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日, 2月 22, 2009

英國

正如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文章所指出,英美兩國一直依靠的優勢是較為成熟和具彈性的系統,以及兩國多年累積下來的其他Intangible Assets,舉例是法制、較具效率的政府和私人企業、較高的教育知識水平,以及研發和創新能力。

毫無疑問,美國的金融系統犯了錯誤,2006至2007年將房地產泡沫問題複雜化,造成全球的金融危機。

然而,正當經營不善(過度進行高風險的投機活動、涉及太多高風險的業務、同時亦忽視風險管理)的西方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相繼倒閉、被收購或者被國有化,西方金融系統的風波可能將快告一段落。

同時間,一直堅持審慎經營的穩健金融機構,無疑是中長遠的受惠者,當然大家亦要密切觀察事情的進展。

值得一提,英國政府和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在今次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反應算是高效率的。英國政府以較快的速度推行振興經濟措施以及國有化經營不善的銀行,而英倫銀行的減息行動無疑是「快而狠」。

結果是今英鎊迅速貶值,亦令不少之前看淡美元的人士忽然看淡英鎊。正當不少人看淡英鎊之際,其實英鎊可能已經到底(16年底位),而美元的強勢僅是走了一半。

下一波會受貶值的貨幣很有可能是歐羅(EUR)、日圓(JPY)以及其他亞洲貨幣。別忘記,歐洲和日本同樣是面對相似的經濟下滑問題,而兩個經濟體系同樣是以「拖泥帶水」的態度出手推出經濟措施及減息行動。更有趣的是,俄羅斯和東歐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影響歐洲,而日本亦難以免疫於南韓和一些亞洲國家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匯率的迅速貶值,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造成,其實有助穩定成熟經濟之出口活動 (新興市場則是另一故事模式)。

或許,今次英國能夠「爆冷」跑先復蘇,或者是與美國和中國同步。

------------------------------------------------------
別小看美英經濟的反彈能力
(Financial Times; 19 Feb 09)

經歷過住房熱潮和金融崩潰之後,人們普遍認為英語國家將陷於窮困潦倒。看跌美國的人士提出,日益惡化的財政狀況降下了美國霸權時代的帷幕,新的現實是,美國經濟相對他國的下滑將不斷加速。

許多人士預言,由於高端金融供過於求,英國將陷入曠日持久的衰退,相對歐元區經濟大國的表現也將墮入可悲的落後境地。普遍觀點認為,這場衰退中的贏家將是那些擁有經常帳戶盈餘和巨額外匯儲備的高儲蓄國家。

這個觀點與日本和德國最新公佈的、嚇人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季度資料存在出入。與此相應的還有美國海軍上將鄧尼斯•布雷爾(Admiral Dennis Blair)上周公佈的美國情報界年度威脅評估。


這表明,經濟衰退是一場相對遊戲;而且歷史證明,美國在應對衰退方面比多數國家都更為嫺熟,因為美國追求開放、發達技能與流動能力(Mobility)的傳統,使該國在徹底改造自身方面處於比競爭對手更加有利的地位。

沒有人能夠完全肯定美國需要多久才會擺脫困境。可是,如果美國確實擺脫了困境——儘管市場對美國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最近公佈的計畫反應並不樂觀,但這無疑仍是最合理的猜測——該國經濟將再次顯露出十足的彈性。

美國經濟相對亞洲國家(日本除外)的下滑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發展中國家享受著追趕性增長的益處。但是,如果在下個經濟週期內歐元區的經濟表現勝過美國,我情願投筆認輸。

英國的地位沒有那麼強勢,相當重要的原因在於,英國經濟過於依賴金融服務業,而該行業如今必須收縮規模。但除了有關技能這一點以外,適用於美國的論點同樣適用於英國。

與擁有住房市場遺留問題和/或競爭力問題的西班牙、愛爾蘭或義大利等歐元區經濟體不同,英國的匯率彈性有助其恢復經濟平衡。英國的勞動力市場同樣更加富有彈性。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前合夥人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等人曾問,英國打算拿什麼來賣。我的答覆是,你們提出了一個錯誤的問題。經濟衰退中的問題是有效需求,而不是供應。現階段與上世紀80年代初存在很強的相似之處,當時在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任內,英國的工業基礎出現了衰落。那時候,沒有人能夠預見英國會出現什麼東西來替代製造業,但這些東西真的出現了,尤其是在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中。

儘管當前存在各種問題,但英國比歐元區更接近於市場經濟。我猜測,相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那些擁有巨額經常帳戶盈餘的高儲蓄國家,英國經濟的反彈會更早、更強勁。

這一結論當然適用於德國。除了其銀行業承受著比預期更為嚴重的衝擊外,可以說,由於出口依賴,德國經濟比英國更為失衡。當美國不再充當全球經濟的最後借款人和消費者,而英國等其它赤字國家開始重建儲蓄並恢復對外帳戶的平衡時,依賴出口這一點就很致命(對日本來說也是如此)。當貿易衝突把全球推向顯性和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時,這一點就變得更加致命。

德國人對英國狂熱的凱恩斯主義提出了批評。然而,如果不施行大為寬鬆的財政政策,很難想像還有什麼能把各國從嚴重衰退中解救出來。實際上,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大國都不可能不嚴重削弱自己的財政狀況,就從這場創傷中恢復過來。中國可能是個例外,它在開始自救時擁有巨額預算盈餘和較低的公共部門債務。

9 則留言:

亞羊 說...

英國今天這麼慘,都是去年美國銀行間借唔到錢,即到LIBOR提錢....

今天還錢回英國??難...上加難...

暫時除了金外,亞羊最睇好糧食...

米,小麥....
中國天旱,佢現在大量向外採購.
各位.....失業人仕
睇下卡通片,喜羊羊與灰太狼.

咩... 咩... 咩...

阿爾伯特 說...

難得閣下的"祝福" :)

You'll Never Walk Alone 說...

你提到國有化,其實我認為美國現在不應於購買毒資產方案上struggle 太久,長痛不如短痛,把銀行國有化應是較可行方案

金融機構的balance sheet 是核心問題,一旦未搞好,點幫業主供樓、減稅及增加開支都無法令經濟真正復甦

阿爾伯特 說...

Kevin:

1) 英國銀行股
2) 美國銀行股
3) 美國保險股
4) 中資銀行股
5) 中資保險股
6) 亞洲銀行股(不計中資)

以上六類股票,如果要閣下Set次序,想知您的看法如何:
1) 風險高低(由低風險至高風險)
2) 1年內回報 (由高回報至低回報)

Thanks!

:)

ckm001 說...

我認為以風險計, 中資保險股最低
如果以一年回報計, 以亞洲業務為主的銀行可能回報最高

今次的金融海嘯已經走到中段
如果過埋東歐各國的債務危機
而美國的救市方案又行得通
現在下注優質的金融股
未來兩, 三倍的回報輕易達到

觀察者 說...

阿爾伯特兄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難題,先回答一半,還在思索答案中....
1) 風險高低:6>4>5
2) 1年內回報:5>4>6
呵呵,難怪我只留下2628,但也只放心小量持有,大舉買入時機還可以等...

想聽聽阿爾伯特兄的看法?

若缺齋老人 說...

我對中國係咪真係可以領先復甦本有疑問:畢竟現在中國都是以第二工業支撐,而市場正係帝、歐二洲,復甦時間只怕係滯後於客戶而非領前!

You'll Never Walk Alone 說...

首先是一些clarification。我對英國和美國銀行的分別無太深入的暸解,我會把它們作同一group處理。公平比較起見,我把那些大有機會被國有化/破產的銀行如Citigroup及RBS等exclude出去,因為相信它們差不多已沒有投資價值。作比較的都是那些公認的海嘯後贏家如Wells Fargo、JP Morgan 及HSBC等。對亞洲的銀行我不太熟悉,就把它們當作香港本土銀行算。把風險和回報分開排會比較困難,我會把它們一併處理。

中資保險股向來是我的頭號選擇,無壞帳風險可算是business model的一項優勢。

中資銀行股方面,中國雖很有機會率先步出困境,所受創傷也遠比其他地區輕。但未來兩三年很難重見06-07年的高增長。國家要保8,多少也須sacrifice銀行業的利益。

美國及歐洲方面,幾可肯定金融海嘯的創傷需一段長時間復元;而各國收緊對金融業監管,亦是一大不明朗因素。

但睇番price/book,當經濟一至兩年後回復平穩,這批海嘯後贏家的upside較中資銀行股高。

以一年為investment horizon,我會選中資銀行股;但以兩年計,國際級的海嘯後生還金融企業似乎更有吸引力。除宏利以外,我對其他的國際保險股無特別研究。但擔心,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對保險股是一個結構性負面因素。

香港銀行股方面,似乎不太吸引,long term growth 又比不上祖國的counterparts,而turnaround recovery play 來說,又比不上美國的同業。

阿爾伯特 說...

Kevin:
多謝你的分享和時間,箇中有一定的參巧價值 :)

齋兄:
閣下的大局觀,與我的看法有不少相近的地方

Andy:
亦是一個合理的說法

CKM:
正面樂觀態度是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