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哲學


萬法歸一 ,股海唯心至上,到頭來無一法可得,亦無甚麽可失

投機、投資、或中短線交易,只要方法得當,則殊途同歸,並無對錯之分

投資的最高境界並非贏大錢,而是克服心魔


星期三, 4月 30, 2008

Apple to Apple (Modified)

多謝「Kevin (YOU'LL NEVER WALK ALONE)」對於平保(2318)和中人壽(2628)1Q08的詳細比較,正如「Kevin」所言,我們應該以公平的方法去比較,就用「PRC GAAP」會計制度去做客觀分析。

(http://hk.myblog.yahoo.com/kevintam1027?suc=1)

詳情可參巧「Kevin」的報告,但筆者仍想談多一點有關投資收入(Investment Income)的比較。

為了避開會計制度和入帳之干擾,筆者直接一點以十大証券投資為量度尺度,計入「Available for Sales Assets」及「Trading Assets」,一視同仁:

1) 中人壽
十大証券投資(Dec-07): RMB 81,862M
十大証券投資(Mar-08): RMB 56,920M (下跌30.4%)

如果用平保的計法(下面有解釋),中人壽1Q08的「Fair Value Loss」為(RMB 24,942M),但是中人壽所報告的「Fair Value Loss」為(RMB 5,515M)。


2) 平保
十大証券投資(Dec-07): RMB 59,862M
十大証券投資(Mar-08): RMB 47,991M (下跌19.8%)

註: 兩者之差,即是RMB 11,871M,亦與「PRC GAAP P/L Statement」內所報告的1Q08「Fair Value Loss」(RMB 11,877M)相若。

在「PRC GAAP」制度下,1Q08的「Net Investment Income」為RMB 16,156M,而「Fair Value Loss」則為(RMB 11,877M)。

其中,「Fortis」投資的成本為RMB 23,028M (大約於08年1月),而08年3月31日的價值降至RMB 19,984M,但是該項投資於07年12月31日的價值為RMB 20,306M。這暗示平保可能於1月份沽售一些A股,而且相比07年12月31日有一些利潤。隨即,平保於每股EUR19左右買入「Fortis」的股票。

另外,平保亦於其間投資不少香港H股,而且很可能於3月中以後買入,原因是這些股票/ETF不是打和便是獲利。

筆者可想像,平保於一月份減持一些A股,購入「Fortis」4.99%的股權,並在3月份於低位買港股。另外,平保亦率先於A股低位(大約4月中)買貨。


由於題材十分敏感,而且涉及Blog界多方的政治利益,筆者刻意不道出誰優誰劣,還請讀者自行判斷。

P.S. 看來3月時筆者指出平保起碼值HK$79並不是「天荒夜譚」,而「Citigroup」今天將平保的目標價提高至HK$88。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六, 4月 26, 2008

市場訊號

今次筆者刻意不作出任何意見,只道出近日的觀察,等待各位思考:

1) 國際金價及銀價近一個月由高位向下
2) IMF沽金
3) 紫金(2899)、江銅(358)、鈤業(3993)在股價反彈後近兩天(4月24及4月25)沽壓大,並與大市逆向
4) 在期油高位上下走動的情況下,只做上游業務的中海油(883)於HK$14左右向下調,而且成交量亦不細
5) 全球股市近日金融股走強,但油股和金屬股向下
6) 相反,以煉油為主的中石化(386),在近日股價上升後,僅在星期五有回吐,但下跌日之成交量並不配合
7) 航空股上漲,以國泰(293)4月25日的交易為例,單日大升是有很強的成交量配合,猶如有機構投資者正在追貨和平沽倉
8) 與商品有關的投資產品大受歡迎,而身邊散戶亳無保留地看好商品價格
9) 人們寧願避開估值不高的股市,亦不肯放棄投資於商品類投資產品
10) 大部份人仍看淡美元,但金融時報(FT)及經濟學人(Economist)則開始認為美元過低

各位,可聯想到甚麼?

星期四, 4月 24, 2008

唔知頭唔知路

近日投資市場內,無論是散戶或者是專業玩家,對中期恆指的看法大多是十分審慎。相信各位每天不難聽見「熊二論」,更有大師級人物早日前下看恆指至兩萬點。

看淡者之論據不外乎「Credit Crunch」、中國股災影響民生和中國經濟、甚至有人近日更說港股估值不平宜。

不用搬太多的理論上檯,筆者只相信以下幾個影響股市的因素:

1) 地區經濟和行業的前景
2) 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的可持續性
3) 企業自由現金流(Free CF)的穩定性及派息能力和過住紀錄(Track Record)
4) 利率走勢 (影響 Dividend Yield、Discount Rate和市盈率)
5) 估值
6) 最後一個,而且難以量化的因素 --- 市場情緒

除了第6點之外,其他五點若然不是「Neutral」,也是「Positive」(註: 只限於具競爭力的大市值股票)。各位讀者自己識諗。


有趣的是,市場對商品(Commodity),尤其是貴價金屬之價格只信不疑,而與商品有關的投資產品近月之銷路不俗。常聽到的「Logic」如下:

由於中國和印度的需求的近年增加,而全球對於商品(註: 可用於黃金、銅價、石油....)的供應不夠,而且供應於中短期不會大變,故此將會做成供不應求(Under Supply)之局面。另外,美元在貿赤下只會貶值,所以未來商品價格只升不跌。

假定以上「Logic」是合理,那麼筆者會問一個相信難以回答的問題: 「何謂合理價值(Fair Value)?

老實說,黃金除了其美麗的外表和不易消耗兩特性外,並沒有實際工業或民生上的用途,其價值受1)人們對黃金外表的喜好、2)全球不斷上升之黃金供應和3)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三大因素影響。第(2)點不容樂觀,而第(3)點則是看美國經濟的前景。至於第(1)點根本上是一門藝術。

石油比黃金好一點,至少是被消耗的以及有實際的工業和民生用途。理論上其價格應是較為穩定。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石油不像債券和藍籌股一樣為持有者帶來可持續性的現金流,如利息或股息。筆者敢說全球分析師除了供求(Demand & Supply)之外,沒有多少個能以較為客觀的方法給石油估值。有人曾笑說用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來預測油價比起基本分析還要準確

相信各位對於2000年的科網泡沫不感陌生,當時大把人會對閣下說:「由於互聯網為商業世界提高效率,而在無可限量的增長前景下,故此與科技有關的股票只會上升而沒可能下跌。有鑑於此,傳統的估值方法不適合的。

需要留意一點,商品價格會因為少量的供求失衡(Demand-Supply Imbalance)而上升或大跌,而沒人能敢說現時的供不應求(Under-Supply)永遠不會變成供過於求(Over-Supply)。

舉例說,在油價高企下,人們會節約使用能源,這亦不難解釋為何較慳油的日本車近年搶佔美國車的全球市場,而「Alternative Energy」亦大行其道。另外,供應亦不一定如外界想像中那麼緊絀,像近日在巴西發現的新石油資源的故事亦可能再有更多。

舉198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Oil Crisis)為例,當時的供應短缺亦不是永久,而油價在之後二十多年亦逃不開大升大跌的命運。

永遠不要忘記市場有一不變的特性 ---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星期三, 4月 23, 2008

中國調低印花稅

The worst of A-share market could not be far away. Then, how bad can the HK market become??

Bear II theory is likely to collapse, as expected.......

--------------------------------------------------------------------

China Cuts Tax on Share Trading to Bolster Markets (Source: Bloomberg)

By John Liu and Zhang Shidong

April 23 (Bloomberg) -- China will cut a tax on share trading from tomorrow to support the country's stock markets after the benchmark equity index plunged 35 percent this year.

The stamp duty will be lowered to 0.1 percent, from 0.3 percent, the government said on its official Web site today.

``The government doesn't want to see a falling market, which cannot serve the purpose of fund-raising for big state companies,'' said Yan Ji, an investment manager at HSBC Jintrust Fund Management Co. in Shanghai, which manages the equivalent of about $850 million. ``We are going to see a rally.''

China's benchmark CSI 300 Index plunged this year on speculation the government will step up measures to cool inflation running at an 11-year high and on concern more stock sales will dilute the value of existing equities. The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yesterday dropped by as much as 4 percent yesterday, taking the index 50 percent below its October record.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9&sid=a08g98Fl_yPo&refer=china

星期一, 4月 21, 2008

上市

今天,本部落格正式宣佈其上市計劃,並由藍出版社(Bleu Publication)做保薦人。筆者當然一窮二白,並無甚麼資產可以拿來上市,唯有試圖將「Intellectual Property」出售,書名為「分析員告白: 拆解股市玩家秘笈」。

筆者懶得寫招股書,而本書只是將「立Blog」以來筆者認為較為值得回味的「吹水文章」以「REIT」形式重新包裝,並將之推出市場。筆者不諱言地承認這是一「低成本製作」,但「高」或「低」,誰能說得清呢? 公平一點,還是等待各位以專業眼光去評價....

先賣個關子,本書詳列陪伴筆者多年征戰的「老朋友」,亦即是一些筆者取經的「好書」。現在不說明書單,還是讓各位親自發掘。

說句老實話,十分感謝各方好友多個月以來的支持。無論閣下是否同意筆者的看法,您們的「溫馨提示」一直是筆者寫文的精神原動力(Spiritual Driver)。


保薦人: 藍出版社(Bleu Publication)

招股價: HK$58

大孖沙: 唔知有冇

用途: 買本書來當燃料燒、找鵝頸橋下的嬸嬸「打小人」、買夠五本當枕頭、放入公事包(或是女仕們的手袋)留作返工放工的消閒物、或者是放上書架「囤積居奇」,筆者無法干涉。每一位買家都是「MY DEAR BOSS」.....

估值(Valuation): 話明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當然沒有純科學的估值方法,但「說不清」亦是最「Romantic」和迷人之處。還是交給市場幫手做「Valuation」

股票回贈: 筆者將會送出5本書給幸運兒。自今天至星期五(4月25日),有興趣者可以給我電郵(Email),並用不多於30字說明其原因。本人並會選擇寫的最好的5位朋友(註: 最好的不一定是讚美說話,這是對筆者沒有效的。反而是需要言之成理的真心話),並於4月28日之前親自通知幸運兒

分銷商: 三聯書店、大眾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葉壹堂、樂文書店(註: 恕不能盡列所有書商)

鳴謝: 曾駿傑先生、Mr. Samuel Lai(Capital CEO)以及黃德成先生(藍出版)。沒有他們的支持,本書難以如期出版

星期六, 4月 19, 2008

其疾如風,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名言: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疾如風
軍隊快速行動時,要迅疾如飆風,讓敵人措手不及。

徐如林
以正常速度行軍時,要達到嚴整肅穆如森林,以對敵人產生壓迫和震撼效果。

侵掠如火
發動攻擊時,要如烈火燎原,勢不可擋。

不動如山
防守或駐紮時,要如高山峻岳,絲毫不可撼動。

難知如陰
行軍佈陣讓敵人莫測高深而捉摸不定。

動如雷霆
攻擊如雷霆萬鈞之勢,快速猛烈而讓敵人無法抵擋。

投資做事亦如是。進行「廟算後」,便要「Buy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ing & Right Price」。另外,行軍忌優柔寡斷,並要做到「疾如風」。買入股票後便要做到「不動如山」,不露聲色。

防守方面,市場通常只相信上市多年的優質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業務穩定,並有強勁現金流的企業。通常這類型公司於行業內享有競爭優勢,並有很長的派息紀錄。如果是增長型企業,更是最好不過。筆者只能信任以下「攻守兼備」的股票:

- 渣打(2888)
- 匯控(5)
- 宏利(945)
- 中移動(941)
- 利豐(494)
- 思捷(330)
- 華創(291)
- 太古A(19)

值得一提,跌市後這類股票的反彈力通常不弱。

星期五, 4月 18, 2008

Logic Crunch

近日筆者最容易聽到以下「Logic」:

首先由於美國次按一發不可收拾,而美國樓市將會持續下滑,至少下跌多20%至30%。在信貸市場持續緊縮下,不少「Prime Mortgage Lender」會在恐慌下拋售手頭上物業,另外不少人因失業下(因為Investment Banks裁員)不能再付擔「Prime Mortgage Payment」而令「Prime Mortgage Delinquency Rate」上升。

其後,問題會擴散至「Consumer Credit」,以至「Consumption」。最後,美國會陷入100年來最大的經濟大蕭條,而美股會大瀉。

由於世上再沒有「Decoupling」一回事,美股每下跌10%,新興市場會至少下跌20%。在股市恐慌性拋空下,連新興市場的長線投資者將會「投降」。在出口的增長減慢以及內需的疲弱下,亞洲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世界末日不遠矣.......

有不少人以日本80至90年代的日本以及97年香港的樓市大泡沫為例,以証明樓市大泡沫會導至歷時很長的經濟大停滯。


以上「Logic」甚具說服力,對嗎? 但是筆者感說以上一連串事件難以一起發生:

1) 美國次按房貸不是佔總房貸金額一個高的比重,而房貸亦大約佔美國總貸款的26%左右,而次按房貸大約是總貸款的3%左右。如果貸款是經濟的縮影,那麼房地產市場不是一個很大的比重(香港的私人房貸比率亦是大約27%)

2) 那麼「Prime Mortgage」會否因「Spill-Over Effect」而爆煲? 機會不大。「Prime Mortgage」的供款者多是經濟能力較強的人仕,而在就業市場穩定(註: 3)和股息/債息收入穩定(註: 4),再加上樓價不大跌(註: 5)的情況下,斷供情況不大可能。

3) 如果有心研究美國的就業市場,不難發現美國自80年代中開始其就業人數的波動性遠比之前為低,同時總就業人數三十年來一直上升,其中1975、1982、1990以及2001年就業人數有輕微下降,但不成大問題。高就業穩定性的原因是「Outsourcing」的大趨勢下,美國的製造業工人佔總就業人口的比率由1980年的19%下降至現時的9%左右。相對「第三工業」來說,「第二工業(即製造業)」的勞工的穩定性不高,而美國亦早已將此風險轉嫁給亞洲的製造商。舉例說,經濟不景時企業還需要「Sales」、「Customer Service」、「Marketing」、「Finance」和「Accounting」等人才。但在訂單減少下,工廠就有迫切開除過剩的工人。

4) 美國不是一個(存款)儲蓄大國,但實際上美國人不算是揮霍。可解? 在多元化的投資選擇下,再加上員工多參與「401K」等投資計劃,而不少美國人有購買「Unit-linked」保單等情況下,自然不會將大部份「Disposable Income」乖乖地放進銀行內。不好說笑,沒有強大的儲蓄(筆者指銀行存款+保險+基金+債券+股票投資),金融市場何來有資金流入政府和企業中。沒有政府和企業的投資下,經濟又如何能維持多年增長?因此,不少美國人除工資外,還有不少投資現金收入。

在股市的估值不高,而不少大型上市企業投資於環球下,再加上「Outsourcing」能增加利潤下,股息收入不像會有「大縮水」。

5) 據「IMF」的預計,現時美國的樓價對比1997年計,不能解釋(即不是收入、通漲、利率等因素能解釋)的累積升幅為10%左右,相對英國和愛爾蘭的30%,美國的樓市並不過火,而且「Affordability Ratio」亦是歷史的中位數。固此美國樓價下跌空間不多。

6) 日本90年代的大泡沫並不局限於樓市,股市亦是天價。另外,日本政府無條件地不斷為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同時不為它們進行改革。亦是令日本經濟淊入十多年的大停滯的其一主兇。相反,美國現時讓風險管理不善的金融機搆倒閉(如 Bear Stearn),而美股普遍估值不貴。日本的例子在美國重演,談何容易。

7) 新興市場一定會同美國股市同一方向走?? 07年已經不對。08年第一季,中東股市和台灣股市與美股背馳。

8) 新興市場的經濟一定因往美國的出口下降而走下坡?? 競爭力強的企業(如利豐、TSMC、鴻海)的訂單不降反增,而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新增中產勢力的購買力不容被忽視,支持住當地經濟。

結論是經濟放緩和信貸的風險仍是存在,但不如外界那麼悲觀。

星期六, 4月 12, 2008

吐舊納新,汰弱留強

甘泉結業,是好是壞?

輸家
1) 政府: 明知大早已甘泉財務出現問題,還不盡早作出相應行動,有失威信。舉例說,政府可以不繼續甘泉的營運牌照,同時禁止其預售機票等活動,以保障消費者。
2) 甘泉員工: 不少人之前滿懷希望加入新公司,結果是上了「Titanic」。幸運地,據今日的「SCMP」報導,國泰今年計劃大幅增加人手,其中機艙服務員將增聘約1,400人。
3) 惠理基金: 又一次投資失利,事先缺乏有效的行業和業務分析

嬴家
1) 國泰股東: 少了一潛在對手(即使可能性不大,如果甘泉真的能將航機由4架增至25架,國泰會有一點麻煩),遲一點可調高飛往倫敦和溫哥華的機票(近年因甘泉的競爭而減價)。
2) 市場經濟

為何說是「市場經濟」的勝利? 「汰弱留強」仍自然定律,故此有「適者生存」一道理。就正如生長不健全或年紀的樹,欠缺效率和經營不善的企業遲早會被淘汰,而其經驗和人力資源將會像枯樹的腐化物融入泥土中,並化身成養份重新滋潤大地。死亡亦即是開往生命的一扇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可怕的並不是有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而是有人刻意延續快將死亡的不良企業。只注入新資金而不改善其風險管理、管治質素以及營運效率,猶如為一個死人供應養份、並埴入新的器官令其運作。這種做法等同製造「行屍走肉」,雖能保住部份人的「飯碗」,但是以整個經濟的長期利益為代價。

最佳的例子便是於90年代初在樓股兩市大泡沫後,日本政府不單止沒有接管壞帳累累的銀行,反而無條件地不斷為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同時不為它們進行改革。結果是令日本經濟淊入十多年的大停滯。

相反,英美及香港的做法則是令經營不善的企業倒閉,以短痛換取長期利益。事實上,三地多年的經濟增長確是不俗,這亦是「市場為主,不多政府干預」經濟模式的勝利。

星期四, 4月 10, 2008

市場定位問題

甘泉(Oasis)突然宣佈結業,先不談事件對員工及乘客的影響(註: 筆者不是不關心),筆者反而有興趣嘗試以經濟學人(當然是業餘水準)身份望入去。

市場經濟學默認「適者生存」一道理,而長治久安的企業大多數享有自身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有人以產品/服務差異化(Product/Service Differentiation)去說服顧客付多一點價錢,另一方面,有人以平價吸引貪平的客戶,或者應說以減低成本(Cost Leadership)去達成「薄利多銷」。

航空業中,如果說國泰行走「Differentiation」路線,那麼兩年前成立的甘泉則打著「Long-Haul Budget Airlines」旗號實行「Cost Leadership」策略。巧妙地,兩者都有涉及倫敦和溫哥華兩航點。

有人指出高油價是幹掉甘泉的主要元凶。老實說,大家可以見到不少亞太區的「Budget Airlines」在高油價下仍然生存。另外,航空公司可以隨著油價上升而收取「燃油附加費」。因此,高油價不應該是致命原因。


筆者則認為問題出於「錯誤的市場定位」。「Budget Airlines」的生存之道是以減低非必要的成本(例如機上為顧客提供的餐飲服務)從而騰出空間降低機票價格。

以國泰為例,燃油成本(Fuel Cost)大約佔航空公司的30%至33%左右,理應變化不大,但航空公司還有很多「Operating Costs」,而其中不少是「Fixed Costs」。

問題核心似乎接近,而筆者認為以下機個因素是較有力的「致命傷」:

1) 營運四架航機和數條路線的甘泉,相對於營運159架航機的國泰來說,難以享有經濟規模(Economy of Scale)。無可否認,甘泉「硬食」不少「Central Costs」,除非航班規模能夠壯大起來。

2) 「Budget Airlines」通常減少不必要的機艙服務,以達至「Cost Leadership」一目標。但據筆者所知,由於乘客通常以國泰的食物等服務水準作出比較(叫大家塔長途機而沒有免費糧水,會有甚麼感受?),同時間新成立的甘泉亦不敢怠慢和得失乘客,結果令甘泉的機艙服務成本不能比國泰有任何明顯優勢。

3) 由於新成立的關係,再加上欠奉「Track Record」,甘泉唯有以高於市場薪酬去吸引各大航空公司的空中服務員去「過檔」,其低成本目標又走遠一步。

4) 甘泉的機隊以二手飛機為骨幹,因此每年奉獻給「Haeco」的維修費不會低得去邊。

結果甘泉搞到「高不成,低不就」,弄致「結業」收場。不論「Short Haul」是否「Budget Airlines」唯一能行之道路,有一點可以肯定,國泰又少一個競爭對手。或者,有人說甘泉從來未挑戰過國泰,但筆者不排除國泰的管理層正在笑著說:「Long-Haul Budget Airlines 是行不通吧!」。

另一輸家可能是惠理基金(806),又一次「誤上海盜船」......

星期二, 4月 08, 2008

筆.論天下 (政經高人)

介紹一部落格「筆.論天下」: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日誌由政經界高人操筆,內容簡單而深入,值得一看。

似乎筆者又有新地方學野.......

星期日, 4月 06, 2008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

「Cory」近日寫左兩篇很有意義的書信,內容主要勉勵年青人。(佢真係一個好人黎嫁)

我就有感而發,市儈地將「年青人」與「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聯系一起,兩者在經濟上有相似之處:

1) 開頭都是收入較低,可能不夠錢去投資。
2) 因此偏向需要舉債 (年青大學畢業生要借Grant Loan,而發展中國家要向歐美/World Bank借錢)。
3) 改善現狀方法不離開投資於教育(國家培育知識財產,年青人則考專業試和讀書)和工業技術、改善營運效益(節流)、投入基建項目(利商業活動),以及打擊貪污腐敗(年青人則戒嫖賭吹)
4) 投資能改善自身的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從而改善未來收入(出口)。舉例說,台灣於七八十年代大力投資基建,同時培育高科技產業; 南韓亦走高科技路線。
5) 從增加收入後可改善財政狀況,並且逐步減債。同時,可以開始進行儲蓄,並且有計劃地投資,以分散經濟風險(新加玻政府以淡馬錫投資於環球)。
6) 高債通常無好結果,阿根廷及南韓於1998年陷入金融危機,其一主要原因是舉債太多。結果貨幣貶值,並需要數年時間去恢復元氣。舉高債去賭博或進行投機的年青人,十居其九結局不會太好。


用「Layman」術語講,欲富強的話年青人則要一步一步:
1) 增強競爭力,尤其是知識和經驗。進修是一好辦法。
2) 收入增加後,宜逐步減債。
3) 戒除嫖賭吹等惡習,多一點看書、多結交良友,和多做有益心身的活動。
4) 忍手不買浮誇而不實的名牌,從而強化儲蓄(Saving)。
4) 要不斷進行「Saving & Investment」,此為國富之道。

「咳咳!」 --- 搞到自己都好似老鬼左添......

星期五, 4月 04, 2008

解畫/思考的黑洞

對於兩大保險股,筆者要重申入下論點,以消除各方的胡亂猜想:

中人壽(2628)
優點: 有背景(前身為民保)、西部發展佔優、有國家投資的身份
弱點: 保守(傳統國企文化)、產品競爭力存疑、面對新來競爭者的反應不太令人滿意、重量而不太重質的增長模式(同時量增亦不是出眾)

平保(2318)
優點: 管治質素高、系統及風險管治強(從企業架構及中央後勤數據中心可見)、行業中的改革者及「Benchmark」、人才工廠、透明度高、產品競爭力強(足以坑衡外資)、重質型增長模式
弱點: 沒有國家背景、西部發展不及中人壽

我只能從商人角度望入去兩盤保險生意,用商人方法去計數。但如果政府有「政策Bias」,大家都沒有辦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投資者,是需要以可靠和合理的方法去進行估值(Valuation),而不是濫用一些「難以量化的因素」去計價。

另外,投資是向前望(當然過去及現時的業務表現具參巧價值),而且以「Fundamental」為主線分析(至少大家以此為主)。只看過往股價表現,倒不如走去玩「Technical Analysis」好過。


平保買入Fortis股權不只是「Financial Investment」那麼簡單,而可能是有計劃地走出去繼續學習。

Fortis係全球少數搞「Insurance+Banking+Asset Management混業」的老手,正合平保的長策。學完McKinsey搞「制度化和改革」,再引入海外保險兵團以助培育國際化人才,再走去「HSBC Brazil」學習建設「後勤數據中心」和建立「Risk Management」系統。

現在正好集中「混業營運」之術。一步一步行動,佈局並不簡單。


另外,不少人濫用「Diworseification」去批評平保的「Insurance+Banking+Asset Management混業」策略,其實陷入以下的「思考黑洞」。

難道各「Financial Products」之間互相沒有關連??

難道銀行就可以搞保險,搞投資,但保險公司就不可以搞銀行,搞投資?

難道招行就可以做改革先鋒,但相似質素和發展路程的平保就一定失敗?? (註: 招行和平保的創立者都是與招商系袁庚有關)

這些是甚麼「Logic」? 我想極也想不通?

在競爭市場下(尤其是外資實力日漸強大),進取和改革是生存之法(除非我的Business Sense錯左)。難道中國的保險市場還是處於「共產主義年代」,而保守的國企營運者一定會抗衡一切競爭。虧了鄧伯伯的改革開放,虧了中國人入世(WTO)的血汗和多年口水......

導讀: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 Smith (市場經濟如何運作)
「One Up the Wall street」 --- Peter Lynch (甚麼是「Diworseific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 Michael Porter (競爭優勢的重要性)
「The Origin of Species」 --- Charles Darwin (甚麼是適者生存?)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三, 4月 02, 2008

乘勝追擊

最壞的情況可能已過去,但仍是優質一線股的天下,而且市場是十分理性。除了「火車頭」金融股外,還可以考慮其他行業之一線股。然而,估值不吸引的煤炭和金屬股票(尤其是有避險功能的貴價金屬礦商)還是少沾手為妙。

渣打(2888) (受淡馬錫注視的國際金融股,中東、非洲、台灣業務前景不俗; 記住20%同埋最好不給HKMA面子)
招行(3968) (但中期上升空間不太多)
平保(2318) (大師「Fans」唔好問我點解,我只會回應: 「This's for Professional!」) (Remark: 只是適用於不願作公平比較之仕。正如Cory所說,"Apple to Orange"式比較,不如不用談論。你來個信大師,我來個信Professional,公平矣?? Opps...又得罪人添)
華潤置地(1109) (估值吸引、CF強、有背景、項目地區分散)
遠洋地產(3377) (同上,但項目地區集中Pan-Bohai之Prime-Areas)
國泰(293) (財息兼收、持有國航股權、CF強、估值吸引、唔驚油價、三通影響不大、亞太經濟穩定)
中海發展(1138)、太平洋航運(2343) (若然您還鍾情於雜貨的價格上升)
中石化(386) (若然您一定要三擇一)
利豐(494) (超級股,但中期上升空間不太多)
思捷(330) (攻守兼備的好股)
優質國內機械股 (煩請問下Wing兄)
有煤礦的電力股(IPPs) (「Downside」不多,可能又係「財息兼收」,煩請問下Cory兄)
ZTE (763) (10年內最有信心的電訊股,出口潛力不俗; 然而,小心「Huawei」)
恆隆(101) (最看得透的本地地產股)
太古A (19) (大陸房地產投資還未反映,筆者對其執行力很有信心)

無論如何,請各位量力而為,並且做足分散措施。


Disclaimer: 本網頁屬個人網誌,並不會給予任何投資建議。本網頁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亦無法保證網站內容的真確性及原整性。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証分析,一切賺蝕得失,概與本人無涉。

星期二, 4月 01, 2008

真正的大師之作

-----------------------------------------------------------------
Insight: US recession will not hinder emerging market stocks
By Mark Mobius (Financial Times; 31 Mar 08)



Moving at a snail's pace in the Dubai traffic surrounded by the sparkling lights of construction cranes, I am forced to contemplate the recent fall in various emerging market stocks.

It seems that there is strong dissonance between what is happening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the frightening subprime news coming out of the US and UK markets

So how can I reconcile the doom and gloom I read about in the daily newspapers and hear about from any economist I want to listen to?

My recent month-long tour of Latin America does not seem to indicate an imminent disaster.

Businessmen I talked with in Brazil, Argentina, Chile, Peru, Panama and Mexico were saying that business was good and they were planning for growth. Even in Mexico where the impact of a US slowdown is bound to be felt more than other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 mood was sanguine.

After I finished my questions, invariably the executives of those companies would ask m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S? Will it affect us?"

I was not able to give them a lot of comfort since negative sentiment in the face of good economic data i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 evidence to date seems to indicate that not only Latin America, but emerging markets in general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succumb to a US recession.

"Decoupling" is the buzzword. Bu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decoupling in this world of greater communications, investment and trade.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we are bound together.

That does not have to be bad, since a slowdown or crisis in one country can be remedied by an upturn in another. Emerging markets this year are expected to experience an averag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of 7 per cent, while developed markets (the US, Japan, Europe, UK,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re expected to grow at an average of a little more than 2 per cent. Is it not possible that the emerging markets' growth might tickle the economic giants of this world a little?

Indeed, the most exciting aspect of emerging markets growth is the fact that the two most populat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the fastest growing. More relevant is the fact that the growth in those countries is being led by domestic consumption growth. The Chinese and Indian consumers are the world's new consumers and they along with consumers in Brazil, Russia, Turkey,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Egypt, Mexico, Poland and many other emerging markets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ce in world consumption.

Regardless of h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s, we can take comfort that any bear market will not last long.

Our studies of emerging markets indicate that bull markets last longer than bear markets and bull markets go up, in percentage terms, more than bear markets go down.

When I started investing in emerging markets in 1987 with US$100m, I never imagined in my wildest dreams that today I would be investing US$40bn in emerging markets.

But we cannot forget that during those 20 years we lived through eight bull and bear markets. The bear markets went down by an average of 33 per cent and lasted an average of seven months.

But each one of those bear markets was followed by a more impressive bull market with an average rise of 124 per cent continuing an average 24 months each.

The most impressive rise started in December of 1990 and lasted a glorious 47 months for a rise of 251 per cent.

Given the dramatically improved fundamental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the future is bright indeed.

So, when people ask me 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invest in emerging markets, since I and no one else can predict the timing of bull and bear markets, I fall back on the facts: bull markets go up further and last longer than bear markets and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 fundamentals are impressive indeed.

All I can then say is what may seem like a self-serving comment: the best time to invest in emerging markets is when you have money.

The writer is president of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