opportunities in financials," he said. "I can't tell you whether it is in three weeks, three months or a year, but it is not going to be in three years."
Monday, July 28, 2008
Marshall Wace set to pursue financials
Marshall Wace, the US$15bn London hedge fund, has poached Morgan Stanley's head of Asian proprietary trading to set up a financials fund in the latest sign that hedge funds are looking for bargains amid bombed-out bank shares.
Amit Rajpal, a former analyst for the investment bank, will have his fund seeded with more than US$200m from the hedge fund, according to two people familiar with Marshall Wace's plans.
Paul Marshall, chairman and co-founder of Marshall Wace, said the "massive dislocation"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would create "fantastic buying opportunities" among the banks. "We see very big opportunities in financials," he said. "I can't tell you whether it is in three weeks, three months or a year, but it is not going to be in three years."
大魚吃細魚
自然界的本質,不用大驚小怪.......
環境不轉差,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如何買平貨?
---------------------------------------------------
Acquirers in attack mode as hostile bids surge
Financial Times
Monday, July 28, 2008
Unsolicited bids are running at their highest level in almost a decade as companies use their cash-rich balance sheets to swallow their weaker counterpar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unsolicited bids have accounted for 19 per cent of glob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cording to data from Dealogic – the highest proportion since 1999.
Investors have been galvanised by a range of attacks in recent weeks, ranging from InBev's US$55bn unsolicited takeover of Anheuser-Busch to Schaeffler's attempt to win control of Germany's Continental and WPP's hostile bid for Taylor Nelson Sofres.
Even Chinese companies,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highly conservative when acquiring foreign companies, are turning hostile, as demonstrated this month by Sinosteel's US$1bn takeover of Midwest, the Australian iron ore producer.
Unsolicited bids are defined as offers with the intent to purchase the target and in the public domain, that have not been agreed and recommended by the target's board.
環境不轉差,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如何買平貨?
---------------------------------------------------
Acquirers in attack mode as hostile bids surge
Financial Times
Monday, July 28, 2008
Unsolicited bids are running at their highest level in almost a decade as companies use their cash-rich balance sheets to swallow their weaker counterpar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unsolicited bids have accounted for 19 per cent of glob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cording to data from Dealogic – the highest proportion since 1999.
Investors have been galvanised by a range of attacks in recent weeks, ranging from InBev's US$55bn unsolicited takeover of Anheuser-Busch to Schaeffler's attempt to win control of Germany's Continental and WPP's hostile bid for Taylor Nelson Sofres.
Even Chinese companies,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highly conservative when acquiring foreign companies, are turning hostile, as demonstrated this month by Sinosteel's US$1bn takeover of Midwest, the Australian iron ore producer.
Unsolicited bids are defined as offers with the intent to purchase the target and in the public domain, that have not been agreed and recommended by the target's board.
星期日, 7月 27, 2008
市場不變的地方
相信大部份投資人都懂得如何尋找有關金融市場、經濟、商業世界以及個別企業的資訊。原則上大部份人能掌握的訊息分別不會太大,在互聯網的普及下,即使在香港亦不難知道地球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包括當地的經濟和股市行情。
然而,如何恰當地分析和過濾訊息可能是比人們想像困難得多。按道理,人們能夠更快地掌握更多的資訊,而且更有科技的協助下,應該能夠提高「勝算」。
但現實上,自17世紀的科學發展、19世紀的工業革命、20世紀初的電訊發展,以及20世紀末的互聯網的出現,似乎資本市場的「上升/下跌」週期特性並沒有改變。總是有人獲利,有人賠錢:
1) 市場仍是由一大群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組成,而且接近不會滅亡的(即使每天有新的加入者和退出者)。
2) 市場仍是「Forward Looking」,各方的角力導致市場價格傾向反映對未來的「Best guess」。因此,當大家對一項走勢和基本面有共識之際,其訊息已反映於市場價格中(至少,中短期發展是這麼樣)。
3) 報章的角色,仍然是嘗試以「合理原因」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跟隨「傳媒的共識」無異於「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4) 市場充斥不少雜音(Noise),以迷惑人群。
5) 每一個時間內,市場會有一些「100%不能錯的概念」,例子如「2000年科技股只升不跌之說」、「2007年尾的中國增長論」、「2007年尾的Accumulator穩賺之法」、「2008年中的商品價格只升不跌之論」,以及現時的「美國經濟大衰退」等等。
6) 每一個時間內,總有一些「所謂必勝之選」,而各大投行「Sell-Side Report」、報章、群眾會持有「200%的信心」看好。但這亦是市場的警告......
7) 「燈神」長存,坊間總有一大堆「聽起來十分合理,但事實上漏洞百出」的論據(當然大部份群眾仍會受落)。最常見的漏洞不外乎「忽略估值(Valuation)」、「忽略宙宇的反向力」、「Assumption的不合理」,或者是「忘記各項因素(Factor)有改變的可能性」。
8) 市場總有一群打著「XXX大師的追隨者」、「永遠相信XXX投資法」旗號的人群。筆者不是否定「經時間考驗的投資法門」,同時「十分尊重身經百戰的宗師級人物」,問題是所謂的「追隨者」是真正做到「明德格物」,還是「知少少扮代表」?? 無論如何,逆市能令各人的「根底」露出來。
9) 市場仍是不能擺脫「貪婪」、「恐懼」、「無知」所帶來的風險。
10) 各人的「知識」、「心理質素」、「分析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市場經驗」、「投資功力」、「投機之天份」,總是不同的。
11) 中小型股票的效率十分低,往往是「Insider」玩弄的「不平等」遊戲。
12) 「Market Timing」不是容易的事,縱使聽起來很像十分容易。
13) 「修心」、「虛心好學」、「觀察入微」、「大膽假設、小心求証」、「自律」、「獨立思考」,總是有利的,反其道而行則不利.....
唯一變了的可能是,每一個週期的時間確實是縮短了。下一次與大家談論「戰勝市場」之道.....
然而,如何恰當地分析和過濾訊息可能是比人們想像困難得多。按道理,人們能夠更快地掌握更多的資訊,而且更有科技的協助下,應該能夠提高「勝算」。
但現實上,自17世紀的科學發展、19世紀的工業革命、20世紀初的電訊發展,以及20世紀末的互聯網的出現,似乎資本市場的「上升/下跌」週期特性並沒有改變。總是有人獲利,有人賠錢:
1) 市場仍是由一大群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組成,而且接近不會滅亡的(即使每天有新的加入者和退出者)。
2) 市場仍是「Forward Looking」,各方的角力導致市場價格傾向反映對未來的「Best guess」。因此,當大家對一項走勢和基本面有共識之際,其訊息已反映於市場價格中(至少,中短期發展是這麼樣)。
3) 報章的角色,仍然是嘗試以「合理原因」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跟隨「傳媒的共識」無異於「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4) 市場充斥不少雜音(Noise),以迷惑人群。
5) 每一個時間內,市場會有一些「100%不能錯的概念」,例子如「2000年科技股只升不跌之說」、「2007年尾的中國增長論」、「2007年尾的Accumulator穩賺之法」、「2008年中的商品價格只升不跌之論」,以及現時的「美國經濟大衰退」等等。
6) 每一個時間內,總有一些「所謂必勝之選」,而各大投行「Sell-Side Report」、報章、群眾會持有「200%的信心」看好。但這亦是市場的警告......
7) 「燈神」長存,坊間總有一大堆「聽起來十分合理,但事實上漏洞百出」的論據(當然大部份群眾仍會受落)。最常見的漏洞不外乎「忽略估值(Valuation)」、「忽略宙宇的反向力」、「Assumption的不合理」,或者是「忘記各項因素(Factor)有改變的可能性」。
8) 市場總有一群打著「XXX大師的追隨者」、「永遠相信XXX投資法」旗號的人群。筆者不是否定「經時間考驗的投資法門」,同時「十分尊重身經百戰的宗師級人物」,問題是所謂的「追隨者」是真正做到「明德格物」,還是「知少少扮代表」?? 無論如何,逆市能令各人的「根底」露出來。
9) 市場仍是不能擺脫「貪婪」、「恐懼」、「無知」所帶來的風險。
10) 各人的「知識」、「心理質素」、「分析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市場經驗」、「投資功力」、「投機之天份」,總是不同的。
11) 中小型股票的效率十分低,往往是「Insider」玩弄的「不平等」遊戲。
12) 「Market Timing」不是容易的事,縱使聽起來很像十分容易。
13) 「修心」、「虛心好學」、「觀察入微」、「大膽假設、小心求証」、「自律」、「獨立思考」,總是有利的,反其道而行則不利.....
唯一變了的可能是,每一個週期的時間確實是縮短了。下一次與大家談論「戰勝市場」之道.....
星期五, 7月 25, 2008
一動不如一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近日有一篇講述有關「長線持有(Buy & Hold)」及「短線炒賣(Short-term trading)」的文章(名為「Making a prof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事實上,「Market timing」是十分艱難的,而現實限制(如心理質素、市場資訊不平衡、市場情緒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技術之差異等因素)往往令大部份過度交易(Over Trade)的投資者跑輸給大市。
「It can be tempting during times of stock market uncertainty to delay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to sell existing holdings in the hope of buying back in when values are lower," says Peter Hicks, executive director of UK retail at Fidelity Investments. "In theory this is an attractive idea, but it seldom works in practice.」
最諷刺的是,富達(Fidelity)一份研究指出大部份的股票升幅通常於短時間內發生,這亦暗示「Market timing」是不容易的。因此,看好中長線股票前景的投資者老老實實地留在市場內,總好過時常買賣出入。
「We often find people have timed it almost exactly wrong," says Kate Warne, a market strategist at Edward Jones, the financial adviser.」
「Research from Fidelity shows that investors are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market, rather than timing buying and selling, as relatively few trading day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UK equity markets.」
文章以英國投資專家Mick Gilligan的簡單而王道之投資策略為總結 --- 「以相對穩定的股票投資組合為主力(或者是以優質藍籌為核心),同時間以企業前景和估值來決定買賣時機」
「Gilligan believes the best option for investors is to hold a relatively stable portfolio for the long term, trim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believe they are overvalued and increase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look oversold.」
「The danger is that when something looks overbought investors sell everything and do it too early," he says.
H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company fundamentals - valuations and growth prospects - and, once these are made, using market timing to "finesse the entry and exit points".」
-----------------------------------------------------------------
Making a prof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y Sharlene Goff
July 24, 2008
Turbulent stock markets are providing a fertile ground for active investors looking to make a quick profit. But these unstable conditions have brought renewed warnings from advisers about the dangers of timing equity trades to catch the top or bottom of the market.
Analysts say investors who try to judg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put themselves at risk of locking in losses, while missing out on any rebound.
"It can be tempting during times of stock market uncertainty to delay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to sell existing holdings in the hope of buying back in when values are lower," says Peter Hicks, executive director of UK retail at Fidelity Investments. "In theory this is an attractive idea, but it seldom works in practice."
A hurdle for investors is that market falls, and any subsequent recovery, tend to occur over short periods of time.
"Because these gains often occur just before, or after, a market fall, an investor who tries to avoid falls is highly likely to miss the best gains," says Hicks.
The danger is that people sell when shares have already lost much of their value and then fail to go back in quickly enough to capture the rise.
"We often find people have timed it almost exactly wrong," says Kate Warne, a market strategist at Edward Jones, the financial adviser.
Research from Fidelity shows that investors are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market, rather than timing buying and selling, as relatively few trading day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UK equity markets.
For example, if GBP1,000 was invested in the UK stock market 15 years ago and left untouched, it would have been worth GBP3,260.58 at the end of last month. If, however, the best 10 trading days were stripped out, the investment would have been worth GBP2,147.09 and if the strongest 40 days were missed, it would have dropped in value to GBP885.32, according to Fidelity.
The feeling among advisers is that the markets have now been oversold and are likely to see a bounce back at some point. This week, the S&P 500 and FTSE 100 officially fell into bear market territory, losing more than 20 per cent of their value since the peak last autumn.
Shares are thought to look good value but trying to pinpoint when recovery will materialise is difficult.
"If investors are brave and want to catch a bounce it could be quite a good time," says Ted Scott, manager of F&C's UK Growth & Income Fund. "It is rare that the market gets more over-sold."
However, he still believes there could be new lows over the short term, which investors must be prepared for.
"While we are now technically in a bear market for equities,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backdrop we are still not in a recession," he says. "If a recession does become a reality - and the risks lean that way - there could be further to go."
He says for investors taking a five to 10-year view, it could be a good time to invest.
Mick Gilligan at Killik & Co says picking the very bottom of the market will always be extremely difficult. He points out that the lows reached by the FTSE this year have typically been followed by sharp upward movements the same day.
He suggests investors do not try to be too precise about catching the market bottom. "Trying to time the absolute high and low is too difficult to do," he says. "The next three to six months could be a good entry point."
Picking the absolute bottom of the market also means buying at a time when sentiment is extremely negative. "It feels very scary to invest at this time," says Warne.
Investors tend to buy equities when they feel confident and move into safer assets such as cash when they feel nervous.
Data from Barclays Stockbrokers shows the split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this week has been fairly even, suggesting investors are still undecided about which way the markets are heading.
Gilligan believes the best option for investors is to hold a relatively stable portfolio for the long term, trim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believe they are overvalued and increase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look oversold.
"The danger is that when something looks overbought investors sell everything and do it too early," he says.
H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company fundamentals - valuations and growth prospects - and, once these are made, using market timing to "finesse the entry and exit points".
事實上,「Market timing」是十分艱難的,而現實限制(如心理質素、市場資訊不平衡、市場情緒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技術之差異等因素)往往令大部份過度交易(Over Trade)的投資者跑輸給大市。
「It can be tempting during times of stock market uncertainty to delay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to sell existing holdings in the hope of buying back in when values are lower," says Peter Hicks, executive director of UK retail at Fidelity Investments. "In theory this is an attractive idea, but it seldom works in practice.」
最諷刺的是,富達(Fidelity)一份研究指出大部份的股票升幅通常於短時間內發生,這亦暗示「Market timing」是不容易的。因此,看好中長線股票前景的投資者老老實實地留在市場內,總好過時常買賣出入。
「We often find people have timed it almost exactly wrong," says Kate Warne, a market strategist at Edward Jones, the financial adviser.」
「Research from Fidelity shows that investors are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market, rather than timing buying and selling, as relatively few trading day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UK equity markets.」
文章以英國投資專家Mick Gilligan的簡單而王道之投資策略為總結 --- 「以相對穩定的股票投資組合為主力(或者是以優質藍籌為核心),同時間以企業前景和估值來決定買賣時機」
「Gilligan believes the best option for investors is to hold a relatively stable portfolio for the long term, trim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believe they are overvalued and increase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look oversold.」
「The danger is that when something looks overbought investors sell everything and do it too early," he says.
H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company fundamentals - valuations and growth prospects - and, once these are made, using market timing to "finesse the entry and exit points".」
-----------------------------------------------------------------
Making a prof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y Sharlene Goff
July 24, 2008
Turbulent stock markets are providing a fertile ground for active investors looking to make a quick profit. But these unstable conditions have brought renewed warnings from advisers about the dangers of timing equity trades to catch the top or bottom of the market.
Analysts say investors who try to judg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put themselves at risk of locking in losses, while missing out on any rebound.
"It can be tempting during times of stock market uncertainty to delay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to sell existing holdings in the hope of buying back in when values are lower," says Peter Hicks, executive director of UK retail at Fidelity Investments. "In theory this is an attractive idea, but it seldom works in practice."
A hurdle for investors is that market falls, and any subsequent recovery, tend to occur over short periods of time.
"Because these gains often occur just before, or after, a market fall, an investor who tries to avoid falls is highly likely to miss the best gains," says Hicks.
The danger is that people sell when shares have already lost much of their value and then fail to go back in quickly enough to capture the rise.
"We often find people have timed it almost exactly wrong," says Kate Warne, a market strategist at Edward Jones, the financial adviser.
Research from Fidelity shows that investors are better off staying in the market, rather than timing buying and selling, as relatively few trading day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UK equity markets.
For example, if GBP1,000 was invested in the UK stock market 15 years ago and left untouched, it would have been worth GBP3,260.58 at the end of last month. If, however, the best 10 trading days were stripped out, the investment would have been worth GBP2,147.09 and if the strongest 40 days were missed, it would have dropped in value to GBP885.32, according to Fidelity.
The feeling among advisers is that the markets have now been oversold and are likely to see a bounce back at some point. This week, the S&P 500 and FTSE 100 officially fell into bear market territory, losing more than 20 per cent of their value since the peak last autumn.
Shares are thought to look good value but trying to pinpoint when recovery will materialise is difficult.
"If investors are brave and want to catch a bounce it could be quite a good time," says Ted Scott, manager of F&C's UK Growth & Income Fund. "It is rare that the market gets more over-sold."
However, he still believes there could be new lows over the short term, which investors must be prepared for.
"While we are now technically in a bear market for equities,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backdrop we are still not in a recession," he says. "If a recession does become a reality - and the risks lean that way - there could be further to go."
He says for investors taking a five to 10-year view, it could be a good time to invest.
Mick Gilligan at Killik & Co says picking the very bottom of the market will always be extremely difficult. He points out that the lows reached by the FTSE this year have typically been followed by sharp upward movements the same day.
He suggests investors do not try to be too precise about catching the market bottom. "Trying to time the absolute high and low is too difficult to do," he says. "The next three to six months could be a good entry point."
Picking the absolute bottom of the market also means buying at a time when sentiment is extremely negative. "It feels very scary to invest at this time," says Warne.
Investors tend to buy equities when they feel confident and move into safer assets such as cash when they feel nervous.
Data from Barclays Stockbrokers shows the split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this week has been fairly even, suggesting investors are still undecided about which way the markets are heading.
Gilligan believes the best option for investors is to hold a relatively stable portfolio for the long term, trim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believe they are overvalued and increase their positions when they look oversold.
"The danger is that when something looks overbought investors sell everything and do it too early," he says.
H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company fundamentals - valuations and growth prospects - and, once these are made, using market timing to "finesse the entry and exit points".
星期三, 7月 23, 2008
經緯
大約一星期前以「現金 + 招行(3968)股權」的形式再度增持一些利豐(494),以便增加組合的「回報/風險」之效益。
六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利豐(494) (30% - 35%)
渣打(2888) (15% - 20%)
招行(3968) (10% - 15%)
太古A(19) (10% - 15%)
平保(2318) (10% - 15%)
國泰(293) (5% - 10%)
借機再度說明自己對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的看法:
- 美元反彈
- 歐羅、澳元轉弱
- 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僅走平
- 商品價格於2008年下半年繼續下跌
- 其中油價可能於2008年年底下跌至US$110,不排除會於2009年降至US$80左右
- 2008年第4季及2009年第1季是國有銀行的考驗期
- 自2009年初起,美股2至4年大牛市
- A/H折讓再度收窄
- 2008年下半年集中投資於二三線中資股,可能不是上策
- 提防高「CapEx」、債重、而且「Free Cash Flow」很弱的中資工業和內需股
- 國內資源股會跑輸恆生指數(HSI)
- 環球高P/E的科網股(尤其是Internet公司),可能會承受「De-Rating」而大跌
- 本地收租股會於2008年內跑贏地產發展商
- 財力雄厚的本地地產公司會加快吸納國內價廉而質優的地皮
- 「Free Cash Flow」強而且派息穩定的增長股可看高一線
- 匯控(5)於2009年股價上升至HK$160左右
- 值得留意一些外向型的大型股(港口/具競爭優勢的出口股)
六大持倉(佔組合的90%左右):
利豐(494) (30% - 35%)
渣打(2888) (15% - 20%)
招行(3968) (10% - 15%)
太古A(19) (10% - 15%)
平保(2318) (10% - 15%)
國泰(293) (5% - 10%)
借機再度說明自己對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的看法:
- 美元反彈
- 歐羅、澳元轉弱
- 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僅走平
- 商品價格於2008年下半年繼續下跌
- 其中油價可能於2008年年底下跌至US$110,不排除會於2009年降至US$80左右
- 2008年第4季及2009年第1季是國有銀行的考驗期
- 自2009年初起,美股2至4年大牛市
- A/H折讓再度收窄
- 2008年下半年集中投資於二三線中資股,可能不是上策
- 提防高「CapEx」、債重、而且「Free Cash Flow」很弱的中資工業和內需股
- 國內資源股會跑輸恆生指數(HSI)
- 環球高P/E的科網股(尤其是Internet公司),可能會承受「De-Rating」而大跌
- 本地收租股會於2008年內跑贏地產發展商
- 財力雄厚的本地地產公司會加快吸納國內價廉而質優的地皮
- 「Free Cash Flow」強而且派息穩定的增長股可看高一線
- 匯控(5)於2009年股價上升至HK$160左右
- 值得留意一些外向型的大型股(港口/具競爭優勢的出口股)
星期二, 7月 22, 2008
CBD地段
每一個城市中最具戰略性(Strategic)的地段通常離不開「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以香港為例便是還繞中環(Central)的地區,或者是人稱的「地王」。
若然有人認為高檔消費品的零售商的利錢豐厚,其實他們每天仍要承受地主(Landlord)加租的壓力,往往擁有高人流地段商業物業的投資者是極具「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舉位於中環、金鐘等不乏白領地區的咖啡店為例,一杯咖啡其中最大的成本不是咖啡豆或員工成本,而是向地主每月支付的昂貴租金。為何租金高,原因是「Scarcity」,亦即中國人述語「物以罕為貴」。
人流高的黃金地段不多,加上中產白領不會介懷多付二三十大元買一杯咖啡,因此咖啡店經營集團仍需「付貴租」以奪取有利地位,或即「兵家必爭之地」。
擁有不少「CBD」商業物業的香港大地主:
A) 港鐵(66): 地鐵沿線上蓋物業,其中不乏中環(IFC)、金鐘以及西九龍(ICC)的戰略性物業。不足之處可能是不夠集中,其物業資產有平有貴。
B) 香港置地(HK Land): 怡和(Jardines)系旗下一重要資產。從香港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旗下的香港置地從港英政府的政策傾斜下坐擁不少中環心臟地帶的物業,例如「The Landmark」、「Prince's Building」、「Jardine House」、「Exchange Square」等等。
不過自從怡和系於1990年初將公司和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後,相信很少香港投資者對其有興趣。
C) 太古A(Swire Pacific A) (19): 與怡和相反,在1980年初香港前途問題之陰影下,另一英資財團太古大舉投資於香港地產項目,先是將「太古船塢」重新發展成「太古城」,其後分別發展位於金鐘的「太古廣場」(從1980年代末分三期發展至2004)、九龍城的「又一城」,以及位於東區鰂魚涌的「太古坊」。近年,太古開始投資於國內的收租物業項目(北京朝陽區、北京三里屯、上海靜安區大中里、廣州天河區太古匯),並調派與中央關係良好的陳南祿出任「太古(中國)」的主席,可能有一番作為。
太古同時持有國泰(293)的40%股權,亦直接及間接持有港機工程(44)之60%股權。國泰和港機工程亦是戰略性資產。
D) 九龍倉(4): 船王包玉剛於1980年的「九龍倉爭奪戰」中擊敗怡和系,嬴取九龍倉的控制權,現時九龍倉由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掌權。九龍倉一直坐擁尖沙咀的地王「海港城」,亦於1990年代將銅鑼灣的舊電車廠改建為「時代廣場」,而時代廣場亦是銅鑼灣一核心購物區。
九龍倉近數年亦大舉投資國內物業項目,其中包括住宅和商業物業發展。
E) 香港上海大酒店(45): 由嘉道理家族持有的「大酒店」,坐擁另一尖沙咀地王「半島酒店(Peninsula Hong Kong)」。半島酒店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也是香港以至全球最著名、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之一。「大酒店」亦於世界各大城市持有酒店資產(註: 酒店亦可被視作為收租物業)以及山頂纜車(Peak Tram)經營權。嘉道理家族亦持有中華電力(2)的控股權。
F) 希慎(14): 希慎以在銅鑼灣發展樓宇及酒店起家,現時的物業亦多位於 利園山附近(友邦中心、 宏利保險大廈、 禮頓中心、利園、 利舞臺廣場等等),故有「銅鑼灣地王」之稱。但希慎的不足之處是管理層作風太保守,近十年沒有大型的地產發展計劃(除了興利中心重建項目外),這亦令股價長期相對「NAV」有大折讓。
若然有人認為高檔消費品的零售商的利錢豐厚,其實他們每天仍要承受地主(Landlord)加租的壓力,往往擁有高人流地段商業物業的投資者是極具「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舉位於中環、金鐘等不乏白領地區的咖啡店為例,一杯咖啡其中最大的成本不是咖啡豆或員工成本,而是向地主每月支付的昂貴租金。為何租金高,原因是「Scarcity」,亦即中國人述語「物以罕為貴」。
人流高的黃金地段不多,加上中產白領不會介懷多付二三十大元買一杯咖啡,因此咖啡店經營集團仍需「付貴租」以奪取有利地位,或即「兵家必爭之地」。
擁有不少「CBD」商業物業的香港大地主:
A) 港鐵(66): 地鐵沿線上蓋物業,其中不乏中環(IFC)、金鐘以及西九龍(ICC)的戰略性物業。不足之處可能是不夠集中,其物業資產有平有貴。
B) 香港置地(HK Land): 怡和(Jardines)系旗下一重要資產。從香港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旗下的香港置地從港英政府的政策傾斜下坐擁不少中環心臟地帶的物業,例如「The Landmark」、「Prince's Building」、「Jardine House」、「Exchange Square」等等。
不過自從怡和系於1990年初將公司和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後,相信很少香港投資者對其有興趣。
C) 太古A(Swire Pacific A) (19): 與怡和相反,在1980年初香港前途問題之陰影下,另一英資財團太古大舉投資於香港地產項目,先是將「太古船塢」重新發展成「太古城」,其後分別發展位於金鐘的「太古廣場」(從1980年代末分三期發展至2004)、九龍城的「又一城」,以及位於東區鰂魚涌的「太古坊」。近年,太古開始投資於國內的收租物業項目(北京朝陽區、北京三里屯、上海靜安區大中里、廣州天河區太古匯),並調派與中央關係良好的陳南祿出任「太古(中國)」的主席,可能有一番作為。
太古同時持有國泰(293)的40%股權,亦直接及間接持有港機工程(44)之60%股權。國泰和港機工程亦是戰略性資產。
D) 九龍倉(4): 船王包玉剛於1980年的「九龍倉爭奪戰」中擊敗怡和系,嬴取九龍倉的控制權,現時九龍倉由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掌權。九龍倉一直坐擁尖沙咀的地王「海港城」,亦於1990年代將銅鑼灣的舊電車廠改建為「時代廣場」,而時代廣場亦是銅鑼灣一核心購物區。
九龍倉近數年亦大舉投資國內物業項目,其中包括住宅和商業物業發展。
E) 香港上海大酒店(45): 由嘉道理家族持有的「大酒店」,坐擁另一尖沙咀地王「半島酒店(Peninsula Hong Kong)」。半島酒店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酒店,也是香港以至全球最著名、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之一。「大酒店」亦於世界各大城市持有酒店資產(註: 酒店亦可被視作為收租物業)以及山頂纜車(Peak Tram)經營權。嘉道理家族亦持有中華電力(2)的控股權。
F) 希慎(14): 希慎以在銅鑼灣發展樓宇及酒店起家,現時的物業亦多位於 利園山附近(友邦中心、 宏利保險大廈、 禮頓中心、利園、 利舞臺廣場等等),故有「銅鑼灣地王」之稱。但希慎的不足之處是管理層作風太保守,近十年沒有大型的地產發展計劃(除了興利中心重建項目外),這亦令股價長期相對「NAV」有大折讓。
星期一, 7月 21, 2008
戰略性資產(Strategic Assets)
1) 金融(其中銀行是每一個經濟體系之心臟)
2) CBD地段的商業地產(其實新加坡上市的置地(Hong Kong Land)十分合乎此條件,但是現在唯有找另一家較接近的)
3) 貿易(數百年以來,環球貿易一直未停過)
4) 港口
5) 能源
6) 公用事業(電力、煤氣、電訊)
7) 航空
8) 航運
其中,能源、航空和航運較具週期性,其餘的戰略性資產則較為適合長線持有(假定買入估值不昂貴)。另一問題是能否作出恰當的地區配置(Geographical Allocation/Diversification)。
2) CBD地段的商業地產(其實新加坡上市的置地(Hong Kong Land)十分合乎此條件,但是現在唯有找另一家較接近的)
3) 貿易(數百年以來,環球貿易一直未停過)
4) 港口
5) 能源
6) 公用事業(電力、煤氣、電訊)
7) 航空
8) 航運
其中,能源、航空和航運較具週期性,其餘的戰略性資產則較為適合長線持有(假定買入估值不昂貴)。另一問題是能否作出恰當的地區配置(Geographical Allocation/Diversification)。
星期日, 7月 20, 2008
水源
沒有水源,眾生物無法生源,亦解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通常位於水源地區附近。
套入經濟和金融的世界,貨幣供應(M2)亦是眾經濟活動的推動力。沒有資金供應,人們不會消費、企業不能投資,結局是一潭死水。
然而,貨幣供應增加亦是長期通漲(Inflation)的源頭。不少人認為沒有通漲是好事,但事實上,通縮(Deflation)才不是好事,通常是經濟環境轉壞下,人們減少消費,物價才會下跌。
因此長遠而言,貨幣供應、經濟增長和通漲是三兄弟,不能分割。
但是惡性通漲(Hyper-inflation)亦是可怕的,通常貨幣供應過快,再加上政府外債累累,才會令物價於短期內大幅上漲。惡性通漲亦猶如河水突然泛濫,水淹四方。
都是古話說得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套入經濟和金融的世界,貨幣供應(M2)亦是眾經濟活動的推動力。沒有資金供應,人們不會消費、企業不能投資,結局是一潭死水。
然而,貨幣供應增加亦是長期通漲(Inflation)的源頭。不少人認為沒有通漲是好事,但事實上,通縮(Deflation)才不是好事,通常是經濟環境轉壞下,人們減少消費,物價才會下跌。
因此長遠而言,貨幣供應、經濟增長和通漲是三兄弟,不能分割。
但是惡性通漲(Hyper-inflation)亦是可怕的,通常貨幣供應過快,再加上政府外債累累,才會令物價於短期內大幅上漲。惡性通漲亦猶如河水突然泛濫,水淹四方。
都是古話說得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上哂賊船
其實不難想到羅傑斯(Jim Rogers)近幾個月做緊甚麼:
1) 沽商品(沽售商品基金,買現金)
2) 買航空股
用行頭術語說,即「Short Commodities, Long Airlines」。
太陽底下無新事,又係個幾句:
1) 人人都以100%信心買入(無論股票、商品),便是離場之際。
2) (1)即暗示同群眾對賭是有利的(當然有低風險的做法)。
3) 泡沫爆破之前,一定有大把「Smart guys」同您「Sell」野(2007年下半年的新股IPO,2008年的商品基金)。
4) 股票市場永遠是「Forward Looking」,為何「Anglo American」急於2008年5月減持神華(1088)? 為何全球商品股票近兩三個月上升乏力(即使油價煤價於08年5月至6月不斷上升)?
5) 除了油、煤、玉米之外,大部份商品期貨已由高位回落。
6) 各大國政府是金融市場的最大莊家。幹掉一些泡沫或者是極低位買貨,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難事。
7) 十分多的因素能影響石油市場供求,其中包括「油價泡沫爆破」、「人們減少用油量」、「亞洲各政府提高成品油價格(減少補貼)」、「另類能源的普及使用」、「新石油能源的發現」、「囤積居奇的儲油者沽貨」....
8) 老千計層出不同,每次只不過是以「新瓶舊酒」的方法「引人入局」,但亦有大把人「上賊船」。
9) 最重要的是投資是極需要有「獨立思考」、「多角度考慮」、「風險管理」。市場永遠是「Forward Looking」,以「望著倒後鏡的心態」來駕駛通常無好下場。
下一局估甚麼?
1) 歐羅兌美元走弱
2) 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持平
3) 自2009年初起,美股2至4年大牛市
------------------------------------------------------
罗杰斯: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有意投资中国地产
(焦点房地产网 - 2008年07月02日11:49)
投资大师、商品大王罗杰斯罗杰斯日前在某论坛预言,中国商品价格会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幅度会在50%以上,同时通货膨胀会得到缓解,但这种熊市只是短期或中期的现象。另外,中国房价会继续下跌。
油价可能下跌50%左右
"如果我们要寻找什么牛市的话,我想商品市场就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牛市了。"近几年一直在唱多商品牛市的罗杰斯仍然坚信大宗商品的长期牛市,但也不否认大宗商品市场短期有调整风险。"我不会在140多美元买入,短期内油价可能下降,但长期趋势不变。"
罗杰斯指出,商品价格会有一个很大调整,幅度会在50%以上,同时通胀会得到缓解,但这种熊市只是短期或中期的现象。市场只有不断的修正,才会促进长期的发展。
"油价可能会下跌到60美元或者40美元,也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会跌50%左右。你看到很多美国银行会因为油价大跌而破产。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请大家尽量购买,因为可能到后期将会有大幅的上涨。"
------------------------------------------------------
油價兩天跌到132.3美元 羅傑斯:泡沫一年內破滅
(民聲時報 - 2008年7月17日)
國際油價15日收盤重挫超過6美元,創下17年來單日最大跌幅,未料16日盤中油價再跌超過6美元,每桶跌到132.3美元。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出乎意料的增加3百萬桶,因此造成油價大跌。油價大幅回檔,也帶動美元匯價反彈,台北時間17日凌晨4點,美元匯率攀高0.4%,來到1歐元兌1.5840美元,油價回檔加上美元反彈,也讓黃金期貨遭遇賣壓,紐約黃金期貨周三大跌16美元。
面對急跌的油價,美國富豪投資人羅傑斯預測,油價泡沫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年內破滅,受到油價政盪的產業,像是航空公司,未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投資的標的。
1) 沽商品(沽售商品基金,買現金)
2) 買航空股
用行頭術語說,即「Short Commodities, Long Airlines」。
太陽底下無新事,又係個幾句:
1) 人人都以100%信心買入(無論股票、商品),便是離場之際。
2) (1)即暗示同群眾對賭是有利的(當然有低風險的做法)。
3) 泡沫爆破之前,一定有大把「Smart guys」同您「Sell」野(2007年下半年的新股IPO,2008年的商品基金)。
4) 股票市場永遠是「Forward Looking」,為何「Anglo American」急於2008年5月減持神華(1088)? 為何全球商品股票近兩三個月上升乏力(即使油價煤價於08年5月至6月不斷上升)?
5) 除了油、煤、玉米之外,大部份商品期貨已由高位回落。
6) 各大國政府是金融市場的最大莊家。幹掉一些泡沫或者是極低位買貨,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難事。
7) 十分多的因素能影響石油市場供求,其中包括「油價泡沫爆破」、「人們減少用油量」、「亞洲各政府提高成品油價格(減少補貼)」、「另類能源的普及使用」、「新石油能源的發現」、「囤積居奇的儲油者沽貨」....
8) 老千計層出不同,每次只不過是以「新瓶舊酒」的方法「引人入局」,但亦有大把人「上賊船」。
9) 最重要的是投資是極需要有「獨立思考」、「多角度考慮」、「風險管理」。市場永遠是「Forward Looking」,以「望著倒後鏡的心態」來駕駛通常無好下場。
下一局估甚麼?
1) 歐羅兌美元走弱
2) 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持平
3) 自2009年初起,美股2至4年大牛市
------------------------------------------------------
罗杰斯: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有意投资中国地产
(焦点房地产网 - 2008年07月02日11:49)
投资大师、商品大王罗杰斯罗杰斯日前在某论坛预言,中国商品价格会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幅度会在50%以上,同时通货膨胀会得到缓解,但这种熊市只是短期或中期的现象。另外,中国房价会继续下跌。
油价可能下跌50%左右
"如果我们要寻找什么牛市的话,我想商品市场就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牛市了。"近几年一直在唱多商品牛市的罗杰斯仍然坚信大宗商品的长期牛市,但也不否认大宗商品市场短期有调整风险。"我不会在140多美元买入,短期内油价可能下降,但长期趋势不变。"
罗杰斯指出,商品价格会有一个很大调整,幅度会在50%以上,同时通胀会得到缓解,但这种熊市只是短期或中期的现象。市场只有不断的修正,才会促进长期的发展。
"油价可能会下跌到60美元或者40美元,也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会跌50%左右。你看到很多美国银行会因为油价大跌而破产。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请大家尽量购买,因为可能到后期将会有大幅的上涨。"
------------------------------------------------------
油價兩天跌到132.3美元 羅傑斯:泡沫一年內破滅
(民聲時報 - 2008年7月17日)
國際油價15日收盤重挫超過6美元,創下17年來單日最大跌幅,未料16日盤中油價再跌超過6美元,每桶跌到132.3美元。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資料,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出乎意料的增加3百萬桶,因此造成油價大跌。油價大幅回檔,也帶動美元匯價反彈,台北時間17日凌晨4點,美元匯率攀高0.4%,來到1歐元兌1.5840美元,油價回檔加上美元反彈,也讓黃金期貨遭遇賣壓,紐約黃金期貨周三大跌16美元。
面對急跌的油價,美國富豪投資人羅傑斯預測,油價泡沫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年內破滅,受到油價政盪的產業,像是航空公司,未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投資的標的。
星期六, 7月 19, 2008
何謂藍籌
一般說法是指指數成份股,以香港恆生指數為例,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上市公司(例如匯控、中移動、中海油、恆生、新地、和黃、中電、工行、中人壽、太古、利豐、思捷)便是藍籌股。
「藍籌」的名稱據說來自賭博桌上最高額的籌碼是藍色的,這亦暗示能夠於股票組合內配置一個較大的部位(Position)。同維思「Cross Over」一下,一個恰當和可持續的投資組合應該配置較多的「藍籌級數」股票,即使同時間亦可以配置部份資金(或者不多於組合的20%至30%)於較投機性的股票。
大家可拜讀維思兄有關「如何洽當部署投資組合」的大作: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6979)
一般人將藍籌股等同股票成份股,但事實上成份股不一定是最大或最佳的上市公司。一個較恰當的定義可能是:
1) 一些優質大市值(Large Cap)而且有一定流通量(Liquidity)的股票
2) 有持續的派息紀錄(尤其是於經濟逆景其間,亦能維持派息能力)
3) 或暗示享有很強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以及可持續性的「Business Model」
4) 其競爭力不低,並能有效抗禦新的競爭者
另外,有幾點值得留意:
1) 多年來能夠維持藍籌地位的行業不外乎銀行、地產和公用股。
2) 其他較為可持續性的行業或者是保險、港口和貿易。
3) 鑑於極高的競爭、以及產品的週期(Product Life Cycle)較短,筆者對科技行業的可持續性予以保留態度,例子如富士康(2038)和騰訊(700)
4) 以量大而欠缺高增值的工業股,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性,例子如裕元(551)。
5) 一些於成熟市場上市的優質藍籌股,例如渣打(2888)和宏利(945),都合乎筆者心目中「藍籌」的定義。
6) 如果以優質以及管理層質素為準則,新世界發展(17)以及信和置業(83)可能不算是太合格。
7) 鑑於其盈利預測性不高,中國鋁業(2600)亦有待觀察。
恆指成份股:
長江實業(1)
中電控股(2)
香港中華煤氣(3)
九龍倉(4)
匯豐控股(5)
香港電燈(6)
恒生銀行(11)
恒基地產(12)
和記黃埔(13)
新鴻基地產(16)
新世界發展(17)
太古A(19)
東亞銀行(23)
港鐵(66)
信和置業(83)
恒隆地產(101)
招商局國際(144)
中信泰富(267)
華潤創業(291)
國泰航空(293)
思捷環球(330)
中石化(386)
港交所(388)
利豐(494)
裕元集團(551)
中國海外(688)
騰訊(700)
中國聯通(762)
中石油(857)
中海油(883)
中國網通(906)
建設銀行(939)
中國移動(941)
中國神華(1088)
中遠太平洋(1199)
工商銀行(1398)
富士康國際(2038)
平安保險(2318)
中銀香港(2388)
中國鋁業(2600)
中國人壽(2628)
交通銀行(3328)
中國銀行(3988)
「藍籌」的名稱據說來自賭博桌上最高額的籌碼是藍色的,這亦暗示能夠於股票組合內配置一個較大的部位(Position)。同維思「Cross Over」一下,一個恰當和可持續的投資組合應該配置較多的「藍籌級數」股票,即使同時間亦可以配置部份資金(或者不多於組合的20%至30%)於較投機性的股票。
大家可拜讀維思兄有關「如何洽當部署投資組合」的大作: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6979)
一般人將藍籌股等同股票成份股,但事實上成份股不一定是最大或最佳的上市公司。一個較恰當的定義可能是:
1) 一些優質大市值(Large Cap)而且有一定流通量(Liquidity)的股票
2) 有持續的派息紀錄(尤其是於經濟逆景其間,亦能維持派息能力)
3) 或暗示享有很強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以及可持續性的「Business Model」
4) 其競爭力不低,並能有效抗禦新的競爭者
另外,有幾點值得留意:
1) 多年來能夠維持藍籌地位的行業不外乎銀行、地產和公用股。
2) 其他較為可持續性的行業或者是保險、港口和貿易。
3) 鑑於極高的競爭、以及產品的週期(Product Life Cycle)較短,筆者對科技行業的可持續性予以保留態度,例子如富士康(2038)和騰訊(700)
4) 以量大而欠缺高增值的工業股,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性,例子如裕元(551)。
5) 一些於成熟市場上市的優質藍籌股,例如渣打(2888)和宏利(945),都合乎筆者心目中「藍籌」的定義。
6) 如果以優質以及管理層質素為準則,新世界發展(17)以及信和置業(83)可能不算是太合格。
7) 鑑於其盈利預測性不高,中國鋁業(2600)亦有待觀察。
恆指成份股:
長江實業(1)
中電控股(2)
香港中華煤氣(3)
九龍倉(4)
匯豐控股(5)
香港電燈(6)
恒生銀行(11)
恒基地產(12)
和記黃埔(13)
新鴻基地產(16)
新世界發展(17)
太古A(19)
東亞銀行(23)
港鐵(66)
信和置業(83)
恒隆地產(101)
招商局國際(144)
中信泰富(267)
華潤創業(291)
國泰航空(293)
思捷環球(330)
中石化(386)
港交所(388)
利豐(494)
裕元集團(551)
中國海外(688)
騰訊(700)
中國聯通(762)
中石油(857)
中海油(883)
中國網通(906)
建設銀行(939)
中國移動(941)
中國神華(1088)
中遠太平洋(1199)
工商銀行(1398)
富士康國際(2038)
平安保險(2318)
中銀香港(2388)
中國鋁業(2600)
中國人壽(2628)
交通銀行(3328)
中國銀行(3988)
星期五, 7月 18, 2008
平面的世界
如果公元6至14世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全球的貿易中心、並於13至15世紀轉移至威尼斯(Venice),15至18世紀是西班牙人的航海和貿易世界,那麼17至19世紀貿易中心便是英國人控制的殖民地版圖。
有一點可以肯定,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不是甚麼新事情。
舉19世紀的英國為例,貨物由東面的香港、新加坡、中國(鴉片戰爭後的通商口岸),經過印度、南非,再達到英國,然後英國人再將東方的入口貨(例如中國和印度的茶葉)再轉口至歐洲大陸賺取可觀的利潤。
到了20世紀中後葉至21世紀,全球化貿易並沒有消失。相反,在互聯網和其他資訊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演化為全球供應鏈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目標是「Deliver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 at the Right Place」。
有幾點值得留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Consumer Staple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無意發現一篇有關利豐貿易(494)的文章,大家不妨可以了解下個「Business Model」。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80057-1,00.html)
Further Reading:
1) Competiting in a Flat World
2) 百年利豐
有一點可以肯定,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不是甚麼新事情。
舉19世紀的英國為例,貨物由東面的香港、新加坡、中國(鴉片戰爭後的通商口岸),經過印度、南非,再達到英國,然後英國人再將東方的入口貨(例如中國和印度的茶葉)再轉口至歐洲大陸賺取可觀的利潤。
到了20世紀中後葉至21世紀,全球化貿易並沒有消失。相反,在互聯網和其他資訊科技的推動下,全球化演化為全球供應鏈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目標是「Deliver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 at the Right Place」。
有幾點值得留意:
1) 這是供應(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2) 由客戶下單、生產策劃、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直至貨物運抵客戶手上,可能不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亦是「Delivery Time」的縮短。
3) 另外,供應鏈極具彈性。一件產品會被進一步分拆為不同部件,而每項部件將於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因此,協調和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 由於供應鏈的彈性和縮短的「Delivery Time」,客戶可以按「End Market」的經濟情況而向供應鏈管理者下不同的單,例如從「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Consumer Staples」之間互相轉換。
5) (4)亦說明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沒有生意,即使「End Market」的經濟環境轉差。
6) 供應鏈管理者的增值點是協助客戶減省成本,「Direct Production Cost」可以減省的不多,反而「Soft 3 Dollars」中能減省的空間不細。若然一件產品的「Total Cost」為$4,$1是「Direct Production Cost」,而$3是涉及運輸、存貨、行政和稅務等「Soft 3 Dollars」。
7) 供應鏈管理者不會擁有任何工廠(即使工廠網絡跨越亞洲、東歐和南美諸國),而是協調人的角色。
8) (7)亦暗示供應鏈管理者是「Asset Light Enterprise」,並不需要每年投入巨大的「CapEx」。
無意發現一篇有關利豐貿易(494)的文章,大家不妨可以了解下個「Business Model」。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80057-1,00.html)
Further Reading:
1) Competiting in a Flat World
2) 百年利豐
近日市場一些「高」見
近日收集了一堆「高」見,向大家分享一下:
1) 自由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強、而且坐擁淨現金流的企業,於偏低估值「回購」 ,原來是會令投資者擔心「一旦公司停止支持股價,股價會再大幅下跌 」的。
2) 優質銀行於逆境中「創佳績」,原來是「不正常」的,增加派息又是不智的。那麼研究「CAR」、「ROE」、「Asset Quality」、「Risk Management」、「Fee Cash Flow」用來做甚麼?
3) 作為「全球供應鍊」的管理者,i) 其「End Demand」可以從「Consumer Staples」和「Consumer Discretionary」之間以短時間內轉換、ii) 它能幫助西方零售商「節省成本(Soft Three Dollar)」、iii) 它並享有數以千計的「環球生產商」的網絡協調權。原來不少「專家」仍認為它是那麼「弱不禁風」的。
4) 「Market Timing」原來是那麼容易的。
5) 以「Put Option/Warrant」來「Hedge」原來是那麼容易的。還請考慮清楚「Annualized Premium Cost」及「Market Timing」等「Constraints」吧!
6) 對於「Free Cash Flow」十分強和很高持續性的公司,原來用「DCF」來估值是不可靠的,那麼畢老多年來亦可能「弄個大胡塗」的。
1) 自由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強、而且坐擁淨現金流的企業,於偏低估值「回購」 ,原來是會令投資者擔心「一旦公司停止支持股價,股價會再大幅下跌 」的。
2) 優質銀行於逆境中「創佳績」,原來是「不正常」的,增加派息又是不智的。那麼研究「CAR」、「ROE」、「Asset Quality」、「Risk Management」、「Fee Cash Flow」用來做甚麼?
3) 作為「全球供應鍊」的管理者,i) 其「End Demand」可以從「Consumer Staples」和「Consumer Discretionary」之間以短時間內轉換、ii) 它能幫助西方零售商「節省成本(Soft Three Dollar)」、iii) 它並享有數以千計的「環球生產商」的網絡協調權。原來不少「專家」仍認為它是那麼「弱不禁風」的。
4) 「Market Timing」原來是那麼容易的。
5) 以「Put Option/Warrant」來「Hedge」原來是那麼容易的。還請考慮清楚「Annualized Premium Cost」及「Market Timing」等「Constraints」吧!
6) 對於「Free Cash Flow」十分強和很高持續性的公司,原來用「DCF」來估值是不可靠的,那麼畢老多年來亦可能「弄個大胡塗」的。
星期三, 7月 16, 2008
Wells Fargo好波
再次證明優質企業有能力於逆境中創好成績!
「Timing」--- 管它的,反正最大風險係買錯野,或者是過高的估值買野(不論質素).....
Wells Fargo Profit Exceeds Estimates; Shares Jump (Source: Bloomberg)
July 16 (Bloomberg) -- Wells Fargo & Co., the biggest bank on the U.S. West Coast, rose the most in more than 25 years after reporting better-than-expected second-quarter profit and raising its dividend.
Wells Fargo advanced US$4.09 to US$24.56 in 10:29 a.m.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trading, and jumped as high as $24.74 after the bank said net income dropped 23 percent to US$1.75 billion, or 53 cents a share, from US$2.28 billion, or 67 cents, a year earlier. That beat the 50-cent average estimate of analysts surveyed by Bloomberg. Revenue rose 16 percent to a record US$11.5 billion.
Gains in credit-card fees and insurance softened the impact of bad home loans at the San Francisco-base bank, which increased the quarterly payout 10 percent. While earnings have declined for three straight quarter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John Stumpf has kept the bank profitable even as Citigroup Inc. and Washington Mutual Inc. racked up losses and lenders 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and IndyMac Bancorp Inc. disappeared.
Avoiding Subprime
Wells Fargo, the second-biggest U.S. mortgage lender, has said it avoided subprime loans, which caused more than 100 companies to close, be sold or halt oper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7. Bank of America Corp. became the biggest home lender this month when it completed a rescue of Countrywide by purchasing the Calabasas, California-based company.
"In Wells Fargo's case, the benefit of the credit crisis in terms of higher assets at higher spreads has so far largely offs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er charge-offs,''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Howard Atkins said in prepared remarks on the bank's Web site. "We are one of the few banks that have the capac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such opportunities."
The quarterly dividend will increase to 34 cents a share from 31 cents. Competitors including Washington Mutual and Citigroup have slashed payouts as losses mount.
Berkshire Stake
Billionaire Warren Buffett's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oosted its stake in Wells Fargo in the first quarter by 1.4 million shares to 290.7 million, according to data compiled by Bloomberg. The Omaha, Nebraska-based firm owns 8.8 percent of Wells Fargo, making Berkshire the biggest stakeholder, according to Bloomberg data.
「Timing」--- 管它的,反正最大風險係買錯野,或者是過高的估值買野(不論質素).....
Wells Fargo Profit Exceeds Estimates; Shares Jump (Source: Bloomberg)
July 16 (Bloomberg) -- Wells Fargo & Co., the biggest bank on the U.S. West Coast, rose the most in more than 25 years after reporting better-than-expected second-quarter profit and raising its dividend.
Wells Fargo advanced US$4.09 to US$24.56 in 10:29 a.m.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trading, and jumped as high as $24.74 after the bank said net income dropped 23 percent to US$1.75 billion, or 53 cents a share, from US$2.28 billion, or 67 cents, a year earlier. That beat the 50-cent average estimate of analysts surveyed by Bloomberg. Revenue rose 16 percent to a record US$11.5 billion.
Gains in credit-card fees and insurance softened the impact of bad home loans at the San Francisco-base bank, which increased the quarterly payout 10 percent. While earnings have declined for three straight quarter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John Stumpf has kept the bank profitable even as Citigroup Inc. and Washington Mutual Inc. racked up losses and lenders 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and IndyMac Bancorp Inc. disappeared.
Avoiding Subprime
Wells Fargo, the second-biggest U.S. mortgage lender, has said it avoided subprime loans, which caused more than 100 companies to close, be sold or halt oper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7. Bank of America Corp. became the biggest home lender this month when it completed a rescue of Countrywide by purchasing the Calabasas, California-based company.
"In Wells Fargo's case, the benefit of the credit crisis in terms of higher assets at higher spreads has so far largely offs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er charge-offs,''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Howard Atkins said in prepared remarks on the bank's Web site. "We are one of the few banks that have the capac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such opportunities."
The quarterly dividend will increase to 34 cents a share from 31 cents. Competitors including Washington Mutual and Citigroup have slashed payouts as losses mount.
Berkshire Stake
Billionaire Warren Buffett's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oosted its stake in Wells Fargo in the first quarter by 1.4 million shares to 290.7 million, according to data compiled by Bloomberg. The Omaha, Nebraska-based firm owns 8.8 percent of Wells Fargo, making Berkshire the biggest stakeholder, according to Bloomberg data.
星期二, 7月 15, 2008
2009,東張西望之年
如果要筆者去形容現時的商業和投資市場,或許要用到「半杯水」亦貼切不過:
有人會認為得番半杯水,好快玩完。同一時間,有人會認為擁有半杯水仍算不俗,已足夠解渴。同一杯水,為何不同人的反應有這麼大的差別?
其實有一點可能大家遺忘了,就是人是有「選擇權」去做很多事情去改變,例如「添滿杯水」、「叫多一杯水」或者是「倒了杯水,再裝入綠茶」。
「自由」和「無限的創造性」亦是「資本市場」最奇妙的地方。由眾多的「私利」推動的各種市場行為,亦是「大無為」也。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間上能轉變的可能性實在太大,若然以狹窄的角度看世界,很有好能錯過很多體驗,錯過太多的機會。
當不少香港人仍只認識匯控(5)一間國際銀行,並認定其英美市場一定「無運行」。其實可能大家沒有察覺到其實該行可能是「Sub-prime」和「英國樓市轉弱」的受惠者。
一直管理不善或者是過度冒進的銀行是「次按危機」的受害者,而這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優質的銀行增加其市場佔有率,例子如下:
- 「HSBC」及「Lloyds」從「HBOS」手中奪取英國貸款生意
- 西班牙的「Santander」用低價購入管理不善的英資銀行「Alliance Leicester」
- 「JP Morgan」一句「唔該」就將「Bear Stearns」收歸旗下
- 「Standard Chartered」又借勢鞏固其位於亞洲、中東和非洲的市場地位
- 「Goldman Sachs」可能見到其「搶奪對手生意」的機會
其他行業中的優質企業亦可能從各類「風險」中獲取生意突破的良機......
「Market Share Expansion」亦是「強者」於2009年玩的遊戲,請大家到時不要「大驚小怪」。
「汰弱留強」是市場經濟的一大特性,往往逆境正埋下強者壯大的「種籽」,只不過是不少人已被各類壞消息「駭怕」了.......
如果各位不信,可以看一看歷史。英國人於17至19世紀從積弱的對手中奪取地方(最著名的例子是東印度公司從葡萄牙、荷蘭和法國人奪取印度的控制權),而美國掘起的部份原因是傳統歐洲強國(英、法、德)於兩次世界大戰中由強轉弱。
有人會認為得番半杯水,好快玩完。同一時間,有人會認為擁有半杯水仍算不俗,已足夠解渴。同一杯水,為何不同人的反應有這麼大的差別?
其實有一點可能大家遺忘了,就是人是有「選擇權」去做很多事情去改變,例如「添滿杯水」、「叫多一杯水」或者是「倒了杯水,再裝入綠茶」。
「自由」和「無限的創造性」亦是「資本市場」最奇妙的地方。由眾多的「私利」推動的各種市場行為,亦是「大無為」也。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間上能轉變的可能性實在太大,若然以狹窄的角度看世界,很有好能錯過很多體驗,錯過太多的機會。
當不少香港人仍只認識匯控(5)一間國際銀行,並認定其英美市場一定「無運行」。其實可能大家沒有察覺到其實該行可能是「Sub-prime」和「英國樓市轉弱」的受惠者。
一直管理不善或者是過度冒進的銀行是「次按危機」的受害者,而這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優質的銀行增加其市場佔有率,例子如下:
- 「HSBC」及「Lloyds」從「HBOS」手中奪取英國貸款生意
- 西班牙的「Santander」用低價購入管理不善的英資銀行「Alliance Leicester」
- 「JP Morgan」一句「唔該」就將「Bear Stearns」收歸旗下
- 「Standard Chartered」又借勢鞏固其位於亞洲、中東和非洲的市場地位
- 「Goldman Sachs」可能見到其「搶奪對手生意」的機會
其他行業中的優質企業亦可能從各類「風險」中獲取生意突破的良機......
「Market Share Expansion」亦是「強者」於2009年玩的遊戲,請大家到時不要「大驚小怪」。
「汰弱留強」是市場經濟的一大特性,往往逆境正埋下強者壯大的「種籽」,只不過是不少人已被各類壞消息「駭怕」了.......
如果各位不信,可以看一看歷史。英國人於17至19世紀從積弱的對手中奪取地方(最著名的例子是東印度公司從葡萄牙、荷蘭和法國人奪取印度的控制權),而美國掘起的部份原因是傳統歐洲強國(英、法、德)於兩次世界大戰中由強轉弱。
星期日, 7月 13, 2008
太陽底下無新事
得閒無野做同大家講下故仔。事先聲明,以下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各位欣賞!
故事主角有三:
1) 哥哥 --> 性格進取但亦同時作風穩健,具財務、經濟、商業、會計等知識,為人喜愛思考,並且時常與有識之士交流。哥哥喜愛投資於中大型市值的優質股,重視企業的競爭優勢、現金流的可持續性、派息能力,但同時亦看增長潛力。哥哥不會購買自己不懂的股票,投資前一定作出各類型分析,並作出風險管理和恰度分散。
2) 弟弟 --> 性格冒進亦具賭性,亦懶於分析思考,為人「好精學懶」。弟弟喜愛「鑽研」各大報章的財經版、輪商於報章和雜誌的「專欄」,以及走去證券行內「收風」。弟弟的投資法門不重穩健,但求「好炒」及「快上」,因此「二三線概念股票」、「窩輪」都是弟弟的投資工具,「一注獨鸁」亦是其「口頭襌」。
3) 爸爸 --> 老手一名,曾經歷多個股災(1973、1987、1998、2001年),作風極為穩健。由於多年來以來已積累可觀的財富,爸爸的投資哲學以現金流收入為主,因此其投資組分散於各類資產,包括AAA級政府債券、現金、環球歐美藍籌股、物業,以及一些香港上市的藍籌股(以高息銀行、公用及收租股為主力,亦投資於一些中資銀行股)。
有一天(不如當係2007年初),爸爸同哥哥和弟弟說:「老豆我都年紀有番咁上下,遲早我既資產都係要留俾你地。不如我給你地一人100萬港幣,等老豆看一看誰的投資能力較高明.....」
2007年頭開倉日:
哥哥買入一些具實力的中資銀行、保險、電訊及港口股,又同時買入一些港資的優質銀行、地產、零售及出口股。哥哥亦買入兩間於香港上市的英資國際銀行股,即使當時市場正擔心美國次按風險。同時間哥哥亦留下20%(即20萬港幣)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哥哥看好中港和亞洲的經濟展望,同時發覺估值合理。
弟弟走去證券行以及身邊朋友「收風」,買入一些中資二三線股票作炒賣,又順勢玩下大型國企股的「窩輪」。弟弟很快將100萬港幣投入市場內,並欲以最短時間「跑贏」哥哥。
哥哥NAV: 100萬港幣
弟弟NAV: 100萬港幣
2007年「817」事變:
哥哥的組合比起2007年初打個平。雖然大市期穩定,但頻密的炒賣活動令弟弟累積虧蝕20%至80萬港幣。
哥哥NAV: 105萬港幣
弟弟NAV: 80萬港幣
2007年「817」事後至2007年12月初:
在「直通車計劃」下,再加上不少中資企業中期盈利比預期為佳,固此港股從「817」「V型反彈」後往上走,其中以中資股上升幅度更為甚,不少股壇新手開始進場,並有不少人於8月17日後借「Margin」買股票穫利,其中當然包括冒進的弟弟。同時間,哥哥將餘下的20%資金投入一些盈利增長前景「不俗」而且估值合理(註: 8月時估值還是如此)的中資龍頭股,其中包括銀行、保險、內房和資源股。
坊間於9月份後一致對後市充滿信心,在A股「氣勢如雄」的情況下,不少人買賣中資股,「A/H Discount」亦是眾人炒賣國企股的指標。
「中資股必升」已成為市場普遍的觀念,而傳統藍籌高息股已被人們遺忘,而人們日日嘲笑那些持有「英資國際銀行股」的收息一族。外資投行紛紛出報告「唱好」各類中資股、窩輪發行商每日推出「窩輪推介」,而不少有錢人購買熱門中資股的「Accumulator」,以作「收息」之用 (#)。
在「窩輪」和「Margin」的推動下,弟弟的組合累積上升120%至220萬港幣,而哥哥的累升70%至170萬港幣。
哥哥NAV: 170萬港幣
弟弟NAV: 220萬港幣
2007年12月:
哥哥開始感到不少上市企業的估值過高,而且不少資源、內房、週期股的估值高至「天價」,因此沽售手頭上較高風險的內房和資源股,並且減持部份中資金融股。騰出資金大約20%,其中一半買入本地收息股。
弟弟仍相信「中資股」在美國次按下是全球最佳投資,而「A/H Discount」是「估值不昂貴」的證明。
哥哥NAV: 170萬港幣
弟弟NAV: 220萬港幣
2008年1月:
大市始回落,但不少人認為股市僅為「技術調整」。在估值較之前為合理之際,哥哥開始買回一些國企銀行股,其投資組合從12月初下跌20%至136萬港幣。
在「炒賣失利」和「Margin」的影響下,弟弟投資組合從12月初下跌50%至110萬港幣,在證券行「Call Margin」下,弟弟被迫沽貨。
哥哥NAV: 136萬港幣
弟弟NAV: 110萬港幣
2008年2月:
見市況略為穩定下,弟弟再次「借 Margin 博反彈」,炒賣一些二三線國企,淨資產值(NAV)為110萬港幣,而總資產值為160萬港幣(負債/NAV: 45%,負債為50萬港幣)。
哥哥則保持10%現金,30%中資股,40%本地收息股(銀行+收租+零售+出口)及20%於英資銀行,而淨資產值和總資產值同樣達136萬港幣。
哥哥NAV: 136萬港幣
弟弟NAV: 110萬港幣
2008年3月:
大市跌勢加快,其中以中資二三線股為甚,市場氣氛轉弱,報章日見負面消息,包括「國內宏調」、「美國次按問題」、「Credit Crunch」、「A股下跌」等等。
在反擊失利下再加上「Margin」的影響下,弟弟的總資產值下跌至100萬港幣。減去負債後(證券行又再次「Call Margin」),淨資產值以及總資產值降至50萬港幣。
雖然市況不利,但部份高息公用股於逆市向上的情況下,哥哥的淨資產值僅略為下跌至125萬港幣,他亦將10%現金投入市場買中資銀行和電訊股。
哥哥NAV: 125萬港幣
弟弟NAV: 50萬港幣
2008年4月至7月初:
今次弟弟沒有用「Margin」,但是仍有「炒窩輪」,同時「知死」後炒買較低風險的「國企龍頭股」。哥哥則以靜制動。
大市從低位反彈,但自5月後,市況再度向下。哥哥的淨資產在高息股向上及不俗股息後,淨資產值略為上升至130萬港幣。弟弟再次遇到「Waterloo」,淨資產再度下跌至35萬港幣。
哥哥NAV: 130萬港幣
弟弟NAV: 35萬港幣
結果不用多講,大家應該不難去估......
有趣的是如果將上述人物和事件套入另一個故仔,其實不會感到奇怪:
1) 2006至2007年中資股 --> 2002年至2006年美國樓市: 同樣都是與「只升不跌、今次不同」的口號掛勾。
2) 「Accumulator」 --> 將次按「Mortgage」包裝成「CDO」及「ABS」: 再以「Investment Grade Bonds」型式賣給「有錢佬」和全球機構投資者和冒進的銀行。
3) 哥哥 --> 作風穩健的銀行: 具備不俗的風險管理和資金流動性,例子如「JP Morgan」、「Wells Fargo」以及「American Express」。
4) 弟弟 --> 冒進的銀行和投行: 為了增加生意而不顧風險而買入不少「CDO/ABS Securities」(一些更以「Leverage」形式買入),亦同時不少房貸為次按級別,弄至「大額撥備(Massive Impairment)」。例子如「Citigroup」、「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嚴重的可能「短期資不抵債或 Negative CF」,例子如「Bear Stearns」,弄至賤價賣盤收場。
5) 爸爸 --> 美國政府,嚴格上又不是(其實說美國是窮政府,但富商人和投資者的經濟更為貼切): 具強大的流動性,而美國的均衡稅收(數以萬計的美國企業於全球各地做生意,並享有很高的競爭力,而美國不乏頂尖投資者)以及印鈔(註: 可能令美元轉弱)不難助其解決問題。注意,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收入遠較歐美國家為弱。
# 「Accumulator」實情是等同放空「Put Option」,收了「Premium」為利。涉及股價上升時有限回報,但逆市時有責任於指定價格買入股票。可謂是「Limited Upside, Sustainable Downside」的「Trade-off」。但由於人們深信「中資股只升不跌」,因此2007年9月至08年1月份沒多少個人會思考「Downside Risk」。
故事主角有三:
1) 哥哥 --> 性格進取但亦同時作風穩健,具財務、經濟、商業、會計等知識,為人喜愛思考,並且時常與有識之士交流。哥哥喜愛投資於中大型市值的優質股,重視企業的競爭優勢、現金流的可持續性、派息能力,但同時亦看增長潛力。哥哥不會購買自己不懂的股票,投資前一定作出各類型分析,並作出風險管理和恰度分散。
2) 弟弟 --> 性格冒進亦具賭性,亦懶於分析思考,為人「好精學懶」。弟弟喜愛「鑽研」各大報章的財經版、輪商於報章和雜誌的「專欄」,以及走去證券行內「收風」。弟弟的投資法門不重穩健,但求「好炒」及「快上」,因此「二三線概念股票」、「窩輪」都是弟弟的投資工具,「一注獨鸁」亦是其「口頭襌」。
3) 爸爸 --> 老手一名,曾經歷多個股災(1973、1987、1998、2001年),作風極為穩健。由於多年來以來已積累可觀的財富,爸爸的投資哲學以現金流收入為主,因此其投資組分散於各類資產,包括AAA級政府債券、現金、環球歐美藍籌股、物業,以及一些香港上市的藍籌股(以高息銀行、公用及收租股為主力,亦投資於一些中資銀行股)。
有一天(不如當係2007年初),爸爸同哥哥和弟弟說:「老豆我都年紀有番咁上下,遲早我既資產都係要留俾你地。不如我給你地一人100萬港幣,等老豆看一看誰的投資能力較高明.....」
2007年頭開倉日:
哥哥買入一些具實力的中資銀行、保險、電訊及港口股,又同時買入一些港資的優質銀行、地產、零售及出口股。哥哥亦買入兩間於香港上市的英資國際銀行股,即使當時市場正擔心美國次按風險。同時間哥哥亦留下20%(即20萬港幣)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哥哥看好中港和亞洲的經濟展望,同時發覺估值合理。
弟弟走去證券行以及身邊朋友「收風」,買入一些中資二三線股票作炒賣,又順勢玩下大型國企股的「窩輪」。弟弟很快將100萬港幣投入市場內,並欲以最短時間「跑贏」哥哥。
哥哥NAV: 100萬港幣
弟弟NAV: 100萬港幣
2007年「817」事變:
哥哥的組合比起2007年初打個平。雖然大市期穩定,但頻密的炒賣活動令弟弟累積虧蝕20%至80萬港幣。
哥哥NAV: 105萬港幣
弟弟NAV: 80萬港幣
2007年「817」事後至2007年12月初:
在「直通車計劃」下,再加上不少中資企業中期盈利比預期為佳,固此港股從「817」「V型反彈」後往上走,其中以中資股上升幅度更為甚,不少股壇新手開始進場,並有不少人於8月17日後借「Margin」買股票穫利,其中當然包括冒進的弟弟。同時間,哥哥將餘下的20%資金投入一些盈利增長前景「不俗」而且估值合理(註: 8月時估值還是如此)的中資龍頭股,其中包括銀行、保險、內房和資源股。
坊間於9月份後一致對後市充滿信心,在A股「氣勢如雄」的情況下,不少人買賣中資股,「A/H Discount」亦是眾人炒賣國企股的指標。
「中資股必升」已成為市場普遍的觀念,而傳統藍籌高息股已被人們遺忘,而人們日日嘲笑那些持有「英資國際銀行股」的收息一族。外資投行紛紛出報告「唱好」各類中資股、窩輪發行商每日推出「窩輪推介」,而不少有錢人購買熱門中資股的「Accumulator」,以作「收息」之用 (#)。
在「窩輪」和「Margin」的推動下,弟弟的組合累積上升120%至220萬港幣,而哥哥的累升70%至170萬港幣。
哥哥NAV: 170萬港幣
弟弟NAV: 220萬港幣
2007年12月:
哥哥開始感到不少上市企業的估值過高,而且不少資源、內房、週期股的估值高至「天價」,因此沽售手頭上較高風險的內房和資源股,並且減持部份中資金融股。騰出資金大約20%,其中一半買入本地收息股。
弟弟仍相信「中資股」在美國次按下是全球最佳投資,而「A/H Discount」是「估值不昂貴」的證明。
哥哥NAV: 170萬港幣
弟弟NAV: 220萬港幣
2008年1月:
大市始回落,但不少人認為股市僅為「技術調整」。在估值較之前為合理之際,哥哥開始買回一些國企銀行股,其投資組合從12月初下跌20%至136萬港幣。
在「炒賣失利」和「Margin」的影響下,弟弟投資組合從12月初下跌50%至110萬港幣,在證券行「Call Margin」下,弟弟被迫沽貨。
哥哥NAV: 136萬港幣
弟弟NAV: 110萬港幣
2008年2月:
見市況略為穩定下,弟弟再次「借 Margin 博反彈」,炒賣一些二三線國企,淨資產值(NAV)為110萬港幣,而總資產值為160萬港幣(負債/NAV: 45%,負債為50萬港幣)。
哥哥則保持10%現金,30%中資股,40%本地收息股(銀行+收租+零售+出口)及20%於英資銀行,而淨資產值和總資產值同樣達136萬港幣。
哥哥NAV: 136萬港幣
弟弟NAV: 110萬港幣
2008年3月:
大市跌勢加快,其中以中資二三線股為甚,市場氣氛轉弱,報章日見負面消息,包括「國內宏調」、「美國次按問題」、「Credit Crunch」、「A股下跌」等等。
在反擊失利下再加上「Margin」的影響下,弟弟的總資產值下跌至100萬港幣。減去負債後(證券行又再次「Call Margin」),淨資產值以及總資產值降至50萬港幣。
雖然市況不利,但部份高息公用股於逆市向上的情況下,哥哥的淨資產值僅略為下跌至125萬港幣,他亦將10%現金投入市場買中資銀行和電訊股。
哥哥NAV: 125萬港幣
弟弟NAV: 50萬港幣
2008年4月至7月初:
今次弟弟沒有用「Margin」,但是仍有「炒窩輪」,同時「知死」後炒買較低風險的「國企龍頭股」。哥哥則以靜制動。
大市從低位反彈,但自5月後,市況再度向下。哥哥的淨資產在高息股向上及不俗股息後,淨資產值略為上升至130萬港幣。弟弟再次遇到「Waterloo」,淨資產再度下跌至35萬港幣。
哥哥NAV: 130萬港幣
弟弟NAV: 35萬港幣
結果不用多講,大家應該不難去估......
有趣的是如果將上述人物和事件套入另一個故仔,其實不會感到奇怪:
1) 2006至2007年中資股 --> 2002年至2006年美國樓市: 同樣都是與「只升不跌、今次不同」的口號掛勾。
2) 「Accumulator」 --> 將次按「Mortgage」包裝成「CDO」及「ABS」: 再以「Investment Grade Bonds」型式賣給「有錢佬」和全球機構投資者和冒進的銀行。
3) 哥哥 --> 作風穩健的銀行: 具備不俗的風險管理和資金流動性,例子如「JP Morgan」、「Wells Fargo」以及「American Express」。
4) 弟弟 --> 冒進的銀行和投行: 為了增加生意而不顧風險而買入不少「CDO/ABS Securities」(一些更以「Leverage」形式買入),亦同時不少房貸為次按級別,弄至「大額撥備(Massive Impairment)」。例子如「Citigroup」、「Morgan Stanley」、「Merrill Lynch」。嚴重的可能「短期資不抵債或 Negative CF」,例子如「Bear Stearns」,弄至賤價賣盤收場。
5) 爸爸 --> 美國政府,嚴格上又不是(其實說美國是窮政府,但富商人和投資者的經濟更為貼切): 具強大的流動性,而美國的均衡稅收(數以萬計的美國企業於全球各地做生意,並享有很高的競爭力,而美國不乏頂尖投資者)以及印鈔(註: 可能令美元轉弱)不難助其解決問題。注意,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收入遠較歐美國家為弱。
# 「Accumulator」實情是等同放空「Put Option」,收了「Premium」為利。涉及股價上升時有限回報,但逆市時有責任於指定價格買入股票。可謂是「Limited Upside, Sustainable Downside」的「Trade-off」。但由於人們深信「中資股只升不跌」,因此2007年9月至08年1月份沒多少個人會思考「Downside Risk」。
星期二, 7月 08, 2008
鄧普頓爵士,安息吧!
您的圓滿一生,已是留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John Templeton, billionaire U.S. philanthropist, dies at 95
John Templeton, the billionaire U.S. philanthropist who made his fortune as the pioneer of global investing in the postwar boom, has died. He was 95.
Templeton died Tuesday at Doctors Hospital in Nassau, the Bahamian island that was his home, his spokesman, Don Lehr,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cause was pneumonia.
The Templeton Growth Fund was one of the first mutual funds to give Americans access to investments in companies abroad.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54, the fund has returned about 14.5 percent a year on average.
Like Warren Buffett, Templeton developed a cult following, with fund investors flocking to annual meetings to hear his pronouncements. Money magazine in 1999 called him "arguably the greatest global stock picker of the century."
A devout Presbyterian, Templeton may be remembered as much for financing the study of spirituality as for his canny investments. In 1972, he set up the $1 million-plus Templeton Prize. Mother Teresa was the first recipient, six years before she collect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He always made sure that his award offered more money than the Nobel Prizes.
John Templeton, billionaire U.S. philanthropist, dies at 95
John Templeton, the billionaire U.S. philanthropist who made his fortune as the pioneer of global investing in the postwar boom, has died. He was 95.
Templeton died Tuesday at Doctors Hospital in Nassau, the Bahamian island that was his home, his spokesman, Don Lehr,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cause was pneumonia.
The Templeton Growth Fund was one of the first mutual funds to give Americans access to investments in companies abroad.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54, the fund has returned about 14.5 percent a year on average.
Like Warren Buffett, Templeton developed a cult following, with fund investors flocking to annual meetings to hear his pronouncements. Money magazine in 1999 called him "arguably the greatest global stock picker of the century."
A devout Presbyterian, Templeton may be remembered as much for financing the study of spirituality as for his canny investments. In 1972, he set up the $1 million-plus Templeton Prize. Mother Teresa was the first recipient, six years before she collect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He always made sure that his award offered more money than the Nobel Prizes.
星期日, 7月 06, 2008
美國與眾國的微妙關係
早日前筆者曾提及過美國的貿赤情況,其實多年以來美國一直是淨入口國,並從亞洲多國入口多種消費產品。但長期以來,美國的經濟是往上走,而兌多國匯率則是「時強時弱」的遊戲。
其實諸位有沒有想過美國貿赤的最大的受惠者是誰? 中國等亞洲出口國,應算是受惠者。但最大的受惠者可能大家想不到 ---> 美國!
自1970年代起,美國已加快將製造工序「出口(轉移)」至亞洲多國。「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美國總就業人數」比率由1970年的21.5%下跌至現時的10%左右,這亦說明美國的多年貿赤並非意外(Everything is not an accident, right?)。
那麼人為的貿赤對美國有何利益?
1) 相對服務業來說,製造業(尤其是低增值的加工活動)的就業穩定性較低。舉例說,經濟不景時企業還需要「Sales」、「Customer Service」、「Marketing」、「Finance」和「Accounting」等人才。但在訂單減少下,工廠就有迫切性去開除過剩的工人。
2) 在較低成本地區內生產,美國企業能夠騰出更多的盈利,美國政府又可以多收企業稅。
3) 另外,在較高的盈利和現金流下,上市的美國企業能夠派發更多的股息,而長遠股價是向上的(無可否認,近二十年內美股確實是向上的)。
4) 因此,長年累月美國人是越來越有錢的,其中不乏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和最成功的投資者。
可能有人會說後現金流角度看,美國人不斷向亞洲諸國付鈔,事實又是如何?
1) 不少亞洲消費者不斷購買美國產品,於亞洲受歡迎的美資品牌多不勝數,「McDonald」、「Coca Cola」、「Pesi Cola」、「HP」、「Dell」、「Starbucks」、「Disney」、「Warner Bros」、「Dreamworks」、「Google」、「Microsoft」、「P&G」、「3M」、「Merck」、「Pfizer」、「Mattel」、「Hasbro」......
2) 不少亞洲企業的資本開資又是入口美國貨,「GE」、「Boeing」、「Oracle」、「IBM」、「Caterpillar」、「Honeywell」
3) 會計、商業顧問及金融股務,又是避不開美資企業。
除此,不少美資企業近年投資於亞洲企業和股票,例如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數年前投資於建行(939)的股權。
你們說,誰是最大贏家?
順帶一提,另一淨入口國英國何嘗又不是玩同一把戲?
其實諸位有沒有想過美國貿赤的最大的受惠者是誰? 中國等亞洲出口國,應算是受惠者。但最大的受惠者可能大家想不到 ---> 美國!
自1970年代起,美國已加快將製造工序「出口(轉移)」至亞洲多國。「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美國總就業人數」比率由1970年的21.5%下跌至現時的10%左右,這亦說明美國的多年貿赤並非意外(Everything is not an accident, right?)。
那麼人為的貿赤對美國有何利益?
1) 相對服務業來說,製造業(尤其是低增值的加工活動)的就業穩定性較低。舉例說,經濟不景時企業還需要「Sales」、「Customer Service」、「Marketing」、「Finance」和「Accounting」等人才。但在訂單減少下,工廠就有迫切性去開除過剩的工人。
2) 在較低成本地區內生產,美國企業能夠騰出更多的盈利,美國政府又可以多收企業稅。
3) 另外,在較高的盈利和現金流下,上市的美國企業能夠派發更多的股息,而長遠股價是向上的(無可否認,近二十年內美股確實是向上的)。
4) 因此,長年累月美國人是越來越有錢的,其中不乏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和最成功的投資者。
可能有人會說後現金流角度看,美國人不斷向亞洲諸國付鈔,事實又是如何?
1) 不少亞洲消費者不斷購買美國產品,於亞洲受歡迎的美資品牌多不勝數,「McDonald」、「Coca Cola」、「Pesi Cola」、「HP」、「Dell」、「Starbucks」、「Disney」、「Warner Bros」、「Dreamworks」、「Google」、「Microsoft」、「P&G」、「3M」、「Merck」、「Pfizer」、「Mattel」、「Hasbro」......
2) 不少亞洲企業的資本開資又是入口美國貨,「GE」、「Boeing」、「Oracle」、「IBM」、「Caterpillar」、「Honeywell」
3) 會計、商業顧問及金融股務,又是避不開美資企業。
除此,不少美資企業近年投資於亞洲企業和股票,例如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數年前投資於建行(939)的股權。
你們說,誰是最大贏家?
順帶一提,另一淨入口國英國何嘗又不是玩同一把戲?
星期六, 7月 05, 2008
無為即是
睇完「Kung Fu Panda」後,自己有一番感受(註: CKM及秋水早前已表達其看法)。
每人其實有自身的潛能,有自己於宙宇中的獨特位置和作功。只要肯定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這便是大智大慧。
正如戲中熊貓「阿寶」,本身對食有一番見解和喜好,當時機成熟之際(或應說是因緣際遇下),師父以「熊貓對吃的喜好」引導阿寶去釋放自己的武術潛能。
以筆者的理解,阿寶之所以鍊成最上乘武功,並非跟隨甚麼派系的武功秘笈,而是從自己的經歷中的一切(與師父交手活學活用、從老爹的「秘方湯底」、身邊環境)「悟」出來,這不正是「無為」也?? 沒有「歷史包袱」而拋棄「自我心」、虛心學習、活學活用,並且保持謙遜,或許這便是阿寶「悟道」之法,並非任何一本天書能代替。
電影中有一「Part」講述阿寶與師父「爭包子」吃(當然這是師父刻意安排來訓練阿寶),正當阿寶成功以技取得包子之際,牠突然將之拋向師父,並說: 「我已經不再肚餓」。悟道前,人難免有欲念。悟之後,一切已能放低。
其實,投資未嘗不是同一道理。世間上並沒有甚麼「必勝天書」,最上乘的秘笈便是自身一切的經歷。欲成為長線嬴家,相信諸位還是要自己「用心做好自己的本份,不斷交流學習」。緣聚緣散,時機成熟時樹木自然會開花結果......
每人其實有自身的潛能,有自己於宙宇中的獨特位置和作功。只要肯定自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這便是大智大慧。
正如戲中熊貓「阿寶」,本身對食有一番見解和喜好,當時機成熟之際(或應說是因緣際遇下),師父以「熊貓對吃的喜好」引導阿寶去釋放自己的武術潛能。
以筆者的理解,阿寶之所以鍊成最上乘武功,並非跟隨甚麼派系的武功秘笈,而是從自己的經歷中的一切(與師父交手活學活用、從老爹的「秘方湯底」、身邊環境)「悟」出來,這不正是「無為」也?? 沒有「歷史包袱」而拋棄「自我心」、虛心學習、活學活用,並且保持謙遜,或許這便是阿寶「悟道」之法,並非任何一本天書能代替。
電影中有一「Part」講述阿寶與師父「爭包子」吃(當然這是師父刻意安排來訓練阿寶),正當阿寶成功以技取得包子之際,牠突然將之拋向師父,並說: 「我已經不再肚餓」。悟道前,人難免有欲念。悟之後,一切已能放低。
其實,投資未嘗不是同一道理。世間上並沒有甚麼「必勝天書」,最上乘的秘笈便是自身一切的經歷。欲成為長線嬴家,相信諸位還是要自己「用心做好自己的本份,不斷交流學習」。緣聚緣散,時機成熟時樹木自然會開花結果......
星期四, 7月 03, 2008
A Stock, by Heck, for her Dividends
以下可能是投資最重要的要點:
1) 選股是十分重要的,要知其「Business Model」、「競爭優勢」、「業務前景」、「財務狀況」、「管治質素」、「自由現金流的可持續性」、以及「派息紀錄和能力」
2) 宏觀因素的分析,包括經濟和相關行業
3) 「Market Sense」,這不能教的,是要自己從經驗中「悟」出來的
4) 「Common Sense」以及「Logical Thinking」
5) 變通,所有「Factor」係有轉變的可能性。如果制定錯的「Assumption」,後果嚴重
6) 或許「Technical Analysis」可以幫你於一個較為有利的價格做買賣,但主宰股市的因素還是「基本面」、「估值」、「風險」和「情緒」
7) 「股息率」的重要性,未到逆市之前相信大部份人當之為「耳邊風」。「John Burr Williams」於「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一書內說過: 「A cow for her milk, A hen for her eggs, And a Stock, by heck, for her dividends 」
8) 部位控制(Position Control)的重要性,並按「風險」、「地區」和「行業」作出分類
9)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永不能忽略。正如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常向人們說: 「因為無論你多聰明,也不能預計或控制未來。」
10) 唔好亂玩「Margin Trading」
1) 選股是十分重要的,要知其「Business Model」、「競爭優勢」、「業務前景」、「財務狀況」、「管治質素」、「自由現金流的可持續性」、以及「派息紀錄和能力」
2) 宏觀因素的分析,包括經濟和相關行業
3) 「Market Sense」,這不能教的,是要自己從經驗中「悟」出來的
4) 「Common Sense」以及「Logical Thinking」
5) 變通,所有「Factor」係有轉變的可能性。如果制定錯的「Assumption」,後果嚴重
6) 或許「Technical Analysis」可以幫你於一個較為有利的價格做買賣,但主宰股市的因素還是「基本面」、「估值」、「風險」和「情緒」
7) 「股息率」的重要性,未到逆市之前相信大部份人當之為「耳邊風」。「John Burr Williams」於「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一書內說過: 「A cow for her milk, A hen for her eggs, And a Stock, by heck, for her dividends 」
8) 部位控制(Position Control)的重要性,並按「風險」、「地區」和「行業」作出分類
9) 分散投資的重要性,永不能忽略。正如鄧普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常向人們說: 「因為無論你多聰明,也不能預計或控制未來。」
10) 唔好亂玩「Margin Trading」
星期三, 7月 02, 2008
貿易盈餘/赤字
舉個簡單例子,當國家A向國家B的出口(Export)大於由國家B進口(Import)之貨物和服務等值,國家A便是淨出口國,或是處於貿易盈餘(經常賬戶盈餘),如下:
出口等值 > 進口等值 --> 貿易盈餘
有幾點值得留意:
1) 全球的淨經常賬戶(Current Account)的總值應該是零,原因是所有出口國的貨物和服務最後由進口國消費。如果這個世界只有兩個國家(A和B),那麼A的淨出口值是等同B的淨入口值。
2) 有效率的貿易活動是對出入口兩國都有利(互利和雙嬴局面),原因是產品和服務可以於較高效益的地方生產/提供,亦即提高兩地對資源的利用效益(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3) 「商業本位(Mercantilism) #」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論是不合理,一個經濟的規模是以其所享有的生產力(Productivity)來量度,而非由淨出口而流入的黃金和白銀數量來量度。
4) 貿易盈餘/赤字不是唯一解釋一個經濟體系匯率強弱的原因,至少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5) 長期貿易盈餘/赤字與經濟強弱無正面關係。一些淨入口國(如美國和英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強勁,這亦證明上述的貿易互利論。
值得一提不少人認為眾亞洲地區(包括中國)不斷向美國出口,令美國的貿易赤字擴大,因此美元只會走弱,令外美國會有大量就業機會會流失去中國。事實又是如何? 還是留作下回分解吧!
# 16至18世紀期間,歐洲一直奉行「商業本位(Mercantilism)」,當時各國以貴價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來量度國家的財富。除此,商業本位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而一個國家的出口所帶來的淨貴價金屬流入等於入口者的財富流出。
然而,大量黃金流入西班牙(註: 16至17世紀的西班牙從南美洲的殖民地運入大量貴價金屬)不是令西班牙變得特別富有,而是帶來通漲。沒錯,貴價金屬的罕有特性一直支持其購買力。但短期間大量供應下,黃金的購買力難免下跌。
出口等值 > 進口等值 --> 貿易盈餘
有幾點值得留意:
1) 全球的淨經常賬戶(Current Account)的總值應該是零,原因是所有出口國的貨物和服務最後由進口國消費。如果這個世界只有兩個國家(A和B),那麼A的淨出口值是等同B的淨入口值。
2) 有效率的貿易活動是對出入口兩國都有利(互利和雙嬴局面),原因是產品和服務可以於較高效益的地方生產/提供,亦即提高兩地對資源的利用效益(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3) 「商業本位(Mercantilism) #」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論是不合理,一個經濟的規模是以其所享有的生產力(Productivity)來量度,而非由淨出口而流入的黃金和白銀數量來量度。
4) 貿易盈餘/赤字不是唯一解釋一個經濟體系匯率強弱的原因,至少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5) 長期貿易盈餘/赤字與經濟強弱無正面關係。一些淨入口國(如美國和英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強勁,這亦證明上述的貿易互利論。
值得一提不少人認為眾亞洲地區(包括中國)不斷向美國出口,令美國的貿易赤字擴大,因此美元只會走弱,令外美國會有大量就業機會會流失去中國。事實又是如何? 還是留作下回分解吧!
# 16至18世紀期間,歐洲一直奉行「商業本位(Mercantilism)」,當時各國以貴價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來量度國家的財富。除此,商業本位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而一個國家的出口所帶來的淨貴價金屬流入等於入口者的財富流出。
然而,大量黃金流入西班牙(註: 16至17世紀的西班牙從南美洲的殖民地運入大量貴價金屬)不是令西班牙變得特別富有,而是帶來通漲。沒錯,貴價金屬的罕有特性一直支持其購買力。但短期間大量供應下,黃金的購買力難免下跌。
星期二, 7月 01, 2008
匯率
不少人認為影響一個經濟體系的匯率(Currency)走勢有以下因素:
- 經濟強弱
- 利率
- 地方的政治和經濟風險
- 資源的控制權
- 貿易盈餘/赤字,即經常帳戶(Current Account)的正/負數
- 估值(Over/Undervalued),但要去估計公平匯率值(Fair Value)是十分因難的
其實,可以概括一句話道出其中要點: 一個經濟體系的匯率強弱(註: 相對另一個國家)正反映市場對其未來之「經濟展望以及信心」。
經濟增長
經濟持續增長是匯率轉強之其一原因,例如1960至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幾年的中國。
利率
兩地相對利率差距仍是另一原因。表面上來看,較高的利率是會較容易吸引定息(Fixed Income)投資者的資金,從而令當地的匯率轉強。然而,上述的「息差論」建基於一個假定,這就是除利率以外其他因素不變,尤其是政治、經濟和金融上之風險。
政治和經濟風險
1995年的墨西哥、1998年的亞洲以及2002年的阿根廷等大型金融危機是另一影響匯率的原因。在巨額外債加上之前過度的經濟擴張,後遣症是金融體系的倒塌。在轉弱的政府公共財政下,中央銀行通常被迫增加貨幣供應,直接後果是極高通漲(Hyper-inflation)以到外資撤離。在突然的風險提高的情況下,利率大幅上升(投資者要求較高的「Risk Premium」以補償「Default Risk」)匯率難免嚴重貶值。因此,高利率不一定等同強匯率走勢,作出任何定論之前是需要評估宏觀經濟風險。
資源的控制權
在高油價和高金屬價格下,控制這些資源的國家之匯率自然走強,例子如近年的澳洲和加幣。
貿易盈餘/赤字
下篇再詳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常帳戶本身並不能解釋匯率走勢。
- 經濟強弱
- 利率
- 地方的政治和經濟風險
- 資源的控制權
- 貿易盈餘/赤字,即經常帳戶(Current Account)的正/負數
- 估值(Over/Undervalued),但要去估計公平匯率值(Fair Value)是十分因難的
其實,可以概括一句話道出其中要點: 一個經濟體系的匯率強弱(註: 相對另一個國家)正反映市場對其未來之「經濟展望以及信心」。
經濟增長
經濟持續增長是匯率轉強之其一原因,例如1960至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幾年的中國。
利率
兩地相對利率差距仍是另一原因。表面上來看,較高的利率是會較容易吸引定息(Fixed Income)投資者的資金,從而令當地的匯率轉強。然而,上述的「息差論」建基於一個假定,這就是除利率以外其他因素不變,尤其是政治、經濟和金融上之風險。
政治和經濟風險
1995年的墨西哥、1998年的亞洲以及2002年的阿根廷等大型金融危機是另一影響匯率的原因。在巨額外債加上之前過度的經濟擴張,後遣症是金融體系的倒塌。在轉弱的政府公共財政下,中央銀行通常被迫增加貨幣供應,直接後果是極高通漲(Hyper-inflation)以到外資撤離。在突然的風險提高的情況下,利率大幅上升(投資者要求較高的「Risk Premium」以補償「Default Risk」)匯率難免嚴重貶值。因此,高利率不一定等同強匯率走勢,作出任何定論之前是需要評估宏觀經濟風險。
資源的控制權
在高油價和高金屬價格下,控制這些資源的國家之匯率自然走強,例子如近年的澳洲和加幣。
貿易盈餘/赤字
下篇再詳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常帳戶本身並不能解釋匯率走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