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四, 5月 24, 2007

富士山下

好野,終於放「Annual Leave」去日本,星期五朝頭早就飛。似乎避不開,今次又係搭「CX」(講明先: 都係陰差陽錯先搭國泰ja)。

咁香港呢邊要交俾「Wing兄」同「陳兄」照料......嘿嘿!

無論如何,祝各位好運 ^_~

星期三, 5月 23, 2007

渣打

「四大金融股」其一成員渣打(2888)近排可能有「大事情」發生,好似不斷被「Institutional Investors」增持,按理唔係「星加坡佬」,就應該係「中東佬」。甚至市場有傳有人可能願以每股$324收購渣打(現價大約$260)。

星加坡政府旗下的「Temasek」現時持有12.0%渣打股權,另外「Legal & General」持有3.4%股權(Legal & General亦持有4%匯控股票)。


呢家渣住隻股票都幾「過癮」,其實間銀行乎合四大投資因素 ---> 「Growth Potential」、「Quality」、「Valuation」同埋「Concept」。

「Growth Potential」 --> 渣打大約89%既貸款位於亞洲、中東同埋非洲; 即使唔計較成熟既香港同星加坡,高增長地區既貸款比重都有62%!! 整合台灣「新竹」同埋計入「Pakistan Union Bank」12月盈利後,07同08年「Net Profit」都會有不俗增長。

「Quality」--> 老牌英式管理,業務分佈達到「Efficient Diversification」,並有多年亞太區同非洲經驗。

「Valuation」 --> 以$260計,07同08年既「Diluted P/E」分別係16.5倍同14倍左右。如果俾08 P/E 17倍(按$20.15計,招行08P/E大約21至22倍),每股都起碼值$316。

「Concept」 --> 「星加坡佬」或「中東佬」可能繼續買入,甚至可能俾人高價收購。另外,大部份資產位於亞太區,岩晒!!

呢家($260)個「Valuation」都算「Reasonable」,不過好能已經「Miss 左」今年最好的買入良機。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環保能源

云云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中,以「水電(Hydro-Electric)」同「風力「Wind Power」為主流,原因不外手「成本效益」。

以下列出各類能源既「成本」同埋「設備投資(CapEx)」(Source: Topcj):

火電(Thermal Power): 發電成本($0.25 - $0.30 / Kwh); 設備投資($5,000 / Kwh)
水電(Hydro Power): 發電成本($0.30 / Kwh); 設備投資($6,000 - $7,000 / Kwh)
風能(Wind Power): 發電成本($0.50 / Kwh); 設備投資($8,000 / Kwh)
核能(Nuclear Power): 發電成本($0.50 - $0.60 / Kwh); 設備投資($10,000 / Kwh)
太陽能(Solar Power): 發電成本($2.00 - $3.00 / Kwh); 設備投資($55,000 / Kwh)

隨著科技層面既改進,其實水電同風能越黎越能達到「成本效益」等條件,難怪開始普及化。另外,係油煤等傳統能源價格上漲下「水電」及「風能」變得更可取。

依家係中國,水力發電大約佔全國發電量既10%。以2006計,全國發電量係251.24B Kwh,其中25.45 Kwh為水力發電。

「十一 五」後,祖國有意加強對「再生能源發電」之依賴性,將來對水風兩電之需求一定不細。由於風能發電基本上係「零」,來年「風能設備」市場看來潛力不俗。

A) 西部城市開滿招行分行
B) 西部公路兩旁設有風力發電機組

十年後,如果有緣見到,筆者寧選擇「B」。

星期一, 5月 21, 2007

加息、大陸銀行息差收窄?

中國人民銀行(PBOC)上星期五宣佈加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27 bp」,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18 bp」,表面望落去,各大錢莊既息差好似會收窄「9 bp」咁實際上係點?
其實,今次加息,係幾「選擇性」:

1) 活期存款(Saving Deposit)利息不變
2) 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利息上升,其中較長年期既存款利息加幅較大 (i.e. 3-Mth Deposit --> +9 bp; 5-Yr Deposit --> +54 bp)
3) 貸款(Loan)利息,則以短期貸款利息加幅較大 (i.e. 6-Mth Loan --> +18 bp; 5-Yr Loan --> +9 bp)

簡單D講,存款越短期,銀行「多支付既利息」越少; 貸款越短期,銀行所「多收既利息」亦越多。這不難理解,人民銀行有意大幅增加長期存款利率,提高銀行定期對投資者既吸引力,從而希望有助控制「A股炒風」。

換句說話,如果銀行有較多「活期及短期存款」,而同時有較多「短期貸款資產」,則會享有「較高的息差

今日收到份「大陸證券行既Report」,裡面列出各大大陸銀行既存款同貸款之「年期結構」:

工行(1398): 短期存款比率 = 81.7%; 短期貸款比率 = 47.2%
中行(3988): 短期存款比率 = 78.4%; 短期貸款比率 = 44.5%
招行(3968): 短期存款比率 = 87.0%; 短期貸款比率 = 72.3%
浦發銀行: 短期存款比率 = 72.4%; 短期貸款比率 = 65.3%
興業銀行: 短期存款比率 = 81.9%; 短期貸款比率 = 52.7%
民生銀行: 短期存款比率 = 72.6%; 短期貸款比率 = 46.1%

云云銀行中,招行(3968)既「短期存款比率」同埋「短期貸款比率」似乎最高(另外,招行既貸存比率亦係行頭內最高,達71%),按理今次加息應該最受惠,亦解釋為何招行今日(五月二十一日)股價「企硬」(收$20.15); 相反,中行同工行分別下降1.26%及1.17%。

再說,加息等「Policy」其實想防止經濟發展過熱,理應能維持「Sustainable Growth」。即使五至十年後中國經濟漸漸飽和而放緩到5%至7%不等,筆者相信較具競爭優勢既中型銀行(尤其招行),其長遠增長潛力理應不低,原因係:

1) 現時「Market Share」幾細,可以由「四大」度搶客。
2) 上述搶客係大勢所趨,招行係「貸款選擇能力」、「服務質素」同埋「客戶滿意度」都較享優勢。
3) 「Personal Loan」增長潛力比「Corporate Loan」高,招行係「Retail Banking」做得唔錯。
4) 仲有「收費收入」既高速增長,宜家「Credit Card」同「Wealth Management Products」係祖國都算係「新野」,「Penetration Rate」唔高。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日, 5月 20, 2007

大聯盟

突然發覺,其實係「財經Blog界」中,有「Potential」成立好多個股票大聯盟:

1) 匯控(5)大聯盟
2) 宏利(945)大聯盟
3) 招行(3968)大聯盟
4) 交行(3328)大聯盟
5) 利豐(494)大聯盟
6) 平保(2318)大聯盟
7) 中人壽(2628)大聯盟
8) 中石化(386)大聯盟
9) 東方電氣(1072)大聯盟

(註: 要成立任何大聯盟,先決條件係至少財金Blog界中有兩個人持有隻股票)

仲有冇其他「漏網之魚」?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五, 5月 18, 2007

談工業股

云云工業股中,筆者鍾情於製造「Equipment」既龍頭工業股,無非都係一個原因 ---> 「Bargaining Power」。

係金屬同油價持續高企下,齋做「低增值 Consumer Products」,尤其是一D「Assembly」工廠,一定幾麻煩(註: 鴻海同富士康係好高增值,人家係條「Value Chain」上提供增值服務)。中小企不在話下(好多呢兩年唔係盈利倒退,就係搞到見紅),就算大如德昌(179)同創科(669),都全部失去兩三年前既風采。

最無奈既係個環球「Market」OK下,都俾個原材料成本夾到「氣喘」(創科既問題係美國樓市呆滯下,大客戶「Home Depot」棄車保帥)。達到「Operating Cost Control」固然好,但大如德昌(享有「Economy of Scale」)都難避成本上漲一劫......

有人問,「咁叫D廠加價咪得Law」,舉「Consumer Electronics」為例,全個行頭最賺錢既係D「外國Brand Owners (Nokia、Apple、Motorola、Samsung)」,班「零部件加工廠」其實冇Mud「Bargaining Power」。


相對黎講,具規模既「Equipment Makers」就可以「R&D」D高增值「New Products」,從而加價黎保住個「Gross Margin」。長遠而言,享有「核心競爭優勢」而達到「Product/Service Differentiation」的企業較為靠得住。

雖然「Equipment Product」市場較為「Cyclical」; 但如果間企業係行頭做到「Benchmark 級數」,而且整個行業長期係有中高增長潛力的話,「Cyclical Low」應該係買入良機。

呢類企業,其實香港都有一間,提示係「Semiconductor」行業......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四, 5月 17, 2007

重整組合

經過三四個月以來既「調兵遣將」,終於強化「H股」佔股票組合比重,岩岩去到38%左右。剛點算過,以下係一D數據:

1) PRC比重 (38%); 環球比重 (26%); 香港比重 (36%)

2) 增長型公司 (79%); 資產型或其他 (21%)

3) 第一級 (Buy 1 / Hold 1) (52%); 第二級 (Buy 2 / Hold 2) (33%)
--> (Buy 1 / Hold 1) = 盈利預測性高,而筆者覺得估值合理或吸引既公司;
--> (Buy 2 / Hold 2) = 盈利預測性可以,而筆者覺得估值合理或吸引既公司。

4) 行業種類: 銀行、保險、出口、半導體、地產、能源、金屬、汽車、重型設備

5) 「四大金融股」比重 = 32%


筆者投資理念主要係尋找「長線優質增長型公司」,係多個高增長既「Markets」/「Industries」內,選擇享有「核心競爭優勢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既「千里馬」,並於合理估值時「招兵買馬」。

除非估值升到不太合理的「Level」、行業增長因飽和而放緩、或企業「結構性」基本面出現轉弱跡象,否則唔會輕易「拋棄好股」。

另外,會將保份資金「玩下D」資產股(Asset Plays),講明係高難度動作呀 ^_~

仲有,由於唔識估「Market」熱炒邊個「Sector」,所以效法「Sir John Templeton (大宗師一名)」既「Diversification (註: 非 Diworsification)」,保證唔會俾「市場先生拋離」!

兵法說,兵貴精不貴而多,寧願貴少少買間優質高增長企業,都唔會諗間P/E低但欠缺競爭優勢既「Mediocre 企業」。

最重要既係,得閒向D「Blog界高人」(如Wing兄、陳兄等等)請教......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一, 5月 14, 2007

香港精神

唔駛美國人既「Disney Land」,香港人自己搞既「Ocean Park」仲掂;

入過香港D茶餐廳、街頭特色、老牌食肆,以及各式美食,香港果然係「美食天堂」;

Mud都有得買,又唔駛打稅,各大舖頭又唔賣「假貨」,不愧為「購物天堂」;

營商人才輩出,享有全球最自由既經濟區之一,有完善金融系統同法制,又位於中國個閘口,唔怪得出左「利豐」同「思捷」等國際級企業;

雖則平時「各自為政」,但有大問題時大家都會走出黎(SARS時可見一斑)....亦係香港人可愛之處;

全世界,相信冇Mud地方俾D報紙電台日日話政府。冇民主,都有自由;

唔理邊個「Industry」,個個都「拼搏、求變、向上」,亦解釋點解香港係咁「Efficient」同「打不死」;

無政府(特區)支持,「Cathay Pacific」亦能「I Can Fly」;


彈丸之地,咁多年都不斷於風雨中「創造奇跡」,都幾慶幸係呢度出世 !!

唔理係「米字旗」下,淨係「五星旗」之下,香港始終係香港,筆者亦會以港為家。

每個人做好自己個「Role」,香港精神 (Hong Kong Spirit)相信亦會延續下去......

星期日, 5月 13, 2007

不肯承擔

利蹤禪師有一次在深夜裡,站在僧堂前大叫道:
「有賊!有賊!」


叫聲驚動了堂內的大眾,這時,剛好有一位學僧從堂內跑出來,利蹤禪師就一把抓住他道:
「糾察師父!我抓住賊了。」


學僧推拒道:「禪師!你弄錯了,不是賊,是我!」
利蹤不放手,大聲道:「是就是,為什麼不肯承擔?」

有道是「擒山中之賊易,捉心內之賊難」,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執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欲樂,引生種種煩惱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時粥飯,都只為了降伏心中的盜賊,能夠如此領會,上山一轉,心賊一捉,佛法就此當下了!

--------------------------------------------------------------------

諗起中大條靚仔,寫完篇咸野就搵埋晒D「Excuse」去掩飾自己......將來如何「頂天立地」做人?

就算開除學籍,都是對佢「仁慈」。他日出到黎社會,一兩次「失言」足以「Game Over」!!

唔肯承擔,想有所成都幾難.....

醒未?

星期一, 5月 07, 2007

說出真相的心聲

行過「IFC Cinema」,睇到「Conversation with God」的預告片其中一句: 「每人都有說出真相的心聲」

任何人,就算係作惡多端的人,相信快離開世界之際,道出真話亦是解脫一種方法。

能真心看侍自己生意,並待客以公之商人,方為真正實行「商道」的生意人。

襌師之「修行」,不是打坐念經,而是真心做好每一件事。

行「醫道」之仕,便要擁有一顆體恤病者之真心。


其實,每人都有「與內心」(亦即神佛道)對話之潛力.......

星期六, 5月 05, 2007

優質增長股

吹左水咁多個月,可以借勢講下筆者之「投資哲學」。唔講D較剌激既「資源金屬股」,或者一些「資產股」; 通常這類股票並非筆者之主力(但都會買一點做前鋒),如果睇得準回報可以不錯,但要玩得到家,並非易事。

至於主力投資,通常係「優質增長股」,並且通常符合以下因素:

1) 處於中高增長行業(通常於高增長地區、或行業受惠於某些大趨勢)
2) 企業擁有明顯競爭優勢(如管理層、研發能力、產品/服務質素、財力、併購能力、經營策略或企業架構)
3) 較長/可靠的盈利能力
4) 上述增長潛力及競爭優勢可持續至少4年,越長越好(但越難找)
5) 有穩健的財務狀況、現金流以及派息能力
6) 於合理估值買入並長期持有(通常強勢好股票正常來說不會平得去邊)

以下優質股票好有機會符合上述條件:

第一級(盈利預測性非常高):
匯控(5)
渣打(2888)
招行(3968)
宏利(945)
利豐(494)
思捷(330)

第二級(盈利預測性可以):
平安保險(2318)
交行(3328)
中遠太平洋(1199)
利和經銷(2387)
港機工程(44)
富士康(2038)
ASM太平洋(522)
東方電機(1072)
東風汽車(489)

註: 以上只包括筆者認為中長線增長潛力不俗,於個別行業有一定競爭優勢,而企業質素不低; 不過,估值是另一「Issue」!!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一, 4月 30, 2007

東風(489) (Part 3 of 3) ---> 一方之雄

睇番東風盤數,東風一直保持13%至18%之「Gross Margin」,係行內說亦算是可以。東風一直有同外國車廠運作「JVs」,除左產品質素有保證外,亦擁有不少造車技術,如較高增值之「Engine」製造能力。

多年從外資中引進技術同營運經驗,亦暗示其競爭優勢(一汽同上汽亦如是)。

有人說近年國內自家品牌(如吉利、長城、華晨)近年水準每年提高,但始終同外國牌子存在一定距離。這亦解釋大部份國內車品牌,仍維持中低檔水平,華晨近年開始自行研製中高檔「Sedans (chungwa)」; 但由於「Engine」仍依靠高價入口既「Parts」,加上營運效率不佳,華晨每製造多輛「Sedan」,蝕多D。

唔係筆者「祟洋」,但客觀環境說明中外合資車廠之優勢(註: 按總銷量由最大起排):

上汽: Volkswagen(大眾)、GM
一汽: volkswagen、Toyota (2002年一汽同天津汽車重組合併,獲取「Toyato」JV)
東風: Peugeot、Citroen、Honda、Nissan

Profit / Loss Statement (RMB M)
***************2H06*****1H06*****2H05*****1H05
-----------------------------------------------------Revenue:******24,982***23,282***20,543***21,192
-----------------------------------------------------GP*************4,122****4,084****3,330****2,766
Margin*********16.5%****17.5%****16.2%****13.1%
-----------------------------------------------------EBIT***********1,569****1,712****1,444****1,226
Margin**********6.3%*****7.4%*****7.0%*****5.8%
-----------------------------------------------------
Recurring
Net Profit*****1,219****1,114******941******660
-----------------------------------------------------

營業額係「2H05」滑落; 主要由於受宏觀調控影響,最加上國家整頓公路貨車超載問題,「Truck(卡車)」銷量下降。縱使如此,係「Sedan(轎車)」高速增長帶動下,「2H05」之營業額比「1H05」並非大幅下降。

但自「1H06」起,國內「Truck」市場有復蘇跡象,而「2H06」銷量回復增長。復蘇原因主要係宏調結束,另外「重型卡車」需求亦隨國家公路政策改變(利好重卡車市場)而上升。

Segment Results (RMB M)
***************2H06*****1H06*****2H05*****1H05
-----------------------------------------------------
Commercial Vehicles (Trucks + Buses) #
Unit No.(K)***131.3****125.0****102.8****140.8
ASP (RMB )****43.3*****46.3*****42.5*****48.5
Revenue*******5,684****5,787****4,372****6,821
GP**************590******729******261******914
Margin********10.4%****12.6%*****6.0%****13.4%
-----------------------------------------------------
Passengers Vehicles (Sedans + MPVs + SUVs) #
Unit No.(K)***261.8****233.1****186.7****164.5
ASP (RMB K)****52.6*****56.9*****61.2*****63.1
Revenue******13,759***13,255***11,419***10,379
GP************2,330****2,505****1,946****1,214
Margin********16.9%****18.9%****17.0%****11.7%
-----------------------------------------------------
# 唔計「Parts」同「Engine」生意

中國汽車業於06年錄得25.1%之銷量增長; 其中「Sedan(轎車)」增幅更高達30%,由於國內汽車「Penetration Rate」低至2.5%左右; 隨著國內人民富有起來「Sedan」個「Industry」來年增長潛力一點不低(20%至30%按年增長亦不跨張)。

東風「Passenger Vehicles (包括Sedans)」佔總銷售額之55%左右,「Product Mix」算是不俗,態受惠較高增長之「Sedan」市場。

「ASP」達$53K,即表示東風主力售賣中檔「Sedans」,「ASP」每年下降係正常,但更大的「Volume Growth」亦表示來年不差之「Revenue Growth」。別忘記,有實力的車廠能推出新型號車款,而減低車價(ASP)下滑速度.....

如看好中國「Sedan」行業,要搵間有一定實力之「Player」,老三東風(有同老外車廠結盟)應是穩健之選。

按$4.24(4月27日)計,東風於07及08之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4倍及11倍左右,以其「Product Mix」、行業地位、營運質素及增長潛力計,不算貴。

買車(即養車、供油、付車稅俾政府),倒不如買「中國優質車股」好過......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日, 4月 29, 2007

吃飯的區別

有人問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le):「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亞里士多德回答:「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

庸人享口福之樂,哲人享智慧之樂; 庸人享物質之樂,哲人享精神之樂。

星期二, 4月 24, 2007

東風(489) (Part 2 of 3) ---> 中國近代汽車史

上汽(Shanghai Auto)一霸獨大,似乎不易。

現時,中國汽車業由數間外國牌子瓜分(Volkswagen(VW)、GM、Peugeot、Toyota、Honda、Nissan等),而各家外資分別同「五大國內車廠」成立「Joint Ventures」。


講下D歷史,上汽(Shanghai Auto)早於1985同德國大眾(VW)成立「Joint Venture (上海大眾)」,並開始推出「Santana」系列; 於1991年,「VW」又同一汽(First Auto)成立另一間「JV (一汽大眾)」。

由於早佔先機,而當時國產車無論在性能、價錢以及質素之競爭力較遜色,所以「南北大眾」(上海大眾 + 一汽大眾)於九十年代合力佔據中國「轎車(Sedan)」市場之大半璧江山。

隨著更多外國車廠欲在中國市場內「搵食」,更多「中外合資 JV」成立:

1992: PSA (Peugeot Citroen Group) 同東風(489)成立「神龍汽車」
1993: Honda同東風成立「JV」
1997: GM同上汽成立「上海GM」
1998: Honda同廣州汽車成立「廣州本田 (Guangzhou Honda)」,亦即駿威(203)旗下「Associate」。
2000: Toyota同天津汽車成立「天津豐田」
2001: Ford同長安汽車成立「JV」
2002: Nissan同東風成立「JV」
2003: Toyota同廣州汽車成立「JV」

無可避免,「南北大眾」之「Market Share」隨著更多「外資品牌」引進而不斷下降。於2006年「品牌一哥」地位被「上汽GM」奪去。

不過,在推出新產品系列後,2007年「南北大眾」有機重奪「一哥寶座」。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
001010970&pos=RIGHT_HLB&
amp;amp;amp;pa1=2&pa2=2&loc=HOMEPAGE)

即使如此,「南北大眾」同「上汽GM」已不復十多年前「Monopoly」之勢。原因好簡單,因日本牌子(如 Toyota、Nissan、Honda)近年不斷追上,並正在增加「Market Share」(猶如國際汽車市場一樣)。

因此,上汽似乎不易「一統江湖」......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東風(489) (Part 1 of 3) ---> 行業分析

東風(489)成立於1969年,並於1992與法國車廠「PSA Peugeot Citroen Group」結盟,成立JV (東風佔50%股權); 之後同日資「Honda (1993)」及「Nissan (2003)」合作。

主要生產中檔次的外國牌子車輛(Peugeot、Citroen、Honda及Nissan),東風一直係中國穩佔汽車業(包括Sedans、Trucks以及Buses之總和)的第三把交椅 (caam.org.cn)。

上汽(Shanghai Auto)、一汽(First Auto)、東風、長安(Changan Auto)和北汽(Beijing Auto)五大車廠於2006年之銷量(Volume):

上汽: 1,224.0K (+33.4% YOY); Market Share: 16.96%
一汽: 1,165.7K (+18.6% YOY); Market Share: 16.15%
東風: 932.3K (+27.9% YOY); Market Share: 12.92% #
長安: 708.7K (+12.3% YOY); Market Share: 9.82%
北汽: 685.1K (+14.7% YOY); Market Share: 9.49%

五大: 4,715.8K; Market Share: 65.34%
全國: 7,217.3K (+25.1% YOY); Market Share: 100.00%

# 註: 東風06年年報內,06年之車輛銷量為751.2K,或大約10.4%「Market Share」; 無論如何,東風多年來企穩「老三」地位。


中國汽車業於06年錄得25.1%之銷量增長; 其中「Sedan(轎車)」增幅高達30%。 「Commercial Vehicle(商用車)」銷量於2H05受宏觀調控影響比1H05下降; 但自1H06起有復蘇跡象,2H06銷量向升。

2006年中國汽車業簡報:
(http://caam.org.cn/caam/caam.web/Detail.asp?id=396)(http://caam.org.cn/caam/caam.web/Detail.asp?id=505)


東風總車輛之「Market Share」(Source: 東風):
2004: 10.3%
2005: 10.3%
2006: 10.4%

各類車輛類別之「Market Share」(Source: 東風):
Sedans --> 05: 8.84%; 06: 9.6%; 06銷量: 438.1K (+24.7% YOY)
Trucks --> 05: 14.4%; 06: 12.4%; 06銷量: 218.0K (+3.7% YOY)
Buses --> 05: 12.4%; 06: 13.2%; 06銷量: 38.3K (+14.3% YOY)

可見將來不難預計中國汽車業會維持不俗增長,作為第三大汽車集團,並有一定品牌、產品及營運競爭力,東風應是穩健的受惠者。

(下回繼續)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五, 4月 20, 2007

華晨(1114) ------ 「Turnaround」可能延遲

剛出了業績,06年下半年華晨(1114) 表現不理想。「Turnaround」可能延遲,暫時唔好搏住為妙。

睇番盤數,由於「時關重大」(由於筆者之猶疑,並未趕得切買入),要細心將華晨業績分開上下半年進行分析:

Profit / Loss Statement (RMB M)
***************2H06****1H06******2H05****1H05
----------------------------------------------------- Revenue:******6,136****4,349****2,673****2,796
----------------------------------------------------- GP**************249******317******221******283
Margin*********4.1%*****7.3%*****8.3%****10.1%
-----------------------------------------------------
EBIT**********(336)*****(89)****(312)****(129)
Margin*******(5.5%)***(2.0%)**(11.7%)***(4.6%)
-----------------------------------------------------
JCE (BMW)********15*******85*******70*****(50)
Recurring
Net Loss*****(252)********1******(78)****(43)
-----------------------------------------------------
(註: 以上盈利扣除非經常性/非現金的「Impairment Expenses」)

可見雖然生意額(Revenue; 下面解釋)有上升之勢,但毛利率大大下降至2H06之4.1%;
另外,由於銷售成本及其他成本上漲,2H06之「EBIT」及「Recurring Net Loss」全部按年(或比1H06)擴大!!

理論上,當生意做大到某個「Economy of Scale」,理應毛利(Gross Profit)以及「Bottom Line」應改善才對。

但可從下表見,「Sedan (轎車)」生意雖然做大很多,似乎06年全年之虧損僅略為收窄; 但2H06個「LBIT」卻比1H06變大。

「Minibus」業務個「Sales Volume」其實於2H06下降,但鑑於「Product Mix」轉為較高檔產品,「ASP」按年上升。
「Sedan」價格穩定至RMB 83.6K左右,而「Sales Volume」不斷上升; 其實「Sedan」生意於2H06大過「Minibus」,但成本失控亦導致「更大的虧損」。

「BMW Joint Venture」於2H06表現不理想,2H06盈利亦按年(或比1H06)大降。

Segment Results (RMB M)
***************2H06****1H06******2H05****1H05
-----------------------------------------------------
Minibus
Unit No.(K)****28.7****37.6******30.5****29.5
ASP (RMB K)****88.9****73.1******75.5****78.1
Revenue*******2,550***2,745*****2,304***2,302
EBIT*************52*****188*******N/A*****N/A
FY06 EBIT: RMB 239.7M
FY05 EBIT: RMB 151.4M
-----------------------------------------------------
Zhonghua Sedan
Unit No.(K)****42.9****19.4*******4.4*****4.6
ASP (RMB K)****83.6****82.7******83.8***107.5
Revenue*******3,587***1,604*******369*****494
EBIT**********(448)***(303)*******N/A*****N/A
FY06 EBIT: (RMB 751M)
FY05 EBIT: (RMB 943M)
-----------------------------------------------

如果係「Turnaround」,在「Sedan」生意做大之下(即達到「Economy of Scale」),不可能會搞成咁。「Seasonality」之說亦不能自圓其說,因2H06相對1H06之「Gross Margin」、「BMW JV Profit」及「EBIT」全部按年轉壞。

所以,可說華晨(1114)之「Turnaround」可能比預期延遲。由於業績比預期差,而2H06表現令人失望,相信下星期股價很大機會受壓(或到$1.5-$1.7不等)。

搏「Turnaround」亦不用急,大可等多幾個月。

東風(489)剛出業績,人家明顯地做得好好多; 不要忘記兩間車廠都係「同一Cycle下」......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四, 4月 19, 2007

招商銀行(3968)

招行(3968)剛出左份06年業績,比預期好; 睇下D「Figures」先......
------------------------------------------------------

Net Interest Income: RMB21,509M (+29% YOY)

Net Interest Margin: 2.72% (FY05: 2.69%)

Net Fee Income: RMB2,514M (+60% YOY)

Operating Income: RMB24,866M (+81% YOY)
Cost-to-Income Ratio: 44.6% (FY05: 47.4%)

Impairment Charges: (RMB3,691M) (+2%)

Pre-Provision Op. Profit (PPOP): RMB13,775M (+36% YOY)

Pre-Tax Profit : RMB10,084M (+56% YOY)

Net Profit: RMB6,794M (+81% YOY)


Total Loans: RMB549,420M (+20%)

NPL Ratio: 2.12% (Dec-05: 2.58%)

NPL Coverage: 135.6% (Dec-05: 111.0%)

------------------------------------------------------
除左貸款增長強勁(之前講過點解; 不外乎較優質服務、較高的選客能力,以及搶四大D生意),相信比預期為高的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以及高收費收入(Fee & Commission Income)增長都是推動「Top Line(即 Operating Income)」之原因。

成本/收入(Cost-to-Income)比率下降,反映較高的營運效益以及「Economy of Scale」,亦解釋為何撥備前盈利(PPOP)較「Top Line」為高。

由於「NPL Ratio」下降,再主要加上很充足的「NPL Coverage ( Impairment Allowance / NPL)」,所以06年撥備成本(Impairment Charges)增幅很低。

稅率大大降低(由42%去到33%),亦令純利(Bottom Line)按年大升81%。如考慮「Organic Growth」,可參考「PPOP」增長,即大約36%

招行管理層早陣講過有信心未來五年內每年達到20%至30%的盈利增一長; 如不計08年較低的稅率,相信每年「Organic PPOP Growth」應至少有25%(計埋稅率、撥備成本等因素,純利增長應該更勁)。

以$19.04計,08 P/E可能為19x至22x左右,以高增長的優質銀行而說,應算合理。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