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一, 4月 27, 2009

香港樓市

一般而言,本地樓市與股市有一定的關係性,即使在時間上樓市的走勢通常滯後於股市。

中短期而言(1至3個月),在09年第1季本地股市的升浪(能否持續則是另一議題)、以及炒家重投市場,可能有機會推動樓房價格。

然而,小陽春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可能從近星期一些大型發展商的行動便有所啟示 ----> 出貨

星期四, 4月 23, 2009

風力發電

相對太陽能而言,現時風力發電在技術上以及成本效益上較為成熟和具實用性。

相對傳统火力發電而言,風力發電較前者為潔淨。在成本效益而言,近年風力發電的成本並不算太過昂貴,並為相關企業帶來一定水平的盈利。

或者這亦能解釋為何全球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維斯塔斯(Vestas; 2007年全球市占率達27%)近年於中國大力投資,並努力實現零部件供應鏈的本土化和定制化。

在中國市場,現時超過75%的新增裝機容量訂單被國內的渦輪機製造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等)獲得。

在強大的綠色能源需求下,相信風力發電市場在未來5年的增長率將會十分強勁

而未來中國的風力發電市場主要由5至7間企業占有大部份的市場,正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 「考慮到全球市場上入流的製造商僅有不到十家,整合是遲早的事——中國最多只需要七家。」

值得留意,中短期的供過於求情況可能亦是一項風險。中國在將所有新渦輪機連上電網方面存在嚴重滯後,這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尤其在內蒙古。

----------------------------------------------------------------
分析:丹麥風力“刮”向中國
(Financial Times; 20 Apr 09)

對於用在中國的產品,全球最大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維斯塔斯(Vestas)正努力實現本土化和定制化,希望借此保持對積極進取的中國競爭者的領先地位。

儘管這家在哥本哈根上市的企業看到,在中國市場迅猛擴張之際,自己的全球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其首席執行官迪特萊烏•恩格爾(Ditlev Engel)上周仍堅稱,自己不會打價格戰。在中國市場,超過75%的新增裝機容量訂單被國內競爭對手得到了。

“從長期來看,我們為大型電廠提供的產品,將使它們獲得最低的單位發電成本,”恩格爾在維斯塔斯位於內蒙古的新工廠接受採訪時說道。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風能熱潮的中心地區。

據中國風能協會(China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稱,中國去年的總裝機容量增長一倍以上,超過了1.2萬兆瓦,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風力渦輪機市場,增速是世界其他地區增速的3倍以上。

大部分增長出現在內蒙古:那裏草原遼闊,人口稀少,傳統上遍佈著牛羊。如今,那裏的渦輪裝機容量為3735兆瓦,差不多是中國總容量的三分之一。

2007年,維斯塔斯的全球市場份額為27%,較幾年前逾30%的比重有所下降。

去年,維斯塔斯占中國新增總容量的比重為9.6%,成為中國最大的外國供應商。

不過,這與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成就相形見絀。華銳風電(Sinovel)、金風科技(Goldwind)和東方汽輪機(DEC)這三大中國本土渦輪機製造商各占了近20%的新增容量。

中國政府計畫在2020年前使全國風力裝機容量達到3萬兆瓦。在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驅動下,大量其他公司湧入了中國風電業;目前有超過70家企業生產風力渦輪機。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考慮到全球市場上入流的製造商僅有不到十家,整合是遲早的事——中國最多只需要七家。”此外,中國在將所有新渦輪機連上電網方面存在嚴重滯後,這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尤其在內蒙古。發改委是中國主要的經濟政策制定者。

維斯塔斯正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為了與本土競爭對手相抗衡,這家丹麥公司已將其90%的供應鏈本土化。

維斯塔斯還通過自己的部分中國工廠為亞洲其他市場服務,以此從降低要素成本中獲益。

在位於呼和浩特的新工廠,維斯塔斯計畫針對內蒙古風力強度穩定在低至中級的情況,製造一種尺寸較小但葉片較大的渦輪機。恩格爾表示:“這是我們首次為哪個市場定制一種產品。”

對於通常沒有良好道路、地勢不平的安裝地,該公司還提供29米長的葉片和笨重的渦輪機的免費運輸服務。特製渦輪機開發團隊技術主管埃貢•伊貢•波爾森(Egon Hygom Poulsen)表示:“在歐洲,風塔可以建在容易出入的耕地上,但在中國卻不行。”

維斯塔斯計畫於4月28日發佈第一季度業績報告。該公司去年實現收入60億歐元,淨利潤為5.11億歐元(合6.74億美元)。

----------------------------------------------------------------
丹麥風力渦輪製造商搶灘中國市場
(WSJ; 22 Apr 09)

由於急切地想抓住中國日漸發展的風力發電市場﹐丹麥風力渦輪製造商Vestas Wind Systems A/S正在擴大生產﹐並剛剛在中國內蒙古設立新廠﹐生產為當地狀況專門定做的葉片更大的渦淪。

Vestas中國業務總裁安德生(Andersen)接受採訪時說﹐新的工廠將在年底達到最大產能﹐屆時可年產渦輪800臺。

中國國家能源局官員方君實週一說﹐受要求發展清潔能源的政令推動﹐中國風力發電行業正在飛速發展﹐到2020年發電容量將達到1,000億瓦﹐比最初的目標高出兩倍以上。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環境污染不斷惡化﹐對此﹐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提高替代能源的能量產出。雖然煤炭還將在能源結構中長期佔據主導位置﹐但風能領域的發展速度已經令業內人士也為之驚嘆。

中國目前每年發電量為7,000億瓦﹐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風力發電(約125億瓦)﹐但這已經高於早些時候的目標﹐即到2012年風力發電量達到100億瓦。

方君實說﹐到2020年﹐中國發電總量預計將達到14,000-15,000億瓦﹐其中火電廠約佔9,000-10,000億瓦。

中國製造商目前把持著國內風力渦輪市場大約四分之三的份額﹐但Vestas這類外國廠商正極力打入中國市場﹐宣稱自己擁有更好的技術﹐產品能效更高、更為可靠﹐因而從長遠看可提供更高的回報。Vestas去年在中國佔有大約10%的市場份額﹐中國是該公司第二大市場。

2005年進入中國時﹐Vestas僅有45名在華員工﹐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公司在華員工人數將超過3,000人。自2005年以來﹐這家公司已經在工廠及相關設施上投入了5.5億美元。

安德生說﹐我們對於在中國的發展雄心勃勃。

不過﹐雖然中國政府承諾要大力發展風能﹐其發展速度超過計劃中的核能﹐但在風力發電場的管理以及將它們接入國家電網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中國風力條件最好的地方位於內蒙古偏遠地區﹐與煤炭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地區相距不遠﹐但離上海和深圳這類急需電力的沿海中心城市卻有數千里之遙。

這種情況令一些風力發電場進退兩難﹐不過中國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包括對國家電網進行升級的項目﹐這可能有助於緩解這些問題。還有一些風力發電開發商抱怨中國只看報價的投標體系﹐這種體系會優先選擇報價最低的投標商﹐而不是最環保的技術﹐這樣一來﹐風力在經濟上就沒有優勢。不過﹐安德生說﹐如果開發商瞭解他們的能源產出的長期成本﹐上述體系還是可以發揮作用。

安德生說﹐Vestas的新型渦輪V60是首個專門為特定市場(內蒙古)開發的渦輪﹐並經過了精心設計﹐即使在崎嶇的路段也可以用很方便地用卡車裝運﹐並能在風力較低的狀況下運行。

2007年﹐Vestas生產的渦輪總產能達5000兆瓦。該公司計劃到2010年將產能提高一倍。去年該公司在中國銷售的渦輪總發電產能為600兆瓦。

星期四, 4月 16, 2009

中國的經濟增長力度

近日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及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發現中國的就業增長和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出口。因此每當出口增長每出現10%的下滑,GDP增幅就會下降2.5%。

因此歐美市場的疲弱消費所引致的中國出口下跌,有可能於09年5月至8月份其間影響中國的就業以及內部消費。中國出口增長已從2008年第三季度的增長20%,跌至今年迄今的萎縮20%(按年變化)。

這亦解釋為何一些國際性超國家(Supranational)的經貿財金組織,例如OECD、Asian Development Bank以及World Bank等,自2009年3月起開始調低對中國以及亞太區的2009年經濟預測。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於2009年3月31日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7%﹐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遠遠超過此前預期。亞洲開發銀行曾在去年12月份公佈的半年度《亞洲經濟觀察報告》(Asia Economic Monitor)中預計﹐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2009年經濟將增長8.2%。

值得注意,在中央政府的大量基建投資以及國有銀行加大放貸力度下,2009年中國GDP增長應能至少維持5%,但是經濟放緩以及企業盈利率下降的風險仍然值得留意。

-----------------------------------------------------------------
中國出口依賴有多大?
(Financial Times; 16 Apr 09)


隨著中國出現初步的經濟回升跡象,有關這個新近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國家可能使自己與美國經濟脫鉤的理論再次浮現。這種脫鉤論在去年秋季全球經濟下滑期間曾顯得愚蠢。

但是,中國要想與全球放緩真正“脫鉤”,它將需要表明,自己的增長並非依賴出口。

出口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圍繞出口在中國經濟驚人擴張過程中的角色展開爭論。

中國經濟今年的表現,包括週四公佈的首季GDP資料,將有助於回答上述問題。

這是一個關鍵的議題。得益於積極的政府政策,預計中國經濟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出現反彈。但是,對於中國是否將恢復8%-9%的年增長趨勢,抑或將在一段時期內面對相對遲緩的擴張,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出口究竟有多重要。

有一派觀點認為,近年中國經濟增長大部分是由國內需求、而非出口推動的。

瑞銀(UBS)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辯稱,只有大約8%的勞動力實際上受雇於出口行業,而且即使在中國近年貿易擴張巔峰時期,淨出口也只占經濟增幅的六分之一左右。“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中國都是受出口影響最小的亞洲經濟體之一,”他表示。

雖然中國的總體出口數字龐大,但一些研究者相信,這些資料嚴重誇大了出口部門的重要性,理由是中國的許多出口工廠只是組裝在其他地方製造的部件。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蘋果電腦(Apple)的iPod。去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和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Irvine)的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份相當說明問題的研究論文,描繪了iPod製造過程中的經濟增加值。雖然該產品從中國工廠出廠時價格達到150美元,但他們估計,其中僅有約5%實際上是在中國創造的,因為關鍵元件都是進口的。此外,中國工人在該產品整個製作過程所支付的工資總額中,僅得到大約2%。

“通過在中國組裝,產品的增加值很可能最多也只有幾美元,”葛列格•林登(Greg Linden)、傑森•德崔克(Jason Dedrick)和肯尼斯•克萊默(Kenneth Kraemer)總結道。

一些研究者辯稱,受出口的影響相對較小,是2001-02年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時,中國僅受到輕微影響的原因所在。

然而,自去年秋天中國經濟隨著全球危機的加深而急轉直下以來,上述結論受到了嚴密審議。按照有些計算,中國去年末季GDP環比持平。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與科技股泡沫破滅進行對比是站不住腳的。自那時以來,中國的出口機器已快速擴充,在GDP中所占份額大致上已經翻番。其結果是,歷史模型或許毫無價值。甚至連政府官員也承認,對於中國經濟與出口之間的聯繫有多緊密,人們缺乏共識。

推算出口重要性的最新努力,帶來了一些戲劇性的結論。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的崔曆和兩位同事採用中國內地各省政府的資料,來計算出口給工廠投資、就業和消費帶來的“溢出效應”。

他們發現,近年中國的就業增長和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出口。他們的結論是,出口增長每出現10個百分點的下滑,GDP增幅就會下降2.5個百分點。

鑒於中國出口增長已從2008年第三季度的增長20%,跌至今年迄今的萎縮20%,這是一個非常悲觀的結論。他們表示,疲弱出口的經濟影響“遠大於僅考慮出口直接影響時的情形”。

對中國外部處境感到擔心的另一個理由是,該國仍有巨額經常帳戶盈餘,接近GDP的8%。儘管經歷危機,今年首季的盈餘仍高於去年同期。

短期而言,這實際上將幫助推高總體增長數字,因為將會有淨出口的貢獻。不過,隨著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縮小,一些經濟學家擔心,中國仍可能面對一次外部帳戶的痛苦調整。

“全球衝擊已掃除了世界上許多宏觀經濟失衡,”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布拉德•塞澤爾(Brad Setser)表示。“但中國的貿易順差仍繼續上升。”

星期三, 4月 08, 2009

香港電車公司

談電車的、乘電車的不一定是「電車男」,還可以是一群多年享用電車服務的市民,而香港電車的服務已經超過100年(香港電車的服務自1904年起至今)。

一直持有「香港電車(Hong Kong Tramways)」的九龍倉(4 HK),剛宣布將50%股權賣給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而作價介乎HK$100M至HK$1B之間,就當是HK$400M至HK$600M。

據了解,香港電車2008年車票收入約HK$150M,還有HK$50M的廣告收益,2008年廣告收益增長較為顯著,錄得小額盈利。

可能大家有興趣知道為何九龍倉會將50%香港電車股權賣出,而為何電車公司在多年微利下(甚至可能有些年份會虧損)仍沒有加車費(自1998年起電車收費一直是HK$2)?
- 九龍倉從香港電車獲得最大收益(九龍倉於1974年收購香港電車),相信是前身為電車廠的銅鑼灣「Time Square」商業地產發展
- 因此有可能即使電車業務不能獲取大額盈利,仍無傷大雅
- 然而,有可能九龍倉欲以付出有限的力氣令電車業務(尤其是廣告收益)的盈利能力上升,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將經營權(以及部份股權)交給專業的運輸集團。


相信新股東「威立雅運輸集團」接手經營後,會優化電車的經營模式,以便增加廣告收益。威立雅運輸集團計劃由中環天星碼頭至會展中心,興建一條旅遊電車循環線,並放進6代的電車,包括第一代的單層電車。

筆者亦估計即使將來每程電車車資由HK$2增加至HK$2.5(甚至是HK$3.0),亦會仍然是收費廉宜的交通工具,並不會大幅影響乘塔電車的人數(Demand Inelastic)。

不排除「電車公司」未來的一年收入增加走HK$250M至HK$300M不等(2008年收入為HK$200M,並假設僅能收支平衡),這亦暗示每年新增的盈利為HK$40M至HK$80M不等。

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能分攤的每年盈利為HK$20M至HK$40M(平均每年盈利為HK$30M),以HK$300M至HK$700M的價錢買入50%香港電車的股權,亦暗示13.3至20倍市盈率(預計平均市盈率為16.7倍),作價亦算是合理。

別忘記電車公司未來的實際盈利可能比預期為高,而上述的估計工作僅能以有限的數據為預測的假設。


1988年香港電車的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bLk3PCaqg&feature=related)



第一代的電車圖片(1904)
(First-generation tram was single-deck. It appeared on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in 1904)



較為現代的電車圖片

------------------------------------------------------
電車引入法國股東發展新線
(明報)4月7日 星期二 21:55
九倉出售電車一半股權予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涉款數以億元計,威立雅即日起接管電車的營運工作。

九倉運輸投資有限公司與威立雅運輸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經營電車業務,各佔一半權益。公司董事易志明表示,他們引入威立雅集團,是希望獲得對方豐富管理經驗,因集團在全球28個國家有經營交通運輸業務。

易志明指出,威立雅對於本港的窄軌電車,有豐富的營運經驗,兩年多前與九倉商討合作,最終達成協議。威立雅即日起,接管電車的營運工作,他們強調,短期沒有改變電車的票價,保障電車服務的質量及安全,他們更稱讚本港電車有長久歷史及有效率,無意改變其外型。

威立雅高層在記者會上被問及威立雅入股電車5成股權所涉的款項,他們指出,不能透露細節,只表示,價錢介乎雙位數至三位數百萬歐元,即1千萬歐元(約1億港元)至1億歐元(10億港元),但他拒絕說出具體數字。

電車引進新股東後,才展開新的擴展大計,易志明在記者會上透露,公司曾希望在中環灣仔填海區,興建電車系統的計劃,他們經過初步的研究,認為計劃是可行的。他們計劃由中環天星碼頭至會展中心,興建一條旅遊電車循環線,並放進6代的電車,包括第一代的單層電車,吸引旅客。

星期五, 4月 03, 2009

否極泰來

當壞消息已經出盡後,包括經濟下滑、美國本土汽車銷售不濟、來自日本同行的競爭、長期偏高的員工成本、甚至連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 GM US)亦接近破產邊緣之際,只要出現一些好消息(或者是比預期沒有那麼差的事情發生),美國汽車股(或者是相關的股票)可能會出現否極泰來的情況。

潛在的中短期好消息:
1) 偏高員工成本之長期結構性問題有望解決,亦即結構性的營運改革
2) 政府注資(先決條件亦是汽車企業為第1點的問題作出改革方案)
3) 好車廠,壞車廠的分開營運計劃
4) 美國本土汽車可能銷售見底
5) 環保電動車的推出

-----------------------------------------------------
美國汽車製造商初見希望之光
(WSJ; 2 Apr 09)

儘管數據顯示3月份汽車銷量再次大幅下滑﹐但汽車製造商週三卻表現出了一絲樂觀情緒﹐稱他們看到了這個行業可能正在觸底、復蘇即將開始的跡象。

所有大型汽車製造商的銷量都比去年同期至少下降了36%。Autodata Corp.的數據顯示﹐美國市場的轎車和輕型卡車總銷量為857,735輛﹐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不過這高於2月份688,909輛的銷量﹐而且還是去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2月份銷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1%。

受到密切關注的折合成年率的銷售量為986萬輛﹐大大低於幾年前1,600萬輛以上的通常水平﹐但高於2月份的912萬輛。

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集團副總裁卡特(Bob Carter)在一個電話會議上說﹐我相信我們正處在汽車業觸底的過程中。卡特說﹐豐田3月份銷售量比2月份增長了18%﹐這可能是已經觸底和一些樂觀情緒正在回歸市場的非常初步的跡象。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高級銷售分析師迪吉瓦尼(Michael DiGiovanni)說﹐他預計第二季度汽車銷售將出現“非常﹐非常穩定的回升”。他稱這是市場轉好的最初的跡象。克萊斯勒公司(Chrysler LLC)副董事長兼總裁普萊斯(Jim Press)說﹐市場開始出現一線生機﹐需要像幼苗那樣加以呵護。同通用汽車一樣﹐克萊斯勒也在從政府尋求更多的援助。

3月份銷量的上升也得益於對汽車租賃公司等批量購買客戶的銷售。通用汽車稱﹐共向集團客戶出售了36,000輛汽車。這個數字低於上年同期﹐但高於2月份。

據知情人士說﹐克萊斯勒共向集團客戶出售了約30,000輛車。隨著對個人消費者銷售的急劇下滑﹐豐田汽車和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 Motor Co.)等外國汽車製造商在過去一年里也加強了對集團客戶的銷售。對集團客戶銷售的利潤往往低於對普通消費者的銷售。

向買家提供的高額優惠也推動了3月的銷售。根據網站Edmunds.com的數據﹐汽車製造商在3月份每售出一輛汽車平均就提供了創紀錄的3,169美元的優惠。這個數字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33美元﹐增幅高達30.1%﹐比2月份增加了171美元﹐增幅為5.7%。

汽車製造商認為﹐經濟的先行指標表明需求可能在第二和第三季度有所回升。

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經濟學家莫里斯(Emily Kolinski Morris)在談到消費者信心企穩的報告時稱﹐我可以說﹐我們這幾週已經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經濟衰退的步伐可能正在放緩。2月份的新屋開工數也出現了增長。

福特汽車的管理人員說﹐積極的跡象還包括二手車價格的上漲﹐市場上更多的現金買家﹐以及預計能夠提振集團銷售的政府和其他大規模汽車買家將重返市場。

不過莫里斯指出﹐信貸狀況、汽車業重組的風險﹐以及消費者心理看來都可能對汽車業的銷售結果產生了影響。目前這個結果比根據歷史表現的任何模型所能預測的結果都更糟糕。

3月底時奧巴馬總統拒絕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的復蘇計劃﹐並談到可能會進行破產重組。還不清楚這會對總體銷售有何影響。但福特汽車銷售分析師皮帕斯(George Pipas)週三向分析師和記者表示﹐上週我們的確看到情況已開始好轉。

星期四, 4月 02, 2009

重申黑馬之選

黑馬的味道,看來越來越濃,其有效率而具彈性的貨幣以及財務政策或許開始見效,雖然一切仍是言之尚早。有一點值得留意,英鎊可能已經見底,弱英鎊正發揮其作用。

--------------------------------------------------------------------
Pound Climbs Against Euro After U.K. Manufacturing Index Rises
(Bloomberg; 1 Apr 09)

By Kim-Mai Cutler

April 1 (Bloomberg) -- The pound advanced to its strongest against the euro in two weeks after a U.K. manufacturing index climbed in March to the highest level in five months.

The British currency also rose for a second day versus the dollar as world leaders arrived today for the Group of 20 summit in London, where they aim to formulate plans to overcome the global recession. Gilts advanced after the U.K. sold all 3.5 billion pounds ($5 billion) of six-year notes at an auction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bought the same amount of securities as part of an asset-purchase program designed to lower borrowing costs.

“Euro-sterling in the mid-to-low 90s is very, very overvalued,” said Martin McMahon, a Zurich-based currency strategist at Credit Suisse Group AG. “This quarter is probably the final leg of sterling weakness.”

The British currency advanced to 91.74 pence per euro by 5:45 p.m. in London, from 92.56 pence yesterday, and traded at 91.55 pence earlier, its strongest level since March 16. The pound rose to $1.4412 from $1.4323.

An index based on a survey of factories climbed to 39.1, from 34.7 in February,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and Markit Economics said today.

The pound has risen almost 1 percent against the dollar in the past month as policy makers announced the unprecedented step of printing money to buy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debt to lower borrowing costs as part of so-called quantitative easing.

Gilt Sale
“So far, sterling hasn’t suffered markedly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quantitative easing operations and we see the pound making gains, especially against the euro, as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looks increasingly likely to implement its own bra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Gareth Berry, a strategist at UBS AG in London, wrote in a note to clients today.

The U.K. sold all the six-year gilts in its first offering of non-inflation linked bonds since failing to find enough buyers at an auction last week. The Debt Management Office, which oversees bond auctions on behalf of the Treasury, received 2.23 times as many bids as securities offered.

The note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gilts the Bank of England is buying as part of its so-called quantitative easing program. The central bank pledged on March 5 to buy gilts due within five and 25 years after saying it would begin quantitative easing. It bought 3.5 billion pounds of gilts today, getting 4.4 billion pounds of offers to sell, it said in a statement.

Investor Appetite
“There is appetite for issues that fall within the Bank of England’s quantitative easing zone,” said Richard McGuire, a fixed-income strategist in London at Royal Bank of Canada. “This shows the Bank of England needs to be there to support sufficient investor appetite, given the poor supply picture.”

Gains in government bonds sent the yield on the two-year note four basis points lower to 1.14 percent. The 4.25 percent security due March 2011 climbed 0.08, or 80 pence per 1,000- pound face amount, to 105.93. The 10-year yield fell three basis points to 3.13 percent. Bond yields move inversely to prices.

British government bonds lost 0.8 perc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according to Merrill Lynch & Co.’s U.K. Gilts Index. U.S. debt handed investors a loss of 1.4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firm’s U.S. Treasury Master Index.

--------------------------------------------------------------------
U.K. House Prices Unexpectedly Increased in March (Update1)
(Bloomberg; 2 Apr 09)

By Jennifer Ryan

April 2 (Bloomberg) -- U.K. house prices unexpectedly rose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October 2007 after the Bank of England’s interest-rate cuts attracted buyers to the property market, 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 said.

The average cost of a home jumped 0.9 percent in March from the previous month to 150,946 pounds ($218,000), the mortgage lender said in a statement today. All 13 economists in a Bloomberg News survey predicted a decline.

Mortgage approvals rose to a nine-month high in February, evidence the slump in housing transactions may be starting to ease after a 15.7 percent drop in prices during the past year. The Bank of England reduced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to a record low of 0.5 percent last month and started buying assets with newly created money to fight Britain’s recession.

“It is far too soon to see this as evidence that the trough of the market has been reached,” Fionnuala Earley, chief economist at Nationwide, said in the statement. “The willingness of borrowers to return to the market is encouraging and likely to in part reflect the falling cost of borrowing.”

The pound climbed as much as 0.5 percent against the dollar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report. The currency traded at $1.4573 as of 8:12 a.m. in London. Economists predicted a 1.5 percent house-price drop on the month,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survey estimate.

Buying Plans
U.K. homebuilder Bellway Plc plans to “step on the gas” in land purchases as house prices may not fall much furth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John Watson said March 31. “There may well be further falls, but it’s not going to be another 25 percent, so you’re getting nearer to a bottom,” he said.

Central bank policy maker Spencer Dale said last week that there are signs the U.K. housing market has stabilized, though it still looks in a “bad state.” Economists at UBS AG and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said last month that there may be evidence of “green shoots” as mortgage approvals pick up.

Banks granted 38,000 home loans in February, up from a trough of just 27,000 in November, Bank of England data showed this week. Lenders have hoarded cash after racking up more than $1.2 trillion in losses worldwide.

The bank has started to buy 75 billion pounds of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 bonds to stimulate spending and revive growth by lowering borrowing costs.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has also offered banks including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 billions of pounds in credit guarantees.

The U.K. economy shrank 1.6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the most since 1980,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ecasts Britis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ill fall 3.7 percent this year.

A separate report showed labor unions clinched annual pay raises at a median 3.4 percent in the three months through February, down from 3.5 percent in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researcher Incomes Data Services said.

星期一, 3月 30, 2009

這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是萬事的根基,包括家庭、友誼、事業、經濟、市場。成也信心,敗也信心,一切變幻無常,不生不滅。

各位大可以參巧一下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於2005以及2006兩年的農曆新年賀辭。

在兩年的賀辭中,彭定康除了略為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主要事情之外,還不斷向聽眾提及香港固有的優勢:
1) 自由經濟體系
2) 有活力和勤力的人
3) 具效率的公務員體系
4) 法治制度上的完善 (就算是港督,亦要遵守)
5) 資源上的充足(我們能夠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情)

正如筆者多次重申,香港一直具有客觀上的制度和軟件優勢。然而,正如現時一樣,總有一些人會「忽然悲觀」,因此彭督當年以多個方法「化解」這些負面情緒。

方法不外乎以下幾招:
1) 指出(重申)一些「可以是亦可以不是」的措施,例如加強教育的資源投放(增加青少年的未來競爭力),同時亦關注年老人的福利(這些措施不正是每年都應該要做嗎?)

2) 指出挑戰(1995年環球經濟放緩,以及1997年前香港人所關注的不明朗因素),並同時亦引導香港人未來的前景以及希望(與中方官員「合作」(合作一字,箇中有不少玄機)、向香港人指出固有的優勢有助渡過難關)

3) 打溫情民心牌,一句「我未必同大家見過面,但有時覺得好似同大家見過面」就「搞惦」,彭定康當年落區「握手」、「飲涼茶」、「食蛋撻」,已經贏取不少「Fans」的心

4) 當然,彭定康的個人政治技巧以及個人魅力,亦是能夠事半功倍


其實,一切亦只不過是信心的問題。正如禪宗六祖惠能所說: 「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本來面目便是如此!


彭定康1995年農曆新年賀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k_qCnl-UtQ&feature=related)

彭定康1996年農曆新年賀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lq_D6kJLCU&feature=related)

星期六, 3月 28, 2009

還看自己的造化

香港長期之興亡,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

從客觀的角度看,如果各位有機會周遊列國,又若果願意用心觀察,應該不難察覺香港其實擁有不少「軟件」和「制度」優勢 (環觀全球可能只有英國、美國以及星加坡同時擁有下面大部份之優勢):

1) 較為完善的法制和金融系统 (全球具備此兩項條件的地方不是多的)
2) 低而簡單的稅制,有利各類的商業和投資活動 (此點亦不是很多地方具備,大部份歐洲以及不少發達國家巳經不合格)
3) 相對有效率以及廉潔的政府,而且措施方便營商 (多了解亞洲地區,亦不難發覺這優勢)
4) 以區內而言,香港的教育水平相對上高,而且英語能力現時仍具不少優勢(董叔叔時代過去後,現時家長為新一代的小孩提供不俗的栽培,包括語言方面)
5) 相對上來說,香港人工作效率是高,而且一般而言具主動性 (多一點出外以及回國內考察,亦不難察覺)
6) 具活力和彈性,亦是優勢
7) 質素的重視,亦不用多說 (觀察一下區內不同地方如何維持「設施」之運作,便不難看出分別)


在問香港能給您之前,倒不如反問自己能貢獻甚麼? 如果自己擁有不少「客觀上的優勢」而不好好把握,便是自作孽,不可活。

小孩子自出娘胎後其實只是一張白紙,將來香港下一代會變成怎麼樣? 其實與我們的態度和言行舉止有莫大的關係

信心、感恩、包容、正面態度、實幹以及開明,便是繁榮以及和諧的種子。

相反,每天只懂怨天尤人,妄自菲薄(唔死都看死自己),便是等同自我斷送前程。

正所謂萬法性空,萬物相依而生,無人能夠獨自生存,同舟共濟才是正道,700萬人能夠在小島上生活,亦是一種緣份。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還看各位之造化。


藉此機會為大家送上一首經典之作 --> 「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約22年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DZyIUbSd0&feature=related)

1985年群星大合唱-明天會更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1gA6XtNIv4&feature=related)

星期四, 3月 26, 2009

中期的市場風險

當好消息已經反映得七七八八之際(有些股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要有一些不太令人振奮的新聞和數據,可能便會為中港股市帶來中期的波動。

然而,在正面的流動性以及較為沒有恐慌性的情緒下,不排除股市可能已經見了底,不過未來數月市場有機會仍受好壞消息和情緒左右其上落波動。

正如已故的投機宗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經說過:

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什麼關係。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在讀報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我來說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
財政部:國企收入和稅金多年來首降
(中國証券報/人民網; 25 Mar 09)

財政部24日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去年利潤連續五個月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和稅金多年來也首次出現下降,利潤降幅進一步加大,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影響還在進一步加深。

1-2月,電力、交通、鋼鐵、有色行業呈現虧損,石油、汽車等行業利潤繼續大幅下降,目前,隻有煤炭行業利潤保持增長,但增幅下降明顯。中央企業仍有116戶實現盈利,比去年1-12月盈利戶數減少26.1%。

統計顯示,1-2月,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7409.1億元,同比下降8.1%,為多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從實現利潤看,1-2月,實現利潤1217.7億元,同比下降43.7%,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大43.3個百分點。納稅方面,1-2月,國企應交稅金2840.6億元,同比減少272.7億元,下降8.8%。受企業利潤下降影響,應交所得稅下降36.1%。已交稅金3047.1億元,同比減少233.2億元,下降7.1%。(朱宇)


-------------------------------------------------------------
黨內分歧加深 匈總理提出辭職
(WSJ; 23 Mar 09)

在經濟困境日漸加劇的形勢下﹐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Ferenc Gyurcsany)週六出人意料地提出辭職。在匈牙利正在應對尖銳的財政危機之際﹐久爾恰尼所在的社會黨內部在政府開支削減力度問題上的分歧也在加深。

現在還不清楚久爾恰尼何時甚至是否會離職。久爾恰尼週六在黨內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提議﹐社會黨兩週內選出一位新總理人選﹐不過﹐目前沒有很明顯的繼任者。久爾恰尼從政前是位富有的商人。

新總理需獲得議會的多數票支持。自從去年4月社會黨與另一左翼政黨組建的執政聯盟瓦解以來﹐社會黨一直作為少數派在執政。

在歐洲政壇﹐久爾恰尼一直主張由西方國家對陷入困境的東歐國家實施地區性救助﹐但這一主張少有人響應。批評人士認為﹐他提出的1,800億歐元(合2,440億美元)救助計劃讓匈牙利顯得孤立而脆弱。

匈牙利的確處境艱難。去年10月全球信貸形勢開始吃緊後﹐匈牙利突然難以發售債券彌補財政赤字。政府被迫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歐盟(European Union)獲得250億美元貸款。

資本外逃導致匈牙利弗林特匯率大幅下跌﹐進一步加大了匈牙利的融資難度﹐並讓許多在之前數年經濟繁榮期借入外幣貸款的匈牙利房主和企業受到擠壓。


這場政治騷動有可能對匈牙利國內金融市場造成震動﹐這些市場自去年10月以來就處在拋壓之下。雖然市場對貸款損失加劇感到擔憂﹐但匈牙利市場上的各家銀行(其中許多銀行屬於外資銀行旗下分支機構)紛紛向市場保證﹐它們的狀況是健康的。

久爾恰尼曾被讚譽為一位支持市場和企業的左翼政治家﹐但在政治上他受到改革派和他所在社會黨保守黨員的兩面夾擊。改革派敦促他大力削減養老金和其他政府開支項目﹐而保守派非常依賴退休人員和國有企業員工的支持。久爾恰尼的努力結果是兩頭不討好。

久爾恰尼週六在講話中說﹐如果我已成為改革的障礙﹐那麼我將清除這一障礙。他承認自己近年來作為政府領導人犯了些錯誤﹐並說自己的威望因此受到嚴重損害。

他說﹐我錯誤估計了我們的實力和我們的潛力。在重大時刻我未能提出明確主張﹔我的威信也因此受到嚴重損害。

其中損害最嚴重的是2006年一次被記錄下來的講話。當時他承認﹐在使他得以當選總理的那次選舉前﹐政府對國家的經濟狀況“沒日沒夜地”在撒謊。

不過久爾恰尼堅持下來了﹐部分原因是他在社會黨內部已成為對抗右翼反對派的最大希望。

布達佩斯Progressive Institute分析師麥格雅(Kornelia Magyar)說﹐社會黨或許難以找到一位新總理。該黨有可能在2010年大選之前組建一個由專家組成的看守政府﹐但久爾恰尼有較大可能會重返政府。

星期五, 3月 20, 2009

新興市場、航運業、商品之共業

涉及大額貿赤(Trade Deficit)以及負債的發達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其實正是全球主要的消費者、入口國,同時間亞洲以及拉丁美洲諸國的大客戶正是發達國家。

對於亞洲出口為主的國家來說,財政穩健自然是一件好事。然而,若然英美等國的消費力未能復蘇的話,恐怕出口活動亦難以重拾增長軌(當然,優質以及極具競爭優勢的基本消費品的出口商則是另一故事)。

再推算一步看,疲弱出口活動已經導致一連串事件的發生:
1) 不少亞洲出口企業面對經營(甚至財政上)的困難
2) 全球對於基本金屬(產品的原材料)的需求已經減少,而且同時間存貨水平(Inventory Level)已經高企(舉銅為例,存貨水平已達5年高位)
3) 在全球貿易額的疲弱下,以及運貨船的供應上升(不少新船於2006及2007年下單,當中不少於2008以及2009年開始下水)
4) 因此,航費(BDI)以及工業用的基本金屬商品的價格看來中期內難以走強。
5) 這亦解釋為何自2008年第2季開始BDI基本金屬商品的價格一直走弱,而BDI和商品有很高的關係性(Chart 1, Chart 2)。

或許一些基本金屬,例如銅(Copper)的存貨水平已經到頂(Chart 3, Chart 4),我們亦不排除有中短期反彈的機會。然而,一日英美等國未能復蘇,基本金屬市場恐怕難以大升。

至於金屬股票會否跟隨基本金屬的中短期反彈而走強??

筆者特意將下列一些股票與國企指數的1年關係圖表,亦讓大家用心領會:
1) 工行(1398 HK) (Chart 5) (反映中國總體經濟)
2) 招商國際(144 HK) (Chart 6) (反映中國的出口活動)
3) 中國遠洋(1919 HK) (Chart 7) (反映航運業的活動)
4) 江西銅(358 HK) (Chart 8) (反映基本金屬行業)
5) 渣打(2888 HK) (Chart 9) (反映亞洲及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總體經濟)

看完之後,可能各位有新的看法亦不定,世間上萬物相依,而且很多事情其實連在一起,亦即「共業」

還有一點,假如不幸地俄羅斯以及一些東歐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對英美等國影響大一些,還是對亞洲以及中東等新興市場影響大一些?

相信好記性的朋友,應該不難回憶1998年俄羅斯發生主權債券違約後的結局吧。

避風港,亦有真,亦有假的......



Chart 1: BDI & Crude Oil (2003 to 2009)



Chart 2: BDI & Copper (2004 to 2009)



Chart 3: LME Copper Spot Price (2004 to 2009)



Chart 4: Copper Warehouse Inventory (2004 to 2009)



Chart 5: ICBC (1398 HK) vs HSCEI (Mar-08 to Mar-09)



Chart 6: China Merchants (144 HK) vs HSCEI (Mar-08 to Mar-09)



Chart 7: China COSCO (1919 HK) vs HSCEI (Mar-08 to Mar-09)



Chart 8: Jiangxi Copper (358 HK) vs HSCEI (Mar-08 to Mar-09)



Chart 9: Standard Chartered (2888 HK) vs HSCEI (Mar-08 to Mar-09)

星期四, 3月 19, 2009

搖搖欲墜/蒸蒸日上??

金本位制度的復蘇? 黃金蒸蒸日上? 惡性通漲快要殺到來?

寧要穩定的通漲,也不要長期高企的失業,亦不願被金本位制度的所謂穩定假象抑制長期經濟增長(金本位制度猶如一群人在同一張床上爭同一張被子,而且該張被子永遠不夠所有人用)

或許,我還是願意遠離人群,走去看好大莊家的貨幣......

別忘記,反向的大眾情緒及貨幣流動性推動金融市場行情,而新聞頭條報導則是盡力於事後解釋已經發生的行情,而大眾又隨之而走。

另外,貨幣供應的流動性以及穩定情緒已經回到歐美的金融股,至低限度未來數個星期可能是這麼模樣。


Spot Gold (2007 to Mar-2009)



Spot Gold (2001 to Mar-2009)



Spot Gold (1975 to Mar-2009)



Dollar (USD) Index (Mar-2008 to Mar-2009)



Dollar (USD) Index (1987 to Mar-2009)

星期三, 3月 18, 2009

不賣果汁

中國商務部駁回可口可樂(KO US)收購匯源(1886 HK)的計劃,對可口可樂而言,或許是失去了一個進軍中國果汁市場的機會,而中國政府則成功地阻止了外國飲料巨頭搶占國內市場的「陽謀」(至少這亦是接近官方的解釋)

然而,從在商言商的角度看,不買匯源可能對可口可樂並不一定是壞事。

以09年的預測每股盈利RMB0.31(HK$0.353)計,可口可樂向匯源提出的全購價(每股HK$12.2)亦等同34.6倍09年市盈率。「中國增長溢價」真是值那麼多嗎?

即使是康師傅(322 HK)的09年市盈率亦僅是20.6倍(按HK$8.48計),而另一品牌食品飲料公司統一中國(220 HK)的09年市盈率更低至11.1倍(按HK$2.52計)。

若然我是可口可樂的股東,亦希望比項收購計劃被否決。反正在現時的環境下,那愁於環球內沒有「平靚正」的收購或投資對象。

-----------------------------------------------------
中國商務部駁回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計劃
(WSJ; 18 Mar 09)

中國政府主管部門駁回了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 Co.)出資24億美元收購中國最大果汁企業之一的計劃﹐稱此項收購將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這項收購如果達成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對中國企業收購案。

中國商務部週三宣佈的上述決定是歷經多年才得以出台的中國《反壟斷法》遇到的第一項重大挑戰﹐並將給中國併購市場乃至外國在華投資業務帶來"寒蟬效應"。該決定還將加大中國企業實施海外併購的難度。

商務部週三下午在北京發表聲明稱﹐如果允許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China Huiyuan Juice Group)﹐可口可樂的市場實力將"限制果汁飲料市場競爭﹐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

商務部表示﹐之前﹐它曾試圖與可口可樂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條件進行商議"﹐以"有效減少此項集中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但商務部在聲明中表示﹐它認為﹐可口可樂的修改方案"仍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商務部在聲明中沒有具體說明它對可口可樂提出了哪類限制條件。

可口可樂駐香港發言人表示﹐公司目前沒有評論。

為實施進入全球各果汁飲料市場的策略﹐去年9月﹐可口可樂同意收購匯源。這一計劃如能實現﹐將是可口可樂歷史上金額排在第二的收購交易。該公司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交易是以41億美元收購Energy Brands Inc.。後者是Glaceau維他命水生產商。



新華網(Xinhuanet)有關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漫畫 ---- "嫁給我吧"



其後的"俺娘不答應"

星期二, 3月 17, 2009

主和客

反向的大眾情緒及貨幣流動性推動股市行情,而新聞頭條報導則是盡力於事後解釋已經發生的行情。

每當差不多全世界一致看壞同一類優質股之際,很多時可能是反向的指標,儘管基本面可能仍然看似不濟。

由下至上(Bottom-Up)式的基本面分析,其中一個用途是協助投資者分辨出那些股票是會生存下去,那些不能。

我們可以說,反向的情緒及貨幣是主,行情以及事後的新聞頭條報導為客。

當然,客屬性的新聞頭條報導,亦能推動新的情緒,並開始另一週期。

主亦客,客亦主,相輔相承。

至於如何掌握大眾情緒? 或許可以進行恰度的「逆向思考方法」、或許是注視一些看似不太重要但是又可能重要的小新聞、又或者可以參巧一些所謂的「燈神」之想法(說笑而矣)......

無論如何,恰度的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亦是有需要的。

星期三, 3月 11, 2009

人性的大落大起

與其說滙控股價大落大起,倒不如說是全球人性的大落大起。

如果嘗視以較為宏觀的角度看,滙控之股價表現其實與國際優質的同行相若。

「Household」的所謂投資失當,是否真的那麼嚴重影響滙控的股價?

英鎊的弱勢,相信半年至一年之前不是很多人相信的,為何那麼快由看淡美元變成看淡英鎊?

若然以「Bottom-Up」或者是「Peers Analysis」的角度看,滙控的表現是合格的,尤其是當閣下用放大鏡檢視「Bank of America」、「Citigroup」及「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財政狀況、經營版圖、以及前景。

另外一個角度看,滙控股價的波動其實正反映國際金融業之「共業」以及英鎊之弱勢,這亦是核心的議題。


Good Banks
Standard Chartered: HK$193.8 (2 Oct 08) --> US$81.8 (11 Mar 09); Return = -57.8%
Standard Chartered: GBP13.60 (2 Oct 08) --> US$8.10 (11 Mar 09); Return = -40.4%
HSBC: HK$123.6 (2 Oct 08) --> US$40.2 (11 Mar 09); Return = -67.5%
HSBC: GBP9.12 (2 Oct 08) --> GBP3.99 (10 Mar 09); Return = -56.3%
Hang Seng Bank: HK$131.5 (2 Oct 08) --> HK$73.5 (11 Mar 09); Return = -44.1%
JP Morgan: US$49.9 (2 Oct 08) --> US$19.5 (10 Mar 09); Return = -60.9%
BNP: EUR65.2 (2 Oct 08) --> EUR26.7 (10 Mar 09); Return = -59.1%
Bank of Nova Scotia: US$44.27 (2 Oct 08) --> US$22.24 (10 Mar 09); Return = -49.8%
American Express: US$32.1 (2 Oct 08) --> US$12.2 (10 Mar 09); Return = -62.0%
Wells Fargo: US$35.2 (2 Oct 08) --> US$11.8 (10 Mar 09); Return = -66.5%

Bad Banks
Bank of America: US$36.4 (2 Oct, 08) --> US$4.8 (10 Mar, 09); Return = -86.8%
Citigroup: US$22.5 (2 Oct, 08) --> US$1.45 (10 Mar, 09); Return = -93.6%
RBS: GBP1.76 (2 Oct, 08) --> GBP0.21 (10 Mar, 09); Return = -88.1%

我又教下大家如何做一個稱識的「Sell-Side Analyst」,舉滙控為例,可以用幾套的「Valuation」方法,保證每一個時侯總有一套「岩您用」:
Price to 2011 Earnings = 10x to 14x --> Target Price: HK$77.8 - HK$108.9
Price to 08 Reported Equity = 0.8x to 1.2x --> Target Price: HK$48.1 - HK$72.2
Price to 08 Tangible Equity = 0.6x to 0.9x --> Target Price: HK$25.5 - HK$38.3

當滙控股價跌至HK$33當日,不少傳媒以及博客友走出來表達不同意見。大家不妨再了解及比較一下他們大半年前對滙控的看法,又觀察下他們的用語所反映的心態等等,「邊個係人,邊個係鬼,全部一目了然」 :)


---------------------------------------------------
分析:滙豐股價大落大起
(Financial Times; 11 Mar 09)

滙豐銀行(HSBC) 股票週一暴跌24%,第二天又大漲14%。對全球範圍內投資于金融類股票的投資者而言,這種劇烈的波動幾乎已成為平常的事情。但對於香港本地居民而言,這家傳統上在當地具有特殊地位的銀行的財富縮水,更令人痛苦而不堪面對。

滙豐之前採用非常好的老派名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但後來改成平淡的跨國公司首字母縮寫HSBC。該行於1993年將全球總部搬到倫敦。

但滙豐在自稱"全球本土銀行"(該行的行銷活動喜歡這樣宣傳)很久之前,就已經是香港的"本土銀行"。許多人頑固地將其稱為"香港銀行"。更通俗地說,鑒於其作為股指 ----- 香港恒生指數第二大成份股(按市值計)的權重,滙豐被稱為"大象"。從更為現實的意義上說,許多本地居民把他們一部分退休積蓄拿出來投資於這個股票。

滙豐於144年前在香港和上海兩地成立。該行是香港發行鈔票的3家銀行之一,其他兩家分別為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和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在香港還是殖民地時期,人們帶著幾分戲謔的口氣說,香港有3位統治者: 港督、賽馬會(Jockey Club)和"滙豐銀行"。即使在現在,香港的孩子們例行公事地在滙豐開立他們的第一個帳戶,並擺好姿勢與滙豐香港總部門前的兩頭獅子雕像施迪(Stitt)和斯蒂芬(Stephen)合影。

然而,香港民眾對這只大象的鍾情正經受空前考驗。

本月滙豐宣佈將配股集資125億英鎊(合173億美元),隨後股價應聲大跌,很大程度上是收盤前出現一宗大額拋售指令所致,此事成為人們日常主要談資,並登上多家報紙首頁。

衝擊如此巨大,以致一位著名股評家竟然在鏡頭前失態。"多麼悲慘的下跌呀!" 胡孟青(Agnes Wu)說道,接著她開始啜泣。

得益於股價回升,這只香港最藍的藍籌股昨日進入"損害控制狀態"。該行股價已重返週一尾盤大挫之前的水準。這一大跌已引起香港市場監管機構的注意。

在匆促召集的新聞發佈會上,滙豐亞洲行政總裁霍嘉治(Sandy Flockhart)試圖驅散股價下跌引發的"恐懼和擔憂的顫慄"。

"滙豐是正在經受這場風暴、並將走出這場風暴的機構之一 ----- 對此你可以放心," 霍嘉治對記者表示。

星期二, 3月 10, 2009

人品好自然股品好

猜疑、恐懼、迷惑、謗言、自我心膨漲,此等負面心態正是毀滅性的,最終對自己無著數

相反,理性的信任、清醒的觀照、和氣、互相支持、包容,正等正面心態則對各家有利,利己利人。

股市,某程度上亦只不過是人性的反照。人品好自然股品好,最後的結果,便是一絲不掛地離開........

星期四, 3月 05, 2009

黑馬

或許,一直依靠其成熟和具彈性的系統,以及「做事乾手淨腳」的英國,可能有機會成為「黑馬」。

即使與美國相比,英國政府推行振興經濟措施以及國有化經營不善的銀行的速度亦是較快,而英倫銀行的減息行動無疑是「快而狠」,有助穩住經濟。

可能大家沒有留意,早被國有化的「Northern Rock」其中的「好銀行」一部份亦開始放貸協助穩住經濟。

另外,有意無意地快速令英鎊貶值亦有不少好處。舉例說,生產的高增值工業產品的英國企業、英資的國際零售企業,以及英資服務型公司,可以從德國、美國和日本等搶奪市場。例子的企業如下:

製造業:
BAE Systems
Cadbury
Glaxosmithkline
Rolls Royce

國際零售業:
Sainsbury
Tesco

服務業:
British Airways
G4S
Pearson (Publisher of Financial Times)
Schroders
Thomson Reuters
Thomas Cook

----------------------------------------------------------------------
重建英國銀行業
(FT; 3 Mar 09)
作者: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一個良好的銀行體系是構建一國經濟的基石。任何經濟復蘇方案都必須以履行其核心職能、穩定且管理良好的銀行為基礎。我希望看到更為優秀和強大的銀行,人們可以把存款安全地存放在那裏,企業可以從那裏借款投資。這對於英國及全球所有國家都至關重要。

去年10月,我們迅速展開行動,以阻止銀行體系的即將崩潰。其他國家很快也開始效仿。此後,我們一直在與銀行管理層合作。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建立了一個新團隊,一直在審閱其帳簿(以清理其資產負債表),扭轉過去的短視主義。該銀行2月中旬關於獎金的聲明就體現了這點。

銀行的任務是清理其資產負債表並為了將來而進行重建。政府和銀行面臨的挑戰是,在全球經濟急劇惡化的背景下完成這項任務。我們需要建立一種確定性,讓銀行能夠向有信譽的個人和企業放貸,如果我們要想看到經濟復蘇,這很關鍵。

今年1月,我制定了一個計畫,目的是幫助消除仍在阻礙銀行增加貸款的障礙,並讓銀行走上一條通往更安全未來的道路。

我們現在正實施的措施,旨在鼓勵投資者重新入市,同時給銀行提供增加貸款所需的資金和信心。

上上周,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開始購買企業用來為其業務融資的優質私人部門資產。這將為市場注入活力,幫助企業以較低成本滿足其融資需求。我們上周宣佈,北岩(Northern Rock)未來兩年將增加至多140億英鎊的抵押貸款。這將有助於填補外國銀行撤出以及全球資本市場緊張所帶來的資金缺口。

未來幾天,對於如何實施我1月份公佈的措施,我們將發佈更多細節。正如我當時所說的,在英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銀行貸款的主要障礙之一,是銀行所擁有資產價值面臨的不確定性。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清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並給銀行提供增加貸款所需的實力和信心,我曾宣佈,我們將制定一個資產保護計畫,參與該計畫的銀行將為此付費。作為回報,我們已明確表示,我們希望銀行簽訂具有法律效力、有針對性且可量化的協議,以提高經濟中的信貸總量。

沒有措施會在一夜間湊效。應對全球信貸緊縮的影響也沒有靈丹妙藥。但資產保護計畫將有利於向銀行提供確定性和增加貸款的空間,最終將惠及全國人民和企業。這還將向它們提供進行重組和改善銀行品質所需的信心,讓它們能夠更好地履行其核心職能。

通過提供這種保護,我們將確保納稅人可以從銀行的長期復蘇中受益。重要的是,銀行權益將繼續由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以及政府所擁有。這將讓當前和未來對這些銀行的投資更容易回歸全面的商業運作。

如果全球協調運作,英國所採取行動的影響將會放大。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在試圖解決同樣的根本性問題:把受損資產隔離出來,同時消除影響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不確定性。其他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瑞士政府與瑞銀(UBS)、美國政府與花旗集團(Citigroup),以及荷蘭政府與荷蘭國際集團(ING)。我們已與其他國家進行了討論,如何才能最好地協調我們對共同挑戰做出的回應。作為擔任20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責任的一部分,我們應就一系列共同的基本原則達成一致,並採取一致的行動。


我們將向我們的國際夥伴推行這些共同原則。其中包括,維持穩定、鼓勵貸款、恢復銀行業的實力,同時保護公共財政,拒絕金融保護主義。

在我們清理全球金融體系時,我們需要在國內和國際上構建管理、治理和監管更佳的銀行:能為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服務的銀行。全球金融體系不會在一夜之間完全恢復健康,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採取行動,確保我們的長期繁榮。

本文作者是英國財政大臣。

----------------------------------------------------------------------
英國計劃部分恢復Northern Rock的業務
(WSJ; 23 Feb 09)
一位知情人士稱﹐英國政府正尋求通過增加抵押貸款供應來緩解國內信貸緊張局面﹐計劃恢復已被實施國有化的貸款行Northern Rock PLC的部分業務。

該知情人士稱﹐預計該計劃將在週一公佈。根據計劃﹐未來兩年Northern Rock將新增140億英鎊貸款。此外﹐政府還將向該行注資30億英鎊﹐為新增貸款提供融資﹐並給Northern Rock更多時間來償還政府貸款。

儘管這筆貸款規模對Northern Rock而言並不少﹐但相比英國抵押貸款市場的規模及貸款下降程度而言﹐這筆貸款規模則相形見絀。根據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的數據﹐去年12月份英國銀行業發放抵押貸款約150億英鎊﹐僅接近上年同期的一半水平。英國抵押貸款餘額總計約1.2萬億英鎊。

對Northern Rock的計劃還需獲得歐盟反壟斷部門的批准。但是鑒於歐洲各國政府都在紛紛出資救助陷入困境的經濟﹐歐盟關於構成國有企業不公平競爭行為的標準已較過去明顯放寬。

星期三, 3月 04, 2009

一些優質二線國企

若然股價向下,可能是20%至40%(看一看有沒有機會重試08年11月的低位),下列國企可能有一定的長線價值:

南車時代電氣 (3898):
國內鐵路網絡「電氣化」過程的受惠者,於國內有乘塔過「和諧號」列車的朋友,一定感受其快捷速度以及衛生舒適車箱的優點。

東方電氣 (1072):
雖然海外訂單可能下降,但國內對於大容量的火力發電機需求仍在,而技術漸趨成熟的風力發電業務亦是中長線的增長點。

廣州藥業 (874):
廣州藥業擁有「王老吉」(注: 為綠盒包裝的王老吉涼茶飲品)、「陳李濟」、「采芝林」、「何濟公」、「白雲山」、「潘高壽」等百年字號的中藥品牌,可謂是一門王道的現金流生意。

ZTE (763):
鹿鼎記內韋小寶住在「通吃島」上,國內電訊業則有「通吃股」,亦正是國企的大型電訊設備生產商。

星期二, 3月 03, 2009

煩惱亦即菩提

當恐慌性情緒差不多充斥整過世界時,正當人們失去應有的理性和信心之際,其實所謂的煩惱可能是樂觀前景之前奏,當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想法。

用再顯淺的語言,即是說同一杯水可以是半滿、或者是半空。每人有各自選擇做人心態的自由,但相信聰明的人就不會愚昧至無條件地悲觀,尤其是有些審慎國際銀行又不能夠與RBS、AIG、Citigroup、BAC之流相提並論。

無謂多說,還請各位自行讀英文新聞、自行平衡優劣、自行思索、自行判斷.......

---------------------------------------------------------
HSBC Seeks Higher Asia Share as Competitors Retrench (Update2)
(Bloomberg; 3 Mar 09)

March 3 (Bloomberg) -- HSBC Holdings Plc, the bank that's raising 12.5 billion pounds (US$17.6 billion) in a stock sale, can take market share in Asia without acquisitions as bailed-out competitors retrench, said the head of HSBC's regional unit.

"Organically we can grow as our competitors withdraw, we can put our capacity to work so that means you don't have to be quick to buy something to do that," Sandy Flockhart, HSBC'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for Asia-Pacific, said in an interview today. The bank is still open to making acquisitions in markets including China and South Korea, he said.

Competitors including Royal Bank of Scotland Plc, Citigroup Inc. and Bank of America Corp. are under pressure to lend more in their home markets and reverse years of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after accepting government bailouts. HSBC, founded in Hong Kong and China more than 140 years ago, hasn't taken any state funds, freeing it of such restrictions.

"We're a big powerhouse in emerging markets," Flockhart said. "Our profit generation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have been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that's where our real strength is.'

Shares of HSBC, which yesterday announced a 70 percent drop in full-year profit on losses arising from its U.S. consumer lending unit, fell the most in more than two decades in Hong Kong today. The stock tumbled 19 percent to HK$46.25, the lowest since October 1998.

Government Pressure
U.K.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said last week he plans to pressure lenders that have received government aid to focus more on helping domestic small businesses and families.

Northern Rock Plc would focus on mortgage lending in the U.K., offering 14 billion pounds of additional mortgages this year and in 2010, while RBS and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Plc will provide financing to small firms, according to Brown's plan.

Citigroup last week revamped its 15-member board with a majority of new independent members in a U.S. government-induced shakeup. The move signals that banks may have to operate under heavier government influence if they resort to taxpayer-funded rescue packages.

Even as Asian economies cool and bad loans rise, governments probably won't have to take control of banks, said Flockhart, 57.

"At this moment in time Asia looks like it'll steer clear of" nationalizing banks, he said. "We're coming towards perhaps the bottom of the cycle and not seeing that happening. A lot of the Asian banks' capital ratios are very strong."


Korea, China
HSBC in September scrapped a US$6 billion plan to buy Korea Exchange Bank from Lone Star Funds after the global credit crisis slashed asset values. The withdrawal was the group's second failure in three years to expand through takeovers in the country.

Flockhart declined to say whether HSBC is still in talks with the bank. Korea Exchange Bank has raised 770 billion won (US$496 million) since November by selling subordinated bonds.

HSBC, which earns about 75 percent of its profit from emerging markets, plans to add between 10 and 15 branches to its network in mainland China, said Flockhart. It currently has 79 branches in the country, the most among overseas banks.

The bank has no plans to change its investment in Chinese financial companies, including a 19.9 percent stake in Bank of Communications Ltd., Flockhart said. Foreign lenders including RBS and UBS AG last year sold their shares in Bank of China Ltd. to raise cash a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deepened.


---------------------------------------------------------
HSBC May Use Rights Offer Money to Fund Takeovers (Update1)
(Bloomberg; 3 Mar 09)

March 3 (Bloomberg) -- HSBC Holdings Plc, Europe's biggest bank, may use part of the 12.5 billion pounds (US$17.7 billion) it's raising in a rights offering to fund acquisitions in Asi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

Europe's biggest bank by market value will pursue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including takeovers, Chairman Stephen Green told journalists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London yesterday.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bolt-on or incremental acquisitions" in emerging markets, he said.

HSBC may be interested in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s assets in Asia. Edinburgh-based RBS, which last week posted the biggest loss by a U.K. company, plans to abandon or sell retail and commercial banking operations in 13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Asia seems to be HSBC's natural hunting ground for acquisitions," said Mamoun Tazi, an analyst at MF Global Securities Ltd. in London. "If they find something of interest in Asia that's at the right price, they may consider buying."

A spokesman for HSBC in London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HSBC plans to bid for RBS's Asian assets. The shares fell 1.6 percent, or 6.5 pence, to 392.5 pence at 10:03 a.m. in London today.

"Organically, we can grow as our competitors withdraw, we can put our capacity to work so that means you don't have to be quick to buy something to do that," Sandy Flockhart, HSBC'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for Asia-Pacific, said in an interview today in Hong Kong. The company is still open to making purchases in markets such as China and South Korea, he said.


Retreating Home
HSBC abandoned a US$6 billion purchase of Korea Exchange Bank on Sept. 19 after failing to persuade Dallas-based owner Lone Star Funds tha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ustified a reduction in price.

RBS spent about US$140 billion during the past decade on takeovers in the U.S., Asia and Europe, buying up part of ABN Amro Holding NV of the Netherlands in 2007; a 5 percent stake in Bank of China Ltd. in 2005; and Cleveland-based Charter One Financial Inc. in 2004. Former CEO Fred Goodwin's 14.3 billion- euro (US$19 billion) acquisition of ABN Amro led to half of its record writedowns this year.

While RBS, New York-based Citigroup Inc. and Bank of America Corp. in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are under pressure to lend more in their home markets after accepting government bailouts, HSBC, founded in Hong Kong and China more than 140 years ago, hasn't taken any state funds, freeing it of such restrictions.

Emerging Markets Profit
"Our profit generation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has been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that's where our real strength is," Flockhart said.

Acquisitive companies will take their time before making offers, said Marco Boschetti, the London-based head of global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restructuring at the Towers Perrin consulting firm. Last year's experience of "Express M&A," where companies chased "distressed deals" is gone, he said.

"Companies are now adopting the 'make haste slowly' mantra, enforced due diligence aimed at revealing the post-completion nightmare that sprung from last year’s deals," Boschetti said.

RBS's financial adviser, Morgan Stanley, is preparing to send sales documents to potential buyers. The bank has said it may sell consumer and commercial banking operations in countries ranging from India and Pakistan to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Goodwin's replacement as CEO, Stephen Hester, has already sold RBS's stake in Beijing-based Bank of China, raising US$2.3 billion in January. The company scrapped the 5 billion-pound sale of its Churchill and Direct Line insurance operations last month.

星期二, 2月 24, 2009

審慎理財的重要性

從經濟的角度看,迪拜(Dubai)、星加坡(Singapore)和香港(Hong Kong)確實有不少的相似之處 --- 缺少天然資源、地區金融中心、市中心內有不少摩天大廈、繁華的貿易商港。

為何於環球金融危機下,迪拜的命運變得那麼不濟,相反星加坡和香港卻像是另一個故事模式?

三地的一年期美元CDS之變化:
迪拜*: Sep-08 --> 200 bp; Feb-09 --> 808 bp
香港: Sep-08 --> 33 bp; Feb-09 --> 129 bp
星加坡#: Sep-08 --> 30 bp; Feb-09 --> 120 bp

* 獲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央行貸款前,迪拜的一年期美元CDS曾高達1,000 bp
# 星加坡的CDS以政府持有的DBS作為參巧,再作調整

迪拜的企業於2007年大量投資房地產,摩天大廈的建築亦如火如荼,導致迪拜的私人企業以及銀行體系過度舉債。相反,星加坡和香港則是嚴守審慎理財的原則。

當金球經濟轉弱、金融體系去槓桿化開始發生後,大量債務便成的迪拜的惡運源頭。

----------------------------------------
Lex Column: 迪拜有救了?
(Financial Times; 24 Feb 09)

大家團結在一起了。迪拜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央行得到的100億美元現金注資,緩解了人們的擔憂:這個掙扎中的酋長國,是否有能力償還將於今年底到期的130億美元債務。然而,與這宗交易的美元金額同樣重要的,是其發出的政治信號。經過數周的不確定之後,石油儲量豐富、財力雄厚的阿聯酋成員阿布扎比,展現出自己願意支持"窮親戚"。

嚴格說來,阿聯酋央行購入100億美元5年期迪拜債券(200億美元新債券的一部分,利率為4%),是在聯邦層面商定的。但從其核心看,此舉無異於阿布扎比對迪拜的代理紓困。阿布扎比是比迪拜更大、更富有的鄰國,也是阿聯酋聯邦預算的最大貢獻者。由於地理上的某種吊詭,阿布扎比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8%。

人們曾希望,迪拜也許能夠度過金融危機,而無需兄弟國家的幫助,但這種希望本月破滅了: 阿布扎比對自己的銀行注資43億美元,卻未表明迪拜可否指望得到類似的幫助。此舉引發了投資者對迪拜740億美元債務負擔(超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的不安。迪拜債務5年期信用違約互換(CDS)合約的價格飆升至類似于冰島的水準,投資者計入的風險是,這一長期被假定為得到阿布扎比暗中支持的酋長國,可能不得不自找生路。

那些憂慮現在被驅散了。迪拜尚未脫離困境。由於缺乏石油資源,迪拜被迫大舉借貸,以便為一場很快就破滅了的建築熱潮融資。但是,通過讓自己的暗中支持公開化,阿布扎比為迪拜提供了寶貴的喘息空間。

星期一, 2月 23, 2009

To be, or not to be......

需要集資,還是不需要,這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
匯豐銀行: 不否認的可能性增加資本,以滿足投資者在本週 - 英國
(Bloomberg; 23 Feb 09)

2月22日(彭博): 英國獨立報22 , 2007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表示,大銀行並沒有否認的可能性,增資控股。據該報報導,匯豐銀行的二千點零零零億美元(約1萬億八千六百日元)和觀察,我們正在考慮發行股票的權利。他援引一些官員熟悉情況。

該報說,首席執行幹事Michael Geoghegan(首席執行官)這個星期,會見了主要的機構投資者,如果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增加了之前進行的業績公佈將於29日舉行評估可能。

聯繫翻譯的翻譯文章:東京Takeuti雅子雅子竹mtakeuchi5@bloomberg.net編輯:雅美角接觸記者的文章:薩拉瓊斯在倫敦sjones35@bloomber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