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18, 2011

為何中期內不宜沾手內銀股

不需要大量數據或道理便能得出上述結論:

1) 出口放緩以及房產過熱影響中國經濟及內銀股信貸質素
2) 過度固定資產投資(FAI)及地方政府舉債過重,引致地方債壞帳風險
3) 內銀股集資不停
4) 策略性投資者減持,如Temasek、美銀、社保基金
5) 大量散戶日以繼夜築起長城,通常非吉兆
6) 不少內銀股P/B估值超過1.5倍,難說是十分吸引
7) P/E或股息率表面看似吸引,但盈利及股息在經營環境轉差時(若然出現地方債壞帳危機)難有保證
8) A股比H股出現大折讓,看來知情人並非看好內銀股

2 則留言:

  1. 受教了!
    是否請您也分析一下幾家美國的大銀行?
    前段班的JPM&WFC基本上回到海嘯前價位
    後段班的BAC&C則回測了兩年前起漲的位置
    預期美國房市若如巴老所言在1~2年內好轉,
    JPM/BAC手上的次級債與房貸呆帳有回沖可能,現價似乎不貴?

    回覆刪除
  2. 觀察者:

    美國的銀行業亦似乎受制於樓市雙底, 貸款停滯等風險. 自年初至今, 不少美資銀行股股價亦逆市下跌不少(市場不信任撥備下降所推動的盈利增長).

    有"沽神"見稱的John Paulson今年頭6月基金表現差勁, 其中原因是押錯美資銀行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