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四, 1月 03, 2008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作中,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年-1882年)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自然界一定律,「進化(演化)論(Evolution)」亦影響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跟隨「小獵犬號 (HMS Beagle)」的環球勘探航行(圖中地圖顯示航行路線),達爾文在1830年代在南美、南非以及澳大利亞三大洲記錄大量地理、化石、生物的數據。航行期間達爾文對於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並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在1838年,達爾文發表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這亦被稱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舉例說,「現代人類」亦是經歷多個世代從人猿演化而成。當然,演化亦是為生物物種增加其競爭力、以避免絕種(Extinction)。

後期達爾文發展「地擇論」,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比如地殼大陸移動或海洋隔開的島嶼,在夠長時間之後,物種產生了性狀特徵的差異,例子是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別。


值得留意,「自然選擇」一論當年在英國被教會視為「異端邪說」,原因是舊約聖經指出人類是上帝做出來,這與「從人猿演化而來」一說有很大衝突。在歐洲不受重視,反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說在中國十分受到歡迎。原因是十九世紀後葉,中國在清政府的無能下被列強瓜分; 新思維的知識份子(如嚴復)以天演一說認為只有增加國民的教育水平以及改變政制,中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生存。

另外,要說清楚兩點人們常誤解達爾文的地方:
1) 「演化論」並非否定上帝(造物主)的存在,科學研究通常是解答「如何(How)」,而非「原因(Why)」。雖然達爾文在中年後成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但他在「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指出他仍相信有一智慧的「第一因」,故此並不能說達爾文是一名「無神論者(Atheist)」
2) 達爾文不會同意希特拉的「優生種族論」,縱使「演化論」指出較高競爭力的生物物種具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在小獵犬號航行中,達爾文對於黑人被販賣成奴隸感到十分反感,從此可推論達爾文不會認同希特拉的惡行。


那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營運有何關係?

其實,自由市場(Free Market)在「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的調節下,每一天國與國、商與商、人與人之間每一刻存在競爭。另一角度看,這情況與自然界的「汰弱留強」有很大相似之處,亦合乎自然定律。

競爭力低的企業,在產品質素、價錢、成本控制不如對手下,結果是被市場淘汰。這亦再次佐證「選股票長線投資、擇具競力的優秀企業」為合乎自然定律的「王道」。

現代企業策略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亦多年指出「競爭力」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其一主要因素,波特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書中指出所有商業活動中所涉及的五項競爭因素(Porter's Five Force):

1)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Threat of the entry of new competitors)
4)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5)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Competitive rivalry)

2 則留言:

變幻原是永恒 說...

競爭力的確很重要, 除了要投資有競爭力的公司, 還要加強自己的競爭力.

阿爾伯特 說...

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