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四, 1月 03, 2008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作中,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年-1882年)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自然界一定律,「進化(演化)論(Evolution)」亦影響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跟隨「小獵犬號 (HMS Beagle)」的環球勘探航行(圖中地圖顯示航行路線),達爾文在1830年代在南美、南非以及澳大利亞三大洲記錄大量地理、化石、生物的數據。航行期間達爾文對於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並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在1838年,達爾文發表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也稱為天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這亦被稱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舉例說,「現代人類」亦是經歷多個世代從人猿演化而成。當然,演化亦是為生物物種增加其競爭力、以避免絕種(Extinction)。
後期達爾文發展「地擇論」,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比如地殼大陸移動或海洋隔開的島嶼,在夠長時間之後,物種產生了性狀特徵的差異,例子是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別。
值得留意,「自然選擇」一論當年在英國被教會視為「異端邪說」,原因是舊約聖經指出人類是上帝做出來,這與「從人猿演化而來」一說有很大衝突。在歐洲不受重視,反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說在中國十分受到歡迎。原因是十九世紀後葉,中國在清政府的無能下被列強瓜分; 新思維的知識份子(如嚴復)以天演一說認為只有增加國民的教育水平以及改變政制,中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生存。
另外,要說清楚兩點人們常誤解達爾文的地方:
1) 「演化論」並非否定上帝(造物主)的存在,科學研究通常是解答「如何(How)」,而非「原因(Why)」。雖然達爾文在中年後成為「不可知論者(Agnostic)」,但他在「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指出他仍相信有一智慧的「第一因」,故此並不能說達爾文是一名「無神論者(Atheist)」
2) 達爾文不會同意希特拉的「優生種族論」,縱使「演化論」指出較高競爭力的生物物種具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在小獵犬號航行中,達爾文對於黑人被販賣成奴隸感到十分反感,從此可推論達爾文不會認同希特拉的惡行。
那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營運有何關係?
其實,自由市場(Free Market)在「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的調節下,每一天國與國、商與商、人與人之間每一刻存在競爭。另一角度看,這情況與自然界的「汰弱留強」有很大相似之處,亦合乎自然定律。
競爭力低的企業,在產品質素、價錢、成本控制不如對手下,結果是被市場淘汰。這亦再次佐證「選股票長線投資、擇具競力的優秀企業」為合乎自然定律的「王道」。
現代企業策略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亦多年指出「競爭力」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其一主要因素,波特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書中指出所有商業活動中所涉及的五項競爭因素(Porter's Five Force):
1)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2)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3)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Threat of the entry of new competitors)
4)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5)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Competitive rivalry)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2 則留言:
競爭力的確很重要, 除了要投資有競爭力的公司, 還要加強自己的競爭力.
很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