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三, 1月 09, 2008

國富論


由蘇格蘭哲學家(註: 當時經濟學一詞還未普及)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如圖)於1776年寫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影響之後數百年的全球經濟發展。

16至18世紀期間,歐洲一直奉行「商業本位(Mercantilism)」,當時各國以貴價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來量度國家的財富。除此,商業本位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一個國家的出口所帶來的淨貴價金屬流入等於入口者的財富流出。

故此,當時航海強國,如西班牙,盡量在「新大陸」(即拉丁美洲)搜刮商品類資源,尤其是黃金。另外,商業本位的思考認為淨出口國家相比淨入口國家較為富有,原因是出口國能賺取更多的財富(例如以黃金和白銀鑄造的硬幣)。

然而,大量黃金流入西班牙,其後果不是令西班牙變得特別富有(相對其他歐洲國家),而是通漲(Inflation)! 沒錯,貴價金屬的罕有特性一直支持其購買力。但短期間大量供應下,黃金的購買力難免不下跌。

隨著「黃金等於財富」一論出現問題,以亞當史密夫為首首的經濟學專家開始重新思索「財富」的意思; 正如國富論一書中提及,一個國家的財富在於其「生產力 (Productivity)」,而黃金及貨幣(不論是以金屬鑄造的硬幣或是鈔票)只不過是量度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工具。

當然,硬幣和鈔票讓人民、商家及政府購買生產力,其價格亦隨時間而波動。當貴價金屬及人為性紙鈔的供應大增,通漲只是唯一結果。如佛利文(Milton Friedman)所指,治療通漲的方法是減少鈔票的供應。

針對商業本位理論的經濟零和論,亞當史密夫以「分工合作(Divison of Labour)」一見解來回應。在市場的「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下,國家內的資源(人力及物質)分佈更為有效率,從而提高國家的總國民生產力(GDP)。原理是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專長,如果各人集中發展其長處,而以自己的剩餘生產力(註: 以薪金量度)去交換自己不擅生產的物資和服務,會達成「多贏局面 (Win-win Scenario)」

推至國際層面,每個國家有自身的長處,故此集中生產自己擅於生產的產品及服務,再通過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去交換自身不擅生產的東西,而這種貿易關係應能提高經濟的效率。


除了奉行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外,國家富強之法如下 (不少與經濟增長差不多):

- 有效的商業(合同)法制度,以保障營商者及工人的利益。
- 廉潔的政府,再加上穩定政治環境。
- 合理而不高的稅率。在較高的儲蓄率(低稅率)下,國民能將資金存進銀行或通過金融體系投資於債券、股票或是貨幣市場。
- 金融體系的資金可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資金用以投資。
- 投資的直接影響是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率。在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力下,國民提高各自能「支配的生產力」,而消費後剩餘的儲蓄在將來再度投入國家的資本投資。

上述週期不斷延續。簡單而言,國家長期財富始於有效的「儲蓄」和理性的「投資」,個人理財亦何嘗不是如此??

4 則留言:

Unknown 說...

層次分明唔錯...但結論似還未點出依十幾 年日本還未能走出經濟既困局...Albert 兄你認為日本差 D 咩?

阿爾伯特 說...

Mud我地係日本人咩??

講明先,呢篇野泛指"國富",並無意特別談論任何國家.....

日本大把入口保護政策,多年銀行壞帳問題又不肯面對市場(雖然近年政府銳意改革)。

淨係呢兩樣,足以阻礙其經濟復蘇。

Unknown 說...

Albert 兄呢篇係國富嘛...咁結論應該係咩國家都適合,唔係日本人或唔係日本人既關係...讀歷史既朋友都未必係讀本國既
歷史

Project 係依個國度, 人地既失敗就係前車可鑑囉...其實好多國企都有相當保護主義既色彩...

HAHAHA 說...

人有上智下愚,講多無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